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民族音樂欣賞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自從我園開展省教科十二五規劃課題“開展幼兒民族音樂欣賞活動的有效策略研究”以來,在進行專項的音樂活動外,還力求為幼兒創設一個良好的、多方位的、可聽、可見、可感、可想的音樂活動環境,使幼兒潛移默化地接受音樂的洗禮,對幼兒的身心起到一種熏陶、感染的作用,以進一步促進幼兒各方面的發展。
一、創設多方位的音樂欣賞環境
研究表明,環境對人們能產生暗示、感染、熏陶和塑造的作用,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十分深刻,表現在幼兒身上就更為明顯。因此,我們注重為幼兒創設濃郁音樂氣息又與各教育領域整合的多方位的音樂欣賞環境。
1.走廊文化
如名畫欣賞長廊。藝術不分家,借助美術作品提高幼兒的音樂智能是很多教育家都提倡的。因此,幼兒園充分利用長廊布置專題名作展覽,主要有關山月、鄭板橋、齊白石等的拿手作品。孩子們利用來園、離園、散步等時間都有機會與大師接觸,時時感受藝術作品的美。再如民俗風情廊,步入長廊,首先躍入眼簾的是56個身穿各民族服飾的民族娃娃,他們神態各異,似乎在熱情地邀請你快去了解他們民本文由收集整理族多姿多彩的文化。沿著走廊一路走來,有京劇臉譜、藍印花布工藝品、藏族的哈達、新疆的帽子等等。鮮艷的顏色,富有特色的造型,給幼兒帶來了視覺上的沖擊,同時也感受到祖國藝術文化的博大精美。
2.班級欣賞園地
我園在每個班級都開設了民曲欣賞園地,各班根據班內幼兒特點,收集并布置了各具特色的作品,各班除了在選材上各具風格,在布置裝飾上也各有特色,有靈活的版塊布置,有固定墻面的布置,有懸吊空中的布置,也有見縫插針的零散布置等。班班都有民俗特色,一個班級一個主題,小班注重本地民俗;中班注重地區民俗;大班注重中國特色民俗等,通過換班,幼兒三年的幼兒園生活能學到很多精彩的民俗藝術。進入班級,仿佛進入了一個個藝術的殿堂。
3.民曲縈繞
為了讓民族音樂與日常教育有機結合,利用園內安裝的智能廣播系統,設置幾個時間段分別播放不同的音樂,將一日活動中各環節的音樂指令系統化,每天在不同的時間段播放民曲,讓優美的經典民曲縈繞孩子的生活空間,陶冶孩子的情操。
二、提供多樣性的音樂教育環境
民族音樂內容廣泛,知識面廣,讓幼兒理解和欣賞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提供多種形式的音樂教育環境,能夠更好地幫助幼兒進行民族音樂欣賞活動。
1.形成寬松、愉悅的心理空間
在民族音樂欣賞活動中,我們鼓勵幼兒大膽想象和自由表現。允許孩子根據他們不同的感受、理解進行創造性的表現,只要幼兒有自己的創作理念,只要情緒上與音樂保持一致,教師都要給予充分的肯定,只有這樣,幼兒才能夠輕松愉快、積極主動地參與到今后的音樂欣賞活動中去。例如,欣賞《搖籃曲》,它是一種抒情曲,在欣賞時,教師有意讓有的幼兒扮演媽媽閉目聆聽撫摸自己的手臂,讓有的幼兒深情地閉上眼睛,學寶寶安然入睡的樣子,讓他們在溫馨、柔和的音樂中去體會樂曲的意境,感受躺在搖籃里享受媽媽輕歌慢搖、徐徐入睡的甜蜜夢幻,聽著聽著,孩子們會情不自禁地隨著音樂左右擺動,投入到音樂的意境中去,幼兒的情感和作品本身的情感融合了。由此可見,和諧、融恰、活躍的心理空間可讓幼兒的思維更活躍,感情更豐富,反應更積極。
2.開發有趣、豐富的玩樂空間
