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九寨溝水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水,是九寨溝風景的靈魂。這里的水清純潔凈、晶瑩剔透、色彩豐富,堪稱世界水景之王;但是,觀測資料顯示,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九寨溝景區湖泊的水位呈逐年下降趨勢,尤其是近年來,水位下降更為明顯。
九寨溝的水到哪里去了呢?中國氣象局成都高原氣象研究所和四川省氣象局的專家經過一年多的研究,為人們揭開了九寨溝湖泊水位變“矮”之謎。
降水減少是主因
湖底出現裂縫,水滲漏了?人為擴大湖泊出水口,流出的水量比原來增多了?湖泊內的水蒸發加快,從而使水位降低?天上降水減少使得水位下降?這些都被認為是可能導致九寨溝湖泊水位下降的原因。
九寨溝的水主要由地表水和地下水組成。地表水來自四周高山上的積雪,積雪融化后形成涓涓細流,最后匯成溪水,源源不斷地注入湖泊之中;地下水是地層滲出的水,在九寨溝的眾多湖泊中,人們已發現了許多泉眼,這些泉眼日夜不停地往外滲水,成為湖泊水源的重要組成部分。
根據九寨溝的水系和水源特征,人們對景區湖泊水位的下降做出了4種猜想:
其一,地下水的滲漏。有人認為,很有可能是湖底的巖石結構出現了異常變化,比如出現了裂縫,水順著裂縫滲走了。
其二,湖泊流出的水量增大。比如人為擴大了湖泊出水口,使得流出的水量比原來增多,導致了水位的下降。
其三,蒸發量加大。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下,由于溫度升高,使得湖泊內的水加快蒸發,從而導致水位降低。
其四,天上降水減少。由于雨雪補充不足,使得整個九寨溝的水資源日益匱乏,從而使湖泊內的水量隨之減少,水位下降。
這4種說法似乎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哪一種說法更科學、合理呢?
對水位下降的4種設想,科學家們首先否定了第二種說法,因為九寨溝屬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景區內的一草一木都是重點保護對象,人為擴大湖泊出水口的情況不可能發生,湖泊流出的水量因此不會增大。
至于地下水滲漏之說,科學家們經過實地勘察和研究,認為湖底的巖石結構非常穩固,不可能出現裂縫,地下水滲漏的可能性很小。
那么,會不會是蒸發的原因呢?在深入研究的基礎上,科學家們對這個說法也予以了否定。因為,九寨溝地區的氣溫雖然在20年間升高了0.11℃;但這一變化微不足道,對水位構不成真正的威脅。
看來,引起九寨溝水量減少的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天上降水的減少。
這種說法有何科學依據呢?
依據就是,九寨溝地區大氣降水減少的同時,湖泊水位也出現了下降,兩者呈正比例關系。
天上的降水,一部分在九寨溝四周的高山上形成積雪,融化的雪水形成九寨溝地面徑流的源泉;另一部分降水則直接以雨水的形式落到地面,補充地面徑流,或是滲入地下,形成豐富的地下水。因此,可以說大氣降水是九寨溝水資源的根本保障。
近幾十年來,九寨溝的大氣降水正呈逐年減少趨勢。
科學家們通過對九寨溝地區1959~2002年的氣象觀測資料進行分析后發現,40多年來,該地區的大氣降水呈減少趨勢,而與之對應的是,九寨溝景區湖泊的水位也出現了下降,兩者呈現正比例關系;尤其是在降水減少最多的7月,景區湖泊出現了不可思議的低水位現象。
據此,科學家們認定,天上降水的減少正是九寨溝景區水量減少的直接原因。
大氣降水為什么少了
那么,是什么原因導致了九寨溝上空的大氣降水減少呢?專家認為有3個原因:
原因一:夏季風異常變化,使得南來水汽向北輸送減弱,從而造成了景區水汽不足。
中國氣象局成都高原氣象研究所和四川省氣象局的專家們通過對九寨溝、黃龍地區多年的氣象觀測資料進行分析研究后發現,導致該地區大氣降水減少的罪魁禍首是夏季風。
夏季風,來自廣闊無垠的洋面,它就像一臺巨大的水泵,把水汽源源不斷地從海洋輸送到陸地。九寨溝、黃龍地區身處內陸,低層的氣流難以直接到達,因此水汽輸送主要依靠夏季風的巨大動力:冬春季節,該地區的水汽主要來源于中緯度偏西風水汽輸送;夏秋季節,則主要來源于孟加拉灣、南海和西太平洋地區。專家指出,近幾十年來,夏季風發生了異常變化,它吹向內陸的北界時出現了偏差,使得南來水汽向北輸送減弱,從而造成了九寨溝、黃龍地區水汽不足,大氣降水因此減少。
但降水減少僅僅是這一原因造成的嗎?
原因二:大氣環流在景區形成了一座隆起的“高地”,冷空氣被迫繞道而行。
我們知道,大氣降水的產生離不開冷暖空氣的交匯,暖濕空氣如果沒有冷空氣的刺激,一般不會產生降水。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來自北方的冷空氣猶如降水產生的“發動機”,它的頻頻南下是九寨溝、黃龍地區降水的重要因素。
過去,北方冷空氣長驅直入,年年如約而來,在九寨溝、黃龍地區與暖濕空氣融合,降下大量雨雪;但是近幾十年來,在巴爾喀什湖以東到貝加爾湖以南一線的高空環流發生了顯著變化,特別是在九寨溝、黃龍地區急需降水的7月,大氣環流在此形成了一座隆起的“高地”,冷空氣往往被迫繞道而行,從而使得到達當地的冷空氣勢力十分薄弱,無力與暖濕空氣抗衡,因而難以成云致雨。
除了氣候變化影響,人類活動對這里降水的減少有沒有直接關系呢?
