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化工低碳技術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膠東半島高端產業聚集區、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三區”建設的戰略部署,為濰坊市在“后危機時代”尋求新的增長點,發展低碳經濟帶來了新的歷史機遇。作為山東省唯一一個集“三區”建設于一身的濰坊,發展低碳經濟應是優先路徑,故綜合分析各種影響因素,以便審時度勢,搶占發展低碳經濟的戰略制高點。
一、濰坊“三區”建設中低碳經濟發展的優勢
在濰坊實施“三區”戰略發展過程中,適值2008—2009年經濟危機之后世界經濟結構的重大調整,綠色經濟、新能源等產業已漸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因此在濰坊實施“三區”建設中發展低碳經濟面臨重大歷史機遇。
(一)區位優勢濰坊在“三區”戰略中具有獨特的區位優勢。首先交通十分便利,濰坊素有“膠東咽喉”之稱,是連接膠東半島與內陸腹地的主樞紐,地處半島城市群的地理中心和交通樞紐,濟青高速公路橫貫東西。其次具有明顯的空間優勢,濰坊北部沿海是環渤海經濟圈的重要節點,該區域擁有2000多平方公里的濱海平原、447平方公里的灘涂和1999平方公里的淺海,具有充足的發展空間。從2004年開始,濰坊舉全市之力加快建設濱海新城,努力將其打造成濰坊的城市次中心。隨著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規劃上升為國家戰略,膠東半島高端產業聚集區建設步伐加快,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建設緊鑼密鼓,得天獨厚的地理區位,賦予了濰坊“三區”建設中發展低碳經濟疊加的優越條件。
(二)資源優勢濰坊市海岸線長140公里,灘涂面積667平方公里,淺海海域近2000平方公里,境內資源十分豐富。2009年4月14日在北京的《2009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藍皮書: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指出:中國城市綜合區位資源優勢度競爭力中,濰坊居第二位。在土地資源方面,濰坊市積極推進縣鄉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工作,通過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工作,積極為灘涂開發、北部“六縱兩橫”(“六縱”指利用濰坊區域內的濰河、堤河、虞河、白浪河、丹河、彌河六條河流,實行層層攔截蓄水,建成六條河道水庫。“兩橫”:指新修兩條東西向人工河,將六河串聯)水網和生態林場、林帶等建設項目提出用地指導意見,確保各項建設因地制宜,發揮更大效益。力爭到2013年,全市完成改造村莊600個左右,騰出存量集體建設用地5萬畝以上,增加的建設用地流量指標,優先用于“三區”建設。在礦產資源方面,濰坊境內分布著棕壤、褐土、潮土、礦姜黑土和鹽土5大土類,目前已發現金、銀、鐵、煤、石油、藍寶石、重晶石、沸石、膨潤土、花崗巖等礦產種類58種,已探明儲量的36種,開采利用的42種,有12種礦產儲量居山東省首位。同時濰坊市積極推進礦產資源開發,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大力開展新一輪地質找礦活動,為“三區”建設提供后備資源保障。突出地熱、重晶石、鐵礦等重點,積極申報礦產資源勘查項目,尋找更多的緊缺資源儲備。加大礦產資源整合力度,推進礦產企業優化重組。完善礦業權市場配置機制,努力實現礦產資源的效益最大化,為低碳經濟發展儲備了更多的礦產資源。在太陽能資源方面,濰坊市位于山東半島中部,年日照時數大于2200h,根據《民用建筑太陽能熱水系統應用技術規范(GB50364-2005)》我國太陽能資源區劃指標,濰坊屬于資源Ⅲ類地區。濰坊歷年平均日照總時數為2530.9h,其中春季平均日照時數為722.1小時,夏季為672.4小時,秋季為616.6小時,冬季為519.8小時,年太陽輻射總量大于5000MJ/m2(見表1)。據此濰坊市可以充分利用太陽能發展低碳經濟產業,特別是在建筑、光伏產業和光熱產業等領域可以充分利用太陽能,從而節約煤炭等傳統資源。如目前濰坊市已出臺低碳示范社區建設指導意見,將在低碳社區推行“6+X”體系,即強制選擇太陽能建筑一體化技術、墻體保溫材料及節能門窗、供熱分戶計量裝置、節能照明產品、地源熱泵和綠地系統6個必選項目。另外,要具有應用沼氣、雨水收集、中水利用、LED照明、新型墻體維護結構、光伏發電、智能新風系統、垃圾無害化處理等自選項目中的內容。在淺層地熱能方面,濰坊市區有760.8平方公里地質體適宜采用土壤源熱泵,占城區總面積的34%。濰坊市地下水溫度為16℃~16.5℃,全市地下水源熱泵適宜區面積196.846平方公里,占規劃用地面積245.24平方公里的80.3%,市區地下水熱泵適宜區熱儲量為17.136×1013kJ,相當于585萬噸標準煤的總發熱量。濰坊市的海岸線長140公里,位于濱海開發區,水溫較適合應用海水源熱泵系統。因此淺層地熱能資源較為豐富,為發展低碳產業提供了一定的資源保障。
