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電教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大爺,你說這個叫遠程教育的玩意還真叫一個新鮮,還要讓牛聽音樂啊。”說話的是黑龍江省杜爾伯特蒙古自治縣八公里村的一個年輕牧民,是村里的養殖大戶。
“呵呵,這你就不知道了,好像是英國的科學家說的,奶牛聽音樂利于產奶。人聽音樂心情好,牛也一樣。”搭茬兒的是村上的老牧民,他是有名的萬事通,上到杜爾伯特草原奶牛養殖業的歷史和變遷,下到奶牛養殖和疫病防治,可謂無所不知,什么事他都能說出個理兒來。他打開了話匣子,一邊繼續前行一邊說:“這叫科學。那音樂牛聽,我也聽。可那個陳主任說了,讓我別光聽音樂,沒事看看片子,學學養殖。我就想啊,這小年輕的,我養奶牛那時候還沒他呢,養奶牛的事啥我不懂啊,還用得著學?還真別說,那天片子里講的奶牛按摩法我還真就不知道。回家照那法子一試,產奶量還真的增加了。這遠程教育啊,不只是新鮮而已,有用啊,貼心啊。”
一老一少趕著牛群向榨乳站走去,一路上聊得熱火朝天。他們聊的,是這一年多以來發生在杜爾伯特草原上的一件新鮮事。
原來,2006年,作為黑龍江省遠程教育工作的第一批試點縣,杜爾伯特縣已經成功地在本縣14個自然村建起了遠程教育站點,更新了設備并運行使用,成績顯著。然而,設備更新了,以往的老設備怎么處理?該縣組織部的領導注意到了這個細節問題。老設備已經不符合遠程教育的設施要求,但棄置了也實在可惜。本著艱苦奮斗、充分利用現有資源的想法,縣委組織部提出,要給這些舊設備找個好“婆家”。
任務下達后,縣電教中心的同志風風火火地張羅了起來。老實說,設備雖然舊了,但這些更換下來的設備卻是早期的“吃飯家伙”,誰的孩子誰不疼?可不能隨隨便便就給了人。“婆家”好不好,還要看設備下去后用不用得著,用不用得好。
在杜爾伯特,有很多榨乳站,這些榨乳站是伊利集團在2000年前后建立的,一般幾個村一個。榨乳站采用的是全機械榨乳技術,一頭牛一次榨乳需半個小時。在奶牛榨乳時,奶牛的主人們都無事可做,往往就三五一堆,聚在一起抽煙聊天。電教辦的同志在調查中注意到了這一情況,見機行事,就有了把電教設備打進榨乳站的想法。
原有的電教設備,主要是電視機、DVD和片庫。這些被配給榨乳站后好處顯而易見。首先,草原上每個牧民都離不開榨乳站,隔一天就要來榨乳站榨乳。這時候,他們有大量閑散時間,此時播放電教片,便將這些時間利用上了。不用通知,也不用召集,隨時可以播,隨時有人看。而且,牧民對節目的接受程度,比專門去電教室集中收看還要好。即使有人興趣不高,但一來二去,潛移默化,也可以收到效果。這克服了以往集中播放不能經常化、不能休閑化的缺點,完全不占用牧民的有效勞動時間,他們一邊勞動,一邊就收看到了各種遠程教育知識和信息。其次,牧民們養殖經驗豐富,但對于養殖知識并沒有受過系統教育,尤其是奶牛疫病防治,一直是大家頭疼的問題。如今,大家可以在榨乳站里補課,誰有什么實際需要,就可以向設備管理者點播,學習相應技術。并且,現場就有奶牛作為參照物,就有老牧民作為老師傅,環境和氛圍都適合專業性教育學習。
如今,走進杜爾伯特的榨乳站,迎面就能看見高高掛在墻上的一臺大電視,全天候地播放節目。榨乳站的管理員兼任著電教播放員的工作,每天早上把電視打開,先放一段歌曲或音樂,從上午第一波榨乳的牛群走進來開始,或應牧民要求點播,或根據電教中心計劃要求集中播放一些政策法規類和技術類電教片。直到下午榨乳的人們離開,播放結束,一般播放時間達10小時。
榨乳站里設有片庫,每次電教中心下發新片,都備有榨乳站的一份,以確保節目及時更新。下發課件的種類大致配比是政策法規20%,人物專題20%,科教技術40%,文娛節目20%。為了播放工作有方向、有計劃進行,設有電教播放工作管理條例和播放記錄,電教中心直接向榨乳站下達播放計劃,播放完畢要有記錄,管理員要有簽名。播放計劃之外,也可以播放一些文娛節目。