原因三:人類過度用水。
20世紀80年代是九寨溝、黃龍景區及鄰近地區氣候發生顯著變化、降水減少的重要時期,這一時期也正是人們大量涌入景區的開始。因此,可以說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人類活動的影響干擾了九寨溝、黃龍的局地氣候,加劇了區域氣候的變化,所以人類活動對該地區的降水減少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此外,周邊生態環境的惡化也對九寨溝和黃龍地區的氣候變化產生了影響。
與這里直線距離不足200千米的若爾蓋、紅原是川西北最大的濕地。濕地對維持一定區域內的生態系統平衡具有重要作用。然而,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一方面,受全球氣候變暖、持續干旱等自然因素的影響;另一方面,由于過度放牧、在草地上濫采濫挖、過度用水等人為因素,濕地退化、草地沙化現象較為嚴重,這些對九寨溝、黃龍地區的氣候變化影響不小。
讓生命之水恢復如初
有專家預言,如果再不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補救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九寨溝、黃龍地區的水資源還將繼續減少下去,總有一天,美麗的人間天堂將一去不復返。為此,研究人員建議采取以下措施應對九寨溝和黃龍地區的水危機。
措施一:借助催化劑實施人工降水。
氣象專家提出,解決水資源減少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可通過人力行為,借助碘化銀、液氮等催化劑,改變空中云的物理結構,使之盡可能多地降水,從而達到增加該地區大氣降水的目的。近年來,阿壩州和九寨溝縣、松潘縣的氣象人員一直試圖通過人工降水的方式來增加九寨溝和黃龍地區的大氣降水。他們借助高炮、車載火箭等增雨設備,每年都在這里實施人工增雨作業。
措施二:建立常年人工增雨(雪)作業管理機制和業務體系。
措施三:建立水資源變化監測系統。
人工增雨雖對改善當地降水情況有所幫助,不過人工增雨只能緩解一時的水資源短缺,要想“治本”,還必須在九寨溝、黃龍景區建立水資源變化監測系統,為科學研究保護措施提供觀測資料。
專家指出,應在景區建立全方位的監測系統:
一是對空中水資源進行監測,掌握空中水資源的變化情況,主要采用飛機裝載監測設備,對空中水汽情況進行監測,或是采用GPS水汽觀測站和紅外線觀測設備,在地面建立對空中水資源的觀測。二是建立地面水資源觀測體系,隨時掌握和了解地面水資源的變化,主要在景區內建立多個地面自動氣象觀測站,全面收集降水、溫度、風向風速等資料,同時建立水位、流量、徑流、雪線觀測站,對地面水資源情況進行實時監測。三是建立衛星遙感監測,借助衛星的“千里眼”,與GIS地理信息系統相結合,對景區水資源實施空中監控。目前,四川省氣象局衛星遙感監測設備比較完善,已可以開展景區旅游水資源定點監測的應用研究。
九寨溝導游詞作文一
親愛的游客:
大家好!
首先歡迎大家來到九寨溝我是九州旅游工司導游我姓趙大家叫我小趙。很高興見到你們接下來的路程都要我來帶你們。
九寨溝在四川北部的萬山叢中,它是因為四川北部中的完山叢中,有幾條神奇的山溝。周圍散布著九個藏族村寨,所以,人們稱它九寨溝。
進入九寨溝了大家現在可以邊聽我說邊看風景。
我們現在到了密林深處游人很稀少有很多珍稀動物但要小心警惕。
旅游到這就結束了,歡迎大家提出你的寶貴建議。
九寨溝導游詞作文二
大家好我是你們這次的導游,你們可以叫我小劉,我們現在乘坐的是藍天旅游社的車。
我要先提醒大家:1、不大聲喧嘩2、不要亂丟垃圾,如果被管理員看見會罰款200元3、如果帶了孩子請看好自己的孩子。
下面我就和你們介紹一個美麗的傳說:九寨溝因有九個藏族人居住的寨子而得名。傳說有一個貌美如花的姑娘住在這個勝地,一天她在繡樓繡花,一個英俊的青年向她求婚,并送給她一面寶鏡。她特別喜歡這面寶鏡,拿著它照來照去,結果一失手,寶鏡掉在了地上,被摔成了108片碎鏡片。這108片摔片竟變成了大小不同的湖泊九寨溝風景區共720平方公里,現在開發出供大家游覽的僅50平方公里。在這片風景區中,景點以丫行的三條溝分布。
游人進入九寨溝先到樹正溝。
九寨溝真的很美你能去看就更好了。
九寨溝導游詞作文三
各位游客們!大家好!我姓李,大家可以叫我李導游,今天我們要游覽的是有名的名勝景區九寨溝。在游覽過程中希望大家做一個文明的游客,不要亂扔垃圾等不文明的事。要保護環境,下面我們開始游覽了。
我們首先來到的絢麗群山倒影景觀,那河水嘩嘩的流著,旁邊還生長了很多棵桃樹,那香味,在200左右好能聞到呢!好了!現在我說說九寨溝的資料吧!
九寨溝風景區位于阿貝(土字旁的貝,我不會打)、(上面兩點中間三橫一豎下面做個無)族自治州南坪縣的中南部,距成都424公里,距公元約320公里。九寨溝以飛瀑、翠海、森林、雪山構成的自然風光,九寨溝有著稱做童話世界的美譽。1982年被我國列為重點風景名勝保護區,近年又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人世界自然遺產名錄
好了,我就介紹到這里,九寨溝還有許多故事和歷史呢!游客們!你可以去查九寨溝的故事和歷史!大家可以繼續參觀,記得要注意安全!謝謝!
九寨溝導游詞作文四
各位游客:
大家好!我是彭xx,今天由我為大家做導游。歡迎各位到九寨溝觀光游覽!
