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傳統建筑文化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閩南人根據自己的生活環境、文化傳統及審美情趣,憑借自己的聰明才智創造了閩南的建筑風格,閩南傳統民居、祠堂、寺廟、宮觀、牌坊等極具閩南地域文化特色的建筑,傳承了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的精髓。其中,泉州地區的紅磚古厝已經成為閩南地區最具代表性的民居建筑風格。
(一)紅磚建筑文化的起源
紅磚建筑文化起源并發展于泉州。泉州地區盛產含有三氧化二鐵的土壤,經過燒制加工就能得到顏色絢爛的紅磚,產量高成本較低,且該紅磚耐久性,耐腐蝕性強,非常適合閩南地區潮濕、溫差大及臺風多的氣候條件,因此在閩南地區得到極其廣泛的使用[1]。廈門、漳州,臺灣地區都有大量的紅磚建筑。在泉州古街古巷中還保存著大量具有西洋風格的閩南紅磚古建筑,俗稱“洋樓”,把閩南民居古建筑的文化元素和西洋建筑的文化元素融為一體,成為泉州閩南民居古建筑的又一特點。
(二)泉州紅磚建筑的傳承
泉州的紅磚建筑文化得到了一定的傳承與發展。位于泉州清源山風景區內的錦繡莊民間藝術園,占地30畝,總建筑面積2萬多平方米。整個民間藝術園完全按照閩南傳統紅磚建筑文化風格建設。錦繡莊采用閩南獨有的官式大厝形制,閩南人稱之為“皇宮起”,即按皇宮式樣建造的大厝。建筑的屋頂脊飾則采用燕尾脊,建筑正脊兩端線腳向外延伸并分叉,按照民間流行的說法,只有舉人以上的官宅方可使用,但泉州地區的居民對于燕尾脊的使用十分普遍[2]。錦繡莊的部分外墻裝飾則采用閩南的煙炙磚,拼接出各式各樣的造型,其中以“萬字封壁”最具代表性。這些圖樣寓意吉祥,內容講究虛實平衡,形成了獨具韻味的墻體藝術[3]。泉州市政府在舊城區的改造中也體現出了對閩南傳統建筑文化的傳承,涂門街、北門街、東街等民居的整體改造就傳承了閩南紅磚建筑風格,這樣的改造既讓舊城區居民的生活得到改善、城區街道煥然一新,又不失老泉州的韻味,可謂一舉兩得。
二、提高土建人才傳統建筑文化素養的必要性
(一)閩南傳統建筑文化呈逐漸消亡趨勢
雖然泉州的閩南傳統建筑文化得到了一定的傳承和保護,但整體上閩南傳統建筑文化元素正在淡出人們的視線,很多具有閩南傳統文化特點的古建筑的現狀令人堪憂。由于年久失修,很多紅磚古建筑已經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損壞,很多屋主由于常年居住在外,沒有對紅磚古建筑進行修繕,導致這一部分紅磚古建筑被長期廢棄。而有的紅磚古建筑雖然進行了修繕,但是采用的卻是現代化的修繕手段,使得很多紅磚古建筑原有的文化內涵、文化特色被現代氣息所覆蓋,失去了其應具有的歷史文化價值,這些現象在閩南地區還較為普遍。傳統建筑文化元素保護意識的缺乏,是導致傳統建筑文化呈逐漸消亡趨勢的重要原因。
(二)現代建筑缺失地域特色
隨著城市化的進程,鋼筋混凝土高樓大廈已經成為城市的新面孔,城市正在失去其原有的文化內涵,失去了地域的建筑文化特色。泉州地區新的建筑已經很難找到閩南文化的特點,取而代之的則是設計風格日趨雷同的鋼筋混凝土現代建筑。現今大部分的工程和建筑項目都采用招投標的方式,但最終選擇方案時,很少考慮建筑與當地傳統建筑文化的融合與協調,更多的是盲目地追求建筑物外觀的新潮,最終導致地域建筑文化特色的消失。主要原因首先是決策者以及設計師們對于傳統建筑文化缺乏正確的認識。如今國內的建筑市場,決策者和開發商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設計師的設計,對于設計師一些關于傳統建筑文化的設計觀點并不認同,一味追求建筑的現代化,扼殺了不少包含傳統建筑文化元素的方案。其次,土建行業的從業人員,特別是設計師對于傳統建筑文化的重視程度不夠。不少設計師直接借鑒國外的建筑設計方案,而忽視了城市的傳統建筑文化元素,設計時很少考慮建筑方案與城市環境的融合,導致了城市傳統風格的缺失,泉州也不例外。
三、土建人才傳統建筑文化素養提升的對策
(一)政府應為土建人才的傳統建筑文化素養的提升創造條件