卡爾·奧爾夫曾說:“音樂原本是充滿樂趣的事,在不經意的玩樂中,也能學到知識。”探索開發班級里更多更大的學習民族音樂的玩樂空間成為思考的內容。如最大化的音樂智能區,我們為幼兒創設了聯合各類樂器、樂譜、表演道具、服裝及多媒體設備的音樂智能活動區域。在我們的“才藝大舞臺”上,為幼兒復習認識在民族音樂活動中所學習過的知識提供了游戲的機會,小朋友們可以用單獨的節奏卡按照自己的意愿隨意拼出各種樣式的節奏型,然后進行各種節奏練習、聲勢練習。這種自由、互動的游戲方式令孩子們高興不已、玩了又玩。再如,功能化的多元智能區,在班級的區域活動區中,我們搜集了與我們的各個民族音樂主題課程活動相關的玩具、圖書等,引導幼兒在自由活動中用折、剪、貼、畫等方式制作民族表演服裝,于引人入勝的民間故事書中欣賞美麗的故事,感悟其中的善與美……這些活動,使幼兒在自己喜歡、感興趣的活動中進行了科學認知、語言表述、社會交往、美術操作等方面的學習與認知,為幼兒積累知識、進行音樂的表現和創造提供了豐富的生活經驗。
3.提供求異、存同的自由空間
面對不同的孩子,我們也會相應地提供能體現差異性的音樂教育環境。例如,在音樂區角活動中,教師為資優兒童投放的各種材料、內容和所提的要求有別于
一般的幼兒,做到上不封頂。同時,還考慮到利用音樂智能帶動其他智能的發展,如聽音樂編故事、跟著不同的音樂節奏拍皮球、多提供機會鼓勵他們在集體面前大膽表演等等??傊?,我們是這樣理解的:環境就是教育,教育要利用環境。
三、呈現多元化的音樂表現環境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明確地把“創設與教育相適應的良好環境,為幼兒提供活動和表現能力的機會與條件”作為幼兒園教育的原則之一,可見環境創設的重要性。孩子們喜歡表現,創設多種形式的表現方式,能使孩子對民族音樂欣賞活動更加興趣盎然。
1.“音樂墻”——展現感受民族音樂活動的進程
陳鶴琴先生說:“怎樣的環境就得到怎樣的刺激,得到怎樣的印象。”如在民族音樂欣賞活動中,孩子大都能在教師的引導下,積極地參與到音樂游戲中來,對民族音樂有了一定的愉悅感受與快樂向往。我們及時滿足了幼兒的所想、所需,生成了“我和民族音樂一起玩”的音樂主題墻飾。鑒于幼兒平日活動中總喜歡唱一唱以前所學過的歌,玩一玩自己喜歡的音樂游戲,我們又引導幼兒親手制作了“民族音樂花”,作為一個滾動墻飾,用圖畫、樂譜、節奏譜等形式,記錄并展示一些學過的相關民族音樂內容,引導小朋友在自由活動的時間里,與小伙伴一起玩玩、看看,復習鞏固原有的知識,并自由表達自己的新認識、新感受。令幼兒在玩樂中進一步學習民族音樂,感受民族音樂,表現民族音樂,得到想象、認知、動作等多方面能力的發展與提高。
2.“風采墻”——拓展表現民族音樂的個性舞臺
通過音樂環境的創設與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們在各方面都獲得了能力的發展與提高。我們的“明星寶寶秀”作為班級風采展示墻,為幼兒記錄下了從各個民族音樂欣賞主題活動中或表演、或歌唱、或演奏、或游戲的歡樂片段。當幼兒看到自己的精彩“劇照”時,喜悅與驕傲的感覺油然而生,學習音樂、參與表演的欲望空前高漲。這面風采展示墻為幼兒主動動腦、動手學習音樂、表現音樂、提高能力、發展個性創造了最佳的互動機會與展示空間。
3.“聯系墻”——體驗家長資源的民族音樂魅力
欣賞水平
〔中圖分類號〕 G623.71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3)
23—0087—01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且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在數千年的發展歷程中,各族人民創作了大量具有鮮明特色的民族音樂作品。民族音樂彰顯了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體現了中華民族的精神氣質,它是我國文化藝術中的一顆璀璨明珠,也是世界音樂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作為一名音樂教育工作者,筆者對提高小學生民族音樂欣賞水平的方式進行了大膽的探索和嘗試。