九寨溝以原始的生態環境,一塵不染的清新空氣和雪山、森林、湖泊組合成了一幅神妙、奇幻、幽美的自然風光,顯現自然的美,美的自然,被譽為童話世界、人間仙境。九寨溝的高峰、彩林、翠海、疊瀑和藏族風情被稱為五絕。九寨溝既是自然保護區,又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同時,還被列入世界人類自然遺產名錄。
九寨溝之美在水。這里湖泊很多,當地人叫海子。據說大大小小的海子共有108個,最小的面積不到半畝,最長的長海長7公里,長海的景色最為動人。近處綠水,清澈見底;遠方蔚藍,平靜無波;兩岸山樹,映入海中,以綠為主調的色彩和周圍寧靜的環境,使人恍如踏入仙境。這里的湖,水的透明度有的達30米,在別處這簡直是不可思議的。因為這里森林多,地層是石灰巖,含大量碳酸,對水起到了凈化的作用。透過清亮的水,湖底的澡類、沉積物和山峰樹影一起映入眼簾,顯得五光十色,稱為五花海。
九寨溝的瀑布也叫人神往。這里河道縱橫,水流順著呈臺階形的河谷奔流而下,構成數不清的瀑布。有的細水涓涓,有的急流直下,有的如玉帶飄舞,有的似銀河奔瀉。寬度或長度超過貴州黃果樹瀑布的就有6條之多,其中諾日朗瀑布,寬100米以上,高20多米,水流凌空而下,銀花四濺,水聲隆隆。樹正瀑布不寬,但高30余米,湖水分兩路猛瀉谷底,震耳欲聾。有的瀑布呈多級下跌,崖壁上長滿繁茂青翠的樹,瀑水從林間穿流下瀉,形成罕見的森林瀑布。
關鍵詞:九寨溝藏族;飲食文化;餐飲產品
素有“童話世界”之美譽的九寨溝位于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溝縣境內,是白水溝上游白河的支溝,因溝內有盤信、彭布、故洼、盤亞、則查洼、黑角寨、樹正、菏葉、扎如等九個藏族村寨而得名。因其神奇的自然山水,特異的藏族風情而受到中外游人的喜愛。在我國的世界自然保護區中,九寨溝是唯一的一個住有一千多名原住民的自然保護區。九寨溝藏族同胞長期以來居住生活在高寒區域,從而形成的飲食習慣與其他民族相比有很大區別。藏族主要是以熏烤肉為主食,飲品包括青稞酒、酥油茶以及酸奶等。藏民對于藏族傳統食品及食俗保有深厚的感情,就像對待藏族民俗一樣深厚。一般來說,民族傳統飲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側面反映出民族文化中最根本的飲食特點,以及最貼近民族特色的日常生活狀況。民族傳統飲食的吸引力不僅僅在于本民族,而且對于游客而言也會產生很強的吸引力,因此也造就了民族餐飲不能被孤立于旅游市場之外。九寨溝旖旎的自然風光,濃厚的藏族風情,以及特色的藏族飲食文化,都是九寨溝旅游市場的重要內容,尤其是藏族飲食文化可以適當在旅游餐飲產品中得以體現,向世人宣傳安多藏族的傳統飲食文化,肯定會加強與豐富九寨溝民族文化旅游資源的類別,并且促進九寨溝餐飲核心競爭力的提升。
一、九寨溝藏族飲食文化的特點
九寨溝藏族文化具有非常強烈的民族特色和宗教氣氛,同時還稍微帶有些許神秘色彩。按照史料記載,九寨溝以前屬于中羊峒番部,由于是九個寨共同組成一個部落,因此才有九寨溝的美名。目前而言,九寨溝居民大約有一千多人,大多數均為安多藏族。按照藏文歷史古籍《多美宗教源流》中的相關記載,吐蕃王朝發起東征,兩個部落軍隊長期駐守在今南坪、平武一帶區域,而未被召回,因此軍隊就世代定居于此,衍變成“安多”藏族。生活在九寨溝的安多藏族民眾,為了生存而逐漸適應了高海拔山區比較殘酷的生存條件,從而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了比較特殊的生活習俗,這就是川西北高山特殊的安多藏族文化的起源,具體表現為建筑、服飾、飲食、音樂等各個方面。地理上分析,九寨溝位于藏族聚居地比較靠近東部的邊緣區域,歷久以來處于交通閉塞的狀況,因此如此特殊的歷史條件以及該民族自我封閉的意識狀態,導致九寨弦廊槐A糇瘧冉顯始而又自然的藏族傳統文化。在飲食習慣方面,九寨溝藏族同胞和其它民族之間具有很大差異性的。
1.在“餐”方面,九寨溝藏民愛吃牛羊肉,但不食奇蹄類獸肉,以熏烤肉為主。其次,糌粑是九寨溝藏民的主要食品。糌粑是用青棵、大麥或豌豆炒熟磨粉,再拌以熱奶茶而成,形狀接近于內地非常普遍的炒面。藏胞出門在外都會帶著糌粑,比如下地勞動,上山放牧,或者是出門旅行,糌粑是必備之物。吃的時候向碗里傾灑些糌粑,另外添加些許酥油,沖茶水以供食用。糌粑具有攜帶方便、熟食、物美價廉的優點,特別適合于地廣人稀而且燃料缺乏的區域。除此之外,藏胞常吃的是食物還包括玉米、小麥、洋芋以及雜糧等。另外還有核桃花、刺籠苞、火燒饃、蕎面餅、洋芋糌粑、山野菌煲、農家臘肉、高原牦牛肉、手抓羊肉等,均是九寨溝藏民日常生活主要的食物。
2.在“飲”方面,九寨溝藏民喜好青稞酒、酥油茶、酸奶等飲品。酥油茶是深受藏民喜愛的一種茶品,是在酥油之中添加些許花生仁和核桃仁,將其置入特殊的桶內,然后摻入一定量的清茶,反復搗擊即可融合成酥油茶。在藏胞家中酥油茶是必不可少的飲品,隨時都可以看到酥油茶壺煨在火塘上,任何時候都可以品嘗到又香又熱的酥油茶。研究調查發現,酥油茶含有豐富的營養,而且香醇可口,具有一定提神、滋補的作用。除此之外還有清茶,是用大茶或者磚茶放置在茶壺內進行熬煮,飲用過程中再適當添加些許鹽。奶茶的制作方法大同小異,是利用清茶鍋將牛奶或者羊奶煮沸,添加些許鹽即成。藏民最喜歡喝的是青稞酒,因為顏色微黃,而且酸中帶甜,素有“藏式啤酒”的美稱,青稞酒是藏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飲料,同時也是招待賓朋的必備飲品。根據對藏族習俗進行觀察,一般是客人來到家里,豪爽而又熱情的藏民端起青稞酒壺,連斟三碗以此敬獻賓朋好友。其中前兩碗酒客人可以估摸自己的酒量,可以喝完也可以剩余,但是絕對不可一點也不喝。到最后一碗斟滿則必須要一飲而盡,以表示對藏民的尊重。每當藏族同胞勸酒時,唱酒歌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歌詞豐富,曲調優美。
總體而言,九寨溝飲食文化旅游資源的多樣性和獨特性,使九寨溝景區的旅游動機更加豐富多彩。因此,重點挖掘九寨溝藏族飲食文化的底蘊,提升九寨溝餐飲文化品牌,使飲食文化與餐飲旅游相融互動,從總體上培養九寨溝餐飲產品的特色,促進九寨溝文化旅游品味與層次的全面提升。
二、依托九寨溝藏族飲食文化開發景區餐飲產品的必要性
通過有關資料統計和筆者實地調查,在前往九寨溝途中,可在茂縣,松潘等地用餐,餐飲條件尚可。早餐、晚餐等可以選擇在所宿賓館食用,就餐條件有限。當地比較特色的餐飲以牛羊熏烤肉為主,飲品包括青稞酒、酥油茶以及酸奶等。景區參觀游覽結束后,溝外就餐的飯店多以經營川菜為主,廚師的水平有限,飯菜質量也一般。而在九寨溝景區內,最初有一些餐廳向游客對外開放,但隨著“溝內游,溝外住”政策的實施,景區內餐廳被拆除重建,目前的諾日朗旅游服務中心是2003年投入使用,是功能性比較集中的綜合性旅游服務中心,共有3010個餐位,提供自助式快餐,是九寨溝景區內唯一可供游客就餐的餐廳。就飯菜質量與用餐環境而言比較不錯,然而旅游風景區是一個相對封閉的場所,消費選擇有限,易形成自然壟斷。壟斷一旦形成,必將產生不合理的價格。
1.促使文化旅游資源開發與保護相結合