政府可建立土建從業人員的考察實踐基地。可定期組織土建從業人員,特別是設計人員參觀具有閩南傳統建筑文化特色的古建筑和含有閩南傳統建筑文化元素的現代建筑。泉州地區最具代表性的紅磚建筑就是位于南安市官橋鎮漳里村的蔡氏古民居建筑群。蔡氏古民居于清同治六年(1867)至宣統三年(1911)興建,現存較為完整的宅第共16座,是第五批公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蔡氏古民居主體建筑均為硬山燕尾脊五開間大厝,左右為卷棚式廂屋,單體建筑多為三進或二進五開間的布局,被譽為閩南建筑的大觀園。因此,蔡氏古民居可以作為一個親臨體驗學習閩南傳統建筑文化的實踐基地,讓土建從業人員對閩南傳統建筑文化有更直觀的認識。政府應加大對于土建人才傳統建筑文化素養提升的投入。展示閩南傳統建筑文化的博物館可作為土建人才的傳統建筑文化素養提升的教育平臺。泉州最具代表性的閩南傳統建筑文化博物館是閩臺緣博物館。閩臺緣博物館占地154.2畝,主體建筑面積23332平方米,主體建筑采用“天圓地方”的設計理念,運用閩南傳統建筑“出磚入石”的特色工藝,紅白相間,渾然天成。博物館內展示了閩南傳統建筑樣式、閩南傳統文化生活內容、閩南傳統工藝品等閩南傳統文化的精髓。因此,閩南傳統建筑文化博物館可以作為土建人才培養的教育平臺,來提升土建人才傳統建筑文化素養。還可以在即將進行改造的舊城區中規劃一些展廳、小型博物館來展示閩南傳統建筑文化中的生產施工工藝、建筑設計的獨到之處、建筑文化與民俗風情的關系,例如紅磚的燒制過程、墻體出磚入石的砌筑方法、泉州紅磚古厝“皇宮起”的建筑特色和產生原因等。這些博物館、展廳不僅可以作為土建人才重要的教育平臺,又可以成為新泉州人了解閩南傳統建筑文化的窗口。當然,教育平臺的建設、教育展廳的布展都需要政府的支持和經費的投入,并作為閩南文化傳承和保護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充分發揮行業協會在土建人才培養中的作用
充分發揮行業協會在土建人才培養中的獨特作用。行業協會可為會員單位提供各種市場信息、咨詢與服務,為會員的信息交流、業務交流和業務培訓提供機會和搭建平臺。因此,土建協會要在每年的培訓計劃中,有意識地設計閩南傳統建筑方面的培訓內容,包括泉州閩南傳統建筑文化的起源與發展;閩南建筑文化與泉州當地民俗的關系;泉州本地文化與外來文化碰撞交融的文化成就;閩南傳統建筑藝術欣賞、建筑技術學習、建筑人文思想介紹、建筑案例點評等等,漸進式持續地對土建人才進行閩南傳統建筑文化的教育滲透,不斷提高土建人才的閩南傳統建筑文化素養和建筑技藝。而且行業協會在本行業中具有一定的權威,一般能夠參與制訂本行業政策、法規,具有一定的法規制定與管理權限,并成為國家制定相關政策的依據。因此,行業協會是政府與企業的橋梁和紐帶,土建行業協會要充分重視發揮這一橋梁和紐帶作用,把傳承和發揚閩南傳統建筑文化的歷史責任與政府的城市規劃的科學理念進行有效的溝通交流,使之成為政府城市規劃的參考依據。
(三)土建人才繼續教育要重視傳統建筑文化元素
1.1文化與建筑設計的內在統一
建筑是反映文化和藝術的長期存在的實體,建筑設計依附于文化環境和地域環境中,反映出不同的審美觀和文化認同感,同時,建筑能夠展示和促進文化發展,所以文化與建筑是內在統一的。
1.2當代建筑設計作品缺乏傳統文化內涵
中國建筑文化淵源流長,有幾千年的悠久歷史。隨著現代建筑材料和技術的發展,建筑設計進入了高速發展的時期,國際化與多元化成為建筑設計的主流。各大城市高樓林立,發展迅速,鋼筋混凝土與玻璃幕墻成為了現代建筑的流行設計語言。中國建筑業也迎來了空前繁榮,大城市中各種類型的建筑如雨后春筍般迅速拔地而起,但整體來講,中國現代的建筑設計作品,大部分缺乏中國文化的民族文化內涵。設計師需要從建筑設計中能將傳統文化融于現代建筑設計之中,并找到合適的方法形成中國文化特色的現代建筑風格,使中國傳統文化能夠得到傳承和延續,又能夠體現時代特色。
2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的特色分析
傳統文化與建筑設計的結合,需要分兩個層次來把握:
1)物質與形式層面。
在現代建筑設計中要從建筑的整體布局、顏色、空間、材質、形態等方面分析地域文化特點;2)精神內涵層面。中國傳統文化更多的表現在精神文化方面,中國傳統建筑文化風格講究秩序、講究對稱、講究穩重和諧、講究端莊大氣,同時也具有浪漫優雅的氣質,這是現代建筑設計師設計理念繼承和演繹的關鍵所在。
3中國傳統文化在現代建筑設計中應用的具體方法
1)在對傳統文化的繼承上,應該側重于對其內在精神的演繹。
在傳承歷史文化的過程中,應該避免保守僵化的誤區,避免機械的照搬中國古建筑的具體形式,由于時代不同,材料技術不同,建筑的功能體量和以前的建筑也已經有了很大的不同,所以在設計當中,應該側重于對傳統文化內在精神的演繹,創造性地結合現代建筑設計與傳統文化,做到繼承中創新。