一、引導學生認識民族音樂
民族音樂是中國文化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大力發展素質教育的今天,音樂教學在推動素質教育發展方面的作用日益凸顯,而素質教育則使音樂教學的目的更為明確。音樂教學的目的主要在于提高學生的音樂文化素養,培養學生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以期使每一個學生都擁有高尚的品德與健全的人格。而要實現這一目的,離不開民族音樂欣賞。為此,教師要引導學生認識民族音樂,讓他們在小學時期就接觸并學習一些民族音樂作品。這樣才能更好地提高其審美能力,培養他們的愛國情感。
二、合理選擇欣賞內容
在認識民族音樂的基礎上,教師可以讓學生講一講自己所了解和喜愛的民族樂器與樂曲,引導他們聆聽古箏、二胡與笛子等樂器演奏的具有代表性的曲目,并為學生簡略地介紹一下古箏、二胡與笛子的發展史,讓學生懂得:民族音樂體現了一個民族的思想情感。不了解民族音樂的人,是缺乏民族意識的人。了解民族音樂,同了解我們民族的歷史一樣重要。教師應當合理選擇欣賞內容,所選作品必須富有藝術表現力,以為學生感受作品形象奠定基礎。如,欣賞《高山流水》《漁舟唱晚》《陽關三疊》《春江花月夜》等優秀樂曲,不僅能讓學生了解各種樂器的性能及演奏方式,深入體會民族音樂作品的內涵,而且能使他們進一步認識中國歷史與中國傳統民族文化,從而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深入分析作品內容
要讓學生更好地感受、聆聽“看不見,摸不著”的民族音樂,筆者認為,教師可適時地向學生介紹作品創作背景,用生動的語言描繪音樂形象,深入地分析作品內容。這樣,不僅更容易使學生領會作品的內涵,感受作品豐富、強烈的情感,而且還能開闊他們的音樂文化視野。如,在欣賞《二泉映月》時,首先,可讓學生聆聽一遍樂曲,并講述聆聽的感受。然后,為學生介紹作者的生平。華彥鈞21歲時患眼疾,35歲時雙目失明,淪落為一位街頭藝人,以在無錫沿街賣唱和演奏各種樂器為生,但他為人正直,剛毅不屈,具有強烈的民族自尊心。最后,讓學生再次欣賞樂曲,教師對樂曲主題旋律進行分析。其主題旋律由平靜轉向激昂,深刻地揭示了作者內心的感受和剛毅的性格。教師深入分析作品內容,不僅使學生領會了作品的內涵,而且還觸動了他們的心靈。
四、運用直觀教學手段
摘要:音樂教育的重要價值應該是審美教育,音樂教育應以審美為核心。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一個中國人連自己的民族音樂都不會欣賞,發現不了民族音樂的魅力,何談繼承與發揚?審美的偏離和缺失是無奈的,更是可怕的。
關鍵詞:民族音樂文化;發現美;欣賞美;創造美
一、什么是民族音樂
民族音樂是在我國悠久的歷史發展進程中,由各民族共同創造的,有著自己明顯特點和深厚文化底蘊及強烈的心理凝聚力和民族認同感的音樂,是民族精神的象征。是和地理環境,風土人情,歷史文化,水乳相容,密不可分的藝術載體。他具有鮮明的民族性,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民族音樂就是其民族文化在音樂上的一種體現和詮釋。
二、民族音樂文化
簡單的說音樂中所包含的一個民族的所有信息就是民族音樂文化。這些信息可以是抽象的,可以是具體的,可以是外在的,也可以是含蓄的??梢允屈c,也可以是面。可以是你聽到《黃河怨》時的哀愁,可以是你聽到《二泉映月》時的堅韌??梢允悄懵牭健栋雮€月亮爬上來》時的甜美和幽靜。
三、發現民族音樂的美
發現民族音樂的美是一切的前提和基礎。只有發現了民族音樂的美,人們才會感受到美,欣賞到美,進而主動的創造美。也才會有民族音樂的繼承和發展。如何發現民族音樂的美呢?這需要音樂教育工作者引導的教育,把民族音樂帶到音樂教育中去!