作為當代的一種世界性的社會現象,旅游既是文化性很強的經濟事業,更是經濟性很強的文化事業;旅游業是根據旅游者生活方式的特點,通過滿足旅游者的需要,適應旅游者的心理需求,以文化傳播的形式取得經濟效益和文化效益的一種服務行業。因此,游客在享受旅游產品過程中,根本上可以解讀為是購買、消費以及享受文化的一種過程。九寨溝藏民俗最深層次的文化價值注重的是對文化傳統的一種傳承和延續,從而為藏民族文化不斷推進和創新提供一定的動力。眾所周知,九寨溝的藏民俗文化與九寨溝藏族群眾千百年的生產生活實踐密切相關,它深深扎根于生于斯長于斯的藏族群眾之中。我們保護和發展民俗文化需要往深層次對民俗文化進行挖掘,并且要結合國際化的旅游發展形勢進行文化創新和藝術創新,增加九寨溝旅游的品位和內涵,使得九寨溝文化旅游產品在飽含地方民族特色的前提下,更能彰顯出高原民族所特有的、內在的民族精神。
2.滿足游客對文化旅游產品的需求
1984年,“藏在深閨人未知”的九寨溝進入到人們的視野中,1992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寶貴的“世界自然遺產”,1997年又被定為“世界生物圈保護區”,此外,還被定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一個旅游勝地,同時擁有這三個桂冠,不僅在中國,大概在全球也很難找到第二處。九寨溝旅游景區在過去發展的歷程中,主要是依靠比較特殊的自然資源,從而發展最為傳統的觀光旅游,實際上獨居于此的具有獨特民族特色的文化資源未得到足夠的重視,從而造成過于單一的觀光型旅游,整體上而言不利于九寨溝旅游的長遠可持續發展。現階段,國際旅游行業開始注重多產業互相融合,不斷對旅游產品進行升級改造,在此情況下,九寨溝旅游產品過于單一和老化的情況形成明顯對比,存在極其嚴重的旅游營銷產品后續發展力度不足的情況。除此之外,隨著景區交通的不斷完善,自駕游等旅游方式的興起,游客們在游山玩水的過程中,開始更多地關注傳統民族文化,然而九寨溝景區卻欠缺特殊的文化產品和服務。換言之,也即是世界遺產地的深層次文化內涵還未向世人展示,教育宣傳功能也很有限,游客滿意度較低,特別是文化旅游人員。同時,旅游景區的餐飲也是景區的重要配套服務設施,也是景區旅游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旅游景區餐飲產品質量較低,一方面會對游客旅游體驗造成嚴重的影響;另一方面在側面也反映了旅游景區的質量。所以,必須要改進和提升旅游景區的餐飲質量。
3.滿足游客多方位的享受
現階段,九寨溝旅游存在“溝內游,溝外住”的旅游模式,這種模式限制了游客無論是餐飲、購物,還是住宿、娛樂等方面,其體驗到的民俗風情實際上和自然風光環境相差甚遠,民俗風情的特色未得到體現。調查發現,最能吸引游客的依然是美麗的自然風光,大多數游客們認為自然風光要比藏族風情更具有吸引力。分析原因不難發現,一方面是因為九寨溝自然風光過于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游客絕大部分的注意力;另一方面是現階段當地因為欠缺科學合理的旅游發展策略而造旅游資源的衰竭。所以,必須要注重滿足游客的多方位的享受,在對九寨溝的“人間仙境”進行宣傳的同時,對具有九寨溝特色與藏族風味食品進行開發和創新。
三、九寨溝景區餐飲產品開發路徑
按照調查分析,九寨溝的游客對于飲食需求偏向于具有地方特色的川味自助餐,注重的是營養健康、衛生安全,其次才是味道、便捷。除此之外,當地特色小吃也具有非常大的需求量。因此可以得知,九寨溝餐飲的最具核心吸引力在于,一是營養均衡而且方便快捷的自助餐;二是具有地特色的小吃??梢栽诓惋嬛羞m當添加藏族特色菜品,并且把藏民族文化內涵融入到餐廳環境布置、器物擺設以及服裝等,從而既體現了藏族文化,又增加了人文內涵,提升九寨溝餐飲的核心競爭力。
1.旅游餐飲產品要實現特色化
從旅游文化的視角分析,具有當地特色、歷史文化特點的地方餐飲是屬于當地獨特的文化資源,可以吸引海內外游客到訪,因此對旅游餐飲產品進行深層次開發,對特色餐飲產品進行挖掘、利用以及保護,積極樹立起旅游文化的品牌形象,促進旅游發展的生存空間及市場份額,增強旅游吸引力的同時推動旅游發展。所以,針對于這個原則,九寨溝旅游餐飲產品可以從溝內和溝外兩個層面進行打造。
(1)在九寨溝景區內諾日朗服務中心內,主要銷售風味營養的自助餐,以川菜口味為主,并突出藏族特色。根據平衡膳食寶塔的相關建議,以正常成人一天所需食物種類及攝入量為前提,適當添加九寨溝當地土特原材料,比如牦牛肉、冷水魚、青稞以及蕎麥等。飲品主推青稞酒、沙棘、青稞茶、蕎麥茶、酥油茶、紅景天麥冬飲料等。
(2)在九寨溝景區外,打造特色鄉村旅游帶,可以以藏文化體驗、安多風情體驗等為宣傳切入點,把九寨美食、民居以及民族風情等和鄉村旅游帶結合在一起。民俗旅游村寨要具備當地的鄉土氣息,比如寨標、寨門等,可以讓游客到訪時自由走訪農家、或住或吃,或干農家活,也可以親自熏烤肉、做青稞酒,掌勺做糌粑等。“民以食為天”,精神的回歸當首先是本性的回歸。核桃花、刺籠苞、火燒饃、蕎面餅、洋芋糌粑、山野菌煲、農家臘肉、高原牦牛肉、手抓羊肉......佐以青稞酒、酥油茶、酸菜湯,保你滿口生津、一飽口福。
除此之外,可以開發規劃九寨溝特色餐飲和少數民族美食相互結合的美食街,具體可以規劃成三個層次,包括大眾型小吃街、中等檔次美食街以及高檔次美食街。擴建現有的九寨溝民俗風情園,把當地民俗文化融入到風情園中,匯集藏族歌舞的精華所在,同時還可以在此品嘗到藏族特色的食品。
2.就餐環境
隨著旅游景區餐飲行業競爭力的不斷增加,其設計特色逐漸成為影響旅游景區餐飲行業的重要因素,因此,九寨溝景區除餐飲產品本身需要創新和改進之外,對就餐環境的打造同樣重要。具體包括以下幾點:
(1)建筑形式民族化。民族特色的民居建筑,一方面能引起游客的注意力,促使其到訪參觀;另一方面,是民俗風情的重要體現。所以可以著重考慮對就餐及住宿的賓館飯店進行民族特色住宿建筑形式的打造。
(2)內部設施現代化。盡管游客對于異質文化非常感興趣,但是長時間將其置身其中勢必會感到疑慮不安,特別是游客的就餐及住宿場所。要確保求異心理和現代化設施結合在一起。
(3)裝飾風格鄉土化。保證和建筑形式民族化相結合,房間內部的裝飾風格要具備鄉土化特征,二者形式上要配套,使得游客在用餐及住宿的過程中體驗到濃濃的鄉土氣息,增強生活情趣。
四、結語
九寨溝景區經過多年的旅游發展,除在國內外獲得了較高知名度外,在旅游產品層面暴露出缺乏長足吸引力和影響力等方面的問題,究其原因主要是旅游產品缺少創新和可持續發展的原動力。因此,本文通過調查和研究總結出,九寨溝景區可以利用對當地特色旅游資源進行深度挖掘,特別是以藏族傳統飲食文化為代表的文化旅游資源,尤其要給予足夠重視,大力開發具有九寨溝特色和藏族風味的餐飲食品,以此來創新和提升旅游產品的多樣性和飽滿度,滿足游客對餐飲產品深層次的需要,獲得持久的美譽度和號召力。
參考文獻:
[1]陳祖明,袁靜濤等.九寨溝旅游景區風味營養自助餐設計研究[J].四川烹飪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9(6):22-24.
