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社會文化心理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醫學英語術語;漢譯;文化心理
西醫是近代和現代西方國家的醫學,并在16世紀傳入中國,之后在中國得到廣泛傳播與發展。西醫進入中國以后,大量的醫學書籍被翻譯成中文,大量的醫學英語術語進入到漢語詞匯當中。為了能夠使西醫在中國得到有效地傳播,促進中外醫生的交流與合作、規范醫學教學、醫學英語術語的翻譯的準確性、簡明性及統一性成為醫學領域及醫學翻譯人員共同努力的目標。在醫學英語術語漢譯過程中,需要了解醫學英語術語的相關知識、中西醫之間的差異、中英文語言上的差異。同時,在漢語不斷吸收容納外來英語詞匯的過程中,也體現出復雜的民族社會文化及心理。本文透過醫學術語的漢譯策略及方法,探討社會文化心理對醫學術語漢譯的影響。
1醫學英語術語漢譯策略及方法
1.1音譯
音譯是英語和漢語中都存在的一種常見的借詞法(黎昌抱,2001)。音譯利用讀音與英語發音近似的漢字進行直接地轉譯,漢譯文字最大程度地保留原文語音,并失去漢字自身的意義。在原英語術語沒有對應中文或人們對新事物頗為陌生的情況下,許多譯者往往采用音譯的策略對外來英文術語直接借用,從而有利于新事物的快速傳播。
1.2意譯
意譯指將構成英語術語的詞素用對應的漢語詞素進行翻譯。意譯強調事物的本質、用途、特點等等,讓讀者能夠快速、直接地理解把握術語的含義。同時避免了音譯術語冗長難讀、讀者容易產生錯誤聯想等不足之處。意譯而來的醫學術語占外來術語的大部分。
1.3音意結合
音譯結合意譯的策略一方面保留了英文原詞的風格及讀音,另一方面也讓讀者能更清楚把握詞意。醫學術語漢譯音譯結合多應用于翻譯包含有特殊地名、人名冠名的術語。醫學英語術語特點之一是冠名詞的大量使用。對這些特定冠名詞進行漢譯時,首先需要了解術語的詞源及原文真正的含義,再根據術語的構成,多數情況下對人名、地名進行音譯,對術語中表示詞性及類別的詞素進行意譯。例如TetralogyofFallot(法洛四聯癥)、Parkinson’ssyndrome(帕金森氏綜合征)、Meniere'sdisease(美尼爾氏綜合癥)、Cushing’ssyndrome(庫欣綜合癥)等。這些例子都通過音意結合,保留了原詞的音和形,同時兼顧其詞意。當英語術語的詞源對譯詞的影響較小,為了讓讀者更準確、更直接地把握術語含義,譯者會選擇意譯來直觀表達。如loopofHenle(髓袢)、Bowman’sCapsule(腎小囊)、fallopiantube(輸卵管)等。這些詞例的漢譯都省略了對英文原詞定名詞的轉譯,而采取直接完全意譯的策略表達術語含義。
1.4形譯與借用
所謂形譯,即在漢譯過程中借助英語原文,或通過漢語加工,選擇形象生動的詞素轉譯原詞中對事物形狀、形態特點的描述。如spiralfracture(螺旋形骨折)、T-bandage(丁字帶)、U-shapedplastercast(U形石膏托)。這些英語術語中均具有對事物形狀的描述。通過形譯,譯詞最大限度保留對形狀的一致地、形象地描述。另外,醫學英語術語中具有大量的首字母縮寫詞,這些縮寫詞具有特殊、固定的含義。在翻譯的過程中,越來越多譯者采用字母直接借用的方法進行翻譯,或借用字母與漢語詞素搭配,從而更能簡明地表達詞義(黎昌抱,2001)。
2漢民族社會文化心理對醫學英語術語漢譯的影響
英語具有強大的吸收同化功能,同時英語民族的“開放型”的文化心理使英語醫學術語中融入大量的、多源的外來詞(李洪偉、蔡郁,2011)。不同于英語民族,漢民族在漢譯過程中力求保留漢語系統的完整性、獨立性,堅守漢語自身的凝聚力和改造力。因而在翻譯過程中,我們往往采用意譯而排斥音譯,并對術語進行加工,使其漢化。例如很多醫學術語都經歷了一個音譯到意譯的變化過程。在新事物引入時,通過音譯快速讓讀者熟悉新事物,廣泛使用后再開始強調意義、譯語文化,并逐漸加工轉換為漢民族的語言。如,laser-萊塞-激光、vitamin-維他命-維生素、penicillin-盤尼西林-青霉素等等。