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高考地理學習材料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高考備考策略
新課改的實施和推進,使課改實施后的第一輪高考方案搖身變為現行的語數英加綜合。本人經歷了課改后的兩次高考改革,深刻地體會到教師的教學必須與課改俱進,要及時調整教學新理念及備考策略。因為高考的改革必然會使日常的教學內容、方式等都會隨之發生變化。但不管備考的方式如何變化,考綱依然是我們前行的方向標,因此,在細讀考綱后,把握考綱的內容,是我們在制定備考計劃的過程中不可少的工作。因此,針對考綱的要求和本學科的特點,在新一輪的高考備考中本人覺得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研讀考綱,把握教學難度
高考的備考工作最根本的依據就是考試大綱,所以教師一定要關注考綱,細讀考綱的內容,本人認為考綱在整個備考工作中主要發揮以下作用
1. 導向性作用
把握教材中沒有涉及的考點:如自然災害的含義:自然災害的發生主要原因及危害;生產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生產活動中地域聯系的重要性;地域文化對人口或城市的影響。把握考點中沒出現的教材內容:相互聯系的水體(各種水體之間的補給);世界人口遷移的流向、特點和意義;城市形態等。
重基礎知識和理論的第一輪復習依舊是高考備考的主旋律,知識點落實到章節,同時用時較長。但在本輪復習中容易走入復習課成為新授課的誤區,新授課側重指導學生認識掌握新知,而復習課側重于鞏固,消化舊知,所以一旦走入此誤區,一輪的學習僅讓學生做到回顧知識的作用,并沒真正理解鞏固知識,同時,新授課堂教學容量比復習課小,所以會導致第一輪用時過長,而影響后面的復習。因此,在復習過程中,重難點的把握依據就來自于考試大綱的說明,教師通過研讀大綱確定復習的內容,及在每節課的授課過程種把握住授課的難于程度,可以避免因講受過深可打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也可以避免教學上的蜻蜓點水,而讓學生理解不透,記憶不牢。
2. 查漏補缺
由于在一輪的復習中,教師在教學內容上往往是面面俱到,不遺漏任何一知識點,因此由于網撒得過大,而重點不突出。因此應該根據考綱的要求,結合歷年高考地理試題,突出抓好重點內容的復習,這樣,學習上的難點就能夠得到有效的突破,重點和主干知識能夠得到鞏固和夯實。因此在一輪復習備考結束后,我根據考綱整理了一份考點內容,讓學生一一自檢過關。
3.明確本學科考試能力要求
以考綱中規定的能力考核,作為復習中每節課的能力訓練目標,貫穿復習的始終,并在后階段可以針對各次的模擬考試中暴露出的缺陷來調整可制定下階段的復習內容及計劃。
二.明確各輪復習目標,把握教學內容及進度
1.第一輪的復習梳理考點知識,以夯實基礎知識為目標
穩戰穩打,到邊到沿,不留死角;同時核理知識,建構和完善學科主干知識體系,以便學生輕易地掌握知識。隨著知識的積極,容易混淆的概念原理會越積越來,這時候教師應該注意幫助學生,對已復習的知識做好整理和歸類工作。例如,對高中地理重點和主干知識進行歸類,可得出幾種類型:(1)規律類:如地球運動規律、大氣運動規律、氣候分布規律等(2)成因類:如:氣候成因、地貌的形成、等。(3)影響因素類:如太陽輻射強度的影響因素、氣候的影響因素、洋流的影響因素、水溫和鹽度的影響因素等;(3)區位類。