[2]陳祖明,李想等.九寨溝旅游景區餐飲市場調查分析[J].四川烹飪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8(3):33-35.
[3]陳祖明,袁靜濤等.論地震周年九寨溝景區餐飲狀況及對策[J].四川烹飪高等??茖W校學報,2009(4):45-48.
九寨溝旅游在國家政策、各級政府、地方社區等的大力支持下飛速發展,帶動了地區經濟和社會快速發展,增加了國家稅收、提高了當地人的收入、解決了大量的就業問題。但是,旅游在推動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也給當地的自然環境、宗教信仰、社會結構、文化傳統、生產生活等多方面帶來了影響,值得思考,也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基于初步的文獻閱讀,結合自身工作經歷和興趣,本文從民族文化旅游的角度試著分析九寨溝旅游發展中存在的一些短板。本文首先談對“民族文化旅游”概念的認識;然后就不同學者從不同角度對九寨溝民族文化旅游相關研究進行概述;最后總結作為自然遺產地九寨溝民族文化旅游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一、民族文化旅游概念
什么是民族文化旅游,中文文獻中不同的學者用了 “民族村寨旅游”、“民族旅游”、“民族地區旅游”等相關概念來表述。羅永常(羅永常 2003)用了民族村寨旅游,認為以少數民族鄉村社區為旅游目的地,以目的地的人文事象和自然風光為旅游吸引物,以體驗異質文化,追求純樸潔凈,滿足 “求新、求異、求樂、求知”心理動機的旅游活動稱為民族文化旅游。李天翼(李天翼 2011)也用了民族村寨旅游,認為民族文化旅游是對民族村寨社區進行自然與文化參觀訪問的活動。他強調異文化體驗是民族文化旅游的核心。2012年,李忠斌和文曉國(李忠斌,文曉國 2012)從理論上梳理和分析了國內外的相關文獻,提出對民族文化旅游概念的新認識。他們認為,民族文化旅游是不同的民族旅游者以某一民族聚居區域為旅游目的地,以該民族文化為內核,以經濟、社會生活為主線,以全面了解該民族文化特質及生產、生活狀況為目的一種參與、體驗活動。在界定“民族旅游”的概念和內涵時,兩位學者強調:民族文化旅游不應該理解為是主體民族對其他少數民族文化的旅游,這個概念偏窄并具有誤導性;不能解釋多民族國家內不同民族間或國與國之間不同民族間的旅游性;容易給人一種主題民族和其他民族是從屬關系的錯覺。
以上學者對民族文化旅游概念的表述中可以看出,民族文化旅游是一種以體驗為主的旅游活動;吸引旅游者前往旅游目的地的是當地的自然風光及與自身文化有差異的地方特色人文事象;體驗地方的特色文化是整個旅游活動的核心。
從概念理解上來說,九寨溝的旅游就是一種民族文化旅游。九寨溝地處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溝縣境內,景區內因有九個藏族村寨而得名為“九寨溝”。景區內及周邊主要生活的是安多藏族、白馬藏族,同時還有漢族、羌族、回族等其他民族。旅游者在欣賞九寨溝獨特自然風光的同時,體驗當地特色的民族文化是旅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
作為世界自然遺產地,九寨溝在近40年的旅游發展歷程中,就景區管理、保護、科研、營銷、信息化等諸多領域與國際接軌,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走在其他自然遺產地或景區的前列,但從民族文化旅游的角度來看,不同學者從不同角度如何看待九寨溝民族文化旅游發展?