2)中國傳統文化在現代建筑設計中應用的表達形式。
建筑是具體存在的實體,它通過空間、形態、色彩、質感等建筑基本元素的組合來實現建筑藝術的視覺感受和精神內涵。在中國傳統建筑文化中,這些元素有著非常鮮明的特色并以此來反映它的文化傾向,這是現代建筑設計反映傳統文化的具體表現形式。a.建筑形態。建筑形態是指建筑的整體布局、空間大小、尺度等,中國傳統文化對事物的形態具有自己的審美習慣,講究對稱,秩序,講究不同的形態創造不同的意境,現代建筑師通過對傳統文化和傳統建筑空間、形式、結構、比例、均衡、節奏等造型符號元素的理解和分析,選擇適合建筑類型的組合方式,達到所要表達的建筑文化意義。b.建筑色彩。建筑色彩是構成建筑視覺認知符號系統的必要元素。色彩本身可以理解為是一種獨立的建筑形式元素,中國的建筑色彩豐富,具有明確的指向性和象征意義,比如紅色象征熱烈、喜慶、吉祥、浪漫,黃色象征富貴和皇權。現代建筑利用色彩和傳統文化的呼應是文化傳承的一個重要因素。c.建筑材料和質感。材料和質感的運用是建筑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材料與形式的融合是建筑設計的理想目標,建筑材質符號就是指建筑的表面特征。不同的材料不同的質感,給觀賞者不同的審美和文化感受,比如談起灰磚,談起白墻灰瓦,人們會自然的聯想到中國傳統建筑。利用人們熟知的材質肌理來向觀賞者傳達建筑印象,喚起人們對傳統文化的聯想,增強現代建筑的文化意義。
4中央民族大學圖書館設計中傳統文化的演繹
4.1項目解讀
1)文化背景解讀。
中央民族大學是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直屬的綜合性重點大學,是我國培養各民族青年及高級人才、研究各民族文化的最高學府,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蘊,對于單體建筑風格而言,設計應考慮具有民族風情并以現代的設計手法加以表現。由于我國民族眾多,不宜采用某一民族特定的民族建筑風格,而選擇整個中華民族傳統建筑中的成熟元素加以演繹,綜合起來形成人們親切熟悉而又有新意的“民族化”建筑形象,體現“民族特色”“中國氣派”及“濃郁的大學文化氛圍”。
2)時代背景解讀。
設計不但要體現中華民族五千年的燦爛文明,更要體現面向現代、面向未來的自信,體現作為現代文明傳播的載體所應具備的建筑形象,烙上時代的烙印。以現代演繹的手法同時體現建筑的時代性和傳統文化已成為設計的主流趨勢。
3)建筑區位解讀。圖書館位于校園的南北中軸線上,南側緊鄰團結廣場,是中軸線上儀式性序列空間的部分,建筑形態應具有強烈的“中央”氣質,計算機中心及博物館分列東西兩側,三棟建筑圍合八角形的團結廣場,從整體性考慮,本設計應統一考慮三棟建筑的總體布局和建筑造型,以形成統一的校園核心區整體風格。
4.2設計要點
1)現代的語言演繹中華民族傳統文化。
設計用現代的語言表達傳統的中國文化精神,通過對中國文化傳統文化的抽象,提煉出一系列現代的建筑語言,追求在氣質上的傳統文化的神似,而非簡單復制的形似,從而塑造出簡約端莊大氣的文化教育建筑形象,具體措施如下:a.以有著方正對稱中心感強的秩序組織簡潔莊重大方而雕塑感較強的建筑形體,表達出中國文化中四方平順、賢良方正的形象氣質;b.建筑頂部采用平屋面與坡屋面相結合的方式,屋面與建筑立面使用同種材料,并采用直接交接的方式,既體現了傳統建筑的特點,又具有較強的雕塑感;c.建筑主入口采用象征坡頂形式的玻璃雨棚,形成中軸線上的視覺焦點,并具有較強的象征意義;d.以中國古文字和中式花欞窗抽象出現代建筑語言,形成整個建筑幕墻的表皮,尺度宏大規整,具有文化象征意義的同時又兼具現代建筑的氣質;e.建筑主要材料為米色石材、灰色陶板及玻璃幕墻,突出“民族特色”“中國氣派”的同時,體現大學建筑親切、典雅、自然的風格特點。
2)中軸對稱的均衡布局。
圖書館、計算機中心、博物館三棟建筑共同圍合了八角形的民族團結廣場,其中圖書館位于校園南北中軸線上,計算機中心及博物館分列東西兩側,均衡布局,形成整個校園的核心區域,設計統一考慮三棟建筑風格和建筑造型,以形成統一、完整、氣派、均衡的區域空間。
3)樹立綠色節能建筑的典范,體現天人合一的自然觀。
