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農村環境垃圾清運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構建宣傳網絡,層層召開動員大會:鎮政府計劃在2月初召開全鎮農村環境衛生整潔行動動員大會,要求各村(社區)召開農村環境衛生整潔行動動員大會,傳達精神部署工作。印發《__鎮農村環境衛生整潔倡議書》到戶,運用橫幅、標語、宣傳櫥窗、永久性宣傳廣告牌、流動宣傳車等載體和組織開展“小手牽大手,共建清潔家園”活動,實現宣傳教育全覆蓋,提高居民的環保意識。
1.加強組織領導。成立鎮環境衛生集中整治行動領導小組,由鎮黨委書記李恒海任顧問,鎮長江涵任組長,黨委副書記、人大主席黃正根和黨委副書記、政協聯絡處主任盧長發任副組長。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劉萌春任辦公室主任,黃力任辦公室副主任,負責全鎮農村環境衛生整治工作的組織實施、協調指導和檢查考核等工作。各村(社區)、各單位要成立相應工作機構,組建專門工作班子。
2.明確部門職責。鎮環境衛生整治辦公室負責全鎮農村環境衛生整治工作的統籌協調,確定年度工作目標任務,組織年度考核驗收;鎮民政辦負責組織新聞宣傳,使農村環境整治工作深入人心;鎮愛衛辦負責健康教育、病媒生物預防控制;鎮規劃建設環保站負責指導村鎮生態環境改善,指導村鎮垃圾清運處理設施建設,推進農村環境監管、農村環境整治項目實施,并做好垃圾處理設施布點規劃工作,指導村(社區)的垃圾清運處理工作,做好農村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搞好垃圾收集、轉運和處理工作,推進城鄉垃圾一體化處理;國土所負責落實農村垃圾清運處理設施的建設用地審批;整治辦負責農村垃圾處理設施項目建設管理并開展監督檢查。明確農村環境衛生整潔行動的標準和任務要求,并將每項具體任務分解落實到責任單位,有效避免相互推諉、相互扯皮現象的發生,保證整治工作按計劃有序推進。
1、建立垃圾收集處理模式,構建鄉村環境整潔市場化機制。全鎮12個村、計劃安排專業保潔員92人、垃圾清運車輛14臺,農村生活垃圾做到日產日清,各村保潔制度常態運行;二是加大項目建設力度。各村集中區域修砌垃圾池、安裝垃圾桶。全鎮計劃在人口密集處、居民點、接合部建有垃圾池、以村(社區)為單位建有垃圾收購點、以鎮為單位建有垃圾處理點的基礎設施網絡。
2、搞好村莊整治。各村(社區)組織黨員、干部、群眾長期開展以清潔家園為主題的鄉村環境衛生整潔行動,對屋邊、路邊、水邊、田邊的垃圾、衛生死角進行了大清掃、大清理和大清運,并對每戶農戶進行“最清潔、清潔、較清潔、不清潔”評比,督促農戶自覺打掃和維護好屋前屋后衛生,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每月按鎮政府的安排,各村(社區)居民、鎮村組干部和駐鎮各企事業單位對全鎮轄區范圍內進行一次全面徹底的大清掃。
3、加強河塘清理。各村組建打撈清污隊對各村境內河道及塘壩溝渠內的生活垃圾和病死動物進行徹底打撈,達到河道暢通,河岸無雜物垃圾、河面無雜草漂浮物,底清、面凈、岸綠的面貌。
為確保整治行動有序推進,達到預期效果,鎮環境衛生整治辦將對村(社區)每月組織檢查考核,同時還
目前,甘肅省積極實施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行動計劃。到2020年60%以上的村莊實現環境整潔,建成1000個以上“美麗鄉村”示范村的總體目標。
垃圾靠風刮 污水靠蒸發
春節期間,隨著外出務工人員返鄉過年,寂靜的村莊又變得熱鬧起來,同時也進入了生活垃圾產出的高峰期。在一些村莊,鞭炮碎屑、飲料瓶、廢舊電池、塑料袋、一次性餐具等塑料制品被隨意丟棄,“垃圾圍村”問題再度進入人們的視野。
一位農民說,倒退二三十年,農村是很少有垃圾的。那個時候沒有塑料袋,也沒有農膜,主要是動物和人的排泄物,但也被收集起來作為肥料。