再如,利用讀音與英語接近的漢字且漢字本身的含義與英語詞素恰好契合,結合構成半音半義詞,如ban-dage(繃帶)、silicosis(矽肺)、calcemia(鈣血病)等等。這些例子都表明漢字在吸收容納外來詞的過程中,力圖將其改造漢化而維持漢語系統的獨立性。這種心理使得英語術語在翻譯方法及策略的選擇、漢譯術語使用方面呈現出特定的變化。(1)包容求簡的心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各國各民族之間交往日益頻繁,漢民族展示出了更為開放及包容的心理。同時隨著醫學的不斷進步,新的疾病、治療方法、藥物被發現,越來越多的醫學英語術語通過音譯及直接借用等方式涌入漢語詞匯,讓新詞在傳入初期能夠更快、更直接地得以傳播。漢民族在開放地接受及使用這些漢譯外來詞的過程中,也在不斷追求漢譯術語的簡潔明了,讓讀者能夠方便閱讀,快速獲取原文的信息。例如Cesareansection(剖宮產)、Henoch-SchoenleinPurpura(過敏性紫癜)、這些術語因為包含了特殊名詞,如果直接音譯將會增加使用者的閱讀難度,而通過意譯,大大簡化了譯詞并有利于讀者快速理解詞義,充分地顯示出人們去繁求簡的心理。另外,英語術語中大量的首字母縮略詞,在漢譯時選擇直接借譯,如CardiacPulmonaryResuscitation(CPR),IntensiveCareUnit(ICU),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HIV)等等,這些字母借譯的術語越來越廣泛被使用并為人們認識及熟悉,讓讀者感受到其在使用過程中帶來的簡便。(2)委婉含蓄漢民族委婉含蓄的傳統文化使我們采用曲折迂回、間接的方式表達自己思想,選擇隱晦的詞語來替代忌諱、不便或不愿提及的事物。這種社會文化對醫學術語的漢譯產生了相應的影響。為迎合人們的審美心理,使譯詞更好地傳播及使用,通過音譯以及漢語詞素的加工及篩選,將英語術語的音、形、意形成有機和諧的整體,并產生形象鮮明、極富表現力和藝術感染力的表達效果(趙愛武,2006)。例如Alzheimer'sdisease(阿爾茲海默癥),Alzheim-er'sdisease通常有阿爾茲海默癥及老年癡呆兩種翻譯,雖然前者冗長難讀但比后者更為廣泛地被使用。再如radicalmastectomy,根據英語詞素翻譯為“根治性乳房切除術”,而另一譯詞“改良根治術”的使用更廣。這些漢譯術語使用的選擇體現出中國人追求含蓄委婉表達的心理,從而減少人們對疾病的恐懼,也為減輕家屬對病人的悲慟之情。(3)祈福求安避兇祈福、趨安求穩的心理在漢民族社會文化心理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語言成為人們祈福求吉的手段之一。人們通常會利用諧音避兇祈福,利用同、近音字指代美好事物,以寄托美好心愿。在這種心理的影響下,漢譯過程中,在詞素的選擇方面往往需要考慮漢字本身的含義及可能由此而產生的不同的聯想。例如在翻譯醫學英語術語中的大量藥物、藥品名時,我們大多采用音譯策略,音譯詞中的漢字選擇往往避開了不祥、不吉利的詞素,而選擇了寓意吉、安、福等含義的漢字。如chlortrimeton(撲爾敏)、Motrin(美林)、Legalon(利肝靈)、Librium(利眠寧)、Contac(康泰克)、Coldrex(可立治)等等。這些藥物的漢譯術語中包含了“利”“靈”“寧”“康”“治”等讓人們產生美好聯想的詞素,體現出祈福求安的社會心理。
[關鍵詞] 現代漢語;英語借詞;社會文化心理
Abstract:By analyzing English load words in Chinese, the paper points out 3 features of loan words and undertakes cultural and socialanalyses. It finds out that English load words bear cultural meanings and predicts that the number of loan words in Chinese keeps increasing.