1. 選擇易于學生接受的民族音樂作為學生的欣賞教材,培養學生對民族音樂的興趣及感情。
充分利用網絡資源,細心篩選出經典,民族特征鮮明的聲樂曲和器樂曲。音樂教師最好能掌握一些常用的音頻編輯工具,因為有些樂曲我們只需要其中的一部分。有條件的課堂上就是多媒體教室,條件次一點的至少也會有錄音機吧。讓學生去聽,注意這時不要給學生下達什么任務,一定要讓他們聽出點什么內涵。很簡單,就是單純的聽。
2. 在教師引導下的聽,量變到質變。
利用可以利用的一切資源精心制作課件。最好是圖片,音樂,視頻的合理結合。把經典的片段放給學生聽、看。這時的音樂容量可以稍大一點。第一個層次如果是簡單的聽,那么現在就是在老師引導下的聽。但是要有一個前提就是一定要聽夠一定的數量,有一個簡單的標準,即:學生可以模唱出典型的樂句。而且是很自然的跟唱,模唱。到這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體會一下音樂所表現出的內涵,一定要把握好度。既不能教條限制學生的想象和體驗,也不能放任自流。畢竟鏟子在水泥地上拖拽的聲音是刺耳的,把二泉映月聽得歡天喜地也是可怕的。
四、欣賞民族音樂的美
欣賞民族音樂的美是發現民族音樂美的高一層次,這時就需要一定的音樂專業知識。一說到理論就感覺到枯燥。如何把枯燥的理論變得生動,如何把較難的理論講的簡單?這是決定這一環節至關重要的因素。這考驗一名音樂教師的責任感和音樂素養的高低。
1. 通過大家耳熟能詳的旋律片段,最好是旋律感強,易于上口的片段。在教師的引導下提出問題,發現問題。這時的問題不可太深,簡單問題讓學生思考。問題解決后可以對作品有更深切的體會和更準確的表現。可以從作者背景,創作背景,簡單的裝飾音演唱技巧,力度記號等入手,這樣問題容易解決,并且解決后對于作品的表現會有明顯的幫助。學生的積極性會保持,還有進一步探索的主動性。始終保持學生的學習熱情是教師在整個環節中時刻要注意的事情。一定要遵循教學規律,循序漸進。時刻注意觀察學生們的學習熱情,這時教師調整教學進度,教學方法的量尺。
2.在有了一定的音樂理論基礎和一定量的經典樂曲和歌曲的信息儲備后我們就進入了下一個層次的欣賞水平了,較系統的欣賞一些完整的經典音樂作品。這時的欣賞最好是分類欣賞,還是從大家已經熟悉的音樂片段為切入點,適當引出某一類型的音樂作品,同樣是循序漸進,有簡單到復雜。在教師的引導下結合理論指導進行欣賞。我們可以從我國的民歌入手,先從內蒙,陜北,青海民歌入手。原因就是特色鮮明,旋律感強。當然不同地方可以根據當地的環境進行變化,例如,我是在云南教音樂,我就可以先從云南民歌入手,這樣可以事半功倍。在欣賞的過程中穿插理論講解,不能為講理論而講理論,一切以學生的積極性為衡量標準。這時學生如果失去積極性我們將前功盡棄,對學生和教師都是不可挽回的損失。這關系到下一層次的音樂教育,所以這一環節我們教師同樣要細心呵護。
3.在分類欣賞這一提高性的環節中教師在引導講解音樂理論的同時不能忽略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民族音樂所包含的我國民族文化的傳授。這時的學生已經可以體會到民族音樂的美,可以隨著音樂感受到喜怒哀樂,但這些應該是音樂中顯性的元素。民族音樂所包含的更深層次的隱性元素同樣要細心體會,欣賞。現在還有什么能讓我們不欣賞熱愛我們的民族音樂呢?還有什么能讓我們停止發現他的美,欣賞他的美進而去創造他的美呢?
五、繼承創造民族音樂的美
當用電聲樂器演奏《春江花月夜》,當二胡和提琴一起演奏時,當用爵士節奏演唱我們的山歌時,當用交響樂演奏梁祝時,美嗎?美!這就是創造民族音樂的美。
網絡資源是來源于互聯網上的文字、圖形、圖像、聲音、動畫、影像等多種素材,是教師輔助教學的重要資料。網絡資源的共享性能促進課堂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過程的全面優化,提高教學效果,具有傳統課堂教學無法比擬的優越性。
一、網絡資源支持幼兒民族音樂的欣賞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提到:“幼兒藝術活動中教師的作用主要在于激發幼兒感受美、表現美的情趣,豐富他們的審美經驗,使之體驗自由表達和創造的快樂。”在音樂教學活動中幫助幼兒理解音樂作品所表達的情感,使虛幻的音樂符號轉化為幼兒所能體會和感受到的美的事物,對于具體形象思維占主要思維方式的幼兒來說,光靠傾聽是不夠的。使用網絡資源手段來輔助音樂教學,有助于教師教學設計空間的擴展,也為教學方法創新提供條件,同時對幼兒知識面的拓寬、思維的啟發、創新能力的培養都起到不可忽視的作用。如何利用網絡資源對幼兒民族音樂欣賞提供有力的促進作用呢?
