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護理內科論文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1內科護理人員職業損傷的危險因素
1.1物理性危險因素針刺傷
針刺傷與銳器傷已成為臨床護理人員主要的職業傷害。內科護理人員職業感染的危險性是普通人群的20倍,并且85%歸因于針刺傷。
1.2化學性危害因素消毒劑
一些高效消毒滅菌劑對人體的呼吸道、皮膚、眼睛等都有一定的影響。長期接觸會引起結膜炎、咽喉炎和支氣管炎反應性疾病。空氣中汞的允許含量如果超標、就會引起頭痛及口腔黏膜發生炎癥;甲醛溶液,甲醛滅菌法是臨床上用于防止院內消毒,此法對預防細菌和病毒的感染效果好。但是甲醛對眼球和呼吸道黏膜有很強的刺激作用,直接危害醫護人員的健康。
1.3生物性危害因素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本校2013年級護理本科生共計100例作為研究對象,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50例。對照組接受常規內科護理教學,觀察組在此基礎之上,引入基于護理核心能力的教學模式。觀察組男11例,女39例,平均年齡(23.8±1.2)歲。對照組男10例,女40例,平均年齡(22.7±0.8)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觀察組、對照組學生均應用《內科護理學》(人民衛生出版社第3版)教材展開內科護理教學。對照組50例學生給予常規教學模式。以常規護理程序為依據,教學過程中,以教師為中心,對內科各種常見疾病的護理原則、護理要點、以及護理目標進行講述。觀察組50例學生給予基于護理核心能力的教學模式。該教學模式的實施要點為:①病案教學法:要求教師結合自身豐富的臨床護理經驗,設計具有典型特征的病案資料,引導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的護理技巧,提高反應能力。②小組討論法:以專科護理為切入點,設置相關的問題,課前要求學生利用各種途徑查閱相關資料,以小組為單位,課堂教學中展開組內、以及組間討論,最后教師進行總結,歸納護理重點。
1.3統計學方法:使用SPSS17.0對各項資料進行統計、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觀察組內科護理考試成績(83.25±3.15)分,對照組內科護理考試成績(71.29±2.83)分,觀察組學生對內科護理學知識的掌握度顯著高于對照組學生,觀察組學生對的臨床綜合能力顯著高于對照組學生,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第一篇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科室內共設置病床30張,護理人員28人,年齡(31.9±4.5)歲,工作年限(11.7±1.9)年,護士長1人,主管護師9人,護師15人,護士3人,選取2011年3月一2012年2月我院消化內科收治的患者52例,作為觀察組,其中男性29例,女性33例,年齡(42.7±3.9)歲,選取2009年1月—2011年2月來我院消化內科就診的患者51例,作為對照組,其中男性27例,女性34例,年齡(43.1±2.8)歲,所用病例均得到患者知情同意,本項研究通過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等資料上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觀察組采用分組護理模式,主要包括:①分組分管病床:按照病床與護理人員數量,共分為3個護理小組,護士長總管三組,主管護師3人,護士5人,病床10張,每位護士管理2個病床,負責該床位患者所有護理工作,每位主管護師管理2到3名護士,負責監督與指導護士執行護理任務,對其進行業務培訓,檢查護理質量與護理文書書寫情況,同時,主管護師負責組內危重病人的護理工作;②制定各崗位要求與職責規范:制定護士長、主管護師與護士的崗位要求和職責規范,嚴格按照醫療規范就行護理工作,同時護士長負責監督全科護理人員的護理文書書寫工作,每周進行一次抽樣檢查。對照組:實施傳統的功能制護理模式進行管理。