Key words: modern Chinese; loan words; socio-culturalpsychology
一、前言
外來借詞又叫外來詞。現代漢語大量吸收外來詞語,豐富了自身。而英語作為世界最廣泛使用的語言,其大量涌入和廣泛流行構成了現代漢語最龐大的外來詞陣容。它們不僅極大地豐富了漢語詞匯,其蘊涵著的社會文化心理意義,已經成為語言現象中引人關注的一個熱點。國內學者對外來借詞的研究已有二十多年的歷史,近幾年來對外來借詞的分類及其發展的研究見多,如張錦文從英漢借詞對比的角度[1]、謝曉虹從其引入的翻譯的方法探討漢語借詞的分類問題;莫秀蘭[2]、黎昌友[3]、習強毅[4]等均對漢語中的外來借詞的發展趨勢做了有益的探索。英語外來借詞既是一種語言現象,又是一種社會文化和心理現象,是特定時代大眾文化心理的體現。本文將就現代漢語中英語外來借詞的特點探討分析其所蘊涵的社會文化心理,同時預測漢語中的英語詞匯將會持續上升。
二、現代漢語中英語借詞的特點
現代漢語中的英語借詞具有數量多、涉及面廣的特點:既有科學技術、思想文化、政治經濟類,也有生活娛樂、飲食穿著、藝術體育類,呈現出詞匯的多方位滲透多層次引進的態勢。且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程度的不斷深入,這類詞匯呈現出流行與發展的趨勢。從當前流行的詞匯來看,當前英語外來詞呈現出如下特點:
1.音譯形式和外文縮寫形式大量增多,在各種形式的外來詞中占優勢
現代漢語的英語外來詞中,音譯詞量出現了增大的趨勢。董秀梅認為,人們對音譯詞的興趣和接受能力已逐漸超過了以往的任何一個時代,因而引起音譯詞的數量劇增[5]。除了人名、地名、國名外,其他詞也用音譯的形式,如基因(gene)、伊妹兒(E-mail)、納米(nanometer)等等。不但新產生的詞多用音譯的方式,已經意譯的詞有的又變成了音譯。如:carton,早期曾被音譯為“卡通”,后代之以意譯的“動畫片”,一直流行了幾十年,而近年來,卻又以“卡通”一詞取而代之。又如:Taxi一詞,最初傳入我國時,其音譯為“的士”,后人們根據其用途及性質譯為“出租車”,總想把前者打入不規范之列,結果“的士”一詞不但沒有隱逸,反而在口語中十分流行,還衍生出了與之相關的“打的”、“貨的”、“面的”、“轎的”、“摩的”、“板的”、“的票”等說法。
為了使語言簡練而對詞語加以簡化、縮略成了新詞語產生的途徑之一。將一個詞縮短是現代英語的一種普遍構詞現象,其簡縮的途徑是把各種詞語的關鍵性詞素抽取出來簡縮而成,如音樂電視MTV(Music Television);世界衛生組織WHO(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碟片CD(Compact Disc)、托福TOEFL(TestofEnglishasaForeignLanguage)、CT(CellTherapy)、VCD(VideoCompactDisc)等。
漢語外來詞的縮寫形式的一個基本原則是,大致保留原有的信息,而且出現頻率越高,簡縮的可能性就越大,其流行方式愈烈。如:隨著中國加入世貿組織,WTO(WorldTradeOrganization)可謂家喻戶曉,深入人心。當高科技走入千家萬戶普及之際,計算機中央處理器CPU(CentralProcessingUnit)、因特網協議IP(InternetProtocol)、集成電路IC(IntegratedCircuit)等已成人們的日常話題。在科技信息發達,國際交往日益頻繁的今天,形式簡單而表意豐富的字母化外來詞充分顯示出它的優越性,尤其是以縮略詞方式引進的字母化外來詞極顯其表意之能,應積極合理地加以運用。從目前的趨勢看,音譯形式有可能成為漢語大量、便捷地吸收外來詞的主要形式,而縮寫形式將會長期存在。
2.外來詞的吸收和引進不再限于科技等專業領域,在生活和娛樂方面呈現增長的態勢,許多是商品名稱和商標
