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社會公共利益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摘要:經濟法是用來維護社會公共利益的法律。經濟法是以社會公共利益優先作為法律的核心精神,構成了經濟法有別于民法或者其他的部門法的一種特質。經濟法專門維護社會公共利益,自然也應該有自己的制度安排和內涵,否則,一切所謂的社會公共利益只能是一種空談。本文首先闡述了經濟法對于維護社會公共利益的意義,其次,分析了經濟法中社會公共利益的實現機制。同時,以某案例為例,就經濟法中的社會公共利益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關鍵詞:經濟法 社會公共利益 實現機制
一、前言
社會公共利益一直是用來作為論證國家和社會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以及政府權力的法律目的、法律秩序和正當目的的終極價值的基礎性概念,并被各國法律,甚至是憲法上規定為用來限制個體的權利,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價值,對司法實踐、立法、執法都會產生重要的影響。經濟法是用來維護社會公共利益的法律。經濟法是以社會公共利益優先作為法律的核心精神,構成了經濟法有別于民法或者其他的部門法的一種特質。經濟法專門維護社會公共利益,自然也應該有自己的制度安排和內涵,否則,一切所謂的社會公共利益只只能是一種空談。本文就經濟法中的社會公共利益進行探討。
二、經濟法對于維護社會公共利益的意義
(1)經濟法規范了社會經濟細胞即企業的社會地位和相關的規范
由于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是社會經濟運行的主要主體。整個社會的生產與生活物質資料都要由企業提供。而且,現代社會生產分工細密,協作關系復雜。因此,作為社會經濟細胞的企業的活動也不是“私人”的事情了,而變成了社會性質的活動。不對企業經濟活動進行規范,一旦出現問題就會破壞整個社會的正常經濟秩序。所以現代社會條件下,對經濟細胞的企業實行國家調控是一種必要,同時也是一種必需。
(2)經濟法規范了社會經濟組織之間的競爭與協作關系
社會化的生產離不開彼此的分工協作和競爭。這種與社會經濟運行有關的協作和競爭絕不是社會組織“私人”的事情。這種協作是整個社會協作,整個社會是一個有機的整體。這種競爭也應該是在統一游戲規則內的有序的、對社會有促進作用的競爭,而不能允許不正當競爭對社會經濟生活造成破壞和損害。
(3)經濟法規范了國家使用間接手段對經濟運行調控的模式和方法
經濟法的模式和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地控制經濟運行的周期的態勢,協調社會總體收入的平衡。
(4)經濟法規范了社會保障關系
勞動和社會保障是當今世界各國都很關注的國家大事。它一方面體現了社會進步的人道主義精神,另一方面也是社會獲得高質量、高水平勞動者的重要步驟和必不可少的環節。為了社會經濟的需要,國家也要對社會的勞動者實施有效保護。
(5)經濟法規范了涉外的經濟關系
當代社會國際經濟一體化是一個總的發展趨勢。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我國的經濟融入到了國際經濟的大循環中。這樣,我國的經濟與國際接軌為對外貿易、國內的外商投資企業等都需要進行有效的規范。
三、經濟法中社會公共利益的實現機制
所謂社會公共利益,是指我們這個社會上絕大多數成員的共同利益,而不只是某個集團、部門或者單位的利益,更不可能是某個個體的利益。社會公共利益具有群眾性和廣泛性,社會公共利益的維護能夠有利于公眾的工作、學習、生產、和生活。如果破壞了社會公共利益,這必將影響到廣大群眾的安居樂業,給大家帶來諸多的不便,同時也違背了社會的公平性。
社會公共利益在自身的實現過程中,必不可少會存在著大量利益的沖突,這些利益沖突會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最終實現,我們需要不斷地去探尋機制來彌補這種利益主體的缺失所造成的不利狀況。
(1)傳統的救濟途徑對于社會公共利益的救濟顯得明顯不足
現代社會的經濟快速增長給社會帶來了很多的負面影響,如壟斷行為、不正當競爭、資源的濫用和浪費和消費者權益問題等等,這類行為的最大特點就在于被害主體的分散性和侵害利益的擴散性。傳統的那種個體訴訟對于這種現象明顯缺乏有效的規范措施,只有依靠經濟法來保護這些社會公共利益的理念,才能夠尋求到一種新的解決之路。
(2)突破傳統理念,保護社會公共利益
【關鍵詞】 公共管理 倫理 社會意識
Abstract : This paper discuss the social consciousness of China's public management ethical predicaments.