如今,走進一些農村,尤其是偏遠山區農村,街頭巷尾和田間地頭隨處都可以看見廢棄塑料農膜、農藥瓶、飲料瓶、雜草秸稈、包裝物、廢棄建材、醫療垃圾……路邊、河邊、村邊、田邊、塘邊、屋邊“六邊”成為垃圾主要傾倒地點。晴天氣味難聞,刮風天塑料袋滿天飛,一遇到雨天,洪水直接把垃圾沖到了農民飲水的山泉附近,有的滲進了泉水里,直接影響著村里人畜飲水安全。
農工黨甘肅省委曾在一份調研中指出,目前農村垃圾排放量日漸增多,成分日益復雜,加之城市大量未經處理的垃圾被清運或轉移至農村地區,或者轉至城鄉接合部僅作簡單的填埋、焚燒甚至堆放,導致農村的環境保護壓力越來越大。
農工黨甘肅省委通過調研發現,甘肅省農村地區的垃圾排放量與全國人均排放量基本相當。每人每天產生的垃圾量為0.86公斤,每年僅生活垃圾的排放量就逼近3億噸,約為城市垃圾排放量的70%~80%,且垃圾排放速度正在以8%~10%的速度快速增長。
“垃圾靠風刮,污水靠蒸發,家里現代化,屋外臟亂差”已成為部分農村生活環境的寫照。
環境整治讓垃圾消失
每天早上7時多,皋蘭縣石洞鎮中堡村一社的楊仙崇就開著垃圾清運車出門了。村民紛紛把家里的生活垃圾提出來,放在垃圾車上。
“原來家里的垃圾出門就亂倒,現在村里有了專門的清潔工負責垃圾清運,村莊街道也變得干凈整潔了。”中堡村村民說。
從2013年開始,蘭州市在全市農村組織實施了“清潔家園”行動,并配套實施了“十鄉百村”農村環境整治工程。按計劃,到2017年,全市80%以上的鄉(鎮)、70%以上的村實施“十鄉百村”農村環境整治工程,建成一批村容整潔鄉村、鄉風文明鄉村和美麗鄉村。
這一變化,源于全國農村環境連片整治示范工作在甘肅的啟動。
從2010年開始,全國農村環境連片整治示范工作啟動,旨在通過在基礎條件較好、資金配套充足、示范效應明顯的地方開展農村環境連片綜合整治示范工作,最大限度地發揮“以獎促治”政策效果,推動農村環境保護取得新進展。
2011年起,甘肅省被財政部和環保部確定為全國第二批農村環境連片整治示范省。3年時間,國家安排甘肅省中央補助資金7億元,地方配套3.5億元,用于開展農村環境連片整治工作。
三年來,中央補助資金和省市縣配套投入總數超過10億元,甘肅省農村連片(綜合――整治共涉及14個市州,85個縣(區、市),1752個行政村,占全省行政村總數的10%以上,受益人口348萬余人。
美麗鄉村建設改變農村
“生活垃圾不亂放,街凈巷潔講文明。”這是莊浪縣通化鄉野趙村村民耳熟能詳的“衛生環保村民守則”。
走進野趙村,水泥硬化過的村道干凈整潔,街道兩旁立著一盞盞太陽能路燈,家家門口擺放了垃圾箱,垃圾專門有人收集清運。
為了治理農村環境“臟、亂、差”引發的污染現象,2006年,甘肅省在農業部的扶持下,啟動了農村清潔工程,從而拉開了農村環境污染治理的序幕。
2013年,甘肅省又出臺了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行動計劃。圍繞甘肅開展千村美麗、萬村整潔、水路房全覆蓋為主要內容的農村人居環境改善行動,計劃到2020年,所有行政村基本實現安全飲水、通村道路硬化、危房改造全覆蓋,60%以上的村莊實現環境整潔,建成1000個以上“美麗鄉村”示范村的總體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改善城鎮和農村衛生條件和人居環境為目標,堅持以人為本和“生態、環保”原則,借鑒外地環衛工作市場化運作模式,按照“存量垃圾全部清除,增量垃圾全部收集,保潔公司一桿到底,清運管理相互分離,垃圾清運全面覆蓋,鄉村美麗長效保潔”的標準,選聘專業保潔公司,對鎮、村環境衛生進行全面托管,實現城鄉垃圾統一收集運輸處理全覆蓋,從根本上解決鎮、村環境衛生“臟、亂、差”現狀,有效提升城鎮和農村環境衛生管理水平,促進全鎮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二、目標任務
