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三年級作文觀察日記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循序漸進,制定作文訓練計劃
教學生寫好作文絕非是一日之勞,它必然是日積月累,水滴石穿,它貫穿于語文教學的始終。教學的階段性和連貫性要求語文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由易到難,由淺到深,由字詞的積累到詞句的訓練,到段落的訓練,再到篇的訓練,整個過程要呈現循序漸進的訓練方式。我在低年級教學中為學生設計的作文啟蒙訓練步驟是:1、一年級第一學期――會用學過的詞語寫分別寫1―3個句子;2、一年級第二學期――會圍繞一個主題(或一幅圖)寫幾句話(或一段話,50字左右);3、二年級第一學期――會圍繞一個主題(或一幅圖)寫一段話(100字左右);4、二年級第二學期――會圍繞一個主題(或一幅圖)寫1―2段話(150字以上)。這樣的訓練就為三年級的正式作文奠定了語言基礎。
二、培養興趣是關鍵
《語文課程標準》對低年級的寫話訓練的要求是“對寫話有興趣,寫自己想說的話,寫想象中的事物,寫出自己對周圍事物的認識和感受。”這就是說,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選取學生喜于接受、愿于表達、樂于動筆的話題和方式呈現在學生面前,為學生提供廣闊的寫作空間,減少寫作的束縛,使學生敢于抒發自己的真情實感,最大限度地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產生最優的學習效果。
例如,通過講故事談感想來激發學生作文興趣。我常會利用空余時間給孩子們讀(或講)一些童話故事,讓他們聽后說出自己的感受,并引導他們課外多讀一些故事,并給他們提供時機讓他們講給同學和老師聽,并談自己的感想。通過一段時間的訓練之后,可以引導學生把課本學過的課文和課外讀到的故事的感想寫下來。
再如,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班隊活動來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比如,“新年祝?!敝黝}班會――新年到來了,讓學生暢談自己打算怎么過新年,你想對親人和同學說些什么?“感恩母親”主題隊會――母親節要來了,你想對母親說些什么?......通過這些活動把學生內心真切的感受挖掘出來,然后引導學生給同學、老師、父母寫出自己想說的話(可以寫成日記,也可以制作賀卡)。
三、課前說話,帶動觀察
低段學生缺乏觀察周圍生活的習慣,不會從生活中發現和積累素材。我在教學中堅持開展課前三分鐘說話活動,讓學生說說自己看到、聽到或經歷的新鮮事。因為小學生大多喜歡爭強好勝,希望自己所說的都是其他同學喜歡聽的,自己能比其他同學說得好,很自然就引導學生把目光投向廣闊的生活空間,去捕捉和觀察生活中遇到的有意義的和有趣的事。比如:家里新買了什么家具或電器?父母今天對我說了些什么?村里新成立了什么組織?學校發生了什么新變化?身邊有哪些好人好事?我的理想,我的新發現,我新讀的故事等等都可以作為課前說話交流的內容。這項活動既激發了學生的觀察興趣,又培養了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還為寫作打下了基礎。在說的基礎上鼓勵學生嘗試著把自己講的寫下來。
四、引導學生寫日記或周記
一年級學生由于識字局限,加之拼音使用不是很熟練,寫日記和周記的難度較大,所以我一般從二年級起開始訓練學生寫日記或周記。因為是剛剛開始,所以要求較低,學生想些什么就寫什么,只要是自己看到的,想到的,聽到的就可以,不會寫的字可以用拼音代替。寫日記或周記既可以幫助學生積累素材,又可以引導學生學會觀察,養成留心生活的良好習慣。
五、注重激勵,培養自信
一、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