(三)產業基礎雄厚低碳經濟的核心要素,是一系列低碳技術和產業的發展。在這一方面濰坊市已具備一些前期條件。濰坊市北部沿海地區特色產業集群呈現不斷擴大的趨勢,初步形成了海洋化工、石油化工、醫藥化工、精細化工、機械裝備、紡織服裝等主導產業,并在海洋裝備制造、新能源、臨港物流、現代制造業、高效生態農業、現代服務業和濱海旅游等特色高端產業領域取得了一定突破,最大限度發揮產業集聚效應,形成了現代藍色產業體系的雛形。產業優化升級步伐加快。濰坊市通過整合創新資源,在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海洋生物制藥等領域實現了核心技術的創新突破。通過實施先進制造業領域的百項技術研發項目,加快了傳統產業的高新化、信息化改造,帶動技術升級和產業轉型。依托“三區”建設,引導和支持企業對天然鹵水、膨潤土、螢石、重晶石、石灰石等礦種進行精深加工,由出售原礦和初級產品向深加工產品轉變。在鹽、溴行業精深加工,全力打造“高效生態化工基地”。由此濰坊市產業正由高碳經濟向低碳經濟轉變。累積高端新興產業發展優勢。如濰坊市高新區按照“大項目———產業鏈———產業集群———產業基地”的思路,形成了電子信息、現代裝備制造、生物醫藥、新材料“四大產業”,電聲器件、半導體照明、軟件與信息服務產業“三大亮點”,建設完善了光電子、軟件、生物醫藥、電聲器件、濰柴動力、臺灣工業、歌爾LED、新材料產業“八大園區”,并積極創建國家級半導體照明、光伏、電聲器件、新型動力“四大特色產業基地”。而這些科技含量較高的產業正是低碳經濟范疇,由此濰坊市高新區已初步形成低碳經濟產業鏈。積極推進新能源產業發展。近年來濰坊市重點發展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地熱能等四大領域的新能源。在太陽能發展方面,重點發展光伏產業和光熱產業。光伏產業領域,在引進消化吸收的基礎上,重點發展能耗低的晶體硅太陽能電池和薄膜太陽能電池,打造較為完整的產業鏈。在風能方面,利用濰坊市北部沿海豐富的風力資源,大力發展風力發電機、塔架、風葉、主軸、機械傳動、風機變頻等產品,加快推進風電設備制造本地化,做大做強風電設備制造業。通過新能源的發展,使能源結構不斷優化,全面提升新能源產業的核心競爭力,打造山東半島新能源基地。在技術領域,近年來濰坊市大力實施技術創新和制造業信息化工程,使全市70%以上重點企業的技術裝備達到了國內先進水平,30%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一批企業實現了由傳統產業向高新技術產業轉變的歷史性跨越。“十二五”期間,濰坊將繼續加大投入,重點扶持以信息產業為主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同時濰坊市設立的信息產業發展專項資金、應用技術研究與開發資金、技術創新專項資金等支持信息產業不斷發展壯大。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進一步做好節能減排工作,應對氣候變化、促進低碳發展等的新要求;明確總體要求和工作目標;加大淘汰落后產能力度;實施一批重點工程;加強重點單位和主要領域節能減排管理;加強節能低碳技術開發和產品推廣;發展循環經濟,推進資源節約和綜合利用;積極推進應對氣候變化相關工作;推進低碳世博;更加注重節能減排長效機制和能力建設,完善政策調控手段;繼續推進區縣節能減排,發揮市區聯動作用;動員全社會積極參與,共同推動節能低碳發展;進行講述。其中包括:總體要求、工作目標、,順勢而為,繼續加大調整和淘汰落后產能力度,尤其是加大對危險化學品生產和零星化工企業的調整力度、工業節能改造工程、建筑交通節能工程、可再生能源和清潔能源利用工程、污染減排和資源綜合利用工程、重點用能單位節能管理、主要用能領域節能管理、污染減排管理、以低碳技術為重點,圍繞“產學研相結合的創新體系建設、形成綜合應用示范和培育新興產業”三個具體目標、繼續抓好節水節地節材等資源節約工作,推進清潔生產,深化循環經濟試點和生態園區創建,提升資源綜合利用能力和水平、不斷提高本市應對氣候變化工作能力,進一步增加碳匯,同時做好適應氣候變化相關工作、全方位體現低碳理念和技術,廣泛發動社會各界共同參與和合力推進、推進節能減排法規建設,完善相關經濟政策、加強地方法規建設、組織編制節能減排等相關領域“十二五”專項規劃、完善相關財稅和價格政策、強化節能減排目標責任考核、深化“批項目、核能耗”制度、推進節能減排市場機制建設、加強節能減排和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建設、加大區縣節能減排工作力度,謀劃好各區縣應對氣候變化、節能減排和低碳發展工作、以節油節電和全民節能為重點,深入開展節能減排和低碳消費宣傳教育,普及節能環保知識,積極倡導節約型的生產方式、消費模式和生活習慣等,具體材料詳見:
20**年,各區縣、各部門認真落實市委、市政府的部署,把節能減排作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抓手,作為擴內需、保增長、調結構的重要內容,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使節能減排取得積極進展。本市萬元生產總值綜合能耗預計比20**年下降6%左右,比2005年下降約17%;本市二氧化硫、化學需氧量排放總量顯著降低,分別比20**年下降15.05%和8.74%,比2005年下降26.1%和19.9%。
雖然本市節能減排取得積極進展,但要完成“十一五”節能減排目標,形勢依然非常嚴峻,任務艱巨。產業結構不合理的問題仍然比較突出,高耗能產業比重仍然偏高,工作層面也還存在著薄弱環節。從能源消耗情況看,由于20**年能源消費總量增速較低,20**年工業、交通運輸業、居民生活用能呈剛性、較大幅度增長態勢,能源消費增幅將明顯上升。從二氧化硫、化學需氧量排放情況看,因經濟社會發展加速及舉辦**世博會等因素,20**年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將進一步增加。
全市各方面要全力沖刺,加大工作力度,努力完成“十一五”資源環境目標,尤其是節能減排目標。根據國家對進一步做好節能減排工作,應對氣候變化、促進低碳發展等的新要求:
一、明確總體要求和工作目標
(一)總體要求
編者按:本論文主要從推行低碳生產,實行可持續的生產模式;提倡低碳消費,實行可持續的消費模式;控制高碳產業發展速度,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大力開展國際合作,引進低碳技術等進行講述,包括了要完善發展循環經濟的相關法律法規、要按照低投入、低消耗、高產出、高效率、低排放、可循環和可持續的原則發展低碳產業等,具體資料請見:
低碳經濟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經濟模式,是人類社會繼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進步。低碳經濟實質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潔能源結構問題,核心是能源技術創新、制度創新和人類生存發展觀念的根本性轉變。
“低碳經濟”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氣候變暖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嚴峻挑戰。發展低碳經濟,需要實施以下政策和措施。
一、推行低碳生產,實行可持續的生產模式
低碳生產是一種可持續的生產模式,要實現低碳生產,就必須實行循環經濟和清潔生產。循環經濟是一種與環境和諧的經濟發展模式,它要求把經濟活動組織成一個“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反饋式流程,其特征是低開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質和能源在經濟和社會活動的全過程中不斷進行循環,并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經濟活動對環境的影響降低到最小程度。清潔生產是從資源的開采、產品的生產、產品的使用和廢棄物的處置全過程中,最大限度地提高資源和能源的利用率,最大限度地減少它們的消耗和污染物的產生。循環經濟和清潔生產的共同目的都是最大限度地減少高碳能源使用和二氧化碳排放,最重要的操作模式是“減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環”。兩者不同之處是范疇的不同,前者是一種經濟模式,包括了生產和消費,后者只是一種生產模式,是循環經濟的組成部分。我國在電力、鋼鐵、化工和輕工等許多行業,已開展了循環經濟和清潔生產工作。
推行低碳生產,需要相關政策和配套措施,為此要做好以下工作。
摘要:作為資源型和能源型產業,典型高耗能的化工行業無法避免受到碳排放限制的強大沖擊。隨著中國經濟“雙碳”戰略的不斷推進,降碳、低碳、零碳甚至負碳成為各行各業發展的主旋律,對化工企業的影響非常大。對化工企業后勤管理低碳現狀和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提出一些有助于化工企業后勤管理中低碳化的具體做法。
關鍵詞:雙碳目標;后勤管理;低碳經濟;節能環保
