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旅游文化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引言
攀枝花市,四川省唯一以花命名的城市,被稱作陽光花城,座落在四川西南角,金沙江和雅礱江交匯處。自1965年建市以來,城市建設已形成規模,旅游資源獨具特色: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獨具風味的飲食,濃郁的少數民族民俗風情文化,成為獨樹一幟的旅游品牌,成為攀枝花市對外開放的重要組成部分。
旅游文化的翻譯工作是使對外宣傳資料發揮作用的重要環節, 也是一個城市對外交流水平和人文環境建設的重要體現。如何讓攀枝花走向世界、讓世界了解攀枝花, 有效開展招商引資、擴大對外交流和合作起到了積極作用。在這種情況下,針對目前攀枝花市獨特旅游資源的英譯問題進行分析、研究,將極大地促進攀枝花的對外交流合作和提高城市的整體形象。但是由于中英旅游文本中的文化差異表現在其不同的審美、價值觀及風俗習慣等中英旅游文本在提供信息方面亦有不同的側重點。因此,在功能理論的指導下,結合中英旅游文本的不同點,,旅游文本的翻譯應以游客為中心,以傳播中國文化為導向,最終達到旅游文本的誘導目的。可以采取相應的翻譯策略:直譯、增譯、省譯、類比等,以期增強旅游文本譯文的可讀性,最終有效實現譯文的預期功能和目的。
一、攀枝花特色地理地貌的英譯
攀枝花地處攀西裂谷中南段,屬浸蝕、剝蝕中山丘陵、山原峽谷地貌,山高谷深、盆地交錯分布,地質構造復雜,森林覆蓋面積大,喀斯特地貌分布廣,裂谷、溫泉、溶洞、瀑布和河流比比皆是,為旅游事業的發展提供了資源基礎。對于對于攀枝花特色地理地貌的英譯方面,張沉香(2007)對于術語的國際化, 提出應“適當加大音譯比例”,“促進國際合作和科技發展”。
音譯不僅能夠達到簡潔和透明的作用,還是保存源語文化的最佳途徑。尊重術語體現的文化而采用音譯的翻譯方法也是現代術語翻譯的一個趨勢。以攀枝花地理地貌“喀斯特”為例,就是采用的音譯方法現已被學界多接受,然而它卻曾被中國學界采用意譯的方法改譯為“巖溶”。另一個類似的例子是世紀初由中國學者確定的“天坑”,即西方地理學學術話語中的“特大型塌陷漏斗”所描述的地理樣貌,在攀枝花也是數量眾多,大小不一。2005 年起,“天坑”這一定名獲得了國際喀斯特學術界的一致認可,漢語拼音 “tiankeng”開始國際通用“喀斯特”在中國和 “tiankeng”在國際學界的最終被接受,這體現了兩個屬于名詞文化內涵的保留,以及音譯在學術文化界的認同。
攀枝花非常有名的“格薩拉生態旅游區”主景區距瀘沽湖116公里,距麗江376公里,沿省道216線(稻攀路)前行可達稻城、亞丁,景區景觀由天坑地漏、巖溶景觀、高山草甸和彝家風情等組成。關于“格薩拉生態旅游區”的英譯資料“Gesala Ecotourism Area as a part of the Golden Triangular Tourism Area of Daocheng, Lijiang and Panzhihua is located at the juncture of Sichuan and Yunnan Provinces.”該譯文首先介紹了格薩拉生態旅游區的地理位置位于稻城,麗江和攀枝花旅游金三角,位于川滇兩省的交接處。 “ It is not only the south gate of the Great Shangri-la of China, but also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Sunshine Ecotourism Area in west Panzhihua City.” 此句則強調了格薩拉生態旅游區的重要性,為中國大香格里拉的南大門, “the south gate”則運用了英語中隱喻的修辭手法 “metaphor” ,非常生動形象。
接下來用添加注解的方法,介紹格薩拉生態旅游區命名的含義和淵源。 “Gesala”, a vocabulary of the Yi Nationality, means “the beautiful heaven where human and nature coexist harmoniously”, “the funniest hillock” and also “the place closest to the Sun”. “格薩拉”是彝族的一個詞匯,含義是“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美麗的天堂”,“最的山丘”“離太陽最近的地方”。