心理學家們認為:“人的認知與自我需要緊密聯系,只有當這種‘需要’轉化為愿望時,才能迸發出強烈的內驅火花,形成積極的追求?!蔽覀儾浑y發現,孩子們常常喜歡在墻壁上,教室的黑板上寫寫畫畫。從心理學角度看,這是一種“自我表白”的早期行為。這種“自我中心”、“自我放縱”又是兒童時早期作文的一條心理規律。我們教師一定要尊重低年級兒童作文的這一心理特點,了解他們作文的心理效應,科學地進行早期作文教學,注意培養低年級學生的寫作興趣。
二、在生活中借日記,促進學生語言積累
日記是觀察的“競技場”,是練筆的“跑馬場”,較之作文日記本身更具有獨有的優勢:一方面,日記將自己一天中的所見、所聞、所想、所感等,擇其要者,寫下來;另一方面,日記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見聞、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現自己覺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因此最具真情實感。由此可見,日記能較直接、較明顯地促進學生作文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從三年級語文教學開始,我就鼓勵和指導學生寫日記,寫身邊的事,寫真情實感。在指導他們寫日記的時候,我曾叫他們去觀察小動物,觀察自己種的大蒜,甚至鼓勵他們去養蠶,在他們與這些事物接觸的同時指導他們把自己的感受寫出來,記進他們的日記里面,而且對于他一些獨到的看法或者疑問,我還組織他們去討論、查閱資料,培養他們一種自主學習的習慣。在這種情況之下學生們寫出來的都是他們的深刻體會,內容自然就真實生動許多。
三、加強造句訓練,提高學生寫話能力
引導學生養成記日記的習慣以后,不能說作文教學就一勞永逸了,因為中低年級學生的詞匯積累非常少,他們通常不知道用什么詞語來表達他們的意思,增加他們的詞匯量是刻不容緩的事,正所謂“磨刀不誤砍柴功”。在三年級下學期我就讓他們利用課余時間去背一些古詩文上的好詞佳句,不能理解的再解釋給他們最終讓他們達到靈活運用的程度。如我在講到“什么的天空”時,讓他們想象前面可以加一些什么詞來修飾,在競爭的情境下,孩子們的興趣來了,紛紛組出許多精彩而恰如其分的短語。在指導造句訓練中,扶放結合,利用學生童真的幻想,同時指導學生用上比喻、擬人、夸張等修辭手法,讓學生把句子造得生動,充滿想象,富有新意,進而達到促進學生想象能力發展的目的。
四、注重看圖說話寫話,培養學生觀察、思維和想象創造能力
看圖說話寫話是低年級學生作文訓練的一種重要而特殊的形式,是有效地提高學生作文能力必需的基礎訓練階段??磮D作文中,畫面上的人物和景物都是靜止不動的,要把景寫得逼真動人,把人寫的有血有肉,必須通過豐富而合理的想象,才能構成完整的故事。只有想象的細致入微,新穎別致,內容才能豐富。對于低年級的看圖說、寫,培養學生想象力創造力即是在仔細觀察畫面的基礎上,圍繞圖中人物的動態、神態、表情展開聯想。想象圖中沒有畫出來的事物,如人物語言及心理活動??梢?,指導好學生看圖說話寫話,能非常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想象創造能力,促進孩子寫作能力的提高。
五、循序漸進,指導學生學習方法
教學生寫好作文絕非是一日之勞,它必然是日積月累,水滴石穿,它貫穿于語文教學的始終。教學的階段性和連貫性要求語文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由易到難,由淺到深,由詞句的訓練到段落的訓練,呈循序漸進的訓練方式。在一年級階段,應重點抓詞句的訓練,可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生字組詞、寫句子。在二年級逐步由句子訓練轉為段落訓練。在教學中,我先讓學生選擇詞串來寫話,再把詞串連成一段話。
六、作文的講評重在鼓勵
作文評講的目的,首先在于喚起學生對詞的藝術的熱愛,激起他們的寫作愿望。他所提倡的評講方法很獨特:教師首先把學生作文里寫到的好思想、好行為、用得好的語句以及獨到的觀察和見解都搜集起來,然后在班上富有表情的朗讀。要通過聲調來表現小作者們真實的感受和獨到的見解,意在表揚和提倡。三言兩語甚至理不通的作文里,也許就有可取之處,也要加以表揚。
做好素材積累要從讀書開始