公共管理倫理指的是“用以規范公共管理主體的行為,以保證公益事業的公正性,合理有效地實現公益事業目標的準則體系。” 公共倫理是對公共領域中倫理關系的調節,它所涉及的主體是公務人員或公共組織,客體則為公眾。從根本上說,公共倫理就是調整公共管理主體和管理客體之間利益關系的理念價值和行為準則。
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和傳統的倫理觀念鑄成了公共倫理理念缺失的思想和意識困境。一直以來的主流文化觀念對公與私的關系缺乏辯證認識,對公共道德行為的理解存在偏差,人倫文化特質也不利于發展出合理的公共理性。傳統的“綱?!眰惱淼赖路e淀出了崇拜權力、狹隘順從的草民思想,公民的政治主體意識和參與意識薄弱。
1.公私關系的錯誤定位
公私觀念的形成最早應源于《尚書》。《尚書?周官》有云:“以公滅私,民其允懷?!敝袊鴤鹘y哲學從‘天道’、‘天理’出發,把‘公’與此連接起來,用天道與天理的無私性來論證“公”的道義性。而私的表現形式主要是“私心”、“私欲”等, 它是作為與“公”相沖突的被否定的政治范疇出現的。私心和私欲是破壞天下之大公的潛在威脅,抑私一直是傳統道德的主要內容。劉澤華先生也指出了中國傳統社會的公私觀念的特殊表現:首先,“天下為公”成為“家天下”的工具,公的社會生活并沒有公眾參與的形式;其次,崇公抑私,“私”成為萬惡之源,私人空間極度壓縮;再次,公共生活與私人生活兩無,既無私人領域,又無公共空間;最后,大公即大私,以公之名,行私之實。
總之,中國傳統政治理念長期以來將公與私視為二元對立的矛盾體。而實際上這種虛假的“公”與普遍百姓的“私”在根本利益上是完全對立的。在天下是君主私有之物、政治權力和社會利益私有化的前提下,“尊公滅私”注定是行不通的,最終只能導致“以公謀私”、“假公濟私”。實際上公與私作為矛盾的同一體,存在著既對立又統一的關系。從利益角度來看,“公”指的是社會公共利益或集體利益,“私”指個人利益;從生產資料所有制角度看,“公”指的是公有制,“私”指的是私有制;從財產角度看,“公”指的是公共財產,“私”指私人財產;從思想境界看,“公”指“為公”的思想行為,“私”指“為私”的思想行為。個人利益和權利是公共利益的奠基石?!按蠊珶o私”、“以公滅私”等觀念以犧牲局部利益或抑制個體發展為代價,單純強調公的觀念,強調整體利益,割裂了公與私的統一性關系,在忽視和損害私人利益的同時也對公共利益造成了摧殘。
2.公共道德的理解偏差
嚴格意義上的公共道德,應該是在超越了私人倫理生活范圍的公共生活領域內的德性觀念和行為準則,公共道德凸顯的是擺脫了私人倫理性的公共性。公德和私德是建立在公共領域與私人領域的分離基礎之上的。與現代社會人們的私域與公域生活相對應,私德是“一私人與他私人交涉的道義”,公德是“一團體中人公共德性也?!?中國傳統倫理偏重于個人的修身養性和個人與家庭成員之間的私德關系,而忽視了個人對社會與國家的公德關系。因此,有人稱儒家倫理為私德倫理。在這種以人倫關系的親疏遠近來判定“公”和“私”的觀念下,道德也隨所施對象與自己的關系程度加以伸縮。例如,不少人痛罵別人的父親貪污,遇到自己的父親貪污時,不但不罵,而且替他隱瞞。更甚的還向父親要貪污得來的錢。等到自己貪污時,不但不認為這是違背公德的行為,反而覺得自己很能干。這種人格分裂現象的產生如果從私德倫理與公德倫理的沖突這一角度來解釋似乎更具有合理性。
而在市場經濟發展并逐步走向成熟的中國社會,對于公德的理解往往也存在一定的偏差。公德大多用來指稱不作為或消極性的公共行為,如遵紀守法、不隨地吐痰、不闖紅綠燈等等。這樣一種消極的具有底線意義的公德無疑屬于公德的一種,它不要求個人的特殊貢獻或犧牲。但是實際上公德應該包含積極意義上的一種公共關懷,比如參與公共事物,從事公益活動等等。公德關系到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是否能健康地保持它現代文明的體制。對于公德更為全面的理解不能僅僅停留在守法行為上,而應該追求更高的公共精神。
3.公共倫理的理性缺失
中國傳統的倫理觀念沒有、也無法發展出一種適度合理的公共理性。在社會公共生活領域,由于缺乏公私領域的明確合理的界限,私人關系的“親情”倫理被泛化為整個社會生活的存在方式。感性的因“親情”而展開的倫理關系無法囊括公共倫理的理性內容。有人認為,公共倫理精神的前提假設是“我是人”。從邏輯推演出來就是“我是人”、“你是人”、“他也是人”,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因此要像對待自己一樣對待他人,也有權要求他人像人一樣對待我,我只能做人做的事,也有權要求他人只能做人做的事,這種倫理精神下的活動才具有普遍的客觀性和有效性。而“人”作為倫理精神的支點應該包括的內容體現在人格、人性和人權等幾個基本方面,人的基本需要、權力和尊嚴要受到合法保護,同時作為理性的公共生活中的人要具有自律意識,并能妥善地處理現實中的矛盾。儒家傳統認為的依靠人倫關系構建的社會理性實際上是在對公共理性的一種破壞。這種以家庭的血緣與情感推演的人與人之間的“人倫”社會關系為中國社會宗族力量的壯大提供了基礎?!爸袊说淖谧尻P系是主要的社會關系,宗法精神貫穿于中國社會及近代社會結構中,是維系社會的紐帶,是穩定社會的因素”。 人們對宗族的認同與忠誠又衍生出諸多符合“情理”而不合“法理”的現象。比如,正式組織的領導班子集體“面和心不和”,組織內的不同圈子派系斗爭嚴重,“送禮文化”惡性蔓延。在中國的圈子文化中,禮物是聯系親情的媒介,“禮重情深”是基本的衡量原則,但實際上為情之“禮物”與為利之“賄賂”之間的界限是十分模糊的。
4.公民參政意識的淡漠
中國歷經數千年的發展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傳統政治文化,這種文化通過各種社會化機制和途徑被內化為社會成員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意識,并最終積淀為個人的政治性格。以“三綱五常”為核心的倫理道德在中國民眾的心中積淀成了“權威崇拜”、“與世無爭”等復雜的以小農意識為主體的狹隘順從的草民政治意識和政治思想。在崇拜權威的政治文化下,人們的獨立個性和政治自由意識很差,人們缺乏主體意識,期望通過依附于權威為其做主來維護和實現自己應有的利益。他們把自己的命運寄托于少數的“清官”身上。崇拜權威,依附權威,逐漸演化出了附庸意識和卑微心理,在政治上出現了非參與的傾向。
較為普遍的政治冷漠表現為:不問政治、回避政治、盲目跟從、政治態度不嚴肅、對某些非民主的行為逆來順受等等。總之,公民的參政意識淡薄表現為根本不參與或被動地參與政治性活動。雖然有的地方選民的參選率很高,但真正出于自主意識自愿參加國家政治生活的公民所占比例仍然不高,只有在政府的組織、說勸、動員甚至命令、強制之下,許多政治參與活動才能維持下去。
(項目來源:黑龍江大學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編號:QW200718)
參考文獻
[1]高力著:《公共倫理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2頁.