語言是社會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的象征,一定時期的新詞新語是一定時期人們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反映。我們都知道,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科技領域的交流日趨頻繁,為了更直接、更快捷地進行交流,科技領域里有大量的外來詞,如CPU(計算機中央處理器)、DNA(脫氧核糖核酸)、ISO(國際標準化組織)、ABS(汽車剎車防抱死裝置)等;由于計算機技術的高速發展,有關計算機的詞匯產生速度之快,讓我們根本無暇統一譯法,于是干脆直接借用,例如Windows95/98/Me/2000/XP、Excel、Word等。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生活發生了急劇變化,隨著越來越多的外國商品不斷涌入國內市場,新外來詞涉及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各個層面,尤其是在生活和娛樂方面呈現出日新月異的態勢。
如娛樂休閑方面有:卡拉OK、KTV包房、保齡球(Bowling)、迪斯科(Disco)、蹦極(Bungee)、舍賓(Shaping)、粉絲(Fans)、 瑜伽(Yoga)、熱狗(Hotdog)、桑拿(Sauna)等。
生活方面有:丁克(DINK)家庭、AA制, PC (個人電腦),ATM(自動取款機),SARS(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癥),DIY(自己動手制作的)等。
商品、商標方面有:比薩餅(Pizza)、蘋果派(Applepie)、漢堡包(Hamburger)、布丁(Pudding)、XO、耐克(Nike)、雪碧(Sprite)、飄柔(Rejoice)、奔馳(Benz)等一大批外國商品名稱。
3.外來詞的派生和組合能力都很強,呈現詞素化、口語化的趨勢
英語外來詞一旦被人們接受,便迅速流行開來,并被用于派生或組合其他詞語。如:由E-mail派生出E時代、我的E家等;由Talk show派生出服裝show、我型我show、汽車show、婚紗show等。
現代漢語中有的詞本來是純粹的音譯詞,不含任何意,但在長期使用過程中,音譯詞中的某個音譯字逐漸取得了獨立性,不表意的成分被賦予了一定的意義,或單獨使用或派生組成新詞,成為一個音義結合的漢語語素。如:
由bar(酒吧)產生“吧”,派生出吧女、吧臺、吧柜、吧椅等“吧”;“吧”現在有廣泛使用的趨勢,語義也發展了,例如琴吧、陶吧、瓷吧、畫吧、布吧、網吧、氧吧,甚至于出現了書吧、迪吧、水吧。
由beer(啤酒)派生出生啤、熟啤、冰啤、黑啤、扎啤等。
由bus(巴士)派生出空中巴士、巴姐、豪華巴士、旅游巴士、巴士公司、巴士專線、大巴、小巴、快巴等。
由pie(派)派生出蛋黃派、草莓派、藍莓派等。
三、 現代漢語英語借詞所攜帶的社會文化心理
現代漢語中的英語借詞既是一種語言現象,也是一種文化和心理現象。它們的廣泛傳播與流行,隱藏著深刻的社會文化底蘊和深層的大眾心理因素。一些詞語之所以流行,在于它們所攜帶的社會文化含義,即人們對所指現象的社會觀念、文化心態、審美趣味以及懷有的某種心理偏見等。它們的產生與發展體現特定的社會文化條件,是特定時代大眾心理條件的特殊體現。
轉貼于
1. 音譯形式和縮寫形式的大量流行是當前漢民族文化在英語借詞的選用中求新尚簡的語用心理的體現
當今社會是個開放性社會,高效率是時代的特點與要求,對語言來說,最為理想的效果是在保證準確無誤的前提下,用最簡潔明快易懂的手段,達到交際的目的。英語音譯形式和縮寫形式的大量出現,就是現代社會要求經濟、省力、高效率的產物,也體現了在語言選用上的一種求簡的原則,也與今天的快節奏、高效率的社會生活有關。如APEC這一縮略詞被直接運用到漢語中就經歷了一段步步簡化的過程。APEC的漢語全稱是“亞洲和太平洋經濟合作組織”,在該組織成立的十多年里,我國媒體都使用其漢語簡稱“亞太經合組織”,直到2001年,亞太經合組織會議在上海召開,各媒體才開始使用該組織的英語縮略形式APEC來報道。在過去的十多年中,每年各大媒體都會報道亞太經合組織的年會,所以前提條件是人們對這個組織已經非常熟悉,這就為APEC的這一英語縮略形式的借入創造了條件。該組織的名稱在我國經歷了這樣一個演變的過程:漢語全稱——漢語簡稱——英語縮略語,相比之下,APEC要比漢語簡稱更簡單。
當然,順應時代的發展,也有很多縮略詞沒有經歷這一過程,直接進入了漢語的使用。如2005年隨著超女大賽的火爆,“PK” 頻繁進入人們視線。這個詞源自英語短語“Play Killer”,本來是足球賽中表示罰點球的術語,后來又被網絡游戲和媒體廣泛使用。現在的“PK”,綜合了“淘汰、勝利、打擂、競爭、二選一”等含義。“PK”被收入2005年十大網絡流行語言之一。這再次印證了:在并存的語言形式中,人們往往習慣于選擇音節簡短的表達。