(一)蒙古族旅游文化的特點蒙古族作為中國主要民族之一,具有八百多年的歷史,在多數蒙古族聚集區內,蒙古族仍然保留著傳統文化的特色。蒙古族的飲食有糧食、肉食和奶食,比如炒米、奶茶、奶渣、手把羊肉等。蒙古族的傳統服裝為蒙古袍,蒙古族的傳統住房為蒙古包,蒙古族的交通工具主要有役畜和車輛。役畜以馬和駱駝為主,車輛為勒勒車。蒙古族的傳統節日有馬奶節、“那達慕”大會(蒙古語表示娛樂、游藝)和新年(亦稱白月)。蒙古族人民喜歡參加摔跤、騎馬、射箭等競技項目,演奏馬頭琴,跳蒙古族舞蹈等等。隨著旅游業的發展,蒙古族還注意將現代化元素與民族特色相融合,例如現在流行的新式蒙古袍既保留了傳統蒙古袍的古樸特點,又洋溢著現代氣息。蒙古包造型裝飾、奔馬雕塑和彩繪奔馬圖都體現出鮮明的草原文化風格。
(二)滿族旅游文化的特點滿族旅游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滿族民俗旅游形象可以定位為“雄風八旗,關外古韻,民俗之旅”。滿族人主食以谷物為主,味道通常以甜、酸為主,面食以餑餑為主,薩琪瑪是滿族最有名的一種餑餑。此外還有獨具民族特色的滿族包飯,用白菜葉或蘇子葉包上大米、糯米或小米等,加上其他蔬菜,配雞蛋炸醬或肉包好。滿族人常吃豬肉,不吃狗肉。比較著名的菜有“大鍋肉”、“白肉燙飯”、“白肉血腸”等。滿族的傳統服裝為袍衫、馬褂、靰鞡鞋。滿族女子素有“一耳三鉗”的習俗,即一個耳朵上扎三個耳孔。漁獵出身的滿族人民酷愛各種體育項目,包括騎射、布庫、獵鷹、冰嬉等。八角鼓是滿族的原創曲藝,鼓身源自八旗軍鼓,八角形狀,以木為框,單面蒙著蟒皮,周圍嵌著響鈴,下端有裝飾的穗兒,還有象征八旗的黃、白、紅、藍四種顏色。八角鼓的唱本以《西廂記》、《聊齋志異》、《三國演義》等名著中的典故為主。滿族的傳統節日有來源于漢族習俗的春節、端午節,還有滿族文化固有的添倉節、絕糧日和頒金節等。每年的農歷正月二十為添倉節,滿族人將煮好的高粱米飯放在倉庫中,上面插一只用秫秸編織的小馬,象征著馬馱糧食,豐衣足食。每年的農歷八月二十六為絕糧日。每年的農歷十月十三為頒金節—滿族的誕生之日。
二、蒙滿旅游文化漢英翻譯策略研究
作者在對蒙滿旅游文化進行調查研究時發現,由于民族文化差異及地域差異,蒙滿旅游文化的英文資料有限,并且在譯者的漢英翻譯過程中很難實現對等的翻譯,在語言、文化、交際層面難免會存在一些困難。
(一)語言維層面適應性選擇轉換作者在搜集整理的資料中發現語言維層面的錯誤主要集中在兩種語言轉換時出現的單詞拼寫錯誤、專有名詞濫用、語法錯誤、格式錯誤、中式英語錯譯等方面。原文:Manchupayshighattentiontoetiquette.Theycherishingthetraditionofrespectingtheoldandlovingtheyoung.Theyworshipcows,andmagpies,maidsoftheHeavenlyGoddess.修訂:Manchupayshighattentiontoetiquette.Theycherishthetraditionofrespectingtheoldandlov-ingtheyoung.Theyworshipcows,andmagpies,maidsoftheHeavenlyGoddess.此外,由于文化差異和譯者理解的偏差,往往會出現一些詞的誤用。例如“大召廟”的翻譯為“DazhaoTemple”或“DazhaoLamasery”。其中tem-ple指的是廟宇,寺院;神殿(abuildingusedfortheworshipofagodorgodsinsomereligions);lamasery指的是喇嘛廟(amonasteryoflamas)。眾所周知,大召寺是聞名的喇嘛寺,所以地道的說法應為“DazhaoLamasery”。為了避免語言維層面的錯誤,要求譯者不僅要了解蒙滿文化,也要熟悉英語語言文化,了解兩種不用文化的差異,適應目標語言的表達。對于具有特殊民族特色的食物、樂器最好采用音譯與意譯結合的方法,使受眾有直觀形象的印象。例如滿族特色食品薩其瑪的通常翻譯為saqima(akindofcandiedfritter);蒙古族獨特的音樂形式呼麥Hoomii(throatmusic;onepersonproducesatleasttwosimultaneoustones.)