二、九寨溝民族文化旅游發展概述
在以九寨溝為研究對象的文獻中,學者主要關注的問題包括社區參與旅游發展的情況、旅游帶來的文化變遷、當地人和游客對民族文化原真性感知和滿意度調查等方面。
1、關于社區參與民族文化旅游的研究
田世政和楊桂華(田世政,楊桂華 2012)較全面細致地總結和分析了九寨溝社區參與旅游發展的演進過程。把九寨溝30年發展歷程中,社區參與旅游的經歷分成了四個階段:自發式參與(1984-1991)、合作式參與(1992-1998)、依附式參與(1999-2005)到融入式參與(2006至今)。他們分析到,在這個演進過程中,作為文化載體和景區主人的社區沒有因景區成立而被遷移或隔離; 社區的資源權益以集體林權參與門票收益分配的形式得以實現;景區與社區以股份制公司的形式實現經營項目合作;就業機會同享;最后形成了“景社一體”的社區參與模式。在這種參與模式下,社區居民的總收入水平比以前提高,參與面得以擴大,受益更趨公平,社區居民的歸屬感增強,下一代的教育程度明顯提高,最終也促進了景區環境資源的保護。
但是,“景社一體”的社區參與模式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目前社區參與主要停留在經濟參與層面,參與建議和決策的比例低;社區經濟收益分配與景區發展不同步;社區經濟參與缺乏有效保障機制,社區權益缺乏法律法規的保障(田世政,楊桂華 2012)。隨著九寨溝旅游業的快速發展,這種參與模式已表現出不能滿足當前發展的需要(李剛 2012)。
盡管有不足之處,從管理學或經濟學的角度,有學者認為九寨溝社區參與旅游的經驗在實踐上有創新、理論上有突破[2],是一種有效而成功的案例[3]。因此,結合九寨溝的經驗,也給其他類似的遺產型景區發展提出了一些參考建議:留駐與外遷結合,社區外遷遵循引導與自愿原則; 將景區內社區的行政管轄權授予景區管理機構; 保障社區林權參與景區資源性收益分配; 培育社區企業參與景區特許經營權競爭; 推動社區參與景區管理與決策(田世政,楊桂華 2012)。
2、旅游者和當地人對九寨溝民族文化旅游的認知
1998年,南京大學城市與資源學系的張捷(張捷 1998)教授,對九寨溝和江蘇吳文化旅游資源進行了比較,基于游客態度調查結果分析指出,由于九寨溝自然風光優異品位吸引住了游客的大部分注意力及當地旅游發展忽視了對人文旅游資源的開發,盡管九寨溝藏族民俗風情比吳文化有特色,整體上游客認為九寨溝自然風景比藏族風情更為重要。而江蘇無錫的吳文化雖然不如九寨溝的民族文化有特色,而且與主流文化差異性小,但是江蘇吳文化的歷史傳統及民俗等文化旅游資源得到了充分的挖掘和系統的開發和利用,當然效果也就更明顯。
十多年后,匡翼云(匡翼云 2011)也就國內游客對九寨溝民族文化旅游滿意度進行了統計和分析,得出的結論也是:旅游者對九寨溝民族文化旅游整體滿意度均值不高,為51.82;處于中等偏下水平。作者分析原因可能是:1)九寨溝長期在對外營銷的時候重自然風光宣傳,而忽略了民族特色文化的宣傳;2)景區利益相關者滿足于當前以自然觀光為主的游客的量,缺乏長遠利益考慮,放松了對民族文化建設的投入,導致游客滿意度低。
2004年,四川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劉婕等(劉婕 2004)就景區住房樣式、語言、文字、飲食、服飾、宗教、經濟等代表九寨溝文化多樣性的7個方面對九寨溝的當地居民、管理者和游客進行了問卷調查,分析指出旅游對九寨溝的文化多樣性影響很大。建議通過保護九寨溝藏文化的生存環境、鼓勵當地居民參與旅游、建設民族風情區為途徑保護九寨溝的文化多樣性,從而實現九寨溝旅游的真正可持續發展。他們強調,九寨溝文化多樣性保護應該采取保護與發展相結合的辦法,把旅游開發對當地文化多樣性的消極影響控制在最小的范圍。
李娜等(李娜,許從寶,梁玥琳 2011)以九寨溝的樹正寨為案列,用問卷和實地訪談的方式,分析了居民和游客對藏寨建筑景觀特色變遷的感知,發現居民和游客對村寨建筑景觀特色都沒有清晰的認識。他們認為民居的變遷本身離不開作為主人的少數民族社區居民的主觀認識和客觀改造。建議民族旅游地傳統文化的保護,首先認清民族文化的差異性和精華所在,并讓社區居民參與旅游規劃和管理來增強居民的自我認同和主人意識,從而才能激發當地居民對民族文化保護和傳承的自覺性。
3、針對游客體驗最多的九寨溝民族歌舞表演的研究
盧天玲(盧天玲 2007)就當地人對九寨溝民族歌舞演藝的真實性感知進行了調查,發現在經濟因素和文化認同兩個關鍵因素的影響下,當地居民對歌舞表演真實性認知表現出明顯的年齡差異。中青年受旅游經濟的影響,將經濟因素作為真實性評判的首要依據,而文化認同次之;老年人超越了利益關系,將他們對九寨溝傳統文化的認同作為了判定表演真實性的標準。
杜娟(杜娟 2011)運用了人類學的文化自覺和“他者”構建理論,研究了九寨溝民族歌舞表演的變遷。認為在外來文化力量的影響下,特定區域的人們不會被動、消極地接受一種文化,而是做出了主動的適應和調整,不斷地與不同的文化相互交融、滲透,形成新的文化,在這個文化變遷的過程中,政治和經濟因素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陽寧東(陽寧東 2012)也以九寨溝藏羌文藝演出為例,研究民族文化與旅游發展演進的互動關系:認為旅游發展演進為民族文化的復制、再造、建構、消解等現象提供了平臺;民族文化在旅游發展演進過程中重新生成,同時被價值化、功能轉移,促進了地方旅游的發展和演進。在兩者互動的過程中,民族文化實現了傳承與變遷。
學者們從各自不同的學科背景,從不同的視角討論和分析了九寨溝民族文化旅游發展現狀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和不足。
三、九寨溝民族文化旅游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九寨溝是世界自然遺產地,擁有優質的自然風光,九寨溝的民族文化旅游發展卻任重而道遠。隨著旅游快速發展,九寨溝管理局協同景區社區居民,意識到了在外來文化沖擊下和旅游經濟利益的驅使下,本土文化正在發生著變化。但是,面對著大眾觀光型旅游帶來的壓力,大量的精力、才力和物力必須投入到景區管理、生態環境保護、旅游接待和旅游設施完善等方面,相對來說,對民族文化資源的挖掘、開發利用和保護傳承方面投入較少,也缺乏經驗和專業團隊。這就導致了學者們分析的九寨溝的民族文化旅游發展相對滯后的局面。
總的來說九寨溝民族文化旅游發展還面臨著許多現實問題,學者們從不同的學科背景和切入點,分析了存在的問題,也提出了具體建議。歸納來說,九寨溝的民族文化旅游發展存在以下主要問題:一、由于九寨溝旅游發展過程中重自然、輕人文,本土的民族文化旅游資源沒有得到深度挖掘和系統開發利用,導致旅游者對九寨溝目前的民族文化體驗活動滿意度不高。因此,學者提出深度挖掘本土民族文化資源及本土知識,對豐富和提升九寨溝民族文化旅游內涵、有效解決景區生態環境壓力,實現九寨溝旅游的真正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4]。二、雖然九寨溝在社區參與旅游發展方面有自己成功的做法,但隨著時代的變遷和景區旅游的飛速發展,目前的參與模式表現出不能滿足當前社區發展的需要;提高社區參與旅游發展的程度和參與的形式多樣化,都是目前需要解決的緊迫的問題。三、在推動民族文化旅游發展的同時如何權衡文化保護與開發利用問題,如何讓旅游發展與文化保護良性互動,在發展的過程中實現文化的傳承,是面臨的另一個重要問題。四、面對旅游外來文化沖擊和旅游經濟利益的驅動,如何正確引導作為文化主體的社區居民意識到本土文化重要性,并主動擔起傳承和保護本土文化的責任,是實現九寨溝民族文化旅游可持續發展的長遠課題。
參考文獻:
杜娟 (2011). "論“文化自覺”與“他者”的構建—以九寨溝藏族歌舞的嬗變過程為例." 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 82-84.