近年來,隨著人類對生存環境保護意識的日益提高,綠色、生態、環保、節能、低碳排放等議題在建筑領域越來越受到關注,已經成為世界建筑界的一大主題,這與中國傳統文化的“自然觀”不謀而合,本工程考慮以下綠色節能措施:a.生態綠化屋面。本工程首層有較大面積的屋頂綠化,生態綠化屋面利用植物的光合作用、蓄水性能、濾水性能、吸塵降噪性能、防輻射和調節溫度濕度功能,達到建筑的綠色生態化,降低建筑能耗同時提供宜人的室外學習交流活動空間。b.積極利用太陽能。太陽能是一種沒有環境污染,永不枯竭的新能源,利用太陽能可提供照明、熱水、光伏發電等需求,本工程擬在建筑屋頂安裝太陽能熱水器、光纖導入照明系統、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有效降低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c.自然采光及光導利用。本工程積極利用自然采光及光導利用,合理控制立面的窗墻比、盡量增大自然采光面;節約人工照明成本;利用光纖導入照明系統將太陽光經聚光元件高效采集、傳輸至建筑內,具有節約電能、無污染的特點,可提供綠色、環保、清潔、安全的照明環境。適用于地下空間引進陽光。d.自然通風與氣流組織。自然通風既可為室內提供良好的空氣品質,且具有較大的節能潛力,本工程充分利用外部地形空間條件合理布置建筑主動構造良好的自然通風體系,同時利用方正的建筑形態、中庭、窗戶的通風布置等積極的組織和誘導自然通風。e.綠色建材。提倡使用原料提取、產品制造、使用及再循環、廢料處理等環節中對地球環境負荷為最小和利于人類健康的綠色材料。
5結語
關鍵詞:傳統建筑裝飾;民俗文化;特征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economy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changes of The Times also let people's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tradition,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material, the scholar's research and analysis. In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decoration, its modelling art and each has its characteristics, the type at its beautiful appearance also contains rich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folk custom and social ethics connotation. In this paper, the folk cultur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decoration features are discussed below.
Key words: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decoration; Folk cultur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中圖分類號:TU23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2104(2013)
中國的傳統建筑經歷了漫長的歷史變遷和演變,其積累的歷史文化更是豐富多彩,這也使得傳統建筑等同過于一個藝術品。在這些品種多樣的傳統建筑物中,中國傳統文化也因此得以展現,其包含的社會倫理、社會文化、時代觀念和民俗文化等也成為學者研究中國歷史文化的重要依據。
1、建筑裝飾與民俗文化的關系
中國的建筑裝飾是一種藝術文化的表現,其自身也與民俗文化聯系密切。例如一些農舍門戶上面的雕刻著的細致精美的磚雕,這樣的作品當然可以堪稱為藝術品。然而,在這些藝術品的背后,卻蘊含了中國傳統時代的倫理道德和民俗文化,兩者之間的聯系非常緊密。諸如“桃園結義”、“二十四孝”、“福祿壽”、“八仙過海”等等中國傳統文化故事,這些都在傳統建筑裝飾中有所體現。一些建筑裝飾品還表達除了對家宅的繁榮富強的美好愿景,因此飾有蝙蝠、雙魚和如意等的建筑裝飾品也有很多。其中“蝙蝠”的諧音為“變福”,雙魚和如意更是象征了家族的和諧美滿,這些傳統裝飾品將民間的傳統文化展示得淋漓盡致。建筑裝飾的藝術性也有所體現,例如蝙蝠在外貌形態上都是較為丑陋的,而應用于建筑裝飾中卻被美化; “八仙”裝飾圖案中,經常以八位仙人的八種神器作為暗示,也一點也是建筑裝飾藝術性的體現。