(二)文化維層面適應性選擇轉換跨文化意識在旅游宣傳資料的漢英翻譯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由于蒙滿旅游文化具有各自明顯的民族特色,兩種文化之間的差異對民族交流產生巨大的障礙。例如對于長春市皇宮博物院的翻譯眾說紛紜,作者認為從跨文化的視角來看,考慮到漢英文化的差異,不必將漢語的“偽”按照字面意義直譯出來,比較恰當的說法為“ManchurianIm-perialPalaceMuseuminChangchun”。原文:為了方便箭術、滿族人最典型的服裝為長袍,在長袍外面常穿馬褂。現代中國女式服裝的旗袍和唐裝就是由滿族的長袍和馬褂演變而來。譯文:Duetotheconvenienceofarchery,robeisthemostrepresentativeclothingoftheManchupeople.Ontherobe,surcoatisusuallyworn.ModernChinesefemalesuitCheongsamandTangzhuangaredivertedfromManchurobeandsurcoat。原文:蒙古族旅游紀念品中的民間吉祥紋樣———佛教八寶紋紀念品譯文:MongolianFolkAuspiciousPatternsintheTouristSouvenirs–BuddhismBabao(EightTreas-ures)Pattern從下面的兩個例子可以看出文化差異較明顯時,應該如何恰當地處理。第一句中將滿族傳統服裝長袍和馬褂翻譯成Manchurobeandsurcoat。第二句中八寶采用音譯與意譯結合的方式,有利于蒙滿文化的宣傳和弘揚。因此,在跨文化交際中,譯者應不斷培養和運用跨文化意識,自覺或不自覺形成一種認知的標準—跨文化意識。跨文化意識是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民族的人們在交際過程中形成的特定的思維習慣,這種思維使人們能夠準確地進行交流。首先,譯者應該注重理解目標語言的文化,尤其注重跨文化交際過程中的文化沖擊現象。其次,充分利用各種途徑了解或體驗目標語言的文化。最后,要從讀者或聽眾的視角看問題,增強自己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從文化層面上實現適應性選擇轉換。
(三)交際維層面適應性選擇轉換交際維層面的適應性選擇轉換是指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關注兩種語言交際意圖的適應性選擇轉換。在漢英翻譯過程中,譯者除了基礎層面的語言信息,具體的文化內涵之外,還要注重交際意圖的體現。旅游文化宣傳的目的是吸引游客的注意力和興趣,傳遞信息,加強跨文化交際。在翻譯“葉赫那拉”時,通常可以補充說明“SurnameofEmpressCixi”,但有些情況為了交際需要,可以適當地采用省譯的方法,例如“葉赫那拉城”翻譯成“OldTownofYehenala”,使游客最大程度減少誤解,實現無障礙交際。再比如,某些情況下那達慕大會可以處理為“NadamFai”,不必指出“NadamFairheldonGegentalaGrassland(格根塔拉草原)”。
明朝中后期,隨著城市的日益繁榮以及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市民文化蓬勃興起,商品經濟的出現以及人們思想的日趨解放,不斷沖擊著人們保守而又封閉的生活方式,人們的視野不斷開闊,社會生活也變得豐富多彩。作為豐富業余文化生活、充滿生氣和活力的旅游文化,也在社會中日益流行起來,并逐步發展成一種全民性出游風潮。自明朝中葉以后,許多文人也開始走出書齋,陶冶于廣闊的社會生活,一些文人撰寫游記,表達自己對旅游的興趣,如張岱的《陶庵夢憶》、《西湖夢尋》,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記》,張瀚的《松窗夢語》,王士性的《廣志繹》等游記,都是這一時期的游記佳作。