2. 現代漢語中外來借詞在生活和娛樂方面呈現增長的態勢體現了人們在語言運用中追求個性、求新求異的心理
語言心理和其他文化心理一樣,有追求時髦的傾向[6]。改革開放以來,在大量吸收和引進西方發達國家先進的科學技術等物質文明成果的過程中,代表著西方文明的西方文化不可避免地對我國造成一定的影響。我國城市人群,特別是知識青年對西方文化普遍抱有好感,多持認同和崇尚的態度。而英語作為西方文化的載體,也就自然引起人們的興趣,得到很多人的喜愛。現代漢語外來借詞流行的人群,多數為年輕人。年輕人喜歡與眾不同,標新立異,因此,他們喜歡用新奇有趣的語言來張揚個性,引人注意。如粉絲(fans),這是一個正在流行的音譯英語借詞,它是“fans”的戲謔音譯,意思是崇拜或崇拜者。我們平時所說的“迷”,如歌迷、球迷等等都可以稱為“粉絲”。粉絲這種食品是和其他菜類一起煮食的,和什么菜煮在一起,就會有什么菜的味道。用“粉絲”來戲謔那些瘋狂的歌迷、球迷等形象地表現了他們在偶像面前喪失自我的狀態。另外,“粉絲”的使用也體現了人們在語言運用中求新求異的心理。青年一代對歌迷、追星族、發燒友等詞語已經司空見慣,對英語的fans也不以為奇,于是用音譯造出粉絲一詞,試圖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它的使用為文章或娛樂節目、新聞報道增添了戲謔效果,因而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成為一個高頻使用的英語借詞。
再如,構詞詞素bar(吧)最初指西餐館或旅館中賣酒的地方,即酒吧,而后在相關行業領域中就延伸出了吧臺、泡吧等詞;后來語義進一步發展引申出網吧、氧吧、書吧等,用以標榜自己的經營場所具有較高品味或休閑意味,都可以冠以“吧”的名號。
3.外來英語借詞詞素化、口語化趨勢體現了中華民族自信、包容的社會文化心理
漢語言及其文化在引進外來詞的時候,經過不斷地融合與調整,不但豐富了自己的語言,而且迅速地普及。其詞素化與口語化的態勢說明:現在的中國已不再是過去閉關自守、盲目自大的中國。中國人越來越能夠坦然地面對外來的新鮮事物,變得越來越自信,同時也表現了中華民族對新思想、新概念的巨大的包容性、創新精神和對外來文化的融匯能力。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中國與外界的交流日益頻繁,代表著西方國家新文化、新思想、新科技、新產品的新詞匯大量進入現代漢語。來源于英語的借詞將越來越多地為大眾所接受并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詞。
英語外來借詞的發展是中國同國際交往的結果,它們已經滲透到我國城鄉的每一角落,人們正以更加開放的心態和地球村的意識,積極吸收與接受這些新詞匯。如今的時代對外語學習高度重視,全社會的外語水平普遍提高,人們對外語日益熟悉和了解。這為英語外來借詞的流行提供了更為堅實的基礎,同時也促進中西方文化的進一步交流與發展。
四、結語
語言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任何語言的發展都需要從別的語言吸取營養來取長補短。從一種語言中的外來詞,我們往往可以看出這一民族與其他民族之間的歷史關系和文化交流情況,所以,在某種意義上,借詞的多少是一個國家開放程度高低的標志。英語借詞給當前的漢語注入了新鮮的血液,帶來了異域的文化風情和科技發展,豐富了漢語的表達功能。當前在外來詞的引進中確實存在濫用外文、盲目洋化等傾向,這是值得我們高度重視,并盡快采取措施加以解決的。不過從整體上看,外來詞大量引進,積極作用要大于消極影響。當然,由于漢語自身的篩選機制,我們相信,吸收外來詞和否定傳統之間沒有任何必然的關系,我們應該以更加開放的心態來吸收消化外來新詞。漢語外來詞已滲透到漢語的各層面,成為漢語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可以預測,漢語中的英語詞匯數量將會持續上升。
[參考文獻]
[1] 張錦文. 關于漢語借詞的分類問題[J].辭書研究,2003,(3) :69-75.
[2] 莫秀蘭. 漢語外來借詞的新趨勢[J]. 廣西民族學院學報,2004,(S1):49-50.
[3] 黎昌友. 新時期新詞的來源及發展趨勢[J].語文教學與研究,2003,(22):74-76.
[4] 習強毅. 新時期外來詞的引入及其發展趨勢[J].武漢工業學院學報,2003,(1):114-115.