建筑色彩本身也屬于建筑裝飾中的一個環節,建筑物的自身色彩更是具有倫理性和民俗性的特點。中國的建筑色彩與中國傳統文化聯系得十分緊密。例如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五行”是其中一個重要的法則。所謂“五行”,就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種自然元素,后來“五行”所表示的內涵也開始被人們賦予。比如五臟、五音、五色、五味、五方等等,這些都對應與“五行”元素有所聯系,例如五臟的肝、脾、腎、肺、心;五音的商、角、羽、徽、宮和五色的白、青、黑、赤、黃等等,這些都與金、木、水、火、土五種元素一一對應。元素之間的相生相克關系也開始出現,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木……和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等一些說法也開始盛行開來,這種五種自然元素也漸漸到了傳統的建筑裝飾中。例如一般傳統建筑的屋頂經常以黑瓦進行砌筑,這是因為黑色象征著五種自然元素中的水元素,水能克掉火,所以是處于對建筑的安全性著想。
2、建筑裝飾中象征手法的體現
中國的傳統建筑裝飾與民俗文化的聯系是密不可分的,象征手法在其中的應用更是十分廣泛和常見。例如動物中的龍和獅子,這兩種動物在傳統的建筑裝飾中經常可以見到,龍在這之中象征著帝王,獅子則象征威武和力量。在民宅的建筑裝飾中更是得到了廣泛應用,威武和力量的獅子也成為了驅邪避災的重要裝飾物。植物在傳統建筑裝飾中也是經常見到的,例如荷花、竹子、松樹、梅花、牡丹、桃子等。其中,荷花代表了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思想品質,松梅竹則象征了高潔的人品;牡丹則代表了高貴的氣質。一些建筑裝飾中還將多種植物進行了組合搭配,將兩種植物的象征內涵融合一體。例如將象征長壽的松樹和仙鶴搭配在一起,象征“松鶴長壽”;將象征富貴的牡丹和象征長壽的桃子結合搭配,則象征了“富貴長壽”。
除了這些動植物形象象征之外,建筑裝飾中對于諧音的應用也是十分廣泛的。例如獅與“事”、魚和“余”、蝙蝠和“變福”等。這些形象在建筑裝飾中有著各自應用,例如裝飾圖案上有兩只獅子,則是代表了“事事如意”的意思,獅子與長綬搭配則是象征“好事不斷”的意思,加配錢紋則是象征“財事不斷”的意思。在這之中,魚的象征意思極為豐富。首先,因為魚與龍都在水中生存,而龍象征神獸,魚象征為凡物,因此魚的第一種象征是表示凡物進入朝門之后福祿兼得的意思。另外,魚是一種卵生生物,產仔數量多,因此也有子孫滿堂的象征意思。魚還與漢字“余”發音相同,因此蘊含多余的意思,象征人們多福多財多壽的愿景。由此也可以知道,魚在建筑裝飾中廣泛應用的原因所在。
中國的傳統建筑裝飾中,“八寶圖”更是體現了象征手法的應用。所謂“八寶”,指的是和盒、玉魚、鼓板、磐、龍門、靈芝、松和鶴八種,這些八寶也經常在建筑物的門楣、門扇、廳堂和屏風上得到應用。八寶中,每一樣都有著自身的意義和作用。和盒,其實是一種六角形的盒子,圖形中有兩個仙童,一個手拿荷花,另一個則手拿和盒,其代表是指財源滾滾的意思,也有象征夫妻和睦的意義。玉魚則是指雙魚,在之前,玉魚代表的是豐收和興盛的意思,到了后來,又表示成夫妻和睦和子孫滿堂的意思。鼓板即拍板,一般用來表示生活節奏協調,生活平安順利的意思。磐是一種打擊樂器,一般表示男女老少相處和睦,家庭和諧平安的意思。龍門在古人眼里是一種超度化生神功的靈物,代表了一種對仕途和地位的追求的精神。靈芝是一種名貴藥材,在古人眼里更是一種仙藥,因此它表示的是人們對健康和長壽的追求。松是一種長青樹,因此是表示長壽的意思,也有嚴肅莊重的涵義。鶴也是表示長壽安康的意思。由此可見,八寶圖主要有三層意思,其中和盒、玉魚、鼓板、磐代表了夫妻和睦、家庭好合、子孫滿堂、財多常樂的意思,龍門則表示工作順利、功成名就的意思,靈芝、松、鶴則表示了長壽安康、飛黃騰達的意思。八寶圖的裝飾物也經常應用在居室和家用器具上,是傳統建筑裝飾中的一個主要內容。
3、建筑部件裝飾中的民俗文化體現
