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職業衛生管理總結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在對企業進行職業病危害現狀評價的過程中,目前大都采用的主要是以檢查表法為主,結合現場的職業病危害因素的檢測情況進行評價,但這種方法只能對職業病危害因素的情況進行簡單的總結和分類,分為“合格”或“不合格”,無法對目前企業職業病危害風險做出精確的評估。國內的相關研究將美國道化學公司的火災爆炸指數法,英國帝國化學公司蒙德工廠的蒙德評估法,日本的六階段風險評估法等國外的風險評估模型應用到職業衛生評價工作中,雖然這些方法能夠減少評估的主觀性,使評價準確度提高,但職業病危害評價工作和安全評價工作有著明顯的不同,同時這些理論或多或少在實踐中存在著一定的缺陷,可操作性不強。
在職業衛生現狀評價過程中,通過對企業現場職業病危害因素的識別,結合工藝流程、生產情況和勞動定員的調查,評價人員需要綜合考慮職業危害的可能性(接觸時間和接觸強度)、危害的嚴重性(健康效應)以及接觸人數和防護措施的情況。我國相關學者在參考英國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和美國職業接觸的評估和管理策略的基礎上,結合自身的實際特點,建立了工作場所職業健康風險評估公式:風險指數=2健康效應等級×2暴露比值×作業條件等級,其中健康效應等級劃分標準見表1;暴露比值=平均實測值/職業接觸限值;作業條件等級=(暴露時間等級×暴露人數等級×工程防護措施等級×個體防護措施等級)1/4,等式右邊各項劃分標準見表2。職業危害風險指數大小劃分為5級,分別是無危害(~6)、輕度危害(~11)、中毒危害(~23)、高度危害(~80)和極度危害(>80)。企業現場職業危害風險級別以風險指數最高的為準。
職業病危害現狀評價中抵消風險因素
風險抵消因素是通過防護設施、管理手段等減輕危害的因素,即企業的職業衛生管理。
結合國內相關學者在廣州市制定的企業職業衛生管理質量評分體系,對企業職業衛生管理的現狀進行評價。企業職業衛生管理質量評分體系,初步擬定為組織管理、預防措施、監督檢測和健康監護4類共18項,采用的是層次分析法(analytichierarchyprocess)確定因素的權重。通過計算權重對企業的職業衛生管理進行分級,以0.6、0.7、0.8和0.9為界將職業衛生管理質量劃分為不及格、及格、一般、良好、優秀5組,見表3。
職業病危害現狀風險綜合評估
以職業病危害現狀評價中固有風險因素的分級作為橫坐標,分別是無危害(~6)、輕度危害(~11)、中毒危害(~23)、高度危害(~80)和極度危害(>80);職業病危害現狀評價中抵消風險因素的分級作為縱坐標,不及格、及格、一般、良好、優秀5組,建立職業病危害現狀評價分級綜合判斷表,見表4。表中A代表輕微危害;B代表一般危害;C代表較嚴重危害;D代表嚴重危害。
結語
衛生事業管理專業畢業生反饋分析
在171人(占71.3%)參加工作的畢業生中有,112人(占65.5%)從事的工作與衛生事業管理專業相關,主要分布在各地市衛生局、疾控中心和醫院等衛生事業相關單位;有59人(占34.5%)從事其他相關工作,主要為公司文秘、企業銷售等;臨時待業有17人(占7%),主要原因是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和準備復習考研。畢業生的自我評價和總結調查結果顯示,畢業生在尋找工作過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自身素質能力(48.8%)和社會關系支持(26.5%)及學校招聘平臺(24.7%)。工作中認為最重要的知識技能是專業理論知識、文章寫作技能和計算機應用技能;最需要的能力是:溝通交際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和創新能力。絕大多數的畢業生結合自身專業學習和畢業后工作要求,認為大學期間應著重增強學生專業實踐能力、人際交往和表達能力、團結協作和獨立工作能力;并認為專業知識的學習,對今后實際工作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定要學好專業課程。