如工農業的區位因素、城市的區位因素、交通(線路、站點等)建設的區位因素等。(4)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類。如各類環境問題及解決措施、工程建設、資源調配等。對于基礎薄弱的學生,可以以章為單位建構知識體系,也可以以模塊為單位建立知識體系。知識的整理和歸類這一環節往往不被重視,其實知識的整理和歸類,是提高復習成效的有利武器,這一過程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自己梳理完成,既可增強學生的記憶量,又能從中提煉出知識的規律性、思維的方法性。
2.第二輪專題整合考點,構建網絡,以能力提升為目標,
經過一輪的復習,學生的知識點像天上的星星一上繁星點點,同時也像星星與星星的距離一樣的遙遠,這樣容量造成知識的缺漏,可記憶不牢,也違背的高考大綱中能力的考核目標,因為教師應幫助學生梳理知識,構建知識網絡,在備考過程中,本人通過以下兩種子方式,把看似零碎的知識整和為一體:第一種:尋找主線,貫穿各知識點。如:河流水文特征水系特征,可以氣候地形為主線,分析水文特征、水系特征,又如氣候知識,可根據氣候分布規律、氣候特點、氣候成因,影響氣候的因素、氣候類型的判斷、氣候對河流的影響、氣候對工農業的影響、氣候資源的利用與評價等這一思路進行知識聯系。第二種:以區域為載體,把相關知識點落實。如,構建心理地圖(區域地圖)――(覆蓋)地形、氣候、資源、河流――(定位)提取準確的自然要素――(推論)植被、土壤、水文、水系(推論)城市、人口、交通、工農業等
三.發揮各模擬考試的診斷,不斷調整備考策略
通過試題的分析,明確高考的能力要求,對于我們選擇、設計、編制學案、學習材料及習題等會有很在的裨益。同時還可依考評的反饋,針對學生的弱勢確定復習內容,改革我們的課堂教學,提高備考的有效性。如在廣州市的兩次模擬考試中,題目材料大多以圖文的形式呈現,而在學生答題的過程中暴露出了審題不清,區域特征不熟悉,無法運用所學知識,無法正確使用專業的地理術語等問題。因此在復習中本人針對模擬考試中所暴露出的問題及圍繞著四大能力要求重點關注了以下內容:
1.提高地圖技能,提升答題的準確率――獲取地理信息和運用地理知識的能力
分析近幾年廣東高考題型,最大的特點是圖幅較多,這樣,考生讀圖的能力直接影響到答題的準確率,所以不管一輪的基礎復習還是二輪的專題提升,讀圖技能的訓練都應關注。本人在學生讀圖能力的培養上注重以下幾方面:
細讀:在考試的過程中,由于時限及學生心理的壓力,容易導致學生因漏讀圖中及題目的信息點,而導致失分,如二模試卷中40題,本題以西亞的迪拜為背景來考察位置、氣候等自然要素以及人口、工業等人文要素,其中第一小題迪拜的地理位置為什么被譽為中東的新加坡,由于較多學生忽略了圖例中的信息點――國際航空樞紐,而造成了答案上的不完整,以致得分不高。所以在平時的訓練一定要注重讀圖、讀題的方法和次序。
提?。簭V東高考卷的特色圖文等材料比較多,而在現行的高考方案中,三科綜合作答,思維轉換能力要求高,答題時間緊湊,所以在讀圖和做題時,刪減無關的圖文材料內容,對材料化繁為簡,可以節省閱讀時間,及降低試題的難度。因此在解題的過程中,可根據哪份材料作答的提問方式,可以起到很好的提示作用。因此,在平時的訓練中加強學生對信息的加工提取能力,降低題目的難度,提高得分率。
聯系:注重圖中信息間的聯系,信息與題干的關系、題干與課本知識的關系等。
分析:即獲取圖中顯形信息,挖掘圖中隱性信息,分析與試題考查內容有用的地理信息。并調動與此有關的地理知識和原理加以整合,形成正確答案.
