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登金陵鳳凰臺李白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鳳凰臺上鳳凰游①,鳳去臺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②,晉代衣冠成古丘③。
三山半落青天外④,二水中分白鷺洲⑤。
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注釋:
①鳳凰臺:故址在南京鳳臺山。相傳劉宋元嘉年間因異鳥集于山而建。
②吳宮:三國時孫吳建都金陵(今江蘇南京)。
③衣冠:指王公貴族。
④三山:山名,在南京西南長江邊上。
⑤二水:秦淮河流經(jīng)南京西入長江,因白鷺洲橫在其間而分為二支。
賞評:
此詩是李白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后所作,一說是作者天寶年間,被排擠離開長安,南游金陵時所作。開頭兩句寫鳳凰臺的傳說,十四字中連用了三個鳳字,卻不嫌重復,音節(jié)流轉(zhuǎn)明快。當年鳳凰來游象征著王朝的興盛;如今鳳去臺空,六朝的繁華也一去不復返了,只有長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著。接著在三四句中,詩人感慨萬分:吳國昔日繁華的宮廷已經(jīng)荒蕪,東晉的一代風流人物也早已進入墳墓。“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李白把三山半隱半現(xiàn)、若隱若現(xiàn)的景象寫得恰到好處。這兩句詩對仗工整,氣象壯麗,是難得的佳句。“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這兩句詩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圍,而自己報國無門,心情十分沉痛。作為登臨吊古之作,《登金陵鳳凰臺》把歷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詩人自己的感受,交織在一起,抒發(fā)了憂國傷時的懷抱,意旨尤為深遠。
上榜理由:
2、忽見孤鳳凰。——唐韓愈《聽穎師彈琴》
3、爐香閑裊鳳凰兒。——唐李煜《臨江仙·櫻桃落盡春歸去》
4、后引鳳凰;曉策六鰲。——唐司空圖《二十四詩品》
5、胸前繡鳳凰。——唐溫庭筠《南歌子·手里金鸚鵡》
6、鳳凰相對盤金縷。——唐溫庭筠《菩薩蠻·鳳凰相對盤金縷》
7、飛上枝頭變鳳凰清。——吳偉業(yè)《圓圓曲》
8、碧梧棲老鳳凰枝。——唐杜甫《秋興八首》
9、許并鳳凰池。——宋程大昌《臨江仙·遙認塤篪相應》
10、天外鳳凰來。——宋韓淲《水調(diào)歌頭·新月已如許》
11、卻將春去鳳凰城。——宋晁補之《浣溪沙》
12、日照遮檐繡鳳凰。——宋毛滂《浣溪沙》
13、直自鳳凰城破後。——宋朱敦儒《臨江仙·直自鳳凰城破後》
作者:李白
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李白很少寫律詩,而《登金陵鳳凰臺》卻是唐代的律詩中膾炙人口的杰作。此詩是作者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后所作。開頭兩句寫鳳凰臺的傳說,十四字中連用了三個鳳字,卻不嫌重復,音節(jié)流轉(zhuǎn)明快,極其伏美。作為登臨吊古之作,李詩更有自己的特點,它寫出了自己獨特的感受,把歷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詩人自己的感受,交織在一起,抒發(fā)了憂國傷時的懷抱,意旨尤為深遠。
NO.9、《望天門山》
作者:李白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天門山,象一座天設(shè)的門戶,形勢非常險要,“天門”即由此得名。詩題中的“望”字,說明詩中所描繪的是遠望所見天門山壯美景色。我們看到詩中,青山既然對遠客如此有情,則遠客自當更加興會淋漓。“孤帆一片日邊來”,正傳神地描繪出孤帆乘風破浪,越來越靠近天門山的情景,和詩人欣睹名山勝景、目接神馳的情狀。由于末句在敘事中飽含詩人的激情,這首詩便在描繪出天門山雄偉景色的同時突出了詩人的自我形象。