討論與建議
現將衛生部、教育部《關于開展全國學校衛生專項檢查工作的通知》(衛監督發〔20*〕111號)轉發給你們,并提出以下要求,請認真貫徹執行。
一、各級衛生行政機關和教育行政部門要進一步提高對學校衛生安全責任重大的認識,增強政治責任感,以極端負責的態度,切實加強對學校衛生的管理和監督,把學校衛生專項檢查工作抓實抓好,抓出成效。
二、學校校長是學校食品衛生、飲用水衛生、傳染病防治工作的第一責任人,要完善校長負責制,配備專兼職衛生管理人員,完善硬件設施,建立健全各項衛生管理制度,實行嚴格的衛生管理措施。自文到之日起,對學校衛生管理情況進行全面自查,查找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和薄弱環節,立即糾正,整改到位,消除衛生安全隱患。6月30日前將自查自糾情況上報當地教育行政部門和衛生行政機關。
三、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加強學校衛生安全工作的日常管理,加強業務指導,加大檢查力度,督促學校開展自查自糾,落實各項衛生措施,嚴防群體性公共衛生事件的發生,確保學校衛生安全。對未開展自查或自糾措施不落實的,要責令其限期整改;對學校食品衛生安全隱患整改不到位的,要通報批評,并按有關規定,追究相關責任人的責任。
四、各級衛生行政機關要聯合教育行政部門對學校自查自糾情況進行抽查,抽查比例不得少于轄區內學校的50%。對農村地區學校及20*年、20*年發生食物中毒、飲用水污染事件和傳染病疫情暴發事件的單位進行全面的監督檢查。重點檢查學校食堂、生活飲用水和傳染病防治措施落實情況。對整改措施不落實,存在重大衛生安全隱患的,要依法予以嚴肅查處,并通過新聞媒體予以曝光。
五、各級衛生行政機關和教育行政部門要加強部門之間的溝通與協調,建立信息報送制度和工作通報制度,交流專項檢查信息。要建立領導小組或辦公室聯席會議制度,不定期召開會議,通報工作情況,討論研究解決整治工作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要組成聯合執法檢查組,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對學校衛生進行監督檢查,對檢查中發現的問題要提出具體的整改意見,并督促落實。
六、各級各類學校要充分利用墻報、黑板報、校報、廣播、宣傳櫥窗和校園網等,廣泛宣傳衛生知識,培養學生良好的衛生習慣,提高自我防范意識和能力。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制定學校衛生管理人員和從業人員的培訓計劃,組織所屬學校開展衛生知識培訓及職業道德和法制教育,增強學校自律。衛生行政機關要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刊等新聞媒體,廣泛宣傳《食品衛生法》、《傳染病防治法》、《生活飲用水衛生管理條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等法律法規,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關鍵詞:職業衛生;職業病;防治管理
中圖分類號:C913.2文獻標識碼: A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 各種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被廣泛應用于企業的生產過程。由于生產原料的更新, 境外有毒有害作業向境內的轉移, 新的化學物質和潛在的職業危害的大量出現, 導致職業危害因素逐漸呈現出隱匿性和多元化的特點。其危害由以職業病為主向遠期作用、慢性作用、多發病為主轉變; 職業病的發病由傳統的塵肺、職業性中毒向精神心理疾病、骨骼肌肉損傷等轉變。同時衛生體制的改革, 使得全國各省、市、自治區的職業病防治機構大多歸并到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醫療機構或其他機構, 職業衛生工作面臨著新的問題和挑戰。