1.課件(flash)對幼兒欣賞民族音樂的支持
課件(flash)具有圖、文、聲并茂、有活動影像的特點,為幼兒提供最理想的教學環境,而且課件(flash)可以將教學內容形象、生動、鮮明地表現出來,豐富教學形式,使教學內容變得可視、可聽、易感知、本文由收集整理易體會,有利于幼兒感知、理解新知識,在探索中了解事物發展的規律和變化。幼兒的思維主要是形象思維,幼兒好奇心強,從小就喜歡鮮艷悅目的事物。因此,幼兒特別喜歡欣賞課件(flash)。
2.動畫片對幼兒欣賞民族音樂的支持
動畫片是兒童頻繁接觸的藝術形式,是童年時代重要的娛樂方式和精神食糧。動畫片的情節與音樂始終緊密結合,加之色彩鮮明、造型夸張,因而在為兒童提供多感官體驗的同時,也陶冶了兒童的審美情操。事實上,動畫片也的確是當今世界發展最為迅速、最受兒童歡迎的藝術形式。
在音樂欣賞《竹林深處》的時候,教師可以播放《竹林深處》的動畫片,讓幼兒在欣賞音樂的同時,感受畫面上所表現出來的歡快。再根據音樂作品的特點,巧妙地結合幼兒的興趣,通過模仿小動物到草地上做游戲、學小孔雀跳舞等活動,讓幼兒在音樂的情境中自然理解音樂形象,感受樂曲的情緒以及民族音樂給幼兒帶來的生命活力。這些故事情景都是幼兒在平時的生活學習中比較熟悉的,所以孩子們能很好地表現、體驗音樂的不同情緒變化?;顒幼詈?,可以通過讓幼兒用不同的線條來繪制圖譜這一環節,加深幼兒對音樂的印象,再次感受民族音樂的韻律,激發對音樂的喜愛之情。
3.網絡資源對幼兒欣賞民族音樂的支持
網絡資源具有靈活、方便的界面交互功能,教師可以讓顯示屏上的畫面和存儲的聲音根據教學需要快速交替。方便的播放功能避免了錄音、錄像教學手段中的種種弊端,教師能更加主動地控制教學過程,增強教學效果。如:在傳統的打擊樂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演示圖譜,又要指揮孩子演奏,有時手忙腳亂還達不到滿意的效果。現在我們把信息技術有效的運用到節奏活動教學中,避免了傳統教學中的弊端。
在學習《戲說臉譜》時,先讓幼兒欣賞京劇的表演片段,讓幼兒從京劇的服裝、動作、唱腔來感受京劇的特征。并通過網絡資源,向幼兒介紹京劇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姓名和他們的主要事跡,讓幼兒全方面的了解京劇中的人物。伴隨著京劇的旋律,幼兒惟妙惟肖地演唱、表演。多媒體課件的運用,淋漓盡致地把故事中的人物、地點、情節展現在幼兒面前,為幼兒創設了一個主動學習的教育情境。
二、網絡資源在民族音樂欣賞教學活動中的作用
1.網絡資源的趣味性,有助于提高幼兒對民族音樂欣賞的興趣
在網絡資源中加入滑稽的畫面和好玩的游戲節目,可以增加教學魅力,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同時大大優化教學環境。教育家洛克說過:“教育兒童的
主要技巧是把兒童應做的事也都變成一種游戲似的。”游戲可以把索然無味的民族音樂欣賞教學變成一件學生非常喜愛的事情,使他們快快樂樂地學習,輕輕松松地欣賞。如:大班音樂欣賞《對面的兔子看過來》的活動中,運用滑稽的多媒體動畫,好笑的聲音錄制,使得幼兒的情緒相當高漲,個個都很積極地參加音樂表演,非常喜歡這個音樂欣賞活動。
2.網絡資源的直觀性,幫助幼兒更好地理解音樂
網絡資源能化靜為動,化虛為實,化生疏為可感,化抽象為形象,它能將靜止的內容變成生動形象的音像結合顯現在幼兒面前,使幼兒能直接感受,切身體驗,從而更好地理解掌握。音樂并不像語言一樣有具體的含義和明確的詞匯、句子,也不像美術那樣用一些可視的線條來表達含義,音樂是抽象的、內在的。在民族音樂欣賞活動中聲形并茂的事物,更有利于幼兒對音樂作品的理解。
3.網絡資源的集成性,調動幼兒多種感官協同參與音樂欣賞
感受與欣賞
感受與欣賞是藝術活動的第一步,在民族音樂欣賞集體教學活動組織中,又分為導入策略和欣賞策略兩個部分,做到導入要注重情趣性,欣賞要注重體驗性,就能收到較好效果。