按照“管理”、“作業”分離、市場化運作的原則,自2014年7月1日起,將鎮駐地和全鎮37個村莊的環境衛生保潔及生活垃圾清運任務整體打包,委托專業保潔公司管理運營,建立“統一收集、統一清運、集中處理”的垃圾處理新模式,實現“垃圾運輸全封閉、日產日清不落地”的目標。鎮政府負責對保潔公司服務質量的日常監管、檢查和考核,保潔公司提供有償服務,強化內部運營管理,提升服務質量與水平,建立起科學長效的環衛一體化管理機制。
1、村莊保潔。納入托管的村莊37個,保潔范圍為村莊內的道路、街巷、廣場、坑塘、路邊溝、綠化帶及道路上的附屬公共設施,以及村莊周邊100米范圍內的區域。由保潔公司按照每100戶1名保潔員、每1500戶1名村莊管理員的標準配備保潔員和管理員,實行常態化保潔。按照每15戶配備1個240升垃圾桶,人均日產垃圾0.8公斤、每車每天運輸8噸垃圾的標準配備垃圾清運車,實現垃圾日產日清。村內道路及進出村道路保持路面干凈,村內坑塘、排水溝、綠化帶、路邊空閑地、墻角等無雜草、垃圾和漂浮物,電線桿、墻面等保持整潔,無亂貼亂畫。
2、鎮駐地保潔。保潔范圍為鎮駐地的主要道路、輔路、人行道、綠化帶以及道路上的附屬公共設施,保潔公司按每1.2萬平方米1名保潔員、12萬平方米1名管理員的標準配備保潔員和管理員。主干道路實行機械化吸塵、灑水、沖洗,輔道、人行道實行人工保潔。保潔公司按作業面積配備灑水車、高壓沖洗車、清掃車,按鎮街駐地人口垃圾產生量配備垃圾收集設施。鎮駐地道路保持衛生整潔,綠化帶內無垃圾污物,電線桿、墻面等保持整潔,無亂貼亂畫。
3、垃圾中轉站運營。由保潔公司接管鎮區內現有1處垃圾中轉站,由保潔公司配備工作人員,保障中轉站正常運行。站內外保持環境整潔,站內定時消毒,不影響周邊環境。
三、資金籌集
城鄉環衛一體化所需資金實行統籌制度,遵循“政府主導、分級負擔”的總體原則,衛生托管費用由鎮、村居(村民)共同負擔,原則上村級保潔員工資和垃圾桶配置費用由村居(村民)負擔,垃圾清運、轉運和無害化處理的費用,以及對應的人工、機械等費用。根據省人民政府《關于貫徹國發〔2011〕9號文件進一步加強城市生活垃圾處理工作的意見》,“已實行城鄉生活垃圾一體化處理的鎮村,由縣(市)、鄉(鎮)政府參照城市居民收費標準確定垃圾處理費的征收標準和辦法”,經縣物價局核準,按照“誰收益、誰負擔”的原則,以2013年統計年報村莊人口數為準,村民每人每月繳納2元保潔費用,(由各村負責籌集)。
四、實施步驟
(一)前期籌備階段(2014年5月1日至6月5日)。對全鎮城鄉環衛一體化基本情況進行調查摸底,確定環境衛生托管范圍,制定工作實施方案。對保潔公司進行資質認定,選定保潔公司,簽訂鎮、村環境衛生托管合同書。
(二)宣傳發動階段(2014年6月6日至6月10日)。召開動員會議,深入做好宣傳發動工作,做好人員培訓,做好現有環衛人員思想工作,確保平穩交接。
關鍵詞:農村環境衛生;整治;機制
本文為邢臺市社會科學規劃項目“邢臺市農村環境衛生整治長效機制研究(XTSK12053)”;邢臺學院科研專項課題“實施新型城鎮化戰略促進邢臺生態化發展(XTXY12Q06)”;邢臺市社會科學規劃項目“建立節能減排新機制研究(XTSK09)”
中圖分類號:F32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3年7月1日
一、邢臺市農村環境衛生綜合整治工作基本情況
邢臺市在“還邢臺青山綠水,走生態發展之路”理念的引領下,在全市開展了大規模的農村環境整治(尤其是農村垃圾治理)。環境衛生整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農村環境衛生大為改觀。張慶黎在《邢臺市關于農村環境衛生綜合治理工作情況匯報》上批示:“這項工作做得好!注意做好保持長久、鞏固提高的工作,要靠思想工作和制度責任。”通過深入任縣西固城鄉、邢臺縣王快鎮、東汪鎮等農村一線走訪調查,掌握到邢臺市農村環境衛生綜合整治工作的基本情況如下:
1、資金投入情況。目前,邢臺市農村環境衛生綜合整治工作的資金來源主要是鄉鎮一級財政撥款。東汪鎮截止到2013年3月初累計投入資金60余萬元,主要用于購買大型設備,雇傭保潔員,向村一級撥款等。王快鎮截止到5月底共投入資金180余萬元,動用機械2,700余臺。西固城鄉按照5元每人每月的標準下撥專款衛生費用給各村。各鄉鎮及所轄村委會目前尚無其他資金來源,但部分村委會有計劃下一步采取企業募捐、村民繳納衛生費等形式擴大資金來源。