一、職業衛生治理方面的現狀
近年來,我國的相關政府部門,對職業衛生引發的職業病的加大了治理力度,并且結合各地區職業病分布的特點,加大工作力度,建立健全完善工作機制,將職業病防治作為改善民生和保障的重要內容之一,推動各個地區的衛生監督以及管理水平體系日益規范。各地區對職業危害進行了有效的控制,對職業中毒的預防和治療取得了一些進展,對職業病防治科研能力和職業病事故應急處理能力明顯提高,然而這些還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當前的職業衛生引發的職業病現狀的問題。
(一)各地區職業衛生治理所做的努力
1、各地區加強了對職業衛生的防治機構建設:加強對防治技術機構的投入,提高職業衛生技術隊伍能力,提高職業病防治技術人員的待遇,強化職業衛生專業人員培訓,并且制定了相關的職業衛生危害監測點,建立中毒控制,醫療救援網絡以及職業衛生防治信息體系,在各地區設立具有資質的診斷機構,所有新取得資質的機構,均要求加強培訓、定期進行考核。
2、職業衛生的報告制度得以完善:完善了職業衛生報告網絡系統建設,并且修訂了相關的管理制度,一旦發現疑似職業病病人,相關人員除告知職業病疑似病人和用人單位外,經審核后,報告當地的衛生監督行政部門,并立即分析處理,并報告。告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形式,確保及時上報到省級的衛生廳,同時抄送到當地的衛生局、當地的職業病防治機構。及時歸類總結發現的群體性職業病危害事件。
3、加強了對職業衛生的防治技術的研究:實施職業衛生防治技術的發展規劃,增加研究機構及其投入,加快職業衛生防治技術隊伍建設,攻克職業衛生防治中的關鍵性技術、難題、列入科技攻關項目,鼓勵科研機構開展專業研究,鼓勵風險評估等措施,大力建設職業病防治學科、培養專業人才等。
(二)仍需完善的方面
對職業衛生的防治方面,有出行治理對策,但是治理力度不夠,尤其是我國的鄉鎮企業、外資企業的職業危害問題越來越嚴重,農民工成為職業危害的最主要的受害者,職業病的防治工作,出現嚴重滑坡現象,由于經濟體制轉型,部分企業效益滑坡,職業病防治難以獨善其身;農村剩余勞動力大量涌入鄉鎮企業,或進城務工,絕大多數只能從事臟、亂、差的工種,職業病危害難以避免;境外職業危害轉移,部分私營企業野蠻作業,不重視改善勞動用工條件,以犧牲勞動者的生命健康為代價換得經濟效益;職業病防治機構受到沖擊,有的為自謀生路而轉為綜合醫院,人員流失情況十分嚴重。因此,我國的職業衛生的防治工作還有待更新完善。
二、職業衛生的管理的對策
1、應該對職業衛生專業人員加大培訓:許多企業在職業衛生管理方面都有人才缺口問題,加大對職業病防治方面的投入,那么由政府用一部分的投入用以培養合格的、具有能力的、能帶領企業規范職業衛生管理的職業衛生專業人員,并將這些人員派駐到各企業,則可以有效地解決企業面臨的頭號人才問題。提升政府和企業的責任,企業從政府的具體行動中,強化自身責任,在面對的職業衛生的問題時,不逃避問題,主動與政府共同營造健康作業環境。有利于提升防治意識,解決意識缺失問題,職業衛生專業人員對所在企業的職業衛生管理情況能夠充分的了解,在幫助企業提高職業病管理的過程中,也是對企業的一種無形的監管,這是一種最有效的監督。由于職業病防治具有非常強的專業技術性,因此職業衛生專業人員在設備防護及職業病防治方面,要針對不同的職業危害因素特點,協助企業做好科學防護,進行分類管理。職業管理師應協助企業優先采用一些有利于防治職業病以及保護勞動者健康的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以逐步替代存在職業病危害的技術、材料和工藝。在衛生健康監督方面,按照相關的規定,職業衛生專業人員對接觸職業病危害作業的工人,組織進行崗前、崗中和離崗的職業衛生健康檢查,同時將檢查結果真實地告知工人或勞動者;最后,加強對工傷保險的監督和管理,確保工人依法享有工傷社會保險這樣一些基礎保障與待遇。通過職業衛生專業人員在企業的監督,一旦發現不符合要求的企業或工作環境,要依法追究其責任,一定要明確相關人的責任并追查到底。