遷移:適應新的情境設置,獲得臨場探討問題的應變能力,即結合地理圖表,培養學生地圖遷移應用的能力,主要的是要鍛煉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技能,使學生能把所學的知識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2.注重專業語言的運用――對地理事物的描述和闡釋能力
地理學科在答題的過程中有較強的答題規律及用語,如地形特征、氣候特征、河流流向、山脈走向等文字的描述,同時還需要對各種圖表進行形象的表達,因此近幾年的高考中,重點考查學生專業述語文字表達,圖像表達雙重語言。因此,在備考過程中要注重訓練的同時要善于歸納,特點是同類題型的解題思路及答題規范的歸納。
3.強化思維訓練,重視地理思維能力的培養――對地理問題的論證和探討的能力
此方面的能力主要體現在學生的答案中,由答案中可以看出學生是否有嚴謹的地理答題思維及清晰的層次,能否把握答題的方向及答題的程度,在分析論證的過程能否運用歸納、比較、概括等分析方法。
五.反思與建議
1.讀課本,看圖冊
在以往的備考中,往往在階段才強調回歸課本,但本人認為,回歸課本在整個復習階段都應注重,因為教材多,在后階段時間緊迫,學生應考科目多,所以在復習的時程中應提示學生回歸課本。同時,在考試的過程中,學生常出現的問題較多的就是不會應用地理術語作答,其實課本就是地理術語集。同時,文綜地理試題雖然以能力立意,但所有的能力都是建立在知識的基礎之上的,因此學生要通過讀課本、地圖來加以鞏固。
2.敢放棄,重成效
在后階段時間有限的復習下,練習貴精不貴多,若已盡力都無法取得成效的知識,就不必再投入太多的精力和時間了,如變式光照圖的判讀、難度較大的時區計算等。而應該找到能盡快能取得成效的知識模塊。例如區域地理這部分內容,往往是作為解題的背景,但此內容以又直接影響到解題的準確度的,應爭取在短時間內能夠取得較大的復習成效。同時,通過閱讀錯題集總結各種題型的解題方法、答題格式等,可以增強答題的靈活性和知識的遷移能力。通過這種有針對性、重方法的復習方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復習的效果。
3.練審題,提速度。
審題速度慢、審錯題誤是在學生考試中非常普遍的存在現象。新一輪的高考要求學生在五十分鐘內完成地理學科的答題,由于地理學科在試卷中排序最后,因此,學生往往由于前面學科答題的影響,到了本學科,往往答題的時間不充裕,因此,在緊迫的時間下,學生必加快閱讀材料及審題的速度,同時還必須提高審題的準確率。但學生因粗心看錯題目或是概念不清,題意不理解而審錯題的同學比比皆是。面對第一種情況則需要在平時的備考中反復叮囑,并加強學生的心里素質。而第二種則需要學生掌有效的審題方法。因此,在訓練的過程中應注重,引導學生首先要找出題目的關鍵詞;其次是把握題干中限制性的字詞,如說明、分析、評價等詞的答題方向及程度要求;最后才下筆作答。
4. 析學情,重個體
要及時的檢查學生的筆記,從筆記中可以發現學生對教師課堂講授內容的理解是否正確;要及時批閱學生的錯題本,找出學生理解偏差最大的知識點,及進行原因分析,并及時對該知識點進行補缺;課外多與學生交談,指引學生制訂有效的復習計劃,并及時糾正學法上的錯誤。
5.編學案,重有效
高考備考資料繁多,在眾多資料中找尋符合學生學習情況的指導書是非常困難的,所以最有效的解決方法就是編寫學案。學案編寫的內容應包括考綱要求及解讀、知識梳理、重難點知識解析、知識拓展、習題部份;習題部份可以兩種形式,一種是近年高考真題再現、基礎過關,專題訓練及能力提升等,另一種方式也可以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分層次選定習題,如必做題及選做題,選做題主要針對基礎較好的學生等。
關鍵詞:學科結構;知識結構;地理教學
學科結構理論是20世紀50年代由美國的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創建的,是以皮亞杰的結構主義心理學為理論依據,從課程入手,以學科基本結構為中心構建起來的,其目的是解決學科教學中教什么的問題。學科結構理論認為,學科結構是指學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靖拍詈突驹硎菍W科結構的組成要素,而這些要素之間不是彼此割裂的,而是相互聯系的,這種聯系即為結構。學科結構具有整體性和層次性兩個特征。整體性是指任何學科的知識都是充滿關系的有機整體,學科教學中應以整體觀念為指導,不只是了解概念、規則和原理本身,而且要思考這些概念、原理和規則之間以及與事實現象之間的聯系,使任何與該學科有聯系的事實、論據、觀念、概念等都可以不斷地納入一個處于不斷統一的結構之內,構建經緯交織的知識網絡,克服離散性。這樣就既易于學習,也便于深化理解和記憶,因為學習材料納入個人的知識結構中之后,可減少復雜性而易于恢復,便于提取。層次形是指學科知識由于觀念的抽象性、包攝性和概括性程度不同,所以會形成具有層次性的金字塔形的結構。而處于塔頂的就是學科領域中核心的基本觀念。在教學中,讓學生掌握與這些基本觀念相伴隨的完全形式的體系,就能起到以綱帶目,以簡馭繁的效果。在學科教學理論的啟示下,我們構建了初中地理教學的知識結構。