(一)多通道導入音樂要有情趣性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指出:“幼兒藝術活動中教師的作用應主要在于激發幼兒感受美、表現美的情趣,豐富他們的審美經驗……”有效導入是一個活動成功的開始,因此,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根據樂曲的特點靈活導入,以吸引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主要方法有:
1.情境導入。如果樂曲富有情趣,生動活潑,教師可以根據歌詞內容設計成一個有趣的情節導入,以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如:在欣賞民族童謠《拔蘿卜》中,老師先和部分幼兒一起來玩拔蘿卜的情境,有老婆婆、老爺爺、小貓、小老鼠等,師幼模仿各種小動物走路,做著彎腰走路、扇耳朵、搖尾巴等動作,有趣的情境深深地吸引了幼兒,一個個積極地參與其中。
2.故事導入。如果樂曲中的歌詞內容講述的是一個比較完整的故事,那教師可以根據歌詞內容設計成一個完整的故事,故事中需要有具體的故事情節和簡單有效的對話,以幫助幼兒理解歌詞。如:歌曲《小狗抬花轎》等歌曲都可以采用這種方法進行導入,生動的故事情節能有效地幫助幼兒理解樂曲內容。
3.動作導入。當樂曲歌詞內容比較簡單,且樂曲的內容又富有動作性,教師可以采用動作導入的方法,帶領幼兒在音樂聲中進行動作,感受學習樂曲。如:在民族童謠《猜黃豆》的活動中,教師先和個別幼兒玩一玩“猜黃豆”的游戲,一下就激發了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
4.實物導入。如果樂曲所表現的是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就可以直接呈現,進行樂曲的理解。如:在欣賞樂曲《鳳陽花鼓》中,教師就可以先出示一個花鼓,引導幼兒觀察它的外形特征、發聲方式、作用等,這樣通過觀察和講述,幼兒能很快地理解樂曲表現的內容。
(二)多通道欣賞音樂要有體驗性
音樂學科具有不同于其他學科的特征,它本身的非語義性和不確定性使它具有特殊的學習方式――體驗的方式,這是音樂改革創新的重要任務。
1.情感體驗――“感動”。 《指南》指出:“每個幼兒心里都有一顆美的種子。要引導幼兒學會用心靈去感受和發現美?!泵渴滓魳纷髌范际怯星榫w或感情的,有歡快、有舒緩、有緊張、有低沉,為了讓幼兒對作品喚起情感共鳴,我們一般采用移情的方法來進行,以達到情感的提升――“感動”。如:在欣賞《金蛇狂舞》這首民族音樂的時候,我們一般幫幼兒回憶過年開心的事情,幼兒回憶起過年吃大餐、拿壓歲錢、外出旅游、穿新衣服的情景,情緒自己就被調動起來了,自然就形成了熱烈歡快的氣氛。
2.情境體驗――“心動”。 《綱要》中也指出:“在音樂教學中,應創設多種情景,提供各種形式,引導幼兒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活動中去?!睘榱俗層變河猩砼R其境的感覺,有些活動我們會為幼兒布置一些現場的體驗情境,以讓幼兒活動更加投入專注。又如:在欣賞民樂《喜洋洋》時,我們為幼兒布置了過年的環境氛圍,貼上春聯、掛上鞭炮等,讓幼兒在音樂的背景中提前進入這樣的情境,幼兒一下就進入了喜洋洋的氛圍,欣賞過程中自然更加積極投入了,因為幼兒早已“心動”得躍躍欲動了。
3.操作體驗――“手動”。幼兒的活動離不開操作,在音樂活動中,也可以設計很多操作環節,可以將樂句與內容匹配,讓幼兒更好地理解音樂內容。如:欣賞中國彝族音樂《七月火把節》,為了幫助幼兒理解音樂中的內容,教師繪制了多個卡片,讓幼兒欣賞音樂后,嘗試將卡片內容排序,幼兒經過操作圖片感受到了音樂中講述了轉圈、打招呼、歡呼等情節,為后來的動作表演作好了鋪墊。
4.游戲體驗――“身動”。教師把民族音樂內容設計成一個游戲,這里的游戲,種類非常豐富,可以是民間游戲,也可以是手指游戲,更可以是體育游戲,幼兒在游戲過程中逐步熟悉旋律、風格、形象等。如:在欣賞民樂《百鳥朝鳳》時,教師等幼兒欣賞完后和幼兒一起玩“孫悟空打妖怪”的游戲,在音樂聲中圍著圓圈隨節奏念起兒歌:“唐僧騎馬咚了個咚,后面跟著個孫悟空,孫悟空跑得快,后面跟著個豬八戒……”當念到音樂中間節奏時,設計遇到了妖怪的情節,孫悟空就和妖怪玩起來追逐打斗的游戲,最后在音樂聲中,妖怪被孫悟空打敗倒地,音樂也戛然而止。游戲情節與音樂旋律的起伏吻合,幼兒在游戲中樂此不疲,在反復的傾聽和游戲中對這首《百鳥朝鳳》的音樂也變得越來越熟悉了。