2、企業應主動配合管理:首先,在投入方面,應當為工人創造符合國家職業衛生標準以及衛生要求的工作環境,并且采取措施以保障工人獲得職業衛生保護;建立、健全職業病防治方面的責任制,對本企業產生的職業病危害承擔責任;工作場所應該達到下列職業衛生要求;建設項目在職業病防護設施上所需資金應當納入建設項目工程的一般預算,并且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施工、投入生產和使用。其次,在制度方面,應當做到:建設項目處于可行性論證階段時就應向衛生行政部門提供職業病危害預評價的報告,企業應當具有必要的職業病防治管理方面的措施,制定在職業病預防與控制管理上的計劃和工作行動方案、提升企業自身的職業病預防和控制方面的工作、建立和健全作業場所上的一些職業病相關危害因素的監測和評價制度和建立和健全企業的職業健康衛生檔案以及職業的健康監督與保護檔案;對可能會產生職業病的危害的工作崗位,企業應當在較為醒目的地方設置公告欄,公布有關職業病防治的操作規程、規章制度、職業病危害事故發生時的應急救援措施,對可能會發生急性職業傷害的一些有毒、有害工作場所,應當設立報警裝置,同時配置現場急救用品以及沖洗設備、標注應急撤離通道以及必要的泄險區。企業的負責人應當接受相關職業衛生培訓,自覺遵守相關法規,主動組織本單位在職業病防治方面的工作;企業應對工人進行崗前職業衛生培訓,在崗期間組織定期職業衛生培訓;對從事接觸職業病危害的勞動者進行崗前、崗中,離崗的職業健康檢查,同時有義務將結果真實地告知勞動者,并且承擔起其中的檢查費用。取有實際效用的職業病防護設施,并且為工人提供合格的職業病個人防護用品;企業應當預留列支用于預防和治理職業病危害方面的費用,以及在作業場所衛生檢測、職業健康監護和職業衛生培訓等費用。
3、積極開展創建職業衛生安全文化:企業的職業健康安全文化,在企業文化的營造方面,通過職業健康安全的態度與工作、生活方式,制定職業衛生安全文化宣傳,企業的職業健康安全文化很重要的一點是定好價值觀并取得員工的認同,讓所有員工參與企業職業健康安全文化建設的過程非常具有幫助,營造企業的職業健康安全文化可以解決責任缺失和意識缺失的問題,達到一種氛圍,形成一種習慣。
結束語
由于我國的職業衛生情況比較嚴重,因此,首先要針對我國的職業衛生管理現狀進行研究,加強我國當前的職業衛生管理,改善我國的職業衛生管理情況,從而促進我國的職業衛生管理工作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OHSMS標準產生的背景
(1)據國際勞工組織(ILO)統計,全世界每年有110萬人死于工傷事故或職業病危害,這種在物質生產過程中勞動者的職業安全衛生利益所付出的代價,引起世界各國的極大重視和關注,這就促使了OHSMS的產生。
(2)世界各國一直在探索現代職業安全衛生的良策,OHSMS的建立,為國際上解決現代職業安全衛生問題提供了一種科學、有效的管理規范和指南。
(3)生產的國際化,貿易的全球化,迫切要求有一個國際化的職業安全管理體系,國際標準化組織(ISO)提出了當前世界標準化的最緊迫的課題就是“環境與安全”,所以OHSMS是緊隨ISO9000和ISO14000標準頒布和成功實施后的有關職業安全衛生的最重要的標準。
目前,OHSMS標準在發達的工業國家已和ISO9000標準和ISO14000標準共同組成企業內部的全面管理體系,3個標準關系如圖1所示。
現已進入上海的跨國公司,如“三M”公司、三菱電梯公司等都已通過上述“全面管理體系”的國際權威機構認證,而國內的一些大企業想在我國加入WTO后進入世界大市場,則通過全面管理體系認證就是必備條件。
圖13個標準關系
2OHSMS標準的內容構成和運行模式
2.1內容構成
OHSMS標準主要由三大部分構成,即范圍、術語和定義、五大功能塊和要素。
2.1.1范圍
提出了OHSMS的基本要求,目的是使“組織”(具有自身職能和行政管理的企業、事業單位或社團),能夠控制其職業安全衛生危險,并持續改進職業安全衛生“績效”(在控制和消除職業安全衛生方面所取得的成績和達到的效果)。