由于上層文人、士大夫思想觀念的變化以及旅游觀念的變化,晚明時期,在全國范圍內,掀起了一股以上層文人、士大夫為主導的旅游熱潮。作為這一時期著名文人,張岱必然會受到這股旅游熱潮影響,養成一種寄情于山水,生性好游的個性。他的游歷足跡遍布江南繁華都市,他領略了秀麗的江南山水,考察了各種各樣的市井人物以及獨特的風土人情,同時,也留下了許多流傳后世的美文佳作。他的許多散文、詩歌,都是游歷時的乘興之作,記錄了張岱的旅游心態以及所感所想,這些,對研究明代旅游文化都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張岱自幼生活條件優越,在張岱幼年時期,家族屬于家境殷實的官宦之家“,百口叢我食。婢仆數十人”,因此,少年時期的張岱是一個“紈绔子弟”,比較講究享樂的生活。
張岱少年時期,各種社會矛盾凸顯,明王朝大廈將傾,所以,張岱立下“補天”之志,熱心于“舉業”,希望能夠實現自己的遠大理想和政治抱負。與當時多數文人一樣,張岱雖然有著遠大的理想,對于功名有著強烈的愿望,但是,對于當時的八股取士卻有著矛盾的態度。科場蹭蹬以及長時間的痛苦煎熬,使張岱放棄了科舉這塊走入仕途的“敲門磚”,從科舉和八股文中解放出來,轉而傾力于史學與文藝,并且專事著述,把自己同社會現實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和旅行游歷結合在一起,通過四處游歷,感受市民文化和人文主義思想,同時,通過四處游歷廣交朋友,拓寬了眼界,接觸各種各樣的市井人物以及奇人逸士,感受豐富多彩的風土人情。
二、張岱游歷與明末社會尚游風氣
張岱一生筆耕不輟,生平“好著書”,撰寫過哲學、文學、藝術、歷史等各方面學術著作,因此,張岱一生的游歷,許多和學術考察有關。受家庭環境熏陶,張岱少年時立下修史之志,曾以一人之力完成明史巨著《石匱書》。修史是張岱最值得驕傲的、畢生最大的使命。張岱修史重視實地考察,重視采集歷史資料,要取得第一手歷史資料,必須行遍天下,訪問各地遺老。崇禎十五年十月,張岱為了了解李自成攻打河南南陽等地情況,親自到金陵至淮安游歷,并將自己的所見所聞記錄在《石匱書后集·盜賊列傳》中。在編撰《石匱書》時,張岱苦于手頭史料不足,文獻不足關乎史著的質量,因此,順治十年八月,為收集第一手史料,張岱上三衢,入廣信,實地考察,訪問當地遺老,搜集了大量真實史料,為撰寫有關崇禎至清初時期的歷史著作《石匱書后集》積累了豐富資料。張岱能以一人之力編撰出《石匱書》,也和他與周圍眾多“史學知己”(如黃道周、李長祥等人)相互切磋、交游往來分不開。出于著書立說需要,張岱交游各方,四處出行,廣泛搜集史料,張岱將旅游與學術研究結合在一起,這一點,也蘊含著晚明時期文人旅游文化特色。
明代中后期,旅游已經成為一種社會各個階層都比較認可的,全民參與的社會時尚,無論是達官貴人,還是黎民百姓,無論是貴族士大夫,還是文人墨客,上上下下皆好游成風。由于交通因素以及時間因素影響,人們出游,都選擇距離較近的景點,只有少數的文人士大夫才有能力和機會去從事長距離旅游。大部分黎民百姓以及文人墨客只會選擇短距離游覽附近名山勝水。張岱雖然早年家境比較殷實,但是異地遠游的次數也是屈指可數,其游綜多盤桓于江南等地。張岱第一次遠游,是崇禎二年自杭州赴山東兗州為其父張耀芳祝壽。當時,張岱之父張耀芳就任山東魯王長史,張岱自杭州,沿京杭大運河北上來到兗州。在山東期間,張岱拜訪友人,游歷了曲阜、泰安等地,歷時兩年多載,才自山東歸里。此次遠游,張岱留下了《孔廟檜》、《岱志》、金山夜戲》、《魯藩煙花》等名篇佳作。張岱另一次遠游,是崇禎十年七月,以探望其仲叔張聯芳為由,赴江蘇瓜州敘叔侄之情。張岱前往瓜州游覽了金山寺和焦山,隨后,又來到天平山訪好友范長白。明王朝滅亡以后,張岱家道中落,四處淪落,其宗親也是客居他鄉,四處奔散,順治十四年,張岱至杭州靈隱寺,專程看望出家的族弟具德和尚,第二年,靈隱寺大殿方丈落成,又恰逢具德和尚六十壽辰,張岱還作詩志賀。文人實現社會交往,交游結社是一種重要方式和途徑。