關鍵詞:語義;日語逆輸入;社會文化心理
近年來各種選秀盛行,如“xx達人秀”,平日里諸多游戲“太鼓達人”“捕魚達人”等都以“達人”“命名”。“達人”這個流行詞的詞義還是非常明了的,意思是“在某一領域中技術水平高、表現出色卓越的人”,與漢語的“高手”“專家”“行家”近義。中國古漢語中便有了“達人”這個詞匯,而該詞在演變中又為日語所吸收衍生出了其他詞義后,最后又再次成為漢語中的日源詞,為當今的年輕人和時尚界頻繁使用。本文將從歷時和共時的角度探討“達人”的詞義演變,并探討日語逆輸入其背后蘊含的中國社會文化心理。
一、“達人”在古漢語中的詞義
“達”字在《說文解字》中叔u部:“達:行不相遇也。”“達”這個語素是原有道路通暢的意思。
“達人”最早出現于《論語》中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意思是如果你想得到別人的尊重,你就要尊重別人;如果你想得到別人的幫助,你就要先幫助別人。但此處“達人”是一個動賓結構,而“達人”真正作為詞匯出現是在《左傳?昭公七年》的“圣人有明德者,若不當世,其后必有達人。”根據《說文解字》中“通暢”的意思,我們有理由判斷此處的“達人”是指的是通達事理的人,可作為“達人”的本義。
而后類似的,在古代漢語中,又有了從這一本義引出的其他相似的義項,如《鵬鳥賦》:“小智自私兮,賤彼貴我;達人大觀兮,物無不可”中指豁達豪放的人。宋?司馬光《訓儉示康》:“昔正考父粥以糊口,孟僖子知其后必有達人”中指顯貴的人,顯達的人。王勃《滕王閣序》“所賴君子見機,達人知命”中指達觀知命的人,也就是說君子能夠看到細微的預兆,通達事理的人知道天命,能夠審時度勢。二、“達人”在現代日語中的意義及用法
日語中“達人”寫作“達人”(日語漢字在多年的發展中已區別于中文簡體漢字和繁體漢字),片假名為“たつじん”(羅馬文:tatsujin),語音也仍與漢語本音相近。但達人這個詞被日語吸收后,意義有所擴大,《廢辭苑》(1998)在的詞條中分了兩項:①學術まは技蕓に通達した人。[の~];②冥物事の道理た通じた人。人生を達Qした人。可見,第二項釋義“通達事理的人”與中國古漢語是一致的,日本在保留這個義項的基礎上又增加了“對學問、技藝、武藝等精通的人”的義項。通過在日本最大的搜索引擎雅虎網(Yahoo!Japan)對“達人”一詞的搜索用例,選取部分如下:
(1)毛の道の達人を紹介していく。
(2)日本の食卓と煌長冉】丹蚴丐胗悚文坷言[鮮~の達人]のサイトです。
除了以上例子,同時還可以找到類似于散步の達人、金魚の達人、太鼓の達人等詞組。無一例外,“達人”在日語中作為詞組的使用多以“xxの達人”為主,與現代漢語不同。
日本的媒體和廣告業十分發達,達人最早被一些電視娛樂節目廣泛運用,比如料理制作、生存挑戰之類。而后深受日本文化影響的臺灣和香港率先使用了這個新詞“達人”,通過雜志和綜藝節目,“達人”又逐漸影響了中國內陸。
三、“達人”在現代漢語中的意義和用法
重新吸收日語借詞后的“達人”在現代漢語中只保留了日本人賦予的新義項:對學問、技藝精通的人,多為形容在某一領域非常專業,出類拔萃的人物的俚語。一般用法為"XX達人”這樣的偏正結構名詞性四字短語,與“XXの達人”在日語中的格式有差異,但意義相同,原因大體上是由于漢語兩字一拍的節奏感的問題,如“太鼓の達人”在國內被稱為“太鼓達人”,都是指打鼓很厲害的人。此詞褒義為主,無貶義,并且具有很強的構詞能力
四、日語的逆輸入現象的原因以及背后的文化心理
從“達人”來看,日語逆輸入的流程大概可以分為以下這樣幾個部分:語源:《左傳》(圣人有明德者,若不當世,其后必有達人。)一輸入日本語一輸入近代臺灣一逆輸入到現代漢語
語言借用可以是單向的,也可以是雙向的。中國與日本語言的關系從來不是單向,從日本方面而言,這個國家雖然地域狹小,整個國家的面積還不及中國的一個省份,但日本人在文化傳統和文化心態上不會像中國那么保守,沒有閉關白守,一味兒地排斥外來文化,不論是對漢語文字的吸收,還是說近代明治維新都可以窺見這個民族的學習精神。借詞的輸入,與本國的文化心理的影響是息息相關的。而大量的日語借詞逆輸入,與中國的文化心理有關。
首先,對于一衣帶水的日本國,日語以及日本文化,中國是或多或少存在著親切感的。日本語文化相對于西洋文化于中國而言就少了違和感。而日語逆輸入的詞匯都是原來中國古代就擁有的詞匯,在這個層面而言也更加容易被接受。
據寧波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局準確數據顯示,目前在甬外籍人士約2萬人左右,其中正式注冊8000人(蔡亮,2012:29-34)。筆者在寧波市外事辦及寧波職業技術學院外事辦的協助下,從在甬長期居住的外籍人士中按照性別、年齡、學歷、在華時間和愛人國籍等類別抽取大致相同量的外籍人員填寫問卷,共發出調查問卷300份,收到有效問卷256份,同時,對其中的30位外籍人士做了深度的訪談,匯總分析調查信息數據,課題組就調研主題得出了以下結論:1、不同類別的人員角色定位及暗示也不同筆者根據不同類別從中抽取等量的人員進行比例統算,其中性別分類各100份,年齡分類各60份,學歷分類各50份,時間分類各40份,愛人國籍分類因愛人是中國國籍或其他國籍的情況不多,只抽取最大量40份作為分析基準。