匡翼云 (2011). "民族文化旅游國內游客滿意度實證研究—以九寨溝為例." 四川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34(2): 279-284.
李剛 (2012). 九寨溝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與社區參與互動模式研究, 四川農業大學. 碩士學位論文
李娜,許從寶,梁玥琳 (2011). "旅游驅動的少數民族建筑景觀變遷研究---以九寨溝為例." 華中建筑 11: 129-131.
李天翼 (2011). "鎮山村“家庭主導型”民族村寨旅游開發模式成因分析 " 安徽農業科學 39: 10539-10541.
李忠斌,文曉國 (2012). "對民族旅游概念的再認識." 廣西民族研究(4): 177-184.
劉婕, 曾. 蔡紅霞,郭海燕,李正潔,曾宗永 (2004). "九寨溝旅游開發對安多藏民族文化的影響." 資源科學 26: 57-64.
劉志揚,更登磋 (2012). "民族旅游及其麥當勞化:白馬藏族村寨旅游的個案研究." 文化遺產 4: 53-61.
盧天玲 (2007). "社區居民對九寨溝民族歌舞表演的真實性認知." 旅游學刊22(10): 89-94.
羅永常 (2003). "民族村寨旅游發展問題與對策研究." 貴州民族研究23: 102-107.
田世政,楊桂華 (2012). "社區參與的自然遺產型景區旅游發展模式—以九寨溝為案例的研究及建議." 經濟管理34: 107-117.
陽寧東 (2012). "民族文化與旅游發展演進互動研究—以九寨溝旅游表演為例." 西南民族大學學報4: 141-144.
張捷 ( 1998). "區域民俗文化旅游資源的定量評價研究—九寨溝藏族民俗文化與江蘇吳文化民俗旅游資源比較研究之二." 人文地理13: 59-62.
c
[1]黎永泰:《關于九寨溝文化構成及文化開發的幾點看法》九寨溝民俗文化研討會論文,2006年5月。
[2]任嘯:《自然保護區的社區參與管理模式探索—以九寨溝自然保護區為例》,《旅游科學》,2005(3)。
美麗的九寨溝,動物們愛你,我們更愛你!我們要更加保護你,保護你在樹枝間蕩來蕩去的金絲猴,保護你在竹林間吃竹葉的大熊貓……下面由小編來給大家分享九寨溝旅游心得,歡迎大家參閱。
九寨溝旅游心得1經過一天一夜的長途跋涉,我們終于來到了向往已久的九寨溝。
九寨溝地處南坪、平武、松潘三縣交界的'萬山叢中,因為四周有著九個大小村寨,所以稱為“九寨溝”。
進入景區,就象進入了一個童話世界。一座座雪峰插入云霄,峰頂常年不化的積雪在陽光的照耀下銀光閃閃,從溝谷到峰頂,遍布著原始森林,更增添了幾分美麗與神秘。
坐觀光車往里走,就看見了大大小小的“海子”,里面的水清澈見底,讓你無法知道它有多深。天氣晴朗時,藍天、白云、雪峰、森林都倒映在湖水中,構成了一幅幅五彩的圖畫。
九寨溝有四絕:湖水、雪峰、疊瀑、森林,而湖水中則以“五彩池”、“五花?!倍Q。
我們來到五彩池,給我的第一印象就是美,美得無法比喻,那池中水的顏色真令人叫絕:淡白、墨綠、淺綠、深藍、天藍,五種顏色搭配得是那樣得和諧,那樣得令人神往,湖底的石塊色彩斑斕,仿佛鑲嵌在湖底的一顆顆明珠。
“五彩池”令人神往,而“五花?!备橇钊嗣啦粍偈?,走近看,湖水碧藍碧藍,而湖底有許多倒下的樹木,排列得好看極了,因為時間長了,樹上長滿了象青苔一樣的植物,近看沒什么,但到高處俯視,一只正開屏的孔雀展現眼前,這正是由那些樹木構成的。碧綠的孔雀嵌在藍藍的水中,多么美、多么神奇的畫呀!
由于九寨溝河谷高低不平,湖泊與湖泊之間恰似一級級天然的臺階,由此形成了一道道高低錯落的瀑布,珍珠灘瀑布最為壯觀,據說當年西游記劇組就是在這兒拍攝了師徒四人過瀑布的場景。那瀑布瀉下的水簾宛如白練騰空,銀花四濺,而聲音更是雄渾,不愧為一絕。
雪峰插云,古木參天,平湖飛瀑......九寨溝,大自然的杰作,童話的世界,人間的仙境!