在我國的傳統建筑裝飾中,屋頂、門窗、鋪地等建筑部件都是需要加以研究分析的,當中蘊含的民俗文化更是豐富多彩。例如屋脊兩端的走獸都是民俗文化的體現,一般龍的形象較為廣泛應用,龍能噴水,是祈求消除火災的意思。而在傳統的門窗中,門窗隔扇上也經常有以格心欞花圖進行裝飾,圖中一般以動植物和天地為主要內容,其中一些象征太陽、月亮,一些則表示吉祥如意的意思,也有象征整個天體宇宙的意思。鋪地的裝飾一般有亂石地、冰裂地等各種圖案紋絡,冰裂地在視覺效果較具美感,同時以自身形體象征了純潔的心靈,表示不追求繁華富麗和迷信的意思。
關鍵詞:室內設計;傳統建筑文化;傳承
我國傳統的建筑文化具有豐富的內涵,是建筑行業的寶貴瑰寶。在進行現代室內設計過程中,大膽的傳承發展傳統建筑文化,能夠重新探尋出新的室內設計道路。
1 建筑文化與室內設計概述
(1)傳統建筑文化定義。傳統文化在建筑行業的定義概念比較模糊,主要指積淀傳承的穩定文化體,包括傳統建筑中的知識、風俗、思想等精神與生活現狀。建筑文化是整個文化體系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具有文化內涵特征,是相對于現代建筑文化而言的建筑遺留精神內涵與物質[1]。
(2)室內設計的定義及其特點。室內設計是建筑領域的新學科,它與建筑學、藝術學等學科具有不可分割的聯系,呈現出交叉學科的特征。而對于室內設計的定義,沒有統一的定論,每位建筑設計家都有自己的看法,但是又具有一定的共性,由此可以總結出:室內設計主要以建筑物的內部空間部分為核心,利用一定的建筑手段而是實現的科學與藝術的完美融合。
而現代對于建筑室內設計,更多的是對精神審美的理性追求,是一種內心的向往渴求,這是室內設計最主要的特點。因此,在進行室內設計時,不能簡單地抄襲,而是要結合人們的需求,將室內設計注入新的生命活力。正如對傳統建筑文化傳承過程中,不能依靠形式、圖案進行簡單模仿,而是要深度地去繼承發展室內設計,將傳統建筑文化的精華部分,生動傳神的與現代技術手段結合,探尋最完美的結合點,來發展創新傳統建筑文化和室內設計。
2 室內設計對傳統建筑文化的傳承
2.1 傳統建筑文化與室內設計的關系
室內設計開始于建筑設計,是對建筑設計的進一步深化,是建筑的靈魂,是體現人與環境聯系的主要媒介[2]。因此,對于傳統的建筑文化具有一定的一致關聯連續性。室內設計是對建筑內部空間的創造完善,它需要多種元素共同構成,如:室內擺設的位置、顏色、材質、光線的調整、綠化效果的呈現等等,都是建筑文化的一部分。它們能夠讓平凡無生命的建筑,變得生動活潑,具有無窮的生命力,成為完美具有價值的藝術品。同時室內設計能夠美化建筑環境,帶給居住者溫馨、美好的精神享受,這樣進一步完善空間、美化環境的室內設計,是建筑設計的主要內容。
從本質上來說,室內設計和建筑設計是一致的,共同為人們創作舒適、適用的內部空間。而室內設計的出現晚于建筑設計,是對建筑設計的補充、延伸、繼續、發展,二者共同打造生活的內部空間。建筑設計的延伸更多的是建筑精神的延伸,它影響著每位進行室內設計者的精神、思想、感受,是一種集中的文化現象體現。因此,建筑設計功能的延伸給室內設計提出了重要任務[3]。如下圖的室內設計所示,藍白的色彩搭配,蝴蝶、花、溫馨的窗簾,復古的吊燈等,共同構成了溫馨、美好的室內設計。
2.2 室內設計對傳統建筑文化傳承的原則
室內設計在對傳統建筑文化進行傳承的過程中,也要滿足一定的原則,才能將二者很好地結合,真正意義上的實現傳統建筑文化的傳承。
(1)滿足現代生活的需求。在《建筑的革命》這一書中,曾經對建筑生命進行了這樣的論述:“龜、貝的殼是有生命的,隨著年齡的長大殼也長大。可是很多人只看見了殼而忘記了生命。建筑卻不是空殼而是生命的殼,生命的皮膚[4]。”而室內設計正是“殼”,是建立在人們生活上的物質、精神方式,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也有所改變。而傳統建筑文化是對過去人們生活方式的滿足,不能完全適合現代人的生活方式,因此室內設計在進行傳承中,要摒棄不適應的建筑文化部分,而繼承有意義的部分,滿足現代生活需求。
(2)傳承文化基因。傳統建筑文化包括外部傳統和內部傳統兩部分,其中外部主要指建筑的形式特征等,而內部則包括價值觀、思想、審美取向等文化。而在對傳統建筑文化進行傳承中,不能僅僅是對外部傳統的繼承,更主要的是要對內部文化進行傳承。因為這些文化基因是穩定不易改變的,包括民族的信仰、宗教哲學,它能深深的影響人們的思想行動;二是建筑所在的自然條件、生活習慣等,如:徽州民居、西南山區干欄式民居、廣西融水苗寨木樓等,都是根據當地自然、人們生活的裝飾、習慣等,而形成的全新室內設計面貌。三是人們的審美意識,對于建筑物的審美意識是穩定的文化遺傳。因此,室內設計的傳統建筑文化傳承,是對傳統文化基因的重新排列組合,是在傳承基礎上的合理變遷。