唐代詩人杜甫寫到“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的確,做好素材的積累,就要從讀書開始。多讀多練是寫好作文的“訣竅”。閱讀是作文的基礎,要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必須讓學生多閱讀。
作為第一任老師的父母,按孩子們的年齡階段提供適合學齡兒童的課外書,培養他們愛讀書、讀好書、會讀書的良好習慣,從讀書中開闊視野,汲取習作素材。而作為教師就要指導學生做好筆記,要做好課內課文的讀書筆記,同時,老師依據課本教學要求,按照課文后面要求的“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抄寫好詞,佳句”,讓學生在背誦時感受語言文字的優美,摘抄中積累豐富詞匯、語句。這樣,學生掌握了優美的好詞佳句,就為寫好作文奠定了基礎,讓他們有詞可寫,有話可說。但這遠遠不夠,還要指導學生大量閱讀課外讀物,筆者除了通過教學課文進行語言積累外,還鼓勵學生大量閱讀有益的,對身體發育成長有利的課外讀物,并向學生推薦一些好的報刊讀物,如《小龍人報》《小學生拼音報》《十萬個為什么》《童話故事》《愛的教育》等。書讀多了,就能把書中的營養吸收到自己的寫作之中。平時閱讀教學中指導學生體會、認識課文中語言表達的規律性知識,要求學生不能只是泛泛而讀,要深入進去用心讀,還訓練學生逐步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引導學生把課文中的好詞佳句、優美片段分類摘抄在采集本上,進行讀、背,記在心中,加強體會,以便在習作中運用。
實踐證明,有了豐富的語言材料的積累,作文時就能做到“厚積而薄發”,更能準確地進行表達,使作文如行云流水。
寫作的源頭是觀察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睂懽鞯脑搭^在哪里呢?觀察。指導學生學會觀察生活中的人和事物,提高對周圍事物的觀察、分析、判斷能力。既要能觀察,還要會觀察。一是激發興趣,培養觀察習慣。直觀具體、色彩鮮艷、形式多樣的事和物,最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指導學生觀察自然現象和社會生活中他們所能看得到、摸得著的感興趣的事物。如觀察星空、風、云、雷、電等景象的變化;鳥、狗、貓、蟲等小動物的外形和生活習性;花、草、樹、木的生長特點;四季的變化等。經過內容豐富的觀察訓練,激發學生向往觀察事物的激情。二是選擇不同視角,探尋獨到特征。既要看到別人能發現之處,想到別人能想到之處,又要看到別人發現不到之處,想別人想不到之處。三是把握全面,重點細節。觀察事物的全貌,指導學生根據觀察目的,有重點地進行細致觀察,把握事物特征,使觀察生活化、具體化。四是小結發現,張揚個性。在學生分散觀察的基礎上,集體討論觀察結果。相互交流、補充細節,組織多次觀察。這樣舉一反三的觀察得來的結果印象深刻,能提高學生的觀察水平。
例如:在教學《美麗的學?!妨曌鲿r,筆者先提出了觀察要求:觀察有序,突出特點。抓住重點的1至2個觀察點詳細看、不同的位置看;粗略看其余的觀察點。然后引導學生討論學校的空間位置,按觀察順序的重點交流校門、教學樓、花園、操場等幾個觀察點,學生把所見、所聞、所想、所感做有次序的簡單記錄,達成“我口說我心”“我手寫我心”的目的。這樣,學生對我們的學校的寫作便成為言之有物,語言樸實,內容具體,敘述有條理、有詳略、有重點。
習作訓練要提前做鋪墊
1.目標偏高,要求過難。學生的作文水平與認識水平兩者是一個同步發展的整體,但目前相當一部分農村教師受自身知識水平限制,對作文教學的目的認識不足,常追隨“考試”的指揮棒,講求“近期效應”,作文教學中“超綱”現象極為普遍。如指導三年級學生命題作文時,要求學生“面面俱到”等。過高的習作評估要求,使學生覺得作文“高不可攀”,無可奈何,只能閉門造車,胡編亂造,甚至抄襲范文,生搬硬套,嚴重影響了作文教學應有的效果。
2.指導乏術,脫離生活。部分教師由于忽視了學生缺乏生活經驗,不懂觀察生活,不善于捕捉生活中可以作為寫作素材的人和事等實際,在指導學生作文時,也忽視了精心設計,授之以“漁”,而把指導重心放在研究如何出題、如何批改、如何評講上,因此導致了許多學生只能圍著《優秀作文選》和教師泛泛的指導做“無米之炊”,照葫蘆畫瓢,選材立意、結構安排、遣詞造句都“嚴格模仿,小心翼翼”,學生作文豪無生活氣息和兒童情趣,影響學生作文水平的提高。