2.1.2術語和定義
共提出了17個術語及其定義,以統一對標準術語的理解。
2.1.3五大功能塊和要素
OHSMS體系共有五大功能塊,即方針、計劃、實施與運行、檢查與糾正措施、管理評審。
每個功能塊由若干要素組成,5個功能塊共有17個要素。
體系的5個功能塊和要素按P(計劃)、D(實施)、C(檢查)、A(評審)的循環過程螺旋上升,使OHSMS體系得到持續改進,并適應“組織”內外的相應變化而不斷進步。
2.2OHSMS標準的運行模式
OHSMS標準的運行模式如圖2所示。
2.3實現OHSMS標準的目的和管理核心
2.3.1目的
OHSMS標準是一個科學和系統化的職業安全衛生管理體系,其目的是辨識企業內存在的各種危險源,并控制其帶來的風險,電力行業的“廿五種重大危險源”是電力企業必須控制的重大危險源,是必須避免的重大電力行業事故。
圖2OHSMS標準的運行模式
2.3.2管理核心
OHSMS標準的17個要素,各個要素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作用,有一定的邏輯關系,形成一個有機整體,其中危險源是OHSMS的管理核心,各要素中“危害辨識”、“危險評價”、“危險控制”,對企業的“計劃”、“目標”、“職業安全衛生管理方案”等要素構成OHSMS的一條主線。
2.4OHSMS標準的特點
2.4.1系統性
OHSMS標準以系統工程原理為基礎,要求組織機構有完整的系統性,包括最高管理層到基層之間的運作系統和監控系統。
2.4.2先進性
要求“組織”按標準要素的要求,建立并嚴格執行程序化的體系文件,將管理過程和控制措施建立在科學的危害辨識、危險評價、危險控制的基礎上并不斷改進,因此是一種先進、有效、科學的管理手段。
2.4.3預防性
可促使“組織”主動遵守法律、法規,主動發現和評估存在的職業安全衛生問題,制定目標、實現對事故和對作業的全過程控制,從而真正有效地走上預防為主的軌道。
2.4.4全過程控制
OHSMS標準把職業安全衛生管理作為一項系統工程,實施全過程控制,包括對管理和生產過程采取相應的措施,使危險因素得以消除或減少,同時要求全體人員都參與生產全過程控制。
2.4.5持續改進
(1)要求最高管理者制訂的職業安全衛生方針應包括對持續改進的承諾;
(2)“標準”的管理評審功能規定最高管理者要定期進行評審,以保持體系持續的適用性、充分性、有效性;
(3)“標準”要求對體系所包括的“計劃、實施與運行、檢查與糾正措施、管理評審”活動,進行周而復始的運作,從而達到持續改進的目的。
2.5OHSMS標準的建立步驟
一個企業的管理水平要和國家、國際先進水平“看齊”,要創一流企業,通過國際認證的“全面管理體系”是必備條件。OHSMS和ISO9000及ISO14000在認證過程中有部分共同和相似的過程,所以可組合起來認證。一般的OHSMS的建立步驟如下:
建立OHSMS應注意下述2個問題:
(1)OHSMS應和“組織”現有管理基礎相結合;
(2)OHSMS是動態發展的,應不斷改進和完善。
3OHSMS在我廠的實踐和體會
3.1運用OHSMS標準中的“三危”方法,分析和控制電廠危險源的實踐我公司在2000年實現安全生產無事故600天時,又適時在全廠開展防各類系統事故的安全活動。我們運用OHSMS標準中的“三危”方法(危害辨識、危險評價、危險控制),開展“三危活動”,共收到153條反事故建議和措施,并找出了本廠在設計、施工、運行和檢修等階段各系統的薄弱點和設備問題。對153條建議,經評審認為可立即整改的即作為反事故措施執行,要對系統和設備進行改造的列入次年“兩措”計劃,有計劃地安排整改。通過全公司開展查找各類系統事故的“三危”活動,提高了我公司防各類系統事故的能力,也提高了職工的安全意識和專業技術水平。
3.2開展“三危”活動的流程和內容
3.2.1“三危”活動流程
我廠開展“三危”活動的流程如圖3。
3.2.2“三危”活動內容
(1)危害辨識??識別危害的存在并確定其性質的過程。要點:
①識別危害源的存在,并找出導致事故的根源,是控制事故的第一步。
②危險源識別時,應考慮的問題:
?是否存在可能造成事故的來源?