據榨乳站的管理員說,電教片剛走進榨乳站那會兒,人們很是新奇,但并沒怎么重視。如今,經過長期的潛移默化,很多人掌握了不少實用技術,已經形成了進榨乳站邊榨乳邊看片的習慣,偶爾管理員播放不及時,立刻招埋怨。學習的積極性也很高,很多人主動點播,看到什么片子好,有條件的還要借回去看。“大家喜歡,我播放時也有勁頭。”管理員興奮地對記者說。
關鍵詞:電教 小學語文 素質教育
第一,與學生的實際情況相結合,堅持因人而異。電教手段是為實現教任務,完成教學目的服務的。在教學過程中應用電教手段決不是標新立異,更不是走過場搞形式主義,而是為實現教學手段的最優化,以提高教學手段和效率,使學生學到的東西多些、快些、好些。因此,上課時是否采用電教手段,必須從學生的年齡特征、生活經驗、基礎知識、接受能力的實際出發,因課因人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該用的要積極去用;可用可不用的不用;沒有必要用的堅決不用。否則,陷入盲目性,必然事與愿違。一般地說,那些學生比較熟悉,或內容比較淺顯,易于接受和把握的課文,沒有必要采用電教手段;有些課文的內容,雖然學生不易理解,如果無法用電教手段來表現,或不能發揮電教手段的特長,也不要勉強去用。但是,對于離學生生活實際遠的,或學生缺乏直接經驗而又深奧的內容;對于用傳統教學手段難以講清的重點、難點,或雖能講清而占用時間多、教學效率低,電教手段有能發揮自己特長以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的內容,則應當盡可能地采用電教手段進行教學。
如,學習《刻舟求劍》一課,教學的重點是理解文中的寓意,而這個寓意對二年級小學生來說,又是教學上的難點。上課時,教師演示了一張有拖動背景的投影片,使學生清楚地看到寶劍從船上掉進水里,船開走而落入水中的寶劍卻沒有隨船走動,船靠岸后,仍從船舷刻記號的地方下水去撈寶劍,顯然是撈不到的。經教師引導,學生輕易的就領會了課文的寓意:要根據情況的變化處理事情,而不能用固定的眼光看問題。像這樣深刻的哲理,如不是借助投影片,小學生是很難學懂的。這里,電教手段也用得恰當,用得好。
第二,和教材的內容相結合,堅持因材施教。有些人錯誤地認為,上課時使用的電教教材越多,越能體現出電教課的特點。所以,本來用投影能解決的問題,還要放錄音;本來用一幅投影片能說清楚的,非得用兩幅或多幅。結果,課堂上,教師常常忙于放片、解說、提問、累得汗水滿面;學生只顧看投影(或看錄象、聽錄音)、聽故事,甚至丟了教材,忘了知識的學習。
對電教教材的使用,究竟是“多而雜”好,還是“少而精”好?引用兩個例子來回答這個問題:
其一,有一位教師在上《橋》時,用了十二幅投影片,整個課堂好比看電影,好不熱鬧。課后,教師用南京長江大橋的全景燈片,問起“引橋”時,相當一部分學生竟不知道(引橋)在什么部位。另一位教師則吸取這位教師的教訓,選其精華,把十二幅減成兩幅。第一幅是南京長江大橋雄偉壯麗的全貌;第二幅,是從橋的外部看不清楚的雙軌火車道。通過兩幅投影片,學生們非常形象地學到了“橋頭堡”、“引橋”、“玉蘭花燈柱”等十五個詞語。當教師問到為什么長江上航行的輪船象一葉扁舟時,學生們看著投影立即答出,從地面到人行道有八十米高,到橋頭堡有一百五十米,在這么高的地方望下看,再大的輪船也只能象一葉扁舟。由于學生有了學習興趣,在投影的提示下,幾乎將課文全部記了下來。這節課雖然投影片用的不多,但收到的效果卻較好。