表現與創造
《指南》指出:“幼兒藝術領域學習的關鍵在于充分創造條件和機會,豐富其想象力和創造力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現和創造美?!北憩F與創造是藝術活動的第二步,在民族音樂欣賞集體教學活動的組織中,又分為表達策略和結束策略兩個部分,表達要注重創造性、結束要注重延展性,就能收到較好的效果。
(一)多通道表達音樂要有創造性
瑞吉歐兒童中心的先驅馬拉古茲指出:兒童有100種語言,這里面的“一百”并不是具體的數字“100”,而是一種“無限多”的表達方式,意思是兒童天生就有無限多種學習、探索、表達的方式,使他們的潛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毒V要》指出:“提供自由表現的機會,鼓勵幼兒用不同藝術形式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個幼兒的想法和創造,肯定和接納他們獨特的審美感受和表現方式,分享他們創造的快樂?!痹谧⒅乜陬^語言表達的同時,也注重音樂的非口頭語言表達,即能讓每個幼兒都能用適合自己的方式表達音樂。
1.用動作語言來展現音樂。幼兒時期是動作語言發展的高峰期,動作語言甚至優于口頭語言的表達。(1)手指游戲。手指游戲操作起來簡便易行,手指動作與音樂的結合能讓幼兒更好地理解音樂,同時增強音樂的游戲性,深受幼兒的喜愛,特別適合于小班幼兒。如:在小班音樂《公雞頭》欣賞活動中,教師讓幼兒跟著音樂邊演唱歌曲,邊做“公雞頭、母雞頭,公雞母雞吃黃豆。東一顆、西一顆,請你猜猜在哪頭?”的動作,并將猜豆游戲結合其中,受到了幼兒的喜歡。(2)肢體動作。肢體動作包含了舞蹈、律動,都是以全身動作為基礎的,如:我園民間音樂《喜洋洋》節奏歡快輕松、充滿喜慶氛圍。而餃子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美食,在節日時成為了中國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欣賞這首曲子時,用幼兒提議的“包餃子”這一律動來進行,音樂分為ABA三段,第一段音樂表現搟餃皮,第二段音樂表現放餃餡、捏餃子,第三段音樂表現餃子沉到鍋底,再慢慢浮上來,然后不停地翻滾,最后被冷水澆過后立即不動。幼兒通過玩這個律動游戲,不僅豐富了對包餃子民俗活動的經驗,還體驗到了節日的歡快,同時通過游戲動作,感受到了音樂熱烈、歡快的情緒,通過動作變化感知音樂結構,提高了動作的協調性。根據音樂的旋律編排一些簡單的律動,帶領幼兒邊律動邊欣賞音樂。如:在欣賞樂曲《小看戲》時,它的旋律、結構等比較復雜,不易被幼兒理解,教師應引導幼兒用他們可以理解的入場、鼓掌、吆喝、謝幕等律動動作來了解音樂、感受音樂和表達音樂,從而幫助幼兒突破難點。(3)材料操作。幼兒的活動離不開操作,在音樂活動中,也可以設計很多操作環節,可以將樂句與內容匹配,讓幼兒更好地理解音樂內容。如:學唱民族歌曲《對花歌》時,為了幫助幼兒理解音樂中的內容,教師繪制了多個卡片,讓幼兒欣賞音樂后,通過回憶對圖片進行匹配和排序,加深了對歌詞的理解,記憶歌詞就更加快了。
2.用圖畫語言來展現音樂。兒童的思維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的,民族音樂欣賞活動中,我們注重讓幼兒通過自己喜歡的圖畫語言的方式來表達對音樂的感受。(1)畫圖。圖畫是幼兒最喜歡的表達方式之一,跟著音樂畫圖是一個非常不錯的做法,教師可以引導幼兒從畫面內容和色彩等方面來繪畫。如在欣賞歡快或憂傷音樂的時候,教師讓幼兒自由想象,畫出自己看到、想到的快樂或憂傷的事情。此時,幼兒打開思維,有的畫出了自己切身的經歷,有的則畫出自己憧憬的快樂事情或潛意識里想到的害怕的事情,幼兒的思維在音樂聲中自由徜徉,肆意想象,發展了幼兒的創造性思維,同時也讓教師通過圖畫加強了對幼兒的了解。當然,音樂也可以加強幼兒畫畫時對色彩的運用,如歡快的音樂可以多用暖色、亮色來表現,而憂郁的音樂可以用冷色、深色來表現,增強了幼兒的用色技巧。(2)勾線。音樂不僅是聲音的藝術,更是線條的藝術,不同節奏、不同風格的音樂完全可以用不同的線條來表現,也是幼兒表達對音樂的認識方式之一。用勾線條的方式來表現音樂,其實也有一定的規律,如節奏歡快的音樂可以用鋸齒線、點狀線來表現,而舒緩的音樂可以用波浪線、螺旋線來表現。其中,線條的形式、長短、高低、深淺、疏密、顏色等都能表達出音樂的變化。