九寨溝旅游心得2風景醉人的九寨溝,最醉人的是那片水的風情。
游魚懶洋洋地晃動幾下,尾巴一甩滑入了水藻叢中;岸邊的小樹隨著微風搖曳著身姿,欣賞著自己的倒影;偶爾一只飛鳥掠過,攪起幾圈漣漪,又不知所蹤;這深綠、幽藍如少女般純凈的水,輕輕地從一個海子流向另一個海子,不出聲,仿佛在抿著嘴兒笑。泛舟在九寨溝的翠海上,寧靜是惟一的感受。云淡風清,水天一色。世界似乎凝固成一塊巨大的水晶。在這一片靜謐的世界里,心靈也仿佛變得晶瑩剔透起來。頭上是天,水中也有白云,人,也成了這畫中的風景。
耳邊傳來陣陣槳聲,小船沿著湖岸慢悠悠地滑行,路過嶙峋的怪石,岸邊的`倒影在水中蕩漾,湖底的水草清晰可見。偶爾幾點水珠濺到臉上,那格外的清涼不僅留在臉上,也留在了心里。劃船的大哥興致起來,樸實悠揚的鄉音在水面響起,悠悠然飄蕩。
上岸后順著山勢前行,山色變換,云霧繚繞,眼前已是五花海。五花海有“九寨精華”之譽,是九寨溝的驕傲。沿著湖一路漫步,最先撲入眼簾的是一片絢麗的秋色。那一片片彩葉交織成錦,如火焰流金,璀璨無比,色彩豐富,儀態萬千,這大自然妙筆涂抹的色彩,是那么大膽、強烈而又富于變幻,圍繞在五花海邊,仿佛是給將要出席一場豪華宴會的貴女王穿上了一件盛裝。再看那湖泊里,有的水域蔚藍,有的灣漢淺綠,有的水色絳黃,有的流泉粉藍……斑駁迷離,色彩繽紛,變化無窮,煞是好看。映著天邊斜陽,那粼粼波光仿佛就是勾人的雙眸,令人不忍離去。
雖然隨著夕陽西下,我們離開了九寨溝,也離開了九寨溝的水,但是那美麗的九寨溝的水,猶如天下最美麗女子的身影般,深深印在我的心底,回想間,竟沉醉不愿醒。
九寨溝旅游心得3九寨溝游記北京市北京知春里小學三年級二班王令菲在暑假里,我最高興的一件事就是去九寨溝旅游。
8月3號我和媽媽隨金輝旅游團乘737航班從北京出發,開始了為期五天的九寨溝之行。我們乘飛機來到了成都,在成都我們參觀了杜甫草堂。
第二天,我們坐汽車前往九寨溝,沿途我們看見了因地震造成的疊西海,看見了白色的牦牛,白色的牦牛比黑色的牦牛長的要漂亮、干凈;中途我們還參觀了藏族英雄格薩爾王的營盤,領略了藏族的風情。
第三天我們來到了九寨溝,九寨溝的春夏秋冬都別有風情,我們去的季節是夏季,九寨溝掩映在蒼松翠柏之中。第一站來到了長海,長海它很長,水深藍深藍的,環抱在青山之間。據說冬天冰厚60多米,下次我來長海,一定要冬天來,這樣我就可以滑冰了。我最喜歡的景點是珍珠灘,來到這,就被眼前的景色吸引住了。珍珠灘水很淺,里面又有很多石頭,水碰到石頭就會濺起許多水花,在太陽的照射下,就像一顆顆晶瑩的珍珠,我來到水邊,蹲下來,用手去接濺起來的.水珠,我真想把“珍珠”帶回家,可是“珍珠”剛到我手里就變成一窩水了。“珍珠”濺到我的臉上和胳膊上涼絲絲的好舒服呀!我在珍珠灘旁邊照了一張像,留下了永久的紀念。
另一個讓我難忘的景點是五彩池,它象魔法師給大地灑下的五彩石。它的水清澈見低,而且有五彩斑斕的顏色,有黃色、綠色、青色、藍色、深藍色等,這是我見過的最美的湖水。接著我們坐著溝內的環保車去了樹正瀑布、火花海、老虎海和天鵝海…。
啊,九寨溝你真是太美了,如此的靜謐,如此的清涼,遠離了都市的喧囂,使我多么的流連往返呀!
九寨溝旅游心得4經過一天一夜的長途跋涉,我們終于來到了向往已久的九寨溝。
九寨溝地處南坪、平武、松潘三縣交界的萬山叢中,因為四周有著九個大小村寨,所以稱為“九寨溝”。
進入景區,就象進入了一個童話世界。一座座雪峰插入云霄,峰頂常年不化的積雪在陽光的照耀下銀光閃閃,從溝谷到峰頂,遍布著原始森林,更增添了幾分美麗與神秘。
坐觀光車往里走,就看見了大大小小的“海子”,里面的水清澈見底,讓你無法知道它有多深。天氣晴朗時,藍天、白云、雪峰、森林都倒映在湖水中,構成了一幅幅五彩的圖畫。
九寨溝有四絕:湖水、雪峰、疊瀑、森林,而湖水中則以“五彩池”、“五花?!倍Q。
我們來到五彩池,給我的第一印象就是美,美得無法比喻,那池中水的顏色真令人叫絕:淡白、墨綠、淺綠、深藍、天藍,五種顏色搭配得是那樣得和諧,那樣得令人神往,湖底的石塊色彩斑斕,仿佛鑲嵌在湖底的一顆顆明珠。
“五彩池”令人神往,而“五花?!备橇钊嗣啦粍偈?,走近看,湖水碧藍碧藍,而湖底有許多倒下的樹木,排列得好看極了,因為時間長了,樹上長滿了象青苔一樣的植物,近看沒什么,但到高處俯視,一只正開屏的孔雀展現眼前,這正是由那些樹木構成的。碧綠的孔雀嵌在藍藍的水中,多么美、多么神奇的畫呀!
由于九寨溝河谷高低不平,湖泊與湖泊之間恰似一級級天然的臺階,由此形成了一道道高低錯落的瀑布,珍珠灘瀑布最為壯觀,據說當年西游記劇組就是在這兒拍攝了師徒四人過瀑布的場景。那瀑布瀉下的水簾宛如白練騰空,銀花四濺,而聲音更是雄渾,不愧為一絕。
雪峰插云,古木參天,平湖飛瀑......九寨溝,大自然的杰作,童話的世界,人間的仙境!
九寨溝旅游心得5人說,“黃山歸來不看岳,九寨歸來不看水”去年暑假,媽媽就帶我飽覽了那里的壯觀景象。
它位于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境內,巍峨的岷山山脈深處,距成都400多公里,總面積達6萬多公頃。三條主溝為“丫”字形分布,總長度達60余公里。原來這里僅有九個藏族村寨坐落在崇山峻嶺之中,九寨溝因此而得名。
一跨入九寨溝,我就被她美麗的景色深深地吸引住了。我不由得發出贊嘆:這里的天怎么這么藍?!這里的山怎么這么青?!這里的水怎么這么綠?!這里的樹木生長在水中,樹叢里綻放著一朵朵美麗的野花,簡直是個童話世界。然而,最令我難忘的還是九寨溝的水。
這里的'水真清啊!那里著名的景點——熊貓海、長海、犀牛海等,清澈見底。水中柔細的水草搖曳著她纖柔的腰肢,還不時有一群群五彩繽紛的小魚游過。在這兒,奇妙的水底世界你能盡收眼底。
這里的水真靜啊!在巨大的湖面上,你竟看不到一絲漣漪。水面就猶如一面銅鏡,白云、藍天、樹木……倒映在湖中,融合為一體,形成了一幅巨大的山水畫,不仔細看,還以為是哪位大師的杰作呢!
這里的水真美啊!美麗的五花海、神奇的五彩石,那水竟不斷變換著顏色——黛綠、靛藍、翠綠、淡黃等不同顏色,如同一個五彩的的調色盤,用繽紛的色彩繪出美麗的畫卷。據說,這里的水根據一年四季和不同氣節的變化,還能呈現出其他色彩,讓人插上想象的翅膀,產生無限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