學科基本理論對學科教學的啟示是:學科教學要從紛繁復雜的事實和現象中解脫出來,理清思路,抓住要點,整體系統地構建教學框架。教學工作所要做的第一步是要系統分析學科教學內容,把握學科知識的整體框架,編寫完整系統的結構提綱,然后再根據結構提綱有層次地組織教學。在學科教學理論的指導下,我們系統分析了初中地理的教學內容,整體構建了教學的知識結構
一、構建初中地理教學的知識結構
(一)地理學科結構的分析與認識
1.教學內容分析
初中地理教學的內容有三部分構成:地理基礎知識、世界地理和中國地理,分屬系統地理知識和區域地理知識兩大類。系統地理研究地理環境和人地關系的整體和其中各個要素,主要討論地理事象的一般規律,又可分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自然地理研究地球整體結構及其發展變化規律。人文地理研究人和自然環境的關系,以及人類如何合理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保護自然。區域地理研究某一特定區域內,各地理要素和人類活動相互作用的特定模式。兩類知識的關系是:系統地理是在區域地理研究的基礎上概括出來的一般規律性知識,而這種知識又成為理解區域事實和區域特征的理論基礎。在教學中,掌握系統地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是理解諸多區域地理事實和現象的基礎,而學習區域地理中各類地理事物和現象又是形成系統地理概念和理解系統原理必需的感性認識基礎。由二者的關系分析,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地理學科的基本知識結構由系統地理知識組成。
2.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界定
在中學的地理教學內容中,系統地理知識主要由地理概念和地理原理兩大部分組成。但地理學科的基本知識結構是指地理學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之間的內在聯系。因此必須對哪些是地理學科學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進行界定。以下是對地理學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分析:
(1)地理基本概念的界定。地理概念是指人們對地理事物和現象一般本質屬性的認識反映。由于地理事物和地理知識的綜合性和地域性特征,故在地理概念中可分為地理類別概念和地理區域概念。前者反映同類地理事物和現象的一般特征,如地形、氣候、河流等,后者反映一個地區多種地理事物和現象相互作用的一般特征,如熱帶沙漠、中國人口等。地理類別概念屬上位概念,其抽象性、包攝性和概括性強;地理區域概念屬下為概念,一般包含在地理類別概念當中,如氣候這一類別概念包含了熱帶雨林氣候這一區域概念。從以上分析可知,地理基本概念主要指地理類別概念。
(2)地理基本原理的界定。地理基本原理包括了地理特征和地理規律兩部分。
地理特征 地理事物是地球表層客觀存在的構成地理環境的物質系統,不論大小地域的地理事物,都有各自地域地理事物和現象的形象或相對顯著的性質。這種形象和性質的概括,就成為地理特征。由于各種地理事物和現象所處的環境有同有異,致使其出現多種多樣的地理特征。從大類方面來說,有自然特征,如地形、氣候、水文植被等特征,有人文特征,如人口、城市、語言等。從地域方面來說,有某一高原,某一流域或某一城市的特征等。從系統地理和區域地理的關系看,地理基本特征主要是大類方面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
地理規律 地理規律是反映地理事物和現象在發展變化過程中的必然聯系,它是地理分布、地理演變和地理關聯知識的深化和發展。地理分布中的全球降水分布規律、氣溫氣壓分布規律、植被分布規律等是基本的地理分布規律知識。地理演變是使人們認識各種地理事物和現象發展變化的基本規律的知識,具有明顯的時間上的節奏性,如水土流失過程,城市化進程、造山運動等。地理成因是指任何地理現象、地理特征和地理規律的出現,都有其某種原因存在,或者說都有其某種因果聯系存在,這種聯系的因素方面,通常稱之為地理成因。地理成因是理論地理學的一項研究目標,在于揭示地理因果機制,是一種重要的地理理性知識。