(3)滿足現代人的審美需求。在文化基因傳承過程中,最重要的環節是審美,如果不能滿足人們的審美需求,也不會引起人們的關注及肯定。因此只有具有審美價值的文化,才能持久的進行生命傳承[5]。而現代人在審美上具有兩個極端,一是對傳統文化的審美,二是對時代特征的審美。并且現代時代特征審美心理,源自對西方文明的崇尚,因此在對傳統建筑審美時需要現代審美心理的補充。只有將中西方的審美心理緊密結合,相輔相成,相互補充,才能創造出真正滿足人們生理和心理需求的室內設計。如下圖所示,某一餐廳的室內設計,體現了傳統與現代審美的結合,共同滿足了人們的心理審美需求。
3 結語
室內設計是一門綜合性的交叉學科,是建筑與藝術的巧妙結合,它的發展應該在繼承傳統建筑文化的基礎上,結合時代需求特點共同發展進步。只有將傳統與現代完美融合,才能走出獨具特色的新的建筑室內設計之路。
參考文獻:
[1] 陳明明.淺談室內設計與中國傳統建筑文化[J].廣西輕工業,2011(11):117-118.
[2] 楊娟.淺談中國傳統文化與當代室內設計[J].文藝生活?文藝理論,2010,12(3):143-145.
[3] 張亞峰.傳統文化在室內設計中的運用[J].中國科技博覽,2012,17(1):34-36.
[4] 萬國.傳統建筑文化在當代室內設計中的繼承與發展[J].科技致富向導,2013(10):100-101.
論文摘要:通過對中國新農村建設區域性審美構建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從符號審美的概念出發,運用符號學的觀點,提出走中國傳統文脈繼承與現代生活相結合的道路,得出中國新農村建設區域性審美構建方式。
國際著名現代建筑大師賴特說:“土生土長的文化是最具生命力的文化”,中國自然環境的多樣性及各地區民眾對自然環境認識的差異和其方法的選擇,形成了適應各種自然環境的建筑文化模式,中國傳統建筑文化是根植于本土地域的獨特文化資源。農村建筑不僅僅是經濟現代化的地域體現,也是生活方式現代化的載體,對于新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發展和農民素質的普遍提高起著重要的作用。在當今中國受外來文化沖擊的社會文化狀態下,如何讓中國傳統文化在農村建筑中繼續發芽,不埋沒于世界文化大潮中。尋找適合中國有地域特點、民族特點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道路和探索應遵循的理念變得尤為重要。
1目前新農村建設中區域性符號審美存在的問題
1.1中國區域性符號審美存在的問題
1)千村一律。中國農村各地一個樣,無地方特色。2)一些地方在政府的支持下進行了所謂的新農村建設,也意識到了繼承傳統文化的重要性。3)地方政府村與村之間盲目攀比,搞形象工程,甚至“廢舊立新”,把原有的舊村莊全部拆掉,重新建立“新”的村莊,不理解“新農村”的真正內涵是什么,造成了傳統文化丟失,自然環境和歷史建筑嚴重遭到破壞。4)農民之間盲目攀比,在民間,特別是北方農村,存在比“層高、地基高”“房寬”的建房習俗,造成了空間和材料的浪費。
1.2國外可以借鑒的方式
韓國新村運動取得了巨大成就。韓國農村從注重家教、構建和諧農村;公司幫扶農村共同致富等方面努力,新村運動后農村生活環境勝似城市。日本農村中,堅持保留原有的自然環境,將農村特有的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生活有機地結合起來,著力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突出區域特色和鄉村特點的原則,在農村地區,既不會出現成排成行的“別墅”建筑,也沒有寬廣的馬路,居民分散居住,功能劃分明確,村落環境非常的優美,人們生活閑適、富裕,處處呈現出一幅美好的田園景色。德國經歷了從傳統農村到現代化農村,再到生態農村的轉型。德國農村建設中,優先考慮基礎設施和社會服務設施的建設,注重環境建設和保護古建筑,特殊地景得到了很好的保存。傳統文化的保存與應用,都巧妙地與現代旅游相結合。