[2]參見劉澤華主編:《中國傳統政治哲學與社會整合》,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246~277頁.
[3]梁啟超:《飲冰室文集:卷六新民說》,中華書局1989年版,第119頁.
[4]馮爾康著:《中國宗法社會》,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頁.
一、以全力化解社會不穩定因素為重點,深入推進“和諧供銷”建設
1、進一步強化維穩工作責任制。加強維護穩定工作組織網絡建設,健全工作機制,強化責任落實和追究,形成各層各級有人抓、有人管的責任網絡體系,重抓民事調解,重抓重點人員和重點矛盾化解工作,推行首問負責制和“六包”責任制,把工作重點從事后處置轉移到事前預防和事中控制,使維穩工作每個環節都做到有人抓、有人管、有人負責。
2、全力化解矛盾糾紛,將矛盾消滅在萌芽狀態。要健全完善矛盾糾紛排查機制、信息反饋機制,把矛盾糾紛預防工作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在著力解決歷史遺留問題的同時,全力防止產生新的矛盾糾紛。要強化信息預警,及時發現帶有傾向性、苗頭性的民生訴求,提高早發現、早化解、早處置的能力。整合現有的社會矛盾糾紛調解資源,充分發揮司法調解、人民調解、行政調解的綜合職能,著力構建全社會齊抓共管的矛盾糾紛“大調解”機制。確保矛盾糾紛小事不出單位、大事不出總社、矛盾不上交。在處理矛盾過程中,既要重視法律手段越來越重要的調節作用,又不能絕對化、簡單化,即使進入司法渠道,也要把處理過程變成加強思想工作、理順情緒的過程,最大限度地減少不和諧因素。
3、積極做好穩定工作。認真分析供銷社工作的薄弱環節,排查的根源,超前化解矛盾,采取有效措施,堅決消除新的不安定因素。對赴京非訪者,按上級要求加強法制教育,實行包保責任制。同時,要全力推進企業改制破產進程,從源頭抓起,把穩定工作落到實處。
4、對敵對勢力保持高度的警惕性。嚴防敵對分子的各種破壞活動,樹立超前意識,做好防范工作,繼續堅持不懈地同“”、“實際神”等組織進行斗爭,要采取多種形式認真做好教育轉化工作。
二、以加強法制和維護公平正義為主旨,大力推進“法治供銷”建設
一是深化法治宣傳教育,造濃法治供銷建設的氛圍。要緊扣主線,突出重點,在全系統牢固培養憲法意識和法律意識。要加強公民意識教育,依法維護自身權益,依法履行社會義務。各單位要按照“六五”普法工作整體部署,有針對性地開展普法教育,進一步加大與職工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宣傳力度。切實加強陣地建設,努力把法治文化建設融入到企業、車間、班組等各種文化建設中去,形成人人自覺學法、守法、用法的社會氛圍。
二是積極推進法治建設創建活動,提高法治建設整體水平。要深入開展法治建設各項活動,進一步夯實法治供銷建設基礎,要完善法治建設考核評估辦法,加大督查考核力度,由點及面,逐步提高法治建設整體水平。
三是始終突出工作重點,開展專項行動。要繼續加大對社會關注、群眾關心的熱點問題的處理力度,結合嚴打整治工作的開展,加強對重點行業、重點企業的專項治理和檢查力度,深入開展紡織企業、化工企業、煙花爆竹市場、農產品交易市場、農資市場等涉及民生問題的安全檢查活動,發現隱患及時整改,在此基礎上,積極探索建立長效工作機制,不斷鞏固整治成果,切實提高人民群眾對法治供銷建設的滿意度。
三、以提升綜治和平安創建整體水平為目標,重點推進“平安供銷”建設
一是強化組織領導,嚴格落實責任。各單位負責人要始終堅持以人為本,以法治理念為指導,以和諧穩定為目標,實現全面、動態、可持續的和諧穩定。在實際工作中,要把平安建設擺上重要位置,定期或不定期會辦研究平安創建工作中遇到的新情況,及時研究解決工作中的實際問題。落實經費,并建立健全情況通報和定期例會等制度。嚴格落實社會管理綜合治理領導責任制、部門和單位責任制、一票否決制,對做出突出成績的單位和個人加大表彰力度。
[關鍵詞]社會福利;社會工作;社會制度
[中圖分類號]C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2426(2008)10-0054-04
一、兩種社會福利概念
在“社會福利”的概念上,存在兩種理解,即狹義的理解和廣義的理解。
狹義的社會福利觀往往將社會福利僅僅理解為幫助特殊的社會群體、療救社會病態而提供的服務,它的對象是所謂的弱勢群體,即社會的邊緣群體。社會福利被理解為針對弱勢群體的社會福利服務。理論上對社會福利的狹義理解,在實際政策上即表現為中國社會福利制度框架。在我國社會福利往往又被狹義上稱為民政福利。因為不管是城鎮“三無”對象的收養、農村“五保戶”的供養,還是城鄉的濟貧救災,都屬于民政部門的工作范圍。上述狹義的社會福利觀點及其政策實際上是將社會福利僅僅理解為社會保障。尚曉援(2001)曾經指出,表面上看,將社會福利闡釋為社會保障只是對西方經驗進行中國詮釋的過程中產生的誤解(把在西方以社會保險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保障”“閱讀”為社會福利制度的主體);但本質上是,中國從西方讀出的是自己的制度,并根據這一誤讀來設計中國的制度。