NO.8、《送友人》
作者:李白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這是一首充滿詩情畫意的送別詩,詩人與友人策馬辭行,情意綿綿,動人肺腑。這首送別詩寫得新穎別致,不落俗套。詩中青翠的山嶺,清澈的流水,火紅的落日,潔白的浮云,相互映襯,色彩璀璨。班馬長鳴,形象新鮮活潑。自然美與人情美交織在一起,寫得有聲有色,氣韻生動。詩的節(jié)奏明快,感情真摯熱誠而又豁達樂觀,毫無纏綿悱惻的哀傷情調(diào)。這正是評家深為贊賞的李白送別詩的特色。
NO.7、《行路難》
作者: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其實這首詩在七言歌行中只能算是短篇,但它跳蕩縱橫,具有長篇的氣勢格局。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詩人感情的激蕩起伏、復雜變化。通過這樣層層迭迭的感情起伏變化,既充分顯示了黑暗污濁的政治現(xiàn)實對詩人的宏大理想抱負的阻遏,反映了由此而引起的詩人內(nèi)心的強烈苦悶、憤郁和不平,同時又突出表現(xiàn)了詩人的倔強、自信和他對理想的執(zhí)著追求,展示了詩人力圖從苦悶中掙脫出來的強大精神力量。
NO.6、《月下獨酌》
作者:李白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李白仙才曠達,物我之間無所容心。此詩充分表達了他的胸襟。詩首四句為第一段,寫花、酒、人、月影。詩旨表現(xiàn)孤獨,卻舉杯邀月,幻出月、影、人三者。表現(xiàn)了詩人懷才不遇的寂寞和孤傲,也表現(xiàn)了他放浪形骸、狂蕩不羈的性格。本詩全篇是: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后各分散。永結(jié)無情游,相期邈云漢。
NO.5、《送孟浩然之廣陵》
作者: 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這是一首送別詩。孟浩然從湖北到廣陵去,李白在黃鶴樓給他送行。這首詩表現(xiàn)一種充滿詩意的離別。這一場極富詩意的、兩位風流瀟灑的詩人的離別,對李白來說,又是帶著一片向往之情的離別,被詩人用絢爛的陽春三月的景色,用放舟長江的寬闊畫面,用目送孤帆遠影的細節(jié),極為傳神地表現(xiàn)出來了。
NO.4、《贈汪倫》
作者:李白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詩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倫與他的友情,運用了夸張的手法(潭深千尺不是實有其事)寫深情厚誼,十分動人。這首詩體現(xiàn)了浪漫主義詩人李白想落天外的詩歌特色,成為千古傳誦的告別詩。全詩雖說得比較含蓄,只聞其聲,不見其人,但人已呼之欲出。詩中的桃花潭水,是那樣的深湛,更觸動了離人的情懷,難忘汪倫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聯(lián)系起來。這首小詩,深為后人贊賞,「桃花潭水就成為后人抒寫別情的常用語。
NO.3、《早發(fā)白帝城》
作者:李白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首先,詩是寫景的,公元759年,大詩人李白流放夜郎,行至白帝遇赦,乘舟東還江陵時而作此詩。詩意在描摹自白帝至江陵一段長江,水急流速,舟行若飛的情況。全詩給人一種鋒棱挺拔、空靈飛動之感。然而只賞其氣勢之豪爽,筆姿之駿利,尚不能得其圜中。全詩洋溢的是詩人經(jīng)過艱難歲月之后突然迸發(fā)的一種激情,故雄峻迅疾中,又有豪情歡悅。快船快意,使人神遠。后人贊此篇謂:“驚風雨而泣鬼神矣!”