1.3療效評價標準患者意外事件主要包括壓瘡、意外摔傷、墜床、誤食藥物等;護理效率主要通過每天護理人員往返病床次數衡量。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形式表示,組間比用t檢驗,率之比用卡方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3年10月-2014年10月間收治的老年失眠患者40例,隨機地劃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20例。對照組中,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齡65-91歲,平均年齡(75.3±2.6)歲;病程4-36個月,平均病程(15.8±2.3)個月。觀察組中,男性21例,女性19例;年齡66-89歲,平均年齡(74.8±2.7)歲;病程5-34個月,平均病程(15.5±2.7)個月。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等對比差異不具備統計學意義,以P>0.05有可比性。
1.2中醫內科護理干預方法對照組行常規護理療法,護士系統向患者宣講睡眠衛生的基本常識,在條件許可的情形下,讓患者做一些睡前運動,例如,太極、散步等,幫助改善睡眠質量,鼓勵患者有規律的作息,科學制定作息時間表,逐步形成按時休息的良好生活習慣。觀察組患者行中醫內科護理干預法,具體如下:
1.2.1針灸護理針灸護理有助于提高老年失眠患者大腦皮質平衡的恢復進度,實施針灸的具體穴位包含:內關穴、三陰交穴及神門穴等。耳穴貼壓能起到鎮靜安神的效果,對大腦皮層的興奮產生調節或抑制的作用;采用朱砂外敷涌泉穴的方法,促使心腎相交,達到水火相濟,幫助患者盡快進入睡眠狀態。
1.2.2按摩護理臨床研究證明,過度疲勞無助于睡眠,老年人由于體能下降,新陳代謝相對遲緩,通過實施按摩護理干預,可加快血液循環速度,維持陰陽平衡,防范失眠。針對肝郁化火的老年患者而言,護士每日要對患者的天庭、印堂、耳廓背溝及太陽穴進行按摩,30-50次/d,運用自己的手心對患者足心的涌泉穴進行按摩,100次/d。針對痰熱內擾的失眠患者,護士要對其中脘、足三里及合谷展開按摩,80-100次/d。
1.2.3飲食干預著名中醫論著《素問》中曾報道患者如若腸胃不適,則會無法安寢。因此,護士要特別關注患者的飲食狀況,特別是睡前忌咖啡、濃茶與烈酒,遠離香煙,可用熱牛奶代替。患者平素飲食要以清淡為主,切不可選用油膩、辛辣或有刺激性的食物。平日少吃多餐,晚餐攝入量不能過多,多吃玉米、水果及海帶等食物,也可把10-24粒酸棗仁炒熟,研成粉末在睡前沖服。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2011至2014年我院共接收了60例呼吸內科重癥患者,共有男性患者34例,女性患者26例,最小患者16歲,最大患者80歲,將這些患者分組為三個組,各有20例。其一般性資料不存在統計學差異性,能夠進行比較分析。
1.2護理方法
第一組患者采取環境護理的方式,醫護人員要保證患者治療的安全性,對患者病房區域中的床單、器械等易污染接觸面進行除菌、消毒,定時對病室進行通風、殺菌處理,確保病室有充足的陽光照射,保持清新的環境,避免交叉感染,同時還要降低噪音污染,確保病室的安靜,為患者的康復提供良好的環境。由于患者在治療過程中會使用氣囊,如果氧氣過低會還會導致急性重癥哮喘患者的死亡,因此要及時對氣囊進行放氣和通氣,頻率為2h/次,將氣囊壓力保持在2.45kpa,根據患者的狀況適當的調節氧氣流量,將蒸餾水添加至濕化瓶,確保給氧量的準確性。第二組患者使用心理護理,護理人員和患者進行交流,取得患者的信任,對其心理需求給予滿足,疏導患者的心理負面情緒,釋放壓力,提升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和配合度,鼓勵患者,為其建立治療信心,雙方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第三組患者采取機械護理法,護理人員應將患者的鼻咽部位及口腔分泌物進行清潔,防止分泌物誤流入氣道中引發窒息的危險,對于呼氣末正壓較高的患者要采取密閉的方式吸痰,吸痰動作要輕巧、準確,避免出現刺激性嗆咳現象,保持呼吸道通暢,并進行呼吸道濕化護理,霧化或吸入氣體的溫度應處于35~37°的范圍,2h/次,使病房的溫度保持在22—24℃的適宜范圍。
2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