3.用表情語言來展現音樂。都說音樂是有感情的,音樂歷來都是傳遞感情的載體。表情涵蓋的內容其實非常廣泛,包括臉部表情、服飾表情等。(1)臉部表情。當幼兒融入音樂中,用音樂來進行各種表演時,表情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元素,但是在現在的音樂欣賞活動中,不是教師忽視了幼兒臉部表情語言的表達,就是幼兒的表情過于僵硬,很不自然。其實這需要教師進行引導,表情不是做出來的,而是發自內心的。首先,教師要教給幼兒做各種表情的技能。其次,用移情幫助幼兒表達情感,音樂表達的情感可能離幼兒的生活有些遠,但是一定要讓幼兒想象生活中的事例,如:在欣賞民族音樂《紅綢舞》時,結合兔子和狼的音樂游戲,當做到狼要抓兔子時,教師要求幼兒做出害怕的動作,此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幼兒:“你平時遇到過害怕的事情嗎?”此時,利用移情幼兒就能更好地融入音樂,更好地表現音樂。(2)服飾表情。音樂是表演的藝術,表演時如果能加入一些服裝、道具,幼兒表演的積極性和生動性就會大大提高,如:在表演民樂《豐收樂》中,要表現其中摘果子和割稻的情景,教師提供了自制的籃子和鐮刀,幼兒表演起來就更加投入了。因此,民族音樂服飾也是幼兒感受美、欣賞美的一種渠道,也是一種必要的投入。當然,如果表演道具也能有中國文化的氣息和特點,那就更好了。
(二) 多通道結束音樂要有延展性
民族音樂欣賞集體教學活動結束的時候,如何收尾也是一門藝術,除了要做到一般的“點睛”“回味”活動的效果外,如能達到“延伸拓展”的效果,則還能延長民族音樂的生命,激發幼兒無窮的興趣。
1.懸念結尾。在民族音樂欣賞教學活動結束后時,還可以設置一些懸念,為二次欣賞留下懸念,吊起幼兒想要再次欣賞學習的胃口。如:欣賞完“老鼠嫁女”的民族音樂后,老師可以提問:“老鼠把女兒嫁出去了,可當新娘揭下頭巾時,發現原來自己嫁的是只貓,接下來會發生什么事情呢?”二次欣賞時,教師可以把民族音樂中更復雜的部分給幼兒欣賞和想象。因為民族音樂一般比較冗長,教師在給幼兒進行欣賞時,一般都是剪輯過的,第一教時一般旋律、音樂結構比較簡單,第二教時則可以將更長的音樂給幼兒欣賞,提供留白,正好可以為二次欣賞埋下興趣的種子。
2.留白結尾。在民族音樂欣賞教學活動結束時,有時制造一點留白的話題,對于繼續萌發幼兒對民族音樂的興趣頗為有利,也可以激發幼兒再次欣賞的興趣。如:欣賞完《采茶舞曲》時,幼兒隨音樂了解和創編了不同采茶的動作后,音樂欣賞基本結束,此時,教師可以提問:“采茶采好了,還可以做什么呢?”當幼兒回答后,教師可以繼續說:“下次我們還可以把接下來的事情編進音樂里。”為音樂欣賞的第二教時埋下了伏筆。
3.延伸結尾。在民族音樂欣賞教學活動結束時,可以讓音樂在區角活動、環節過渡活動、家園活動中得到延伸,以讓音樂生命得到延長甚至重生。如:可以把幼兒在課堂上表演用的道具服飾等投放在表演區,供幼兒繼續欣賞表演音樂;也可以將幼兒新欣賞的音樂設置成環節轉換音樂,如起床音樂、排隊音樂等;更可以將音樂放在班級網頁上,供家長下載后讓幼兒回家繼續表演給家長看……延伸結尾鞏固了幼兒對音樂的認知、延續了對音樂的創意。
4.拓展結尾。在民族音樂欣賞教學活動結束時,可以將民族音樂延伸到其他領域中去,體現學科的整合性,也符合幼兒學習的整體性特點。如:“喜洋洋”的音樂欣賞活動結束后,在生活區活動中,幼兒可以在音樂聲中進行“包餃子”的生活技能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