2、環衛設施建設。通過邢臺市農村環境衛生綜合整治工作,農村環衛設施大為改觀。邢臺縣王快鎮、東汪鎮要求各村在合理位置按照每100人設置1個的比例設置垃圾傾倒池(規格為2m×1.5m×0.5m),每個村都要配備1~2輛垃圾清運車輛(自卸式農用車)和必要的保潔工具(三輪車、鐵鍬、洋鎬、掃帚、環衛服等),要確保環衛保潔人員每人一套保潔工具;要合理利用磚瓦窯、坑洼溝等廢棄地,確定1~2個生活垃圾填埋場。任縣西固城鄉共15個村,各村垃圾存放點少則3個,多則12個不等(根據西固城鄉各村衛生整治示意圖)。
3、人員配備情況。目前調研各鄉鎮都已建立了專職環衛隊伍,都成立了環境衛生綜合整治領導小組。每個村都有1名雙委成員專職負責農村環境衛生工作。也都配備有專職環衛保潔人員,負責本村衛生清掃和垃圾清運工作,但配備比例不盡相同。邢臺縣王快鎮、東汪鎮是按照200名村民人配備1名保潔員的比例,任縣西固城鄉因資金較緊張是500名村民人配備1名保潔員,有的村出現只有3名保潔員卻要每日清掃8條街道的情況。
4、制度建立情況。調研各縣都建立了清掃保潔制度、垃圾清運制度、“門前三包”制度、評比獎懲制度。清掃保潔制度規定實行“一日一掃,全天保潔”。垃圾清運制度規定生活垃圾、道路垃圾要及時清理。“門前三包”制度明確村民環境衛生責任義務,即包衛生、包綠化、包秩序。
5、村民環境衛生意識。通過邢臺市開展的農村環境衛生綜合整治,村民的環境衛生意識有所提高,也真切的感受到身邊環境衛生變化帶來的生活品質的提高。但要改變村民們長期形成的生活習慣卻是一項任重而道遠的工作。東汪鎮要求每村利用早晚時間進行廣播,全民動員講衛生,累計懸掛宣傳標語260余條,粉刷永久性標語120余條。各鄉鎮都有“門前三包”的標準規范村民行為,任縣西固城鄉則建立了環境衛生自治公約張貼于各村。
二、邢臺市農村環境衛生整治工作存在的問題
邢臺市農村環境衛生整治工作雖然取得了較大成效,但也存在著一些問題:
1、經費投入不足。這是此次調研過程中鄉鎮、村工作人員反映最強烈、最普遍的問題。經費投入不足給目前環境衛生整治工作帶來很多現實困難,如環衛設施不夠、設置不合理,保潔人員的配置數量少、待遇低。目前各村保潔員月工資平均約為500元,工作量卻很繁重,超出保潔員的工作能力,因此村民從事保潔員工作的積極性較小。這些問題不解決將嚴重阻礙環境衛生整治工作的長期開展。
2、村民環境衛生意識較差。由于村民們多年形成的生活習慣,垃圾亂倒、廢水無組織排放的現象依然存在。就形成了“倒了清理,清理了再倒”這種衛生整治反反復復的現象,嚴重影響環境衛生效果的長期保持。目前村民的環境保護態度依然是被動接受村委會的管理,而不是積極的參與——群策群力。村民尚未意識到環境衛生的整潔對自身生活品質、身體健康的意義與重要性,依舊延續著隨地丟棄、方便為主的生活方式。
3、衛生死角難以清理。村干部及村民普遍反映經過這次農村環境衛生綜合整治,村里主干道環境衛生大為改觀,但小街小巷環境問題依然嚴峻。特別是多年積累、長期未進行清理的衛生死角,主要是一些建筑遺留垃圾和磚堆。這些衛生死角通常交通不便,垃圾車無法靠近,需要人工清理,這也是長期未能清理的原因,因此現下清理這些衛生死角也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
因此,市委書記王愛民日前就進一步做好農村環境衛生綜合整治工作作出批示,強調以建立和完善長效機制為重點,推動邢臺全市農村環境衛生整治與管理常態化、制度化運行。
三、建立農村環境衛生整治長效機制的措施與建議
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也是一項長期的工作任務,要實現常態化管理,必須建立長效機制。要依靠政府、企業和村民多方共同努力,通過組織領導、多元投入、部門協作、農民主體、督促檢查、考核獎懲等一系列機制模式,促進農村環境衛生整治。