與狹義的社會福利觀相對應,還存在著一種對社會福利的廣義理解。在國際比較社會政策的研究和對福利國家的研究中,一般使用的都是廣義的社會福利概念。美國著名的社會政策研究專家米基利認為社會福利是“當社會問題得到控制時,當人類需要得到滿足時,當社會機會最大化時,人類正常存在的一種情況或狀態”(Midgley,1997)。從米基利的定義中,可以看到社會福利狀態指的是“人類正常存在的一種情況或狀態”,它實際涉及人類社會生活非常廣泛的方面,包括社會問題的調控、需要的滿足、發展潛能的機會等??梢钥闯?,廣義的“社會福利”有兩個層次的含義, 它可以指社會福利狀態,亦可以指社會福利制度。
對社會福利的狹義理解和廣義理解涉及到如何認識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之間的關系問題。在有關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之間關系的問題上有三種觀點。一般來說,在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之間的關系上持第一、第二種看法的人易于將社會福利作狹義的理解,而在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之間的關系上持第三種觀點的人易于將社會福利作廣義的理解。
第一種觀點用“社會保障”來詮釋“社會福利”。1991年出版的《中國大百科全書.社會學》的定義為:“國家和社會為增進成員尤其是困難者的社會生活的一種社會制度。旨在通過提供資金和服務,保證社會成員一定的生活水平并盡可能地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社會福利狹義指當社會成員因年老、疾病、生理或心理缺陷而喪失勞動能力而出現生活困難時向其提供的服務措施?!贝颂師o疑將社會保險等同于社會保障,而將社會保障理解為社會福利。
第二種觀點將社會福利視為社會保障體系的一部分。如侯文若在其主編的《社會保障實務大全》及其他多種社會保障著作中,將社會保障劃分為三大層次,即最低保障――社會救助,基本保障――社會保險,最高保障――社會福利。這里的社會福利顯然是對人們在解決了基本生活需要基礎之上的一種較高層次的物質或精神需求的滿足。
第三種觀點則認為社會保障只是社會福利體系的一部分(尚曉援,2001)。雖然社會保障是社會福利體系中最基礎、最重要的部分,但也不能由此將社會福利等同于社會保障。“社會福利”制度指國家和社會為實現“社會福利”狀態所做的各種制度安排,包括增進收入安全的“社會保障”的制度安排。
二、狹義的社會福利概念的局限
在目前推進社會福利社會化、社會福利市場化的社會背景下,狹義的社會福利概念所具有的局限性在理論和實踐層次上都顯現出來。具體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狹義的社會福利概念將社會福利僅僅理解為幫助特殊的社會群體,療救社會病態而提供的服務。而從西方國家的社會福利實踐的歷程來看,對社會福利的理解經歷了一個從剩余性社會福利到制度性社會福利、再到發展性社會福利的過程。
剩余性社會福利觀點假定,在通常情況下,家庭和市場是滿足個人需要的自然渠道。作為滿足個人需要的第三種社會機制的社會福利制度,只有在特殊情況下才開始介入,比如發生家庭危機導致家庭解體、較大范圍的經濟蕭條或者個人年老、疾病等情況時,個人需要不能通過家庭和市場兩個自然渠道來實現。社會福利制度往往被視為家庭和市場的支持系統,起到防止意外緊急事件的作用。當家庭、市場重新正常運作之后,社會福利制度就會撤回。福利制度具有暫時性、替代性等特征,往往帶有“施舍”或“慈善”的印記。福利的接受者常常被視為社會的弱者或是市場競爭中的失敗者,從而帶有“污名”的社會標簽。
在制度性社會福利視角看來,社會福利是現代社會結構中常規化的、永久性的、必需的而且值得稱贊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種不同于自由市場和家庭的實行再分配的利益機制。制度性社會福利視角把社會福利的對象從特殊的弱勢群體(如窮人、病人、殘疾人等)擴展到社會中的所有公民,從“被保護者”或“非正常人”擴展到“普通人”,從而實現了從選擇性社會福利到普遍性社會福利的轉變。社會福利的接受者不再被視為社會弱者,社會福利被視為公民的一項正當的社會權利。
發展性社會福利認為下列各重要因素才是社會福利發展的目的:以提高全民生活水準來加強人類福利;確保社會正義及公平分配國家的財富;加強人們的能力以達到在健康、教育、參與社會發展方面的極致。在發展性社會福利看來,即使制度性社會福利的觀點也把社會福利作為防止或矯正社會問題的制度。發展性社會福利要求社會建立起一套僅僅旨在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和滿足人類發展需要的福利制度,而不只是去解決社會問題。1968年在紐約召開了聯合國第一屆國際社會福利部長會議,會議中最重要的議題就是認識并強調“發展性社會福利”的觀點。1979年,聯合國經濟及社會委員會通過了第18項決議案《加強發展性社會福利政策活動方案》,重申了“發展性社會福利”的理念,并制定了相關的實施戰略。發展性社會福利觀,將社會福利的理解推進到了一個全新的階段。