NO.2、《望廬山瀑布》
作者:李白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在詩人李白的筆下,一座頂天立地的香爐,冉冉地升起了團團白煙,縹緲于青山藍天碧水之間,在紅日的照射下化成一片紫色的云霞。這不僅把香爐峰渲染得更美,而且富有浪漫主義色彩,為不尋常的瀑布創(chuàng)造了不尋常的背景。接著詩人才把視線移向山壁上的瀑布。“遙看瀑布掛前川”,這是“望”的第一眼形象,瀑布象是一條巨大的白練高掛于山川之間。你看!“掛”字很妙,它化動為靜,維妙維肖地表現(xiàn)出傾瀉的瀑布在“遙看”中的形象。
NO.1、《靜夜思》
作者:李白
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山月,低頭思故鄉(xiāng)。
②正因為這首寫黃鶴樓的詩,實在太家喻戶曉,太膾炙人口,結(jié)果,反賓為主,主次顛倒,倒不是這首詩,因樓而名,而成了這座樓,因詩而存。
③想到這里,也很為文人手中的那支筆,能起到這樣大的作用而感到驕傲。說實在的,在中國歷史上的文人,地位很不高,“九儒十丐”,與討飯花子名列排行榜之尾,讓人很不提氣。可詩人崔顥的這首詩,卻能夠使黃鶴樓屹立于武漢三鎮(zhèn)。雖然這其間,幾度滄桑,多次廢興,還休要看不起文人,正是這詩,才使黃鶴樓千年不倒。要沒有崔顥的詩,對不起,這座樓恐怕早就完了。
④詩只八句,其實好讀好記:“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xiāng)關(guān)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清人沈德潛編的《唐詩別裁》,對這首詩評價極高:“意得象先,神行語外,縱筆寫去,遂擅千古之奇。”宋人嚴羽在《滄浪詩話》中,則譽之曰:“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千古傳誦,深入人心,以至人們能夠習慣鶴去樓空的悵惘,而絕不能承受詩存樓無的遺憾。
⑤這首詩,即使在唐代,崔顥剛一落筆,便不脛而走,很快就遐邇聞名,廣為人知。據(jù)元人辛文房《唐才子傳》,寫過“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的大詩人李白,登黃鶴樓后,突然涌上來賦詩一首的欲望,但見了崔先生的這篇作品之后,馬上打消了這個念頭。李大詩人雖是一個狂得連“天子呼來不上船”的主,但他承認人家寫得好,嘆了口氣,說道:“眼前有景道不出,崔顥題詩在上頭。”然后向后轉(zhuǎn),退出這場競賽。
⑥崔顥的詩,讓李白十分贊賞,同時啟發(fā)了他的詩興,當然也不排除有一點較勁的意思,這位唐代第一詩人,先后套崔先生的詩路,寫過兩首詩。第一首為約作于公元748年(天寶七載)的《登金陵鳳凰臺》:“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意猶未盡的李白,公元760年(上元元年),滯留江夏期間,又作了一首《鸚鵡洲》:“鸚鵡來過吳江水,江上洲傳鸚鵡名。鸚鵡西飛隴山去,方洲之樹何青青。煙開蘭葉香風暖,岸夾桃花錦浪生。遷客此時徒極目,長洲孤月向誰明?”
⑦大家巨匠不害怕重復別人,即使仿作,摹描的痕跡仍在,但卻因自己的才氣,而能寫出與崔作工力相敵、未易甲乙的佳構(gòu)。盡管如此,李白的這兩首力作,終究壓不倒崔顥之絕唱。由此可見,崔顥的《黃鶴樓》,無論在當世,還是在后代,那在文學史上的不朽價值,是不由分說的,是毋庸置疑的,這才叫真正的傳世。
⑧20世紀50年代,建國初期,修建武漢長江第一橋的時候,嫌武昌的原黃鶴樓礙事,拆了。在很長一段歲月中間,武漢有黃鶴樓之名,而無黃鶴樓之實。拆樓以后,由于這樣或那樣的原因,并沒有動手重建,一直拖著,沒有說修,但也從來沒有人敢說一聲從此不修黃鶴樓。最后,到底將樓修了起來,而且修得更堂皇。
⑨現(xiàn)在這座巍峨的仿古建筑,是上個世紀80年代重建起來的,成為武漢三鎮(zhèn)一個亮麗的景點,一個標志性建筑物。在促成這座名樓再現(xiàn)武漢三鎮(zhèn)的諸多因素當中,應該看到,崔顥的詩,是起到了“定盤星”的作用,詩在,則樓必存。文學,雖說是很小兒科的東西,但有時候,秤砣雖小,力撥千斤。
崔顥,汴州(今河南開封)人。開元十年(722年)進士,曾在河東節(jié)度使幕中任職,天寶初為太仆寺丞,遷尚書司勛員外郎。他是李白的同時代人,文學史家多將他歸入“邊塞詩派”的陣營,因為他許多作品都是詠唱邊塞征戍之事,格調(diào)豪壯,風骨凜然,如《雁門胡人歌》與《送單于裴都護赴西河》等即是。但是,他最為傳唱人口的,還是七律《行經(jīng)華陰》《黃鶴樓》以及五絕樂府《長干曲》(二首),它們都被清代蘅塘退士孫洙收入所編的《唐詩三百首》中,其中尤以《黃鶴樓》一詩最具知名度。
黃鶴樓巍然峙立在武漢長江之濱。武昌蛇山之巔。蛇山又名黃鶴山、黃鵠山,從三國時東吳為屯戍之軍事需要而于此建樓算起,黃鶴樓至今已有1700余年的歷史。歷代詩人對黃鶴樓吟詠不絕,僅以唐宋而論,唐代的宋之問、孟浩然、王維、白居易、劉禹錫、杜牧和宋代的陸游、范成大等重量級的詩人,都紛紛髓場演出。然而,為什么只有崔顥贏得的掌聲最熱烈最持久,甚至連目空一切的李白都要說什么“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呢?