從調查的總體情況來看,在甬外籍人士在角色定位和暗示上主要分為以下三類:一、我是外來者;二、我是國際人;三、我是“中國人”。不同類別的人在角色定位和暗示方面也不同。1.男性比女性更容易認為自己是國際人士;2.20-30歲的年輕人更容易接受自己是國際人的事實,30歲以上,把自己定位為國際人的比例則隨著年齡的增加而增加;3.角色定位及暗示同學歷并無規律性的關系,本科生將自己定位為國際人的比例最高,大專以下學歷的,其比例最低;4.從年限上看,在華時間最長的,最容易將自己定位為國際人,隨著年限的減少,其比例也逐漸減少;5.從國籍上來看,愛人國籍與被調查者一致的,把自己定位為外來者和國際人的比例相當,愛人國籍是中國的,則有85%的人把自己定位為國際人,愛人國籍是其他國家時,所有的被調查者都將自己定位為國際人;6.在256份問卷中,有5位被調查者把自己定位為中國人,其中男性占60%,女性占40%,30-50歲之間的占20%,50歲以上占80%;研究生學歷的占80%,本科生學歷占20%;從年限上看,5位在華時間都是5年以上,同時,愛人的國籍也均是中國人。2、角色定位及暗示的不同會影響“移情能力”的強弱本次問卷調查側重于調查外籍人士在中國(寧波)的社會文化生活適應狀況,通過心理測試測算出三個類別的人員不同程度的移情能力。在256份有效的調查問卷中,共有102位被調查者將自己定位為外來者,154位把自己定位為國際人,還有5位將自己定位為“中國人”。從調查結果來看,將自己定位為外來者的102位外籍人士中,分值最低的為34分,最高為60分;被自己定位為國際人的分值區間是57-94,中國人的分值區間是74-98。非常明顯,角色轉換情況會直接影響移情能力的強弱。角色定位及暗示越靠近當地異質文化,移情也發生得越頻繁。3“、移情能力”的強弱直接影響跨文化沖突的強弱在跨文化沖突關系中,一旦把自己定位或暗示為外來者,移情往往較難發生。筆者調研的時候,同時調查了每個個體在中國異質文化中所遇到的文化沖突和障礙情況。調查結果顯示:移情能力與跨文化沖突間有直接的關系,移情能力越高,遇到的跨文化沖突及障礙則越少,反之越多。
二、跨文化沖突的社會心理學分析
從表面上看,邏輯非常清晰,角色定位及暗示影響移情能力,然后移情能力影響外籍人士在中國異質文化中所遇到的跨文化沖突及障礙的強弱。但事實上,這之中,還有一個知覺和認知上的心理活動過程。在沖突關系中,由于角色定位的偏差,使得移情難以發生。移情的缺失使得當事人只站在自己的角度考慮問題,無法很好地理解對方,同時,也更難校正在跨文化沖突中容易發生的錯誤知覺和認知偏差,從而加大了沖突的強度。在跨文化交際中,“人們對世界上的事物雖然會因環境的變化而變化,但是根據邏輯和歷史經驗進行推理而產生的認識使人們的認知結構趨于相符或平衡。如果有些認識保存在他們的記憶中,而且行為體確有理由相信他所覺知的環境存在相符的事實,人們在接收新的信息之前總是下意識地使新的信息與自己原有的信息保持一致。這就是所謂知覺恒常性或認知相符現象”(王振民,2004:31)。人們在認識事物的時候總是傾向于保持認知的平衡,否則就會有緊張感。當出現認知不平衡時,為了消除它,人們在接觸新信息時,會自動選擇那些與自己原來認知一致的信息,而自動過濾那些與自己認知不一致的信息(Klopf,1991:20-31)。在跨文化沖突中,沖突方總是對來自異質文化里的友善的信息視而不見,或者無法理解異質文化里友善的行為,那么也很難避免錯誤覺知的發生,這對跨文化沖突的調整與解決是不利的(文衛平,2002:13-16)。
三、結語
[關鍵詞]文化;社會管理;鞍山
[中圖分類號]G1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2426(2012)09-0092-05
創新社會管理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不但要有法律、行政等外在的硬性的調處機制,還需要有文化精神的內在的、軟性的支撐。文化的社會功能在于形成文化浸潤與引領,培育公德,提升境界,凝聚群眾,增強認同,促進和諧。要充分發揮先進文化在創新社會管理中的作用,以文化“軟”實力促進社會“軟”管理,推進鞍山社會的和諧與穩定。
一、樹立正確的價值導向
在任何社會,只有形成正確的統一的價值目標、價值標準和價值體系,才能使人們在思想意識和行為方式上最大程度地保持一致。樹立正確的價值導向,是創新社會管理的內在要求。目前,鞍山處在改革發展關鍵時期,社會利益關系更為復雜,社會思想多元、多樣、多變的特征更加明顯,社會意識和價值取向日益分化,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社會和諧和穩定。引領整合各種思想文化、價值觀念,凝聚統一社會各階層、各利益群體思想,提高宣傳輿論引導力和社會影響力的任務更加繁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精髓,決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方向。為此,迫切需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貫穿于社會管理全過程,充分發揮先進文化的引領作用,為完善和創新鞍山社會管理樹立正確的價值導向。