張岱出游,交游結社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張岱一生交游十分廣泛“,生平所遇,常多知己”,如史學知己有黃石齋、李研齋;時藝知己有馬巽青、趙馴虎;游覽山水知己有劉同人、祁世培;古文知己有倪鴻寶、陳木叔;詩學知己有王白岳、張毅儒、王予庵;曲學知己有袁萚庵、祁止祥;字畫知己有陳章侯、姚簡叔等等;張岱志同道合的友人眾多,日常出門訪友或者與友人相邀一同結伴出游是張岱人生中不可缺少的樂事。如在萬歷四十一年三月初三,為參加王右軍祠修禊活動,張岱相邀周戩伯、陸癯庵,同赴天章寺側的蘭亭舊址;崇禎十一年,張岱與祁世培、陳洪綬赴白洋觀潮;隨后,又與好友嵇仲舉、呂吉士、姚簡叔等人訪問閑居南京祖堂山的阮大鋮等等。在交游活動中,張岱不僅增長了學識,還結識了許多工匠、和尚、藝人等,雖名不見經傳卻身懷絕技的奇人才士,張岱與藝伎王月生、竹刻藝人濮仲謙、盆景藝術家范與蘭、串戲明角彭天錫等人都互有往來,這些人物,對張岱雅、俗一體的文化意蘊以及奇特的文化品位都有很深的影響。張岱不僅悠游四方,結交各地奇人雅士,還喜歡與友人結“詩社”“、斗雞社”“、蟹社”“、絲社”“、噱社”。訪友、交游、結社,蘊含著明代末期士大夫旅游文化特色。
三、張岱出游與明代旅游文化
(一)追求的目的不同對歷史文化的研究是為了揭開歷史內在規律,找出歷史文化的普遍意義。歷史文化是歷史研究的分支,也是歷史研究的基礎。我們所研究的歷史文化屬于更深層次,能夠為人類揭示更多的歷史發展規律。如對一件古瓷器進行研究,在歷史文化研究中盡管也會注重該物的表現形式,但側重點卻在于研究這件瓷器所反映的當時社會生產力。而在旅游文化中所追求的研究卻是在于挖掘瓷器的表現形式與個性意義,并從審美角度對其價值進行提升,激發其旅游的功效。旅游文化在追求方面經濟目的性明顯更大,但在社會功能方面而言,旅游文化看重的是審美功能,歷史文化則著重教育的作用。歷史文化所帶去的經濟效益能夠推動旅游文化發展,但作為歷史文化卻只能夠為學者提供研究歷史的依據,并不具備較高的經濟效益,這也是兩者之間的顯著區別。
(二)物化表現形式不同歷史文化是過去歷史進程中的一種物化的表現,具有不可改性,依靠歷史來放置的物品僅僅只體現出了其精神,且不能脫離歷史實質,因此,在對歷史文化進行研究時,只能夠通過第一資料進行。旅游文化卻不一樣,其具有極強的可塑性,能夠在歷史的基礎上進行再創,對旅游文化的研究即利用歷史文化中所沉淀的素材進行一個具有特色的旅游人文環境創造,這一新的旅游環境能夠帶來觀賞的價值。如紹興市的魯迅故里,從歷史角度來看,經過時間的沉淀和歷史的變遷,這一故里早已經不復當年的模樣,所能夠遺留下來的文物也屈指可數,現代的人們已經很難從這些殘缺的事物中找尋和體會當時的社會風情了。但在這時能夠利用旅游市場的優勢,從旅游文化的角度進行再創造,就能打造出一個全新的旅游景點和旅游資源,從而使游客在這里看到歷史,品味文化,從而提高自身的素質修養和文化水平。
二、旅游文化和歷史文化的內在轉化關系探討
旅游景觀利用文化來吸引旅游者前來參觀,說明文化是旅游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隨著旅游業不斷發展,文化對旅游的影響力逐漸擴大,歷史文化中所沉淀的文化也開始逐漸進入大眾的視野,并作為一種旅游文化呈現。這樣一來,旅游文化和歷史文化又存在這一種內在的轉化關系。
(一)旅游文化向歷史文化轉化文化是城市的靈魂所在,也是旅游業中最為重要的核心部分,就目前國內外旅游行的發展現狀來看,旅游文化要想向歷史文化進行轉化,將會是一個極其漫長而又必須面對的進程。對于旅游業來說,在發展過程中,歷史文化已然成為旅游中的主打品牌,其早已成為旅游資源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很大程度上,歷史文化資源對旅游業能夠起到潛在價值的激發,只有促進旅游文化向歷史文化的轉化,才能夠更好地推動旅游業的發展。要想要旅游文化向歷史文化轉化,其方式通常都較為簡單直接。