(3)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內在聯系分析。地理概念與原理之間的聯系有兩種形式,兩個層次。一是同類概念、原理之間的聯系,如地理位置主要有經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構成,而經緯度位置又由經度位置和緯度位置構成;要了解某地的經緯度位置,又必須學習地理坐標的有關知識。同類知識之間的聯系網絡相對來說較單一,層次較低。二是多類概念、原理之間的聯系,聯系的網絡錯綜復雜,是在同類概念、原理基礎上建構的較高層次的聯系形式。尤其是復雜問題的解決,大多需要具有這種多類概念與原理的聯系網絡。地理學是研究地理環境以及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相互關系的科學,它有兩個基本的研究目的:一是所有的地理事實是怎樣聚合到一個地點并共同起作用的,怎樣共同決定地方的特征并構成人類生活的基礎;二是這些地理事實怎樣在不同的地點有所不同,怎樣造成地方和地區的差別,并成為人類不同發展的基礎。由地理學的基本研究目的可以得出,地理概念與原理聯系的交結點是區域,區域由地理要素以不同的方式組合而成,不同的組合方式,形成了不同的區域景觀。地理教學的目的,就是讓學生了解這些不同區域景觀及形成的原因,揭示地理要素之間的組合規律,掌握分析方法。而實施這一教學活動的過程,也就是使學生掌握地理概念與原理之間相互聯系的過程。
(二)構建初中地理教學的知識結構
在對地理學科結構進行了詳細分析的基礎上,我們構建了初中地理教學的知識結構。結構由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區域地理三大部分組成,每一部分的結構如下:
1. 自然地理
轉貼于 2.人文地理
3.區域地理
二、構建初中地理教學知識結構的意義
1.有利于學生對地理學科的深入理解和整體性上的把握。學科的基本結構對整個學科的內容具有統帥作用。學生掌握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就可以理解許多特殊的現象。如學生學習了地形的概念、分類和分析地形特征的一般方法,就能分析理解不同區域的地形特征。
2.有利于學生更好地記憶學科知識。布魯納說:“關于人類的記憶,經過與實際的充分研究,我們能夠說的最基本的東西,也許就是,除非把一件件事情放進結構得很好的筐子里面,否則很快就會忘記。詳細的資料是靠表達它的簡化方式來保存在記憶里的?!睂W生掌握了基本概念和原理,就可以使學生在需要的時候把一件件事情重新構思起來。區域地理的感性知識較為豐富,事實材料很多,教學中記憶的負擔重,利用學科的知識結構,可以較好地解決這一問題。仍以地形為例,地球表面的地形雖然千變萬化,但其分布有一定的規律。只要掌握了地形分布的一般規律,就能分析推演出局部地區的地形,而不必逐一記憶。學科基本結構具有極簡單又強有力的適用性,因而具有在記憶中的強大再生力量。
3.有利于學生學習的遷移。遷移是指學習知識技能之間的積極影響。凡是二者之間有相同或相識的因素,就能產生遷移。遷移有特殊遷移和普遍遷移。特殊遷移是指技能方面的遷移,是用于具體的個別的技巧。普遍遷移是指原理和態度的遷移,具有普遍適用性。普遍遷移對學習具有重要意義。這是因為:從學習過程來看,一開始,學習了一些基本概念和原理,然后把它作為學習后繼知識或問題的基礎,去掌握新知識,解決新問題。由于你掌握了前面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就容易理解后面的新知識,對遇到的新問題就容易解答,也就是能“用基本的和普遍的觀念來不斷擴大和加深知識?!比鐚W習了農業的發展歷史和影響農業生產的主要因素后,學生就能根據所學習的知識分析理解不同區域和國家的農業生產狀況。所以布魯納認為“原理和態度的遷移”應是教學過程的核心,而要實現學習上的遷移,只有精通學科的基本結構才能做到,而且“學到的觀念越是基本,幾乎歸結為定義,則他對問題的適應性就越寬廣?!彼€強調指出,通曉某一學科基本結構,不但要掌握其一般原理,而且還包括研究這門科學的態度和方法,也就是要使學生學會怎樣去學習。學科結構的核心思想是:“如果你理解了學科知識結構,那么這種理解會使你獨立前進;你無需為了知道各事物的屬性而與每事每物打交道,只要通過對某些深奧原理的掌握,便有可能推斷出所要知道的個別事物。認識是個巧妙的‘策略’,借此,你能夠獲得許多的大量情況,縱然你頭腦中記住的事物的數量并不多。”
4.學習了學科結構能夠縮小“高級”知識和“初級”知識的間歇。因為科學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雖有難易之分,但根本性知識一致的。如初、高中所學的氣候知識在基本概念、地理分布及成因上是一致的,只是高中的知識更加關注氣候的成因分析,抽象知識與邏輯推理的成分加大,也使學習的難度加大。但通過對氣候基本概念與簡單成因的學習,可以幫助學生較好地理解氣候知識,也能為進一步深化學習打下較堅實的基礎。