崔顥此詩之所以在眾多詠黃鶴樓的詩作中脫穎而出、一舉奪冠,原因就在于詩人的生花之筆,抒寫了遼闊深遠的時空感和蒼茫邈遠的宇宙感,并且由大及小,對中國詩歌的傳統(tǒng)母題“鄉(xiāng)愁”作了新穎的表現(xiàn)。
崔顥的《黃鶴樓》一詩,前四句重在虛寫。黃鶴樓以黃鶴命名,本來因為此樓建于黃鵠磯上,而“鵠”、“鶴”相通,后人附會有仙人乘鶴過此而得名。南朝梁代蕭子顯所著《南齊書》稱,“仙人子安乘黃鵠過此上也”,而宋人樂史所編之北宋地理志《太平寰寧記》則說:“昔費神登仙,每乘黃鶴于此憩駕。”他將登仙的神話算到三國時蜀國丞相費的名下。崔顥登斯樓也,思接干載,想落天外,便借題發(fā)揮。此詩前半首只以第二句寫黃鶴樓,其他三句則都是從“昔人”落筆:“昔人已乘黃鶴去”,首句開始即寫“昔人”;“黃鶴一去不復返”,第三句明寫黃鶴實“想”昔人:“白云千載空悠悠”。第四旬則是“望”昔人了。四句之中疊用三“黃鶴”,而第四句之尾又用疊詞“悠悠”,如此更平添了一番撫今追昔之情,回環(huán)唱嘆之美。總之,四句詩概括的是元盡的時間與無垠的空間,在蒼茫闊遠的時空意象中寄寓的,是渺小的個體生命在無邊無涯的時空中之一種寧宙性的感傷。
詩人乘著想象的翅膀振羽而飛,進入歷史的深處,邀游于九天之上,穿行于時間隧道之中,最后終于由云端而大地。由歷史而現(xiàn)實。《黃鶴樓》一詩的后半首重在寫實。如果說前半首虛寫的是“昔人”,那么,后半首實寫的則是“今人”,包括抒情主人公作者自己。“漢陽”,位于武昌之西,漢水之北。“鸚鵡洲”,相傳是東漢禰衡曾于此作《鸚鵡賦》而得名,洲在武昌蛇山前面的長汀之中,唐宋時泥沙淤積成長約2500米、寬約400米的狹長大洲,時至清代因江水沖刷而淹沒。崔顥首先實寫登樓所見,“漢陽”為隔江城郭,“鸚鵡洲”為眼底洲渚,“晴川”點明時間,“芳草”點染景色,而“歷歷”與“萋萋”之疊詞,既呼應了前面的“悠悠”,更增強了聽覺的音樂美感。詩人于樓頭眺望已久,欄桿拍遍,不覺已是日落時分,暮色本來撩人愁思,何況漢末的山東才子王粲避難湖北荊州依附劉表時,去國懷鄉(xiāng),憂時感事,作有名篇《登樓賦》,開篇就是“登茲樓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銷憂”。崔顥由個人而世間離鄉(xiāng)別井的蕓蕓眾生,以“日暮鄉(xiāng)關(guān)”與“嫻波江上”之遠近映照的典型情景作結(jié),創(chuàng)造性地抒寫了前人曾多次表現(xiàn)過的人所共有的“鄉(xiāng)愁”。大約是詩人身處青春奮發(fā)的盛唐吧,他筆下的鄉(xiāng)愁不像許多詩詞中習見的那樣低沉悲切,而是大時代中的一種哀愁,其中也可見“盛唐氣象”的投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