歷史文化具有時間依賴性,是隨著時間的不斷流逝和發展而形成的一種特殊性文化,旅游文化卻由于是歷史文化基礎上的創造,而缺乏一定的時間依賴性。由此可見,旅游文化是否能夠成為歷史文化的最主要標志也在于時間。無論是通過旅游業進行景點整合來打造的非原生態旅游文化,還是由前來參觀的旅游者所制造出來的原生態旅游文化,這些旅游文化只要能夠隨著時間的流逝而逐漸保留下來,而這種文化也就逐漸具有較強的時間依賴性,從而在未來成為一種“歷史文化”。除此之外,旅游文化要想轉為歷史文化,在時間因素的基礎上,還要具有“真實性”。盡管旅游文化相對于歷史文化而言,不需要具備絕對的真實與客觀,并且還能夠在此基礎上加以一定的創造,但其本質還是起于歷史文化,是不能脫離歷史事實的,這種依靠歷史文化加工而來的旅游文化需要有一個衡量的“度”,防止文化的胡編亂湊及虛構,不然,這種過于脫離歷史,過于虛假的旅游文化,極有可能在還未轉化為歷史文化的時候,就被旅游者與消費者唾棄并被歷史淘汰掉了。
(二)歷史文化向旅游文化轉化歷史文化向旅游文化進行轉化的過程并不簡單,具有較多的層次。這是因為歷史文化在轉為旅游文化時,首先就要被旅游業進行創造與加工,才能夠進行。歷史文化的分布廣泛,其可以存在于旅游環境之中,也可以存在于個體旅游景區,只有旅游者對這些歷史文化載體有一定的了解和把握,才能夠正確解讀歷史文化內涵,才能夠在瀏覽和體驗的過程中將歷史文化轉化為具有創造性的旅游文化素材,如旅游情感文化、旅游審美文化、旅游交往文化以及旅游認知文化等等。這也從側面說明了,只有旅游者在參觀與體驗過程中,對這些歷史文化進行了選擇與解讀,歷史文化才會得到創造,并逐漸轉化為旅游文化存在,旅游者在歷史文化向旅游文化的轉化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但這些原生態的旅游文化卻大部分都以精神為主題,并不具有客觀實體,其核心內容更多的是一種精神上的共鳴,需要旅游者在轉化過程中反復的體驗與摸索。另一方面,歷史文化轉為旅游文化還要通過旅游業的整合與利用。由于文化因素對旅游業的影響力日益增大,旅游業在發展過程中也開始考慮和尊重旅游者的文化需求,并通過對歷史文化進行發掘與整合,來為更多的旅游者提供文化服務。這樣一來,原本只具有研究意義的歷史文化就會逐漸轉化為具有觀賞意義的旅游文化。這些歷史文化雖然已經轉化為了非原生態的旅游文化,并且給不同的旅游者帶去了觀賞的體驗,但其文化本質卻不會發生改變,其所改變的僅僅是文化的承載與呈現方式。這一類的旅游文化通常也具有一定的實質性載體,是需要通過對文化進行挖掘才能夠進行解讀的一種旅游文化。
三、結語
布朗山鄉有獨特的自然、人文景觀資源,以及風格多樣的少數民族風情,這為開發專項特色旅游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筆者根據布朗山鄉實際,提出以下五種特色旅游項目:
1.民族民俗旅游。布朗山鄉64.2%的人口是布朗族,該民族是云南七個少小民族之一,在服飾、民居、語言、民俗等方面有自己獨特的民族風情。例如,布朗族的服飾上著緊身無領短衣,下穿紅、綠紋或黑色筒裙,頭挽發髻并纏大包頭,婦女喜歡戴大耳環、銀手鐲等裝飾,姑娘愛戴野花或自編的彩花,將雙頰染紅,看上去非常有特點。當地婦女喜歡嚼檳榔,把牙齒染黑,而這種“黑齒”是尊貴的象征,很能夠吸引游客的好奇心。又如布朗族居住地建筑是典型的桿欄式建筑,為竹木結構,也叫竹樓,分上下兩層,樓下關牲畜,樓上住人,而且一家人一般住在一個大房間里,用蚊帳隔開,外來的客人住在客廳里。在布朗人家還可以體驗當地的特色飲食,如竹筒飯、舂螃蟹、酸筍、酸肉、酸魚等。以此,濃郁的民族特色、民族風情獨特的少數民族一定會引起大眾的關注和旅游者的興趣。
2.探險旅游。探險旅游能夠使旅游者探新獵奇,尋求有益的刺激,獲得新穎、卓絕的文化,體驗離奇、非凡的經歷。布朗山鄉景觀獨特,其中綿延密布的亞熱帶原始森林、密林深處的山寨、云霧彌漫的山谷、崎嶇的山路、緬寺里傳出的佛爺的誦經聲以及夜里偶爾傳來的狼和熊的叫聲,這一切都能引起游客的新奇感和神密感并產生一定的樂趣。古往今來,神秘莫測、新奇刺激之地都是開展探險旅游的好地方。因此布朗山鄉可以利用現有條件開展山寨探險游、徒步原始森林游、動植物考察探險游,這些探險旅游項目的開發勢必會吸引大量的“背包族”以及動物植物專家和愛好者加入其中,進而擴大布朗山旅游業的影響,促進旅游資源的開發。