其次,狹義的社會福利概念將社會福利等同于社會保障或者視為社會保障的一部分,混淆了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的概念差別,不適宜于全球化趨勢下社會福利理論與社會政策的國際交流。
社會保障的術語,最早見于美國1935年的《社會保障法》,最初的意思是指收入補貼。其后,這一術語被許多國家和有關國際組織接受并使用,其含義也擴大了,其他類型的收入保護項目, 如社會救助亦被包括進來。目前,收入保障的核心項目是社會保險、社會救助、雇主責任和社會津貼(指對特殊社會群體如有兒童的家庭的補助,一般按人頭付給,不附帶家計調查條件)。社會保障制度的目標是針對現代社會中8 種主要的收入風險,即疾病、老年、妊娠、工傷、殘疾、失業(及失收)、喪偶和失怙,以保障現代社會中人們的收入安全。
社會保障在各國的發展與國際組織,和國際勞工局的努力有很大關系。國際勞工局以在世界范圍內改進勞動關系和工作條件為宗旨。為此,它大力宣傳社會保障,特別是社會保險。1984年,國際勞工局在《社會保障導言》中對社會保障的界定是:“社會保障即社會通過一系列的公共措施對其成員提供的保護,以防止他們由于疾病、妊娠、工傷、失業、殘疾、老年及死亡而導致的收入中斷或大大降低而遭受經濟和社會困窘,對社會成員提供的醫療照顧,及對有兒童的家庭提供的補貼。”《新大不列顛百科全書》把“社會保障”的詞條列在“社會福利”之下,對社會保障的解釋如下:“在國際上,社會保障這一術語意味著所有已經為立法建立的集體措施, 以便當個人或家庭的部分或全部收入來源受到損害或中止時,或當他們有大筆的開支必須支付時(如撫養子女或支付醫療費用),維持他們的收入,或對他們提供收入。因此,社會保障可能是對病殘、失業、作物失收、喪偶、妊娠、撫養子女或退休的人提供現金待遇。對醫療、康復、家庭疾病護理、法律幫助和喪葬的待遇可能以現金也可能以實物(服務)的形式提供。社會保障可以按法庭的命令提供(如對事故受害者的賠償), 也可能由雇主、中央或地方政府,或其他半公共或獨立的機構提供?!痹谔峁┓绞街校缎麓蟛涣蓄嵃倏迫珪妨腥肓斯椭髫熑沃啤⒐e金制、社會保險、全民待遇和負所得稅等5種。今天,在許多國家和地區,社會保障是政府為促進社會福利所做努力中最核心的部分。在許多工業化國家和前社會主義國家,在國家的公共支出中,社會保障是占份額最大的項目。在發展中國家,社會保障在公共支出中的比重也在增加。不過,在一些國家,特別是拉丁美洲國家,社會保障一詞也包括由社會保障組織提供的醫療項目。一般來說,除去醫療項目,社會保障在發達國家可能是最重要的社會項目,政府在這方面的支出也遠較教育、住房和社會工作服務為高(尚曉援,2001)。
總而言之,與社會福利相比,社會保障有特定的含義和制度目標,它的內容確定得多,制度目標也有限得多。在現代工業化和市場化的社會中,為了達到社會福利的理想狀態,收入安全是最重要的方面。無論是為了療救社會病態(如失業、貧困造成的生活痛苦),還是為了滿足人類生活的基本需要,收入保障都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方面。社會福利制度是為達到社會福利狀態而作出的制度安排,它的制度目標比收入安全自然要寬泛得多,它不應該是僅僅以收入安全為目的的社會保障制度的一個部分,恰恰相反以收入安全為目標的社會保障則是社會福利制度中最重要的方面,是社會福利服務項目之一。
第三,狹義的社會福利概念將社會福利理解為僅僅是針對弱勢群體、邊緣群體的福利服務,不利于正確認識社會福利與社會工作在歷史發展中的相互關系,不利于當代社會工作對象、內容以及形式的拓展。
社會工作和社會福利緊密相關。社會工作和社會福利在西方社會的發生、發展幾乎是同步的。早期的社會福利形式主要是濟貧。1601年英國女皇伊麗莎白頒布舊《濟貧法》法案,正式承認政府對濟貧負有責任,并建立了初步的救濟行政制度,頒布了救濟工作的細則,成為各國現代社會救濟事業的開端。1834年英國政府頒布并實施新《濟貧法》。和舊濟貧法相比,新濟貧法的突出特點是認定要求社會救濟屬于公民的合法權利,實施救濟則是國家義不容辭的義務;并且認定救濟不是單純的消極行動,而是一項積極的福利舉措。作為現代社會保障體系之一的社會救助,第一次通過法律程序頒布并確立下來。與此相適應,西方社會早期的社會工作主要以“慈善組織會社”的實踐、社區睦鄰運動等形式展開。
19世紀80年代由德國俾斯麥政府推動頒布并實施的一系列社會改革,成為西方社會福利發展史上最具影響的事件。作為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的核心的社會保險第一次出現于歷史舞臺。在俾斯麥政府的社會保險計劃中,工人、雇主與國家各自承擔相應的義務,從而建立了當時世界上最完備的工人社會保障制度。繼德國實施社會保險之后,歐美等其他國家紛紛仿效。各國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促進了專業社會工作發展:國家通過制定法案或政策,執行對社會福利的管理,使作為間接社會工作方法之一的社會福利行政開始登場;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福利服務的提供為社會工作者提供了新的、比較規范的活動空間。