構建有區域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應該從以下幾點人手:1)合理繼承傳統文脈,與現代生活相結合;2)注重環境建設和保護古建筑;3)因地制宜,走可持續發展的生態道路;4)加強農民文化素養教育,提高農民審美水平;5)加強政府的引導和扶持作用。其中,運用符號性審美,合理繼承傳統文脈,使之與現代生活相結合,是構建新農村區域性符號審美的主要方式。
2新農村建設中區域性符號審美構建方式
2.1文脈性繼承
如何提煉傳統建筑文化中具有現代價值的傳統建筑的靈魂,把握好中國傳統文脈。馮友蘭先生提出了對中國傳統文化“抽象繼承”的基本思想,給了我們很好的啟發:“這種‘抽象’并不是不可捉摸的,而是傳統文化和思想經過時間的過濾,保持下來的精神價值,是抽去了具體的特殊的歷史內容與形式之后保持下來的某種精神特質;不是對傳統建筑形式、風格、式樣的簡單模仿、照搬和剪貼,而應認知與體悟其內在的精神信仰、審美意境和對空間的特殊認知,上升到哲學的高度,深刻把握傳統建筑文化超越性的內涵”。吳良鏞先生也曾在《廣義建筑學》一書中做過深刻闡述,他說:“所謂‘抽象繼承’是指從建筑傳統中將傳統建筑的設計原則和基本理論的精華部分(設計哲學、原理等)加以發展,運用到現實創作中來。”
2.2與現代生活相結合
“文脈的精髓在于變,不變則廢,變則通”,傳統文化“抽象繼承”,并非形式的抄襲或舊零件的排列組合,要用抽象的方法加以表現,要將傳統文化的精華轉化為足以支持與指導中國新農村建設的文化資源,這其中既有創作原理的繼承與發展,又有形象的借鑒與創造。我們應該從社會倫理、社會文化、觀念形態以及民風民俗上去把握傳統民居的特征,去審視其內在氣韻和空間意境,深入到文化,避免局限于其功能和技術層面。當代很多著名的建筑大師對于傳統建筑文脈的現代應用都進行了努力的探索和實踐,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成就。
崔愷先生在北京豐澤園飯店設計中再一次延續了中國建筑傳統,并賦予其新的生命力,在傳統建筑語匯的運用上失傳統之形而不失傳統之神。日本建筑師磯崎新設計的筑波中心,包括西方從古典時代到米開朗基羅、列度等西方傳統建筑師的很多建筑符號甚至現代建筑常用的各種符號,卻唯獨沒有日本傳統的建筑符號。但整個建筑的空間和形象卻讓我們感到濃厚的日本民族氣息。其實,筑波中心建筑雖然詞匯幾乎完全來自西方,但是運用的是日本民族的語言組織方法,這也恰恰說明了唯一產生強烈民族特點的是組織詞匯的語法。這種建筑的語法根源于歷史特點卻永遠隨時代更新并期待著被重新定義。磯崎新的設計手法告訴我們,傳統文脈不僅僅與現代建筑材料和技術相結合,也應將民族性與世界性相結合,把國外好的建筑詞匯運用民族的精神,即傳統文脈加以組合的重要性。
2.3符號性審美
傳統建筑文化中我們抽象出的無形的東西,也就是傳統文脈始終是不斷變化和更新的,我們運用符號學的觀點,重新審視和強調符號審美在傳統文脈繼承上的重要性,以期達到有中國特色和地域特色的傳統文化符號的現代應用。符號論美學盛行于二十世紀四五十年代的西方美學界,它的奠基人是德國哲學家卡西爾。卡西爾指出,藝術是一種特殊的符號語言,藝術作為人所創造出來的可以直觀的符號形式,不是對現實的摹仿,而是對現實的發現和創造,是一種特殊的符號語言。
“符號”的基本功能就在于把感性的具體內容抽象為某種普遍形式,使之代表一定的意義。卡西爾的學生蘇珊·朗格提出“情感符號”,也即是藝術。她在《情感與形式》中指出:“一件藝術作品往往就是一種自發的情感表達方式,即作家思想狀態的時候,如果它們代表人,很可能就表達某種面部表情,以顯示人所應具有的情感”。藝術“成為一種表達意味的符號,運用全球通用的形式,表現著情感經驗”…l。
在朗格看來,藝術創造實質上是一種藝術的抽象,是制造非現實的藝術“幻象”或“虛象”。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意境”與朗格之所謂“虛象”事實上在本質上有許多共同之處。正如“繪畫空間是一種符號性的空間,它訴諸于視覺的組織結構是活生生的情感表現符號”,建筑文化,作為一種人工創造的事物,具有某種傳達性,是社會文化載體,是一種文化符號形式,建筑也就構成符號的一般性特征,傳統文化語言也是一種符號性語言,也是一種情感表達符號。不同地區的建筑又有著各自符號語言,形成了建筑文化地理特征,即區域性符號審美。蘇珊·朗格曾說:“一個記號只能被理解為使我們去注意被它所規定了的事物或情況,而一個符號卻能被理解為當一個觀念呈現時,我們所能想象的一切東西”。這也是新農村建設中,建立符號性審美的重要性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