3.宗教旅游。布朗族整個民族信奉南傳上座部小乘佛教,所以每個村寨都有佛寺院,佛寺院在當地布朗山鄉鄉民的心目中是非常崇高的,每家都會盡其所有資助佛寺院的建設。而當地的小男孩長到七、八歲的時候都要被父母送到佛寺院里當一段時間的和尚,也是相當于接受教育,孩子成年后就可以還俗、成家,云南十八怪中的“小和尚可以談戀愛”指的就是云南西雙版納地區的傣族、布朗族的特有風俗。此外,布朗山佛寺院的建筑也是吸引廣大游客的重要元素,布朗山的佛寺院融合了佛教和當地民族的傳統,建筑結構精美,造型獨特,既有東南亞佛寺建筑藝術的特色,又融合了傣族等少數民族的建筑風格,是布朗族民間建筑藝術的縮影。布朗山鄉地區的節日大多與宗教有關,比如潑水節、祭寨神、洗牛腳、關門節和開門節,游客可以在村民過節日的時候,進行參觀。比如潑水節的時候(公歷四月中旬)舉行賧佛儀式,并參與丟包、放高升、超擺、嘎光等娛樂活動。在過開門節和關門節的時候(公歷7月中旬),向佛爺(當地和尚的尊稱)、佛像供奉美味食品、鮮花和錢,聽佛爺育經賧費,講解教義成律。
4.茶道旅游。著名歷史學家方國瑜先生曾經把布朗人稱為“茶藝的始祖”,因為他們是最早栽培、制作和飲用茶葉的人。布朗山鄉盛產優質茶葉,馳名中外的老班章普洱茶就是產于該鄉。特別是近幾年來,隨著云南普洱茶知名度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對云南茶葉給予關注,因此可以利用人們對普洱茶的興趣組織旅游者來此進行茶文化旅游。讓游客領略1300余年老曼峨的歷史,感受普洱茶愛好者心目中的圣地———老班章,體驗傳統方法制作普洱茶的過程,同時品普洱茶的原始韻味,享深山美食的神秘,聽原始山林的天籟之音。
5.跨境旅游。布朗山鄉位于西雙版納的東南邊沿,與緬甸相鄰,同時與打洛口岸相距不過幾十公里。打洛是云南省對外貿易一個重要口岸,同時也是西雙版納至緬甸小勐拉跨境旅游線路上的重要景點,像打洛森林公園、獨樹成林景觀就在這個地方。利用布朗山與打洛一地的臨近優勢,可以在西雙版納的景洪到緬甸小勐拉跨境旅游線路上,安排布朗山鄉民族特色游,讓游客身臨其境地體驗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緬甸)的風情,同時可領略這一線路上的熱帶和亞熱帶風光。在旅游業取得一定發展的同時,布朗山旅游線路可以逐步走向獨立,可以通過搭建通往緬甸的境外旅游大通道,讓游客不通過打洛,直接從布朗山鄉繞經大勐龍到緬甸,形成一條集民族風情、風光、國外異域風情為一體的具備一定競爭力的優質國際旅游線路。
二、布朗山旅游業開發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布朗山鄉雖然擁有許多得天獨厚、極具開發潛力的旅游資源,但由于當地經濟水平整體較低,且地理位置偏僻,在開發民俗旅游的過程中還存在著一些問題,因此發展旅游業還存在一些亟需解決的問題。
(一)交通狀況差、通訊落后、信息閉塞一個地區要想發展旅游業,首先它必須要有便捷往來的交通,這樣才能帶來更多的外部游客。而布朗山地處海拔1000~2200米的山地之中,鄉政府所在地到縣城的道路有91公里,其中近47公里是極簡易的土石路。且由于雨季長,沿途多為風化石和砂壤土,經常發生泥石流,因此道路坍塌和泥石流阻路的現象時有發生,有時候仍然采用人背馬馱這一古老的運輸方式,這給游客進出帶來了諸多不便和不安全因素。另外,到目前為止,布朗山鄉還未通有線電話,且有2個自然村不通電,這些因素都制約了景區的開發和客源的拓展。
(二)旅游基礎設施薄弱旅游目的地應能向游客提供所需要的全部服務,包括旅游線路中的各種吸引物,沿線所提供的交通、住宿、餐飲等各種設施和服務等等。而到目前為止,布朗山鄉還沒有一個像樣的酒店,沒有像樣的具有一定接待能力的餐廳,更沒有娛樂、購物等配套的旅游服務設施。此外,布朗山鄉主要人口為布朗族,他們絕大多數人只會布朗族語和傣語,這給當地人與外人的語言溝通造成了障礙。