這是中國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莊嚴承諾,也是國家快速構建起綠色低碳經濟體系的重要推動力。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指出,2022年要扎實做好持續改善生態環境,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的工作。今年全國兩會把節約資源和生態環保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充分表明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作為基本國策得到了進一步強化。全球氣候大會表明,影響全球氣候變暖的主要原因是過度的碳排放,降碳和低碳引起世界各國高度關注和重視,這不僅與國家經濟建設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也與人們的生產、生活乃至生存緊密相關。當前,綠色低碳發展成為全球能源化工行業發展的潮流,綠色低碳發展水平更成為化工行業的核心競爭力。2020年,中國石油和化工行業(包含煤化工)CO2總排放量約為14.81億t,約占全國CO2排放總量的16%,化工和金屬冶煉行業是碳排放大戶,兩個行業合計占全國碳排放總量比例超過20%,占全國工業(不含電力和熱力部門)碳排放總量比例接近60%(數據來源于CEADs數據庫)。
1雙碳目標下推進化工企業后勤管理低碳發展的重要性
各行各業都面臨著巨大的碳減排壓力,探索出一條實現雙碳目標的道路迫在眉睫。近幾年,化工企業已深度進入減碳行列,節能減排和降碳低碳措施已遍布生產各個環節。隨著低碳、綠色環保理念不斷加強,減碳從生產管理逐步滲入到企業后勤管理之中。后勤是企業管理中重要且不可分割的一環,是維持企業高效運行、安全生產和保障員工生活的服務窗口。后勤管理的提升和發展不僅要與企業在雙碳目標下的轉型發展目標相一致,也要為企業發展壯大保駕護航。后勤管理直接影響著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在引導人們踐行低碳、樹立節能降耗意識方面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和義務[2]。所以近幾年來,低碳、節能、環保、綠色已逐步成為后勤工作中不可缺少的標簽,特別是化工企業的后勤管理,更是要注意節能、降耗、增效,通過改變現有的工作方式,在節約資源、減少排放、綠色低碳的日常管理方面狠下功夫。上海華誼集團某化工研究所(以下簡稱“研究所”)是一家集科研、生產、銷售于一體的制造型企業。綜合管理部門承擔了綜合協調、信息化、檔案、保密、食堂、保潔、安保、會務、車輛、綠化等后勤工作。本課題以研究所為例,淺談后勤管理中實施綠色低碳環保方面的一些情況。
2雙碳背景下研究所在后勤管理中實施雙碳工作面臨的問題
1鄂爾多斯市推動低碳經濟發展的舉措實現
鄂爾多斯市經濟增長和環境的協調發展,將鄂爾多斯市的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資源型、不可再生型經濟向集約型、科技型、循環型經濟轉變,要大力推動低碳經濟的發展,努力實現能源清潔高效利用、降低碳污染排放。鄂爾多斯市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倡導經濟的發展要依靠資源但不依賴資源的理念,針對經濟發展過程中存在的能源消耗及廢棄物排放水平高等問題,在調整產業結構、加快資源轉化、推廣節能減排工程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切實改變一煤獨大的局面,有效推動了地區經濟的綠色、可持續發展。
第一,調整產業結構,加快結構轉型,大力推進非資源型產業重大項目建設,打造多元化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發展低碳經濟首先要求適時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以降低產業的能源消耗量,減少碳排放量,在實現產業低碳化的同時發展新型低碳產業。鄂爾多斯市大力推進裝備制造、電子信息、陶瓷等非煤產業的快速成長,積極發展煤炭、化工機械和風力發電設備的制造,引進建設汽車制造、能源裝備制造、電子產品制造等主導產業高端裝備制造業項目,構筑非資源產業集群,多元發展的產業體系初步建立,結構調整邁出重要步伐。鄂爾多斯市將裝備制造業作為非資源型產業項目建設的重點,著力打造裝備制造業集群發展平臺。作為鄂爾多斯市發展非資源型產業、推動地區產業轉型升級的一個重要平臺和窗口,2007年鄂爾多斯市開始發展裝備制造產業,經過6年的發展,鄂爾多斯裝備制造基地產業發展平臺日趨完善,初步形成了以奇瑞汽車、中興特汽、精功恒信重卡汽車為龍頭的汽車制造業,以新興重工能源裝備制造、久和風力發電整機制造為龍頭的能源裝備制造產業,以京東方液晶顯示器、榮泰光電為龍頭的電子產品制造業。