“貝弗里奇報告”則為戰后福利國家描繪出初步的模型。以此為基礎,英國政府自1945年起,陸續出臺了國民健康服務、國民保險法、教育法案、房屋政策及國民救助法案等一系列社會保障法案。1948年,英國首相艾德禮宣布英國已成為“福利國家”。繼英國之后,瑞典、法國、丹麥、挪威、西德、奧地利、比利時、荷蘭、瑞士、意大利等先進工業化國家也紛紛按照“福利國家”模式重建并擴大社會保障項目,并先后成為“福利國家”。美國、澳大利亞、日本、新西蘭也仿效“福利國家”構建本國的社會保障體系。戰后西方國家建立起項目齊全的社會保障制度,除了退休金保險、失業保險和醫療保險三大基本保障外,各國還紛紛設立了各種補貼和救助項目,像孕婦補貼、產婦補貼、幼兒補貼、學童補貼、住房補貼、低收入家庭補貼、寡婦補貼等,有些國家設立的保障項目達到幾十種之多。“福利國家”的出現,使得社會工作作為福利國家的一項基本制度受到空前的重視,其提供服務的專業方法得到認可和發展,社會工作由主要面向弱勢群體的專業開始成為面向全體國民的專業。
三、廣義的社會福利視野
一般來說,社會福利從理想到現實要經過三個層次,即社會福利思想、社會福利制度和社會福利狀態。社會福利思想是一種對社會福利狀態的設想,屬于一種意識形態。社會福利狀態是指人類生活中的幸福和正常的狀態,是和貧困、疾病、犯罪等社會病態相對的。社會福利制度是國家和社會為實現社會福利狀態而設計的一系列社會福利政策、社會設置,它是將社會福利思想變為社會福利狀態的中介。美國1999年出版的《社會工作詞典》對“社會福利”的定義為:第一,一種國家的項目、待遇和服務制度,它幫助人們滿足社會的、經濟的、教育的和醫療的需要,這些需要對維持一個社會來說是最基本的。第二,一個社會共同體的集體的幸福和正常的存在狀態(Barber,1999:454)??傊瑥V義的社會福利視野應該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即作為一種積極的社會建設的意識形態形式的社會福利思想或者價值觀念、對人們當下的一種社會福利狀態或者幸福狀態的重視、強調為達到社會福利狀態而作出的制度安排。其中最重要的是社會福利的制度安排。
在討論作為制度的社會福利時,一般會涉及4個重要方面:社會福利的目標體系,社會福利的對象,社會福利的項目體系,以及社會福利的資金和服務的提供體系。其中,目標體系是最重要的。社會福利的目標體系(即社會目標)反映了政府對自己責任的界定。這些社會目標反映了社會福利制度內在的價值觀念。一般說來社會福利的目標體系包括下述3個層次的目標(尚曉援,2001)。第一,社會救助層次,如一個社會可以針對絕對貧困、犯罪等社會問題,把對最困難的和有問題的群體的救助和提供服務作為目標,通過建立社會安全網,保障所有的社會成員都能生存和免于絕對貧困。這是為實現最低層次的社會福利狀態所做的制度安排。第二,收入安全層次,如在工業化和市場經濟的條件下,對大多數依靠工資生活的人來說,收入安全是最重要的?,F代社會中有8種主要的收入風險,即疾病、老年、妊娠、工傷、殘疾、失業(及失收)、喪偶和失怙。作為社會福利制度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針對收入安全的社會保障制度,其目標就比較具體,主要是針對這8種收入風險。所以,社會福利制度不僅為有困難和有問題的群體提供救助,也為大多數人提供收入保障。第三,如果國家把自己的目標定在更高的社會福利層次上,就可以把促進社會平等和為所有的人實現發展的潛能作為目標,建立和實施自己的社會福利措施。這是更高層次的發展。在這個層次上,社會福利制度不僅包括社會安全網、社會保障,還包括更進一步的收入再分配的制度措施。
根據勞動力商品化的程度,丹麥學者埃斯平安德森于1990年將主要的社會福利制度區分為自由型、保守或合作型及社會民主型等三類(Andersen,1990)。在自由型福利國家,人們認為社會福利不應降低工作倫理,它應是有限的、以家計調查為前提的,一般伴有社會歧視。這類國家有美國、英國等,在這類國家,一般不存在勞動力的非商品化。在保守或合作型福利國家,勞動力中度的非商品化,社會福利作為公民權的一部分的觀念被廣泛接受,但傳統的權威結構和合作主義的安排對這種公民權有很大影響。宗教的和傳統的關于家庭和性別分工的信仰占有統治地位,教會和志愿組織在社會福利供給中發揮著很大的作用。在社會民主型福利國家,勞動力高度非商品化,社會福利項目高度制度化,社會服務在國家的福利供給中所占比重極高,政府成為確保人民的福利需要得到滿足的基本機制。這類國家以瑞典為代表。
總而言之,廣義的社會福利概念注重一個社會共同體的集體的幸福和正常的存在狀態,強調社會福利制度在促進和實現人類共同福利中的作用。廣義社會福利的對象擴大到了全體公民,社會福利的項目從針對弱勢群體的社會救助和社會福利服務擴大到了包括社會保障、教育、醫療、住房、就業、社會工作服務等項目,廣義社會福利的提供者也擴大為全社會。
四、積極拓展社會工作