其二,一位教師上《要是你迷了路》的時候,課堂上他忙忙碌碌演示了一片又一片的投影片,還問問說說,放完了所有的片,又讓學生再看片重復一次。整個課堂,“見圖不見課文了”,試問教學任務如何完成呢?語文電化教學的實踐表明,教學效果與電教教材用的多少并非是正比關系,我們不能單純以使用電教教材多少來評論一節電教課的好壞。俗話說“兵不在于臃而在于精”。若是一堂課里電教教材用的多了,又用得不甚恰當,必將導致“喧賓奪主”或“畫蛇添足”,不但教學重點受到沖擊,也分散了學生的精力。反之,如果本著“少而精”的原則,把電教手段用在點子上,用得恰如其分,卻能有助于問題的解決,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和教學規律相結合,堅持精心施教。一切事情都要按規律辦事,開展電化教學也是如此。因而,教師有必要學習一些電教理論,如電化教育的特點、作用、原則、方法等,以把握電化教學的規律,為科學地運用電教手段進行教學奠定基礎。此外,許多電教教材都是教者自己動手設計制作的,又應用于個人課堂的教學實踐中。制作電教教材時,一定要精心設計、細致加工,確保電教教材的準確性、科學性、教育性和藝術性。運用電教教材上課時,要講究方法,精心施教。
如,在教學課文《月光曲》時,引導學生由皮鞋匠的聯想來體會《月光曲》的曲調變化和貝多芬的感情變化是教學的一個重點、難點,若只憑教師的講解、學生的朗讀體會,是很難解決的。教學時,可以播放鋼琴曲--《月光曲》,同時表情范讀課文。優美悅耳的音樂、包含真情的朗讀,一下子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住了,學生耳聽其文其聲,心感其情其境,情感因素被調動起來了,在不知不覺中和作者的感情產生了共鳴,對曲子的旋律、貝多芬的情感變化有了生動形象的感知,之后,再讓學生進行配樂朗讀,學生的積極性又調動起來了,對曲調的變化、貝多芬的情感有了進一步的理解。
為貫徹**省教育廳、省物價局、省財政廳《關于全省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推行“一費制”收費的通知》(蘇教財[**]61號、蘇價費[**]338號、蘇財綜[**]111號),省教育廳《關于做好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費管理使用工作的通知》(蘇教財[**]108號)和**市教育局、物價局、財政局《關于在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推行“一費制”收費的通知》(徐教財[**]3號、徐價費[**]26號、徐財綜[**]8號)精神,切實加強我市中小學電教費信息技術教育費使用管理工作,現就有關問題通知如下:
一、嚴格審批手續,認真執行收費標準。
1、學校每班具有“兩機一幕”,并已開展電化教育活動,經審核合格后可按小學每生每學期78元,初中每生每學期116元收取雜費(未經批準收取電教費的學校,雜費標準為:小學72元/每生每學期,初中108元/每生每學期)。
2、學校具有微機數量達到教學班規模的網絡教室,有專職信息技術學科教師,并按規定開設課程的(小學每生每學期上機時間不少于20課時,中學每生每學期上機時間不少于30課時),經審核合格后可按小學每生每學期20元(一、二年級不收),初中每生每學期30元收取信息技術教育費。
二、加強收費管理,確保專款專用。
1、根據省、市有關文件要求,電教費和信息技術教育費必須全部用于電教及信息技術教育活動,不能挪作它用。其中電教費用于電教教材的征訂及開發,信息技術教育費用于信息技術教育活動中設備的維護升級、資源建設等相關方面。為加強對電教費、信息技術教育費的管理,保證專款專用,將實行“校收,市管,校用”的管理模式,收費學校將收取的電教費的80%、信息技術教育費的60%上交教育局計財科專戶管理使用,學校留取的部分也只能用于相關活動的開支。
2、教育局、物價局對電教費、信息技術教育費收費學校實行年審,每年12月份對收費學校收費的使用管理情況及新申請收費學校進行審核,經審核合格的學校才能收取電教費和信息技術教育費。對未正常開展電化教育活動或未按規定開設信息技術課的,對超標準收費或未按有關規定使用管理的,將取消其收費資格,所收費用按不合理收費處理;未經批準收費的,將按亂收費處理,并視情節對責任人作出嚴肅處理。
3、電教費、信息技術教育費由教育局電教館負責使用管理。教育局電教館負責全市中小學電教教材(軟件)的征訂。需購置設備(硬件)時,由學校提出申請,教育局電教館審批,教育局教育技術裝備室負責采購。