(三)資金和人才匱乏布朗山鄉其主要居民布朗族人是直接從原始社會過渡進入社會主義社會的“直過”民族。解放以來,國家對該地區的扶貧開發投入了大量的專項資金,但由于歷史原因及自然環境的影響,布朗山鄉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仍相對較低。因此,建設發展旅游業必需的各類基礎設施所需的大量資金也難以籌集。布朗山鄉地處偏僻、交通閉塞,其基礎教育水平總體較低,文盲率達23.5%,遠遠高于漢族和其他少數民族的平均水平,因此,布朗山鄉要發展旅游業,就需要培養和引進一批熟悉旅游經營管理的人才以及各環節的技術人員。
三、布朗山鄉發展旅游業的對策與建議
針對布朗山鄉的現實條件,并結合云南其他民族地區開發旅游資源的經驗,筆者對布朗山鄉旅游資源的開發提出以下建議。
(一)以政府為主導,多渠道籌資,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旅游業是一個高投入、高產出、高創匯的產業。旅游資源的開發必須依靠雄厚的經濟基礎。布朗山鄉屬于特困鄉,發展旅游業突出的問題之一是缺乏資金。為了解決資金不足的問題,筆者認為布朗山鄉應充分利用內資并積極引進外資,要實施國家、地方、部門、集體、個人一起上的方針,動員社會各方面力量,積極爭取國家各種專項建設資金的扶持,例如可以借國家和省政府大力扶持少小民族發展的大好契機,積極爭取建設資金。另外,要多形式、多渠道地籌集社會資金,鼓勵私人投資,從而加強旅游基礎設施和配套服務設施建設,推動旅游業的發展。
(二)加強旅游人才的培養布朗山鄉發展旅游業的另一個突出問題是缺乏人才,該鄉目前不僅基礎教育水平總體較低,而且各類專業人才嚴重匱乏,因此,要發展旅游業,就要注重旅游專業人才的培養和引進。一方面要培養或引進能擔負起布朗山旅游業總體發展和長遠規劃的高級管理、策劃和營銷人才;另一方面要對思想素質好、有一定文化知識的普通農民進行職業培訓,使他們盡快成為勝任旅游服務業的各類工作人員。同時要采取措施對普通老百姓進行掃盲教育,提高群眾的素質。要注意在錄用旅游服務人員時應優先考慮已經過培訓的當地居民,這樣既可提高就業人員質量,也可為貧困人口的就業提供機會。
(三)注意資源的保護性開發,促進可持續發展近年來,許多地方在發展旅游業的過程中,片面追求經濟效益,忽視了對環境和資源的保護,往往獲得了經濟效益,損失了生態效益。因此,布朗山鄉在開發旅游資源的過程中要充分吸取其他地區的經驗和教訓,要注意保護現有的各類資源,積極發展生態旅游,例如,不能為了修建道路、酒店而濫采濫伐原始森林,同時要注意外來游客的進入對布朗山鄉生態環境的破壞等等。另外,要注意對原生態人文景觀資源加強保護,例如加強對布朗族民族語言及民族歌舞的挖掘和保護。總之,在開發旅游資源的過程中,不要只顧及眼前利益,應樹立長遠觀念,為子孫后代保存珍貴的自然遺產和文化遺產,做到旅游資源開發一項、見效一項、保護一項,使布朗山鄉的社會、經濟、生態、文化健康協調地可持續發展。
(四)進行全方位、多層次的開朗山鄉有獨特的自然、人文景觀資源,有別具特色的少數民族風情,且各類旅游資源的交融性很強,自然風光與人文勝跡、民族風情與宗教活動緊密地融合在一起。因此,在發展旅游業的過程中,布朗山人應把自然旅游資源和人文旅游資源有機地結合起來,進行全方位、多層次的深度開發,對那些市場潛力大的特色旅游項目尤其要大力扶持、積極引導,做成好的旅游品牌。
(五)加強宣傳力度旅游業的發展離不開宣傳,世界上旅游業發達的國家每年用于旅游宣傳的費用都占到了旅游業總收入的30%以上。因此,布朗山鄉在開發旅游資源的過程中,一定要加大對外宣傳的力度,讓省內、省外甚至國外的游客認識布朗山,了解布朗山,來到布朗山,直至最后喜歡上布朗山。
四、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