主要參考文獻
1.顧明遠 . 國際教育新理念 . 海南出版社 ,2001
2. 李建剛 . 現代教學的理論與實踐 . 山東教育出版社,1993
3.褚亞萍 . 地理學科教育學 . 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
4.楊啟亮 . 困惑與抉擇 . 山東教育出版社,1995
一、地理教材中活動模塊教學存在的問題
1.部分活動有一定的實施難度
調查顯示,約有63.2%的教師認為活動使得課堂任務變得更艱巨,難以把握教學進度,難以駕馭課堂氣氛,難以協調講課與活動的關系;56.4%的城鎮中學生和超過75%的農村中學生反映活動量偏多,偏難,每課時至少要解決2個以上的問題。個別活動問題確實偏難,偏深,如67頁問題研究:假如我們大量地將南極冰山運往熱帶地區去解決那里的淡水短缺問題,將會對全球環境產生哪些影響?回答這樣的問題需要扎實的地理基礎,這樣的活動問題與高一學生的知識水平不符。
2.受當地的實際條件限制無法正常開展
例如,《必修1》中有關褶皺和斷塊山的區別,如果當地沒有山,或者離學校比較遠,那就不能真正開展實踐活動。又如,進行野外采集巖石標本的活動,同樣受當地條件的影響。
3.實踐類“活動”普遍重視不夠
受傳統的教學觀念的影響,一些教師認為實踐類活動可做可不做,是學習之余的陪襯,甚至把其跟課外活動等同起來,并且實踐類活動更難走出課堂,走向社會。因為大多數教師和學生往往關注的是與課本有聯系的活動,像辯論會、出黑板報等,可實際上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一次實踐活動比理論上的說教更有效。好多教師還沒有認識到在素質教育的今天,它是一種很重要的能力培養的方式,是學生在高中階段不可或缺的一種學習方式。
4.知識與能力的認識不清
現在的課堂理念更注重能力的培養,所以大多數人都會說能力更重要。以前總講太重知識而輕能力,而現在又走入了重能力而輕知識的另一個極端中去了。應該強調一個平衡點,知識和能力都很重要,不要失之偏頗,丟了西瓜,撿了芝麻。
總之,地理活動模塊滲透了一些地理學科“核心能力”的培養,這些“核心能力”是支撐著地理新課堂知識體系的骨架。因此,有針對性地選擇教學方法,以利于學生進行“核心能力”的訓練,是教師在活動模塊教學中應重點對待的首要問題。
二、地理教材中活動模塊的教學策略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材中活動模塊按能力要求分為“思考”“探究”和“實踐”三個種類。
1.思考活動模塊
這一模塊是對教材基礎知識的鞏固,要求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加以理解和掌握。其教學策略如下:
(1)營造心理氣氛,發揮情感作用。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經常與學生進行心靈的交流,營造寬松的課堂氣氛,使學生處于心情振奮的狀態之中,要多使用激勵性評價,用教師的激情感染和啟動學生的激情,以促進學生積極地思考。
(2)創設問題情境,促進主動思考,建立思維線索。上課如果照本宣科,沉悶的課堂氣氛會使學生的情緒得不到激發,思維得不到開發,因此上課可以通過情境的變換,來激發學生的思維。例如,在學習地軸與黃道面的夾角時,學生能夠輕松地脫口而出,但如果在此基礎上提出疑問:如果角度變小,地球上太陽直射點的范圍及南北半球氣壓帶和農作物的分布將如何變化?通過設問條件的變化,促使學生積極思考,在不知不覺中建立起知識之間的聯系,學生的思路也得到拓寬。
(3)剖析地理規律和原理,養成思維習慣。高中有關地理規律的內容很多,如氣候類型分布規律、洋流分布規律等等。要學會規律提煉。文綜高考重視知識的因果關系,突出原因分析,以考察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和綜合分析能力。因此要引導學生學會原理剖析。
2.探究活動模塊
這一模塊要求學生根據自己收集和了解的情況,或者結合某一案例進行分析探究,有些題目教師在課前就要預先進行布置,許多題目最終的答案可能具有多樣性,但一些題目確實可以幫助學生加深對教材內涵的理解,重樹觀念。如第24頁活動問題:要建立月球基地需要滿足哪些條件呢?學生借助現有的學習材料和查閱相關的圖文資料和教師、同學密切合作,有目標、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自己動手動腦,主動探索,通過觀察、列表、比較等方法獲取新知識,新思想,進而歸納概括出事物的一般規律或特點,提高自身素養。
3.實踐活動模塊
這一模塊要求學生課后能參與社會實踐活動或實地調查,目的是為課堂上的“探究性學習”開辟更廣闊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