一、完善電教設施,提高電教品位
社會信息化的普及,給教育的形式、方法和內容都帶來一系列的變化,為適應時展,我校優化了教育的形式與方法,實現學校管理網絡化,辦公自動化,實現通知網上,備課統一打印。同時,本學期我校投入了近二十萬元,安裝了新建的“養正樓”的網絡系統、教室的背投彩電,使每個教室都成為多媒體教室,電教處利用暑假時間,加班加點完成了養正樓的網絡系統安裝。
二、完善制度,加強常規管理
進一步加強學校電教工作管理力度。這是本學期電教工作重點。“管理出效益”,要充分發揮現代教育技術的投入效益,就必須嚴格電教工作的各項管理。
1、各電教專用室皆配備了電教人員,負責設備的使用和管理。各班配備了小電教員負責記錄教師使用電教手段輔助教學的情況。完善各項電教常規的記載。各班的電教課、多媒體教室的使用、電教管理人員就使用情況進行了詳細的記錄,電腦房學生上機等記載進一步完善,各項電教資料的登記、借用記載好。廣大老師在一個學期中主動使用電教手段,尤其是電教設備的使用提高了課堂教學質量,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教室電教課率和電化教室使用率達到學校規定指標。
2、多媒體教室管理制度,計算機室管理制度,辦公室計算機等各項規章制度均上墻。電教設備的使用做到了有記錄,有統計。
3、加強校園網的使用與管理。同時加強設施、設備的維護和保養和管理。雖然在使用過程中出現了這樣那樣的一些問題,但各種儀器都得到一定的維護。在出現問題時,及時修復,確保教學的正常使用。確保校園網絡暢通,為學校教育教學工作服務,最大限度發揮好網絡的功能。
4、訂好、管好、用好現有現代教育技術的設備、軟件,建立規范的帳冊等,期初將電教中心下發的電教軟件目錄及時下發到各個辦公室。
三、增強服務意識,做好服務工作。
電教處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為學校教育教學、全體師生服務,服務到位將有利于電教處開展各項工作,因此我們總是努力為學校教育教學、全體師生做好服務,并將之作為和學校溝通的橋梁。期初召開了一次電教專任教師會議,統一思想,統一認識,進一步明確各自的工作職責,牢固樹立電教為學校教育教學、為全體師生服務的思想。努力做好學校電教設備的維修工作,只要班級、活動室的電教設備有問題,電教處都能及時盡力維修好,如階梯教室的中控、教室的實物投影、電腦等壞了都能及時維修。同時,本學期我們把學校所有的液晶投影度進行了清洗。只要有教師上公開課、研討課需要制作課件時,電教教師總是主動幫助制作課件。進一步完善電教設備的使用和保管制度。期初對全校班級、活動室電教設備進行了全面維修,然后與班主任或負責人了簽訂使用、保管責任書,期中、期末各檢查一次。
四、努力推進我校信息技術課的建設
開足上好計算機課程,加快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建設。信息技術課程教材目前以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為主,通過學習讓學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術的基本知識和技能,激發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興趣,培養學生收集、處理和應用信息技術的能力以及利用計算機進行自主學習、探討的能力。
四、本學期取得的一些成績
1、學校實驗室被評為江蘇省標準化實驗室。
2、學校被評為市現代化教育實驗學校。
關鍵詞:電教;媒體;古詩;韻味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0-343-01