1、以政府為主導。政府是農村環境衛生整治工作的主導力量。農村環境衛生整治需要大量相關設備和技術,這些都離不開相關部門的支持、引導。政府從整體上對基本設施建設進行規劃更是整治工作的關鍵環節。政府部門還應將邢臺市農村環境衛生整治工作與農業現代化、新型城鎮化建設相結合,使其相輔相成、互相促進。
2、以資金為保障。財政撥款、企業捐助、村民繳費等多種方式相結合籌集資金。市、鄉鎮、村各級財政應設立環境整治專項資金,用于基礎設施建設、獎勵、補貼,等等。同時,鼓勵當地農村的企業大戶捐助一部分資金。可實行村民收費制度,如村民每人每月1元,門市20元/月,不僅能夠減輕村委經費壓力,更有助于激發村民的自覺意識。
3、以村民為主體。村民是環境整治工作得以保持的根本,只有村民衛生意識提高了,行為習慣改善了,農村環境衛生整治工作才算是做到了實處,效果才有可能長期保持。因此,要加大宣傳力度,向村民講解環境衛生知識,宣傳傳統陋習和不良衛生習慣的危害性,想方設法提高村民環境衛生意識,改變村民多年的生活陋習。例如,開展評比活動,調動村民參與熱情,讓講文明、講衛生成為村民的自覺行動。
4、以考核為抓手。考核是建立長效機制的關鍵,建立合理的考核制度才能激發政府、企業、村民等各方的積極性。因此,要建立健全考核機制,把農村環境衛生綜合整治工作列入各村工作年度考核目標,以體現其重要性。考核應采取平時抽查與年終考評相結合的方式,以實地查看為主,使農村環境衛生整治逐步走向規范化、長效化。
主要參考文獻:
[1]曾鳴,謝淑娟.中國農村環境問題研究——制度透析與路徑選擇[M].經濟管理出版社,2007.
[2]陳富強.農村環境整治須跳出怪圈[J].環境保護,2010.8.
[3]王寧蘭,曹洋.寧夏農村環境整治難點與階段性戰略對策[J].農業環境與發展,2009.3.
[4]樂小芳.我國農村生活方式對農村環境的影響分析[J].農業環境與發展,2004.1.
[關鍵詞]垃圾圍村生態文明經濟建設和諧發展
中圖分類號:X5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5)41-0391-01
一、農村生活垃圾處理現狀
(一)垃圾的堆放位置
1.統計地區常見的垃圾堆放位置如下:墻角、道路邊角處、閑置的空地、土溝、土坑里等;
2.這些地方之所以會成為垃圾堆放位置在于這些地方離居住的地方近。垃圾堆放在這些地方比較顯眼,成了農村“牛皮鮮”,嚴重損害了村容村貌,阻礙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二)農村垃圾的種類及成分
農村垃圾分類建立在"兩桶一袋''基礎上,即一個漚肥垃圾桶、一個焚燒垃圾桶、一個廢品回收袋,實行農戶家所有垃圾源頭分類,具體分成五大類:l、漚肥垃圾:就是指易腐爛有機垃圾,如菜葉(根)、剩菜剩飯、瓜皮果殼、樹葉、人畜糞便、動物內臟、動物尸體等。處理模式為:主要是漚肥和產沼氣。建設漚肥窖或沼氣池。2、建筑垃圾:主要是建筑施工中產生的廢土、廢磚、廢石以及廢陶瓷和煤渣等。處理模式為:可采取集中堆放、然后按指定地點填埋。可全部用于本村莊和農戶的填塘平地、修道鋪路。3、回收可利用垃圾:主要指廢泡沫、廢塑料、廢橡膠、廢玻璃、廢電器、廢銅爛鐵等。處理模式為:以供銷社系統牽頭負責,采取市場運作,建立縣、鄉、村、組網絡,合理布局廢舊品收購網點,做到應收盡收。廢舊品回收網點每月定期收購廢品,并把廢品收購的時間、收購目錄和價格進行公示。4、封存垃圾:主要指回收不可利用垃圾,如:廢電池、廢農藥瓶、廢日光燈管等;處理方式:實行定點封存,由供銷部門統一集中收集,環保部門參與集中封存處理。5、焚燒垃圾:不能回收利用的廢品、雜物、破衣爛鞋臟棉等。處理方式:建立不同類型、不同大小的焚燒爐進行集中或分散焚燒,由保潔員收集,然后由垃圾清運車統一清運到大型焚燒爐焚燒;另一種是偏遠的中心村也可建小型焚燒爐,偏遠的村落由農戶在菜園里自行焚燒后填埋。
(三)農村垃圾的常規處理
1農村生活垃圾的收、運狀況