第二,在調整現有產業結構的同時,積極發展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新能源產業。鄂爾多斯市一方面利用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依托庫布其沙漠和毛烏素沙地發展風力發電廠,在鄂爾多斯市杭錦旗投資100億元人民幣建成了鄂爾多斯地區第一座特大型風力發電廠——伊和烏素風電場。伊和烏素風電場裝機容量規模1000千瓦。與同等規模的火電廠相比,伊和烏素風電場每年可節約標準煤16萬噸,可減少因燃燒煤炭排放的有害物質達8萬多噸。目前,鄂爾多斯市杭錦旗已成為內蒙古自治區18個重要的風電基地之一,已并網發電的風力發電機組達上百臺。鄂爾多斯市大力發展太陽能產業,其中與美國太陽能電池巨頭第一太陽能公司(FirstSolar)簽訂光伏產業發展及應用合作協議,建設2000兆瓦發電能力的太陽能光伏發電廠,并建設光伏產業各生產環節生產線、光伏建筑一體化及城鄉光伏應用系統,電站建成后的規模將比現今世界上最大的光伏電站要大30倍,是目前世界最大的人類使用太陽能項目。鄂爾多斯市積極利用生物質能發電,已形成生物質能發電裝機容量2.4萬千瓦。同時利用處理城市生活垃圾、動物養殖場產生的沼氣發電,可供500千瓦機組發電。
第三,加大資源轉化力度,推進優勢產業升級,積極推進循環經濟的發展。為了提高資源的綜合利用水平,改善地區環境質量,鄂爾多斯市從2005年開始就大力推進資源的規模化經營,淘汰落后產能。鄂爾多斯市擯棄傳統的資源開發和利用的理念,在對落后煤礦進行煤炭資源整合、淘汰落后產能的同時,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大力推進產業鏈延伸,提出了“高起點、高科技、高效益、高產業鏈、高附加值、高度節能環保”的發展循環經濟原則,通過引進新技術優化優勢產業內部結構,依靠科技進步推進煤炭產業轉型升級,大力發展新型煤化工產業,使煤炭生產向煤炭的綜合利用和深加工轉變,從而延伸煤炭產業鏈,提高煤炭產品附加值,加快煤炭工業轉型升級,推進循環經濟的發展。鄂爾多斯市以發展循環經濟,實現資源的充分開發和利用為目的,按照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循環路徑,鼓勵企業加大資源轉化力度,對資源實施循環技術改造,開發建設資源循環利用項目,著力構建煤炭、電力、天然氣產品、煤化工及精細化工產品四大基地,從而使鄂爾多斯市的煤炭、電力、化工、建材等行業形成上下游產品的有序鏈接、循環發展,實現資源和廢棄物的最大限度的綜合利用。通過全面推進煤化工產業重點項目建設,鄂爾多斯市已形成了煤—電及其廢棄物循環利用,煤—電—高載能及其廢棄物循環利用、煤—煤化工及其廢棄物循環利用、天然氣—天然氣化工及天然氣+煤循環開發利用等一系列循環經濟產業鏈。通過產業升級和延伸產業鏈,鄂爾多斯市形成了有絕對競爭力的油、氣、肥、醚、烴等現代煤化工產業集群,并將成為國家級能源化工產業基地。
第四,加大科技投入,積極引進國內外先進技術和設備,提高資源開發和利用的現代化水平,實現資源的高效利用。鄂爾多斯市鼓勵和引導企業引進國內外先進的技術和設備,提高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效率,鼓勵資源開發企業圍繞資源綠色開發和利用進行技術創新,建立和完善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的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在資源的高效利用方面,鄂爾多斯市不斷加強對煤矸石等煤系伴生資源的開發利用,通過采用煤矸石發電、提取環保建筑產品、生產土壤改良肥料等方式,形成了煤矸石等煤系伴生資源的大規模綜合利用系統。同時,不斷加大科技投入,鼓勵和引導煤炭生產企業采用國內外先進的煤炭開采工藝和裝備、應用先進的煤炭洗選技術,提升煤質的精細化管理水平,提高煤炭生產企業的現代化水平。2012年鄂爾多斯市在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等方面投入資金32.434萬元,與2005年投入科技研發資金9680萬元相比的3.4倍。此外,鄂爾多斯市定期組織資源開發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開展“產、學、研、用”活動,并給予企業資金支持鼓勵企業將研究機構成果實現產業化,以增強資源開發企業的技術創新的積極性、主動性和技術創新能力。目前,鄂爾多斯市已在羊絨、煤炭、化工等主導產業領域,建設了一批國家級、自治區級技術研究中心和科技園區,成為了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和可持續發展實驗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