1.樹立以人為本的社會管理理念。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以人為本,要把以人為本的理念貫穿和滲透到社會管理工作的各個環節。鞍山社會管理按照這一要求,自覺轉變觀念,由以往的以權為本、以警為本的管、堵、壓,轉變為以人為本,強化社會管理中的人文關懷,實現社會對人的主體地位的確認、對人的需求的重視、對人的權益的尊重、對人的生存狀況和發展潛能的關注。只有在社會管理中堅持以人為本,使人性、情感和尊嚴得到充分尊重,才能促使人民群眾增強社會責任感,最終實現人與社會的良性互動。以人為本的社會管理理念,是溝通人際關系的“劑”,協調不同利益群體矛盾的“調節器”,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安全閥”。通過對人的內心和精神的思想整合與價值引領,實現“柔性管理”,可以彌補制度化管理“剛性過度”的局限,提高社會管理中的柔韌性和應變性,以富有深度的人文關懷來推進社會管理的不斷優化與進步。
2.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鑄就鞍山人民的思想觀念、理想信仰、精神狀態、社會風尚、價值取向。要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鞏固指導地位,堅持不懈地用中國化最新成果武裝全黨教育人民,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風尚,鞏固廣大人民群眾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礎。要強化教育引導,增進社會共識。要培養和造就一大批大眾學者、貧民教授,在文化宣傳、普及中,縮小理論同群眾的距離,拉近群眾對理論的認同,提升先進理論對群眾實踐的引導。通過不斷豐富先進的思想資源,從話語權建構、載體依托、方法更新等層面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如,鞍山精心組織的話劇《郭明義》、電影《孝順媳婦》三部曲、電影《小康路上》等,唱響主旋律,打好主動仗,在多元中求主導,在多樣中成主體,在多樣選擇中爭主流,強化主流意識,倡導價值共識,不斷增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3.找準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新的著力點——文化產業。文化產業不僅具有產業經濟屬性,更具有意識形態屬性,要高度關注文化產業在促進社會管理和建設和諧社會中的重要作用和獨特功能。文化產業以產品及服務的形式直接進入社會公眾的文化消費領域,在不斷滿足人們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時,潛移默化地影響人們的思想意識、價值選擇和審美觀念,這種形式更容易感染社會成員,并為他們所接受、領悟和內化。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體現到精神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傳播服務等各方面。在傳媒業、娛樂業、影視業、演藝業等主要領域強化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在文化產品的思想內涵、價值取向、民族精神、時代精神和審美情趣上,充分體現和彰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使每一件文化產品都凝聚著先進文化的精髓、原則和要求,用先進的社會主義精神文化產品來滋潤群眾心田,不斷提升群眾的精神世界層次。文化服務是文化產業區別于其他行業的一種最具特點的市場化行為。文化服務不但以文化產品物化樣態的方式呈現服務過程,而且以文化服務者本身為載體從事服務活動,從而達到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交流、認同與和諧。如藝術表演、文化培訓、文博展覽、節慶活動、競技比賽、文化娛樂、文化旅游等展現出文化服務的參與性、互動性和體驗性價值。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深刻內涵、價值觀念和基本要求,以通俗易懂、生動形象、喜聞樂見的方式體現于文化服務形式中,尤其是通過文化服務人員德藝雙馨的典型示范作用,更易于為普通大眾所理解、認同和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