農村生活垃圾的手機、運輸是指將農戶家中的生活垃圾收集后,運輸到垃圾處理場的過程。村莊生活垃圾的收集主要是采用配備垃圾屋、垃圾池、垃圾箱等防水,但是目前垃圾屋、垃圾池或垃圾箱的配置不僅數量不足,布局也不合理,給農戶生活垃圾的投放帶來一定困難,生活垃圾在房屋前后堆放的現象十分普遍;同時,由于農村經濟條件的限制,保潔員配備數量較少且工資較低。在農村連片調查過程中,山西省農村保潔員工資為100-300/月,全國絕大部分低于600元/月,遠低于城市保潔員的工資水平,使得保潔員對垃圾收集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不高,垃圾得不到及時清運,垃圾屋、垃圾池或垃圾箱中垃圾溢出滿的現象普遍,成為新污染源。在垃圾清運方面,垃圾運輸的設備機械化和密閉化程度較低,以農用平板車和三輪車居多,運輸過程中由于車輛密閉性差,垃圾中的灰塵和滲濾液體沿著道路滴灑,加劇了農村環境臟、亂、差的局面。
二、對農村生活垃圾處理的建議
1.加強宣傳教育,增強環保意識
首先,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及其領導亟需轉變觀念,切實將農村垃圾污染治理作為當前新農村建設、生態文明村建設和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要內容、環節和任務擺在更加突出的戰略位置,納入更為重要的議事日程。
其次,各級政府有關部門要利用廣播、電視、網絡等多種媒體形式開展對農村垃圾分類、處理方式的宣傳,通過村民大會等多種形式,宣傳關于農村環境整治的目的、做法,讓群眾了解農村垃圾治理所得到的好處。引導廣大民眾自覺保護生態和環境,以形成良好的環境衛生和符合環境保護要求的生活、消費習慣,以弘揚生態文明,發展生態文化。開展環境保護知識和技能培訓,廣泛聽取農民群眾對涉及自身利益的發展規劃和建設項目的意見與需求,尊重農民群眾環境保護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維護農民群眾的環境權益。
2.完善法律、法規建設
一方面,我國現行的《環境保護法》作為我國環境保護的基本法,從其內容結構來看,明顯偏重于工業污染防治和城市環境保護,有關農村資源利用和保護、生態保護方面的內容所占的比例較小。要從根本上解決農村垃圾污染問題以及防治農村環境污染、改善和保護農村環境,就必須大力加強農村環境保護的立法工作,做到農村環境保護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3.加大資金投資
我國農村垃圾處理在資金投入和基礎建設方面十分薄弱,地方政府在環保工作中沒有設立相應的農村生活垃圾污染治理的專項資金,要實現農村生活垃圾的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改善農村的環境質量,就必須加大上級政府的財政投入力度。
4.建立、健全垃圾處理體系
我國城市中基本上都建立了相對顯著的垃圾處理體系,但在農村垃圾處理體系方面的建設還十分薄弱。因此,要做好垃圾的處理,要對垃圾進行源頭分類,建立合適的垃圾分類模式。對建筑垃圾和爐渣等無機垃圾可實行鋪路或簡單填埋,其次,對可回收垃圾可回收變賣,可降解垃圾用于堆糞,有害垃圾集中回收統一處理,其他垃圾統一送至垃圾填埋場衛生填埋,最終實現垃圾處理的無害化。
結語
農村垃圾的無害化處理是建設新農村的必然要求。要實現農村環境的改善和生活垃圾的最終無害化處理,在思想認識、經濟發展方式、法律法規的建設等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需要從法律上進行保障,資金上給予支持,思想認識上加以重視,運行機制上加以研究,處理技術上加以創新,確保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 潘志坤,我國生活垃圾治理對策研究[A]環境衛生工程,2013.6,510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