3.訓練斷層,缺乏系統性。小學階段學生的作文訓練,往往各個年級“各自為政”。首先由于小學低年級說話訓練不能很好的落到實處,使中高年級的“寫”成了空中樓閣,導致訓練上的斷層。另外,中高年級的作文訓練也缺乏系統性。比如在三、四、五、六年級的小學語文教材中,分別要求學生進行寫景的作文:三年級要求“寫一處景物,抓住特點按順序寫”;四年級要求“寫一處景物,抓住特點按順序寫”;五年級要求“寫景,按順序寫出特點和人的活動”;六年級要求“寫一處景物,抓住靜態和動態的特點”。同一寫景的作文在不同年級,要求是絕對不同的。但農村小學作文教學中不同年級的學生訓練同一內容的作文,卻不能體現出“循序漸進”,使得作文教學處于一種隨意、盲目的無序狀態。
針對上述農村小學作文教學中的實際情況,我認為要提高作文教學的效率及學生的作文水平,可從以下幾點入手:
一、加強說話練習,提前起步作文
作文教學,必須遵循由說到寫循序漸進的原則?!罢f”是“寫”的基礎,只有“會說”才能“會寫”。小學語文大綱也明確指出:作文教學要培養學生用詞造句、連句成段、連段成篇的能力。而且特別強調“這方面的能力要從一年級起開始培養”。所以,我認為應打破從三年級開始起步作文的慣例,抓住兒童語言發展的最佳時期,加強低年級的說話練習。首先,要在低年級的課表上體現說話課的位置,每周至少要安排兩節說話課;其次,將說話練習滲透到課堂教學中,每篇課文、每堂語文課的教學中都要安排說話內容;再次,多渠道進行說話練習,如每天的晨讀要安排學生說話、交談、演講的時間。在指導說話練習時,教師要運用多種方法,激發學生的表達欲望。同時,又要針對低年級學生的實際,要求不能過高。如剛入學的學生,教師可利用插圖進行一課一句的說話練習,然后逐步提高要求,讓學生說幾句或一段完整的話。這樣經過兩年系統的說話訓練必能夯實學生作文基礎。
二、視聽讀記結合,積累寫作素材
讓學生看電視、聽廣播、讀報刊、記日記,不但可為習作積累大量的素材,而且還能激發學生的習作積極性,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教師要從學生實際出發,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學生觀察生活的同時,教師要善于設計一些有趣的情境,組織一些有趣的活動,豐富學生的生活積累。隨著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要指導學生記日記,指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寫當天發生的一件完整而有意義的事情;敘說與父母、老師、同學之間的恩恩怨怨,向老師傾訴自己的心聲,心中怎樣想,筆下便怎樣寫,要寫真情實感。教師對其間流露出的不正確想法,要疏通引導,既教作文又教做人,從而實現從“無話可說”到“左右逢源”的飛躍。
三、增強范文意識,指導寫法
充分發揮范文的引路作用,實行讀寫結合是提高小學生作文能力的重要途徑。因此,教師要增強范文意識,在閱讀教學中讓學生注意作者是如何觀察事物的,又是怎樣揭示主題、謀篇布局、遣詞造句的,從而幫助學生領悟寫法,以讀帶寫,以寫促讀。如結合課文學習中的解題釋疑練習作文的審題和擬題;結合歸納文章中心練習揭示作文主題;結合給文章分段揭示段意練習擬寫作文提綱;結合區分課文內容的主次詳略練習突出作文的重點;結合品詞賞句練習作文的遣詞造句等。在指導學生作文時,教師可利用課文中的范文,也可以人為地“制造”范文――下水作文。指導時,教師要以優美生動的語言、飽滿的感情進行具體描述,以吸納學生、熏陶學生、感染學生,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
【關鍵詞】興趣 積累 表達
一、激發學生的習作興趣
新課標指出:“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毙W三年級的作文是習作,既不是成人的寫作,更不是文學創作,而是一種書面表達的練習。只要求小學生“能把自己的見聞感受和想象寫出來”。貫徹這種精神,我教育學生從現實取材,說真話,寫實事,做一個誠實的人。因此,培養學生的習作興趣與自信心,這是教師指導學生起步作文第一個要關注的目標。