?什么事故可能造成人身傷害?
?傷害將會如何發生?會產生怎樣的后果?
③危險源識別時,應判定其性質、種類。如機械、化學、電氣、輻射、人機工程、火災爆炸等。
圖3“三危”活動流程圖
(2)危險評價??評價危險程度并確定其是否在可承受范圍的全過程。
要點:
①進行危險評價是預防和控制事故的必要手段。
②危險評價是對系統存在危險性進行定性或定量的分析。
③危險評價可分為事故發生的可能性評價和事故發生后果的嚴重性評價兩部分,對可能性和嚴重性的綜合分析才能確定其危險程度。
④危險是否可承受,要依據法律、法規以及組織的具體情況來確定其界定范圍。
(3)危險控制??通過危害識別、危險評價后,對各類危險源制定預防性措施。在危險控制策劃中,應將危險控制建立在監督和反饋機制上,要有明確的證據證明控制措施已按時完成,并針對作業過程中的實際情況作出必要的改進。
要點:
①確定危險源及危險程度的評價。
②考慮現有的(或擬定的)控制措施,對危險產生的可能性及嚴重性的評估。
③考慮在控制措施一旦失效(或部分失效)時,對危險程度的評估。
④考慮在采取控制措施后對殘余危險的可承受性評估。
⑤確定是否需要采用附加或補充的控制措施。
⑥對所采取的控制措施是否足以將危險降至可容許程度進行評估。
3.3防止全廠停電的反事故措施
我公司在運用OHSMS標準中的“三危”方法,辨識、評價全廠停電事故危險源及其危險程度的基礎上,制定了一整套詳細的“防止全廠停電的反事故措施”,通過實施,有效防止了全廠停電事故。
“防止全廠停電的反事故措施”主要包括下述幾方面內容:
(1)組織措施
建立由廠長全面負責的,從生產副廠長、總工程師到各生產、安監部門負責人、專業工程師、值長、班長、班組成員的層層防全廠停電安全責任制。將廠部安全目標分解到部門和班組,實行重大事故按責任制進行風險責任承擔。
(2)安全技術措施
制定了防全廠停電的安全技術措施,從電氣系統運行方式和總調的關系、高壓配電裝置、繼保、運行巡檢、新設備投用、電氣絕緣監督、繼電保護監督、高壓開關“五防”監督、電氣設備防火封堵、兩票三制、防汛防臺,到正常和異常運行時的各公用系統的防全廠停電的運行方式等均作了詳細、明確的規定。
(3)檢查、評價和考核
對防止全廠停電組織、安全技術措施的落實和執行情況進行定期的檢查、總結評價和考核:
①結合春、冬季安全大檢查進行檢查,查崗位責任是否落實,查現場設備和系統是否符合要求,查定期試驗、定期切換是否認真執行,查反事故技術措施計劃是否按規定進程執行等。
②制定“廠部防全廠停電安全措施年度檢查
表”,記錄檢查情況,每年總結評講一次。
③執行情況將列入全廠安全考核范圍,由安監部門對責任部門和責任人進行考核。
(4)演習
定期組織防全廠停電事故的反事故演習,提高員工防停電意識和處理事故的技術水平和應變能力。
4結束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