廣義的社會福利視野強調社會工作服務對象是全體公民。狹義的社會福利制度主要針對社會弱勢群體的福利服務的制度設計。多年來狹義的社會福利概念主導著我國的社會福利政策,使得社會福利范圍比較有限,服務對象主要以民政工作對象為主,主要是喪失勞動能力的老弱病殘孤寡和優撫對象、災民等。社會福利制度框架主要由社會救濟、社會保險、社會福利(狹義)、優撫安置和社會互助五部分組成。社會福利,往往只是“民政福利”,這種“民政福利”的社會福利觀念仍然停留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期的水平上。廣義的社會福利視野注重西方社會福利從剩余性社會福利到制度性社會福利、再到發展性社會福利的發展經驗。社會福利、社會工作的對象不只是特殊的弱勢群體(如窮人、病人、殘疾人等)而是社會中的所有公民。社會福利是公民的一項正當的社會權利,社會工作服務則是社會福利服務的重要構成部分。
廣義的社會福利視野強調社會工作的積極性、建設性。狹義的社會福利指為幫助特殊的社會群體、療救社會病態而提供的服務。這種服務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是“補缺”性的,所涉及的項目是傳統的社會工作的內容。長期以來,社會工作在社會生活中扮演消極、負面、邊緣化角色,和社會各界普遍缺乏和誤解社會福利、社會政策觀念十分相關。
廣義的社會福利視野強調社會工作內容的廣泛性。在歐美國家,社會保障是社會福利的基礎組成部分,社會保障功能層次較低,主要局限于貧困救濟、收入保障和勞動者年老、失業、疾病保險等,發揮社會穩定機制作用,而教育、衛生、住房和就業服務等社會服務是福利主體。由于狹義的社會福利觀念,將社會保險等同于社會保障,又將社會保障等同于社會福利或者將社會福利視為社會保障的一部分,使得中國社會福利依附和包含在社會保障范圍內。歐美國家視為“天經地義”福利服務的市政公共服務、福利津貼、教育服務、住房服務、衛生服務和就業服務在中國社會中都未被納入福利范圍。顯而易見,中國的社會福利服務范圍基本停留在收入保障與物質福利的層面上,社會關系、精神心理和社會服務保障尚比較落后,由此導致社會工作的內容也十分狹窄。聯合國社會委員會將社會工作分為:調節社會關系、進行職業介紹和職業輔導、實施社會安全或社會保險、倡導合作事業、進行社會教育、舉辦兒童福利、心理或精神衛生服務、公共衛生服務、傷殘康復、參與住宅規劃、進行公共救助、實行老年救助、推進城鄉建設、推進社會運動、從事社會福利行政、社會工作教育等方面的工作。由于狹隘的社會福利觀,在聯合國社會委員會的社會工作分類中大部分類型在我國現今的社會工作實踐中仍然有待于進一步拓展,因此迫切需要樹立廣義社會福利觀以及公共服務與社會政策理念,擴大社會福利范圍,建立現代取向的社會工作體系。
廣義的社會福利視野強調社會工作的最終目的是促進一種普遍的社會福利狀態的實現。社會福利狀態是指人類生活中的幸福和正常的狀態,是和貧困、疾病、犯罪等社會病態相對的。社會工作是一種將社會福利的制度設計轉化為社會福利狀態的積極的實踐活動。發展性社會福利認為下列各重要因素才是社會福利發展的目的:以提高全民生活水準來增加人類福利;確保社會正義及公平分配國家的財富;提高人們的能力以達到在健康、教育、參與社會發展方面的極致。廣義的社會福利視野能夠為社會工作提供一種更為普適的價值導向。
廣義的社會福利視野強調社會工作是現代社會中社會福利的制度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種現代社會的制度建構。在20世紀90年代英國出版的《新大不列顛百科全書》中,“社會福利”的條目下包括兩個主要的子項目,即(1)社會工作:個人社會服務;(2)社會保障:政府的福利項目??梢娚鐣ぷ?、社會福利、社會保障是三個相互關聯的概念。社會工作和社會福利幾乎同步產生、同步發展,是世界工業化和現代化的產物。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社會工作還只是一種與慈善相聯系的、由民間非營利組織及其工作人員向窮人提供社會支持的方法和手段。二戰前后,福利國家制度的建立,歐美國家相繼通過了一些社會政策或立法,確立了專業化與職業化的社會工作制度,并將其作為政府實施社會管理和提供社會服務的重要手段。此后,世界上許多國家和地區也逐步建立了社會工作制度。作為實現社會福利服務的手段的社會工作,由此成為現代社會制度中重要的制度設計。
總而言之,樹立廣義的社會福利觀,對于在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社會背景下的中國本土化的社會工作是至關重要的。沒有廣義的社會福利觀念,社會工作就必然會停留在扮演消極、負面、邊緣化的角色上。只有當社會工作成為現代社會福利制度設計的一部分之后,社會工作才能真正成為現代社會的一種社會服務、社會管理的手段,才能夠發揮真正的社會建構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李迎生.社會工作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2]侯文若.社會保障實務大全[M].北京:新華出版社,1994.
[3]尚曉援.“‘社會福利’與‘社會保障’再認識”[J].中國社會科學,2001,(3).
[4]Ashford,Douglas Elliott,1986 The Emergence of the Welfare States Oxford,New York:Blackwell.