人教版小學語文課本中收錄的古詩,堪稱我國古典文學寶庫中的瑰麗璀璨的明珠。古詩是一種思想高度凝練,高度集中的文學體裁,意境優美,對仗工整,不僅能使學生開拓視野,陶冶美的情操,還能培養學生對古典文學的審美情趣和欣賞能力。古詩語言講究對仗、平仄、押韻,文字精煉,講究對偶,給接觸古文甚少的學生帶來了一定的困難。筆者認為,在古詩教學中巧妙運用電教手段,在意境中品讀古詩韻味,能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一、借電教媒體巧創詩境
古詩所描繪景象離小學生可謂年代久遠,學生知識面狹窄,生活閱歷淺薄,因此有的學生對古詩望而生畏,還沒學首先就有了畏難情緒。在這種情況下,巧妙地運用電教手段,創設古詩所描繪的意境,激起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學生也就“樂”學了。
我在教《望廬山瀑布》時,首先利用多媒體課件在屏幕上顯示出“廬山風景圖”,然后指著各個景點逐一向學生介紹廬山的秀美風光;最后,我把“廬山瀑布”來了個特寫,聲情并茂地向學生介紹道:“同學們,廬山風光中最壯觀的要數‘廬山瀑布’了。你們看,它在千丈青山的襯托下,飛流直下,濺起一陣陣水霧,多么令人神往!從古到今,我國有許許多多的文人墨客為它傾倒,寫下了無數不朽的詩篇。你們想不想讀一讀大詩人李白看了廬山瀑布后寫下的詩歌?”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已呼之欲出,在這種狀態下學習無疑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借電教媒體品字析詞
古詩中的一些字詞都應講古義,用今義講是不合適的。如“兒童急走追黃蝶”的“走”當講“跑”,而非今之“走”;有一些字詞的解釋又是很特殊的,如“停車坐愛楓林晚”的“坐”當講“因為”,而非“坐下”。
如我在教白居易的《草》時,就借鑒于永正老師的教法這樣進行教學:
師:“離離原上草”中“原”指的是草原,“原上草”就是草原上的草。草原上的草長得怎么樣呢?請看(課件出示草原圖,圖上的草長得非常繁茂。)
生:草原上的草長得很高很密。
生:草原上的草長得很茂盛,一棵挨著一棵,一眼望不邊。
師:說得太美了,聰明的小朋友看了這幅圖,一定知道 “離離”的意思是什么了。
生:“離離”就是草長得非常茂盛。
師:說得對極了!誰能把這句話的意思連起來說說?
一個小小多媒體教學設計,就幫助學生輕而易舉地理解并掌握了 “離離”的意思,還扎扎實實地進行了說話訓練,何樂而不為呢?
三、借電教媒體吟誦詩文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誦讀優秀詩文,注意通過詩文的聲調、節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古詩雖然短小精悍,但意境深遠,音韻和諧,讀來瑯瑯上口,回味無窮。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在反復的誦讀中,學生對詩的含義會有更深一步的理解和意會。而恰當地運用電教手段,則能有效地指導學生在感情地朗讀古詩,并熟讀成誦。
如我在教完《望廬山瀑布》后,播放了一段廬山瀑布的錄像,讓學生親眼目睹了廬山瀑布的雄偉氣勢,產生了身臨其境的感受,然后再讓學生聽配樂的課文錄音,跟著錄音練讀。這樣,學生讀起來既感情真摯,又抑揚頓挫。最后,我把學生的朗讀錄下來,再放給他們聽,讓他們跟課文錄音比一比,自己評一評。學生找到了差距,練得更歡了。而學生對這首詩的氣勢和內涵,也在一遍遍的誦讀中得到了更深刻的領會。
四、借電教媒體想象補白
古詩的語言高度凝煉,其中省略的成分也是相當多的。老師要在學習古詩時能引導學生充分發揮想象,把詩的言外之意敘述出來,則不僅能加深對詩的理解,對學生說話也是一個極好的訓練。運用電教手段體現古詩所描繪的意境,就為學生進行說話練習提供了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