為什么在二年級讓學生寫一段話他們人人都能寫出來,而到了三年級大多數學生卻有畏難心理呢?究其原因,不外乎是作文的要求太多,既要求過程具體、語言生動,又要求結構完整,這些要求使學生對作文望而卻步,從而變得不敢寫,也不知道怎么寫了。怎樣讓學生由被動做轉變為“我要寫,我想寫”呢?我想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排難激趣 通過情境的創設,激起學生急于表達的情感,讓學生有感而發,覺得習作是自己的需要,而不是被動而寫。注意引導學生理清習作含義,排除學生對作文的畏難心理,告訴學生寫作就像我們平時朗讀課文、學習生字那樣平常,取材于實實在在的生活,寫身邊的人和事。在創設情境時,可以根據寫作內容,讓學生說說、演演、看看,猜謎語、講故事等,讓學生設身處地感受,再把這種感受記錄下來。比如利用兒童的好奇心,大膽地將一些新奇有趣的小實驗、好玩的貼鼻子、成語接力賽等游戲引入作文教學中,學生玩得開心,印象頗為深刻,寫的時候也會有話可寫。
2.破除作文教學中的“清規戒律” 在作文教學中要順應孩子的興趣和愛好,讓他們做自己感興趣的事,寫他們喜歡寫的文章,而不是不斷地規范他們的寫作行為,用一種標準去統一孩子無比豐富的感受和想象,用分數去懲罰孩子的幼稚和天真,其結果往往是不自覺抹殺了他們的寫作個性。孩子為了讓自己的文章“立意正確”,他們學會了編故事;為了使自己的文章顯得有文采,學會了做裁縫,東拼西湊。作文課上,孩子要揣摩的不是自己想寫什么,而是寫什么才能得到好評,獲高分。因此,我們要想讓孩子敢于吐露真言,就要淡化作文教學中的一些“清規戒律”,給學生一個自由書寫的空間。告訴孩子:作文不是什么神秘的事,就是寫你想說的、想告訴別人的話。日子久了,學生就會變成一個關注生活的人,一個有思想的人,一個喜歡抒懷的人。
3.循序漸進地進行習作指導 二年級還是寫話訓練,到了三年級突然提出過高要求,就會讓學生感到為難,對習作失去信心與興趣。因此在作文教學中要與二年級說話、寫話教學相銜接,由口頭語言轉向書面語言,由寫幾句話到寫幾段話,在學生想寫、樂寫并敢寫的情況下,慢慢提高習作要求,提高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不斷提高習作水平。
4.注重習作評價 批改學生的習作,作文評語是不可缺少的環節,教師應把鼓勵當作培養學生寫作興趣的催化劑。要堅持鼓勵原則,應盡量用鼓勵式、商量式、談心式、啟發式語氣,使學生讀后,感受到老師的關心。信任和期望。從老師對一個詞、一個句的肯定與表揚,激發興趣。對學生寫得較好的文章加以贊賞,并介紹給同學們,貼在作文欄展覽,讓學生的好作文得以較廣的傳播,這也會成為學生寫作的動力。
二、做有心人,注重知識積累
學生的生活都比較豐富,可他們總認為生活中除了學習還是學習,實在沒什么好寫的,缺乏寫作素材,這是積累欠缺的原因,要引導學生做有心人,注意積累和豐富自己的習作素材。一要靠平時的觀察,二是堅持課外閱讀積累。鼓勵學生多觀察,記下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這就是一筆寶貴的財富。要求學生注意留心各種自己認為有意義的材料,自己做的,看到的,聽到的;現實生活中的,電視上的,書報上的;家里的,學校的,社會上的;正面的,反面的……都可以。用一個小本子,記下該事情的梗概,每人每周至少記下一個材料,多的更好。這樣學生就收集了許多真實的材料,并利用少量的時間展示他們記下的觀察日記。有了豐厚的生活積累,學生習作將如溪水般自然流暢。
三、架設說寫的橋梁,讓學生學會表達
三年級學生作文時,有很多孩子會說,可是讓他寫那就是“茶壺里煮餃子”了,因此,教師要為學生架設說寫的橋梁,讓學生學會表達。
怎樣讓學生能把說的寫下來,讓他們學會表達呢?一是教材中的許多課文就是學生習作的典范,因此我們可以抓住教材,以讀促寫。如《秋天的雨》中第二自然段教師抓住作者是怎樣圍繞一句話把這段寫具體的開展教學,指導學生體會寫;二是還可以鼓勵學生把課內外積累的好詞佳句加以模仿運用,并且對某些學生能在模仿中推陳出新給予大力贊賞。三是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作文題目為學生提供大量詞語,供學生選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