[5]Barber,Robert L.ed.1999 The Social Work Dictionary 4th Edition Washington D.C.:NASW Press.
[6]Cochrane,Allan and Clark,John eds.1993 Comparing Welfare States:Britain in International Context,London :Sage.
[7]EspingAndersen,Gosta.1990The Three Worlds of Welfare Capitalism,Cambridge:Polity Press.
[8]Midgley,James 1997 Social Welfare in Global Context,London:Sage.
[9]Midgley,James and Tracy,Martin B.1996.Challenges to Social Security:an International Exploration,West Port,Connecticut and London:Auburn House.
一、企業社會責任的定義
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簡稱CSR),是指企業在創造利潤、對股東承擔法律責任的同時,還要承擔對員工、消費者、社區和環境的責任。企業的社會責任要求企業必須超越把利潤作為唯一目標的傳統理念,強調要在生產過程中對人的價值的關注,強調對消費者、對環境、對社會的貢獻。
二、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必要性
(一)履行社會責任是企業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實際行動
履行社會責任要求企業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科學發展,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對利益相關者和環境負責,實現企業發展與社會、環境的協調統一。這既是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舉措,也是中央企業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實際行動。
(二)履行社會責任是全社會對企業的廣泛要求
企業是我國經濟的骨干力量,尤其是中央企業大多集中在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其生產經營活動涉及到整個社會經濟活動和人民生活的各個方面。積極履行社會責任是全社會對企業的殷切期望和廣泛要求。
(三)履行社會責任是企業參與國際經濟交流合作的客觀需要
在經濟全球化日益深入的新形勢下,國際社會高度關注企業社會責任,履行社會責任已成為國際社會對企業評價的重要內容。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有利于樹立負責任的企業形象,提升中國企業的國際影響,也對樹立我國負責任的發展中大國形象具有重要作用。
(四)履行社會責任是實現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積極履行社會責任,把社會責任理念和要求全面融入企業發展戰略、企業生產經營和企業文化,有利于創新發展理念、轉變發展方式,有利于激發創造活力、提升品牌形象,有利于提高職工素質、增強企業凝聚力,是企業發展質量和水平的重大提升。
三、社會責任嵌入公司治理的構建思路
通過完善公司治理模式、優化公司治理結構可為一種行之有效的辦法。因為企業經營管理者是企業社會責任的執行與否的重要因素,那么從公司治理結構入手,規制企業管理者的行為,通過優化公司治理結構來確保企業社會責任的實踐就極其有效。如果企業將社會責任的理念嵌入到公司治理中,可以協調各相關利益者之間的責、權、利的制度安排,并將每個相關利益者的利益均考慮在內,最大限度調動各相關利益者的積極性,就可以從制度上保證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從而使得企業社會責任落到實處。現實中,很多公司對企業社會責任視而不見的根本原因就是缺乏有效地公司治理結構,從而導致公司管理層的短期行為。而那些擁有良好公司治理結構的企業可以更好地客服短期行為、違法行為,充分考慮到利益相關者的利益,進而更好地使企業承擔社會責任。
四、社會責任嵌入公司治理的機制設計
(一)法律和制度環境是直接影響企業行為的重要因素
要強化社會責任意識,首先要建立保護各利益相關者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的法律制度。通過立法構建完整的法律體系,明確地制定公司必須承擔的社會責任具體事項,使社會責任在法律的作用下加以承擔。同樣通過完善法律實施機制和《公司法》等法律法規,在信息披露、內部控制制度建設、公司治理機構、關聯交易等方面加以明確和說明,保障股東大會不流于形式,保護小股東的利益和公司的整體利益,維持良好的市場秩序。
(二)構建富有責任感的公司治理文化
公司文化分布于公司組織各個層次中,它是公司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以及經理等公司重要成員在公司運作中逐漸形成的關于公司治理的價值體系、道德倫理以及行為規范的總和。良好的公司治理文化能夠給公司帶來高報酬、高效益。因此,要想從根本上改變過去傳統的公司治理模式,構建利益相關者共同治理模式就需要塑造公司治理文化。在公司內部通過建立一套倫理道德體系來支持員工內心深處的價值觀念,并妥善地處理各個利益群體間的利益分配關系,實現各方利益的均衡并促進利益相關者的共同發展。
(三)組織結構方面,考慮增設公司社會責任董事
傳統的公司治理模式下,公司往往以犧牲環境、員工利益為代價過分追求企業利潤,因此在公司的內部治理結構中通過在董事會中增設社會責任董事,就可以從制度層面,合理保障企業將社會責任承擔的作為一項基本義務。同時,進一步完善監事會職能。通過在監事會中建立完善的監督機制來保證各利益相關者對公司行為的監督,構建有效的公司治理機制。監事會代表公司行使監督權,監督董事會及高層管理人員的經營行為,避免發生違反國家法律制度、公司以及股東利益的行為。
(四)建立和完善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制度
當前,社會責任信息已受到利益相關方關注:政府要了解企業在慈善方面、環境污染方面的信息;社區居民要了解企業在社區綠化建設方面的信息;消費者要了解公司品牌價值,產品質量方面的信息;等等。建立公司社會責任信息披露制度有助于完善公司治理結構,有效運轉公司治理機制。公司社會責任披露制度主要包括責任主體、披露方式、披露內容和評價標準等內容,以便社會各界監督和評價公司履行社會責任的情況。
參考文獻:
[1]佟麗娜,王玉平.基于社會責任視角對企業目標的分析[J].中國證券期貨,2013,07: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