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教學法論文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一、“廣告學”教學方法體系的創新
無論是市場營銷專業本身,還是廣告學課程,都是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這為廣告學的教學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在教學中一定要秉承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原則,采用多種教學法并存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1.進一步強化案例教學法
如今經管類院校在教學中廣泛采用案例教學法。廣告學作為一門綜合學科,具有非常強的操作性和創新性。這門學科需要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前提下,發揮創意,不僅要善于學習理論知識,更要善于觀察生活、把握時代特色,鼓勵發散思維、嫁接思維。因此,案例教學法在課程學習中尤為重要。第一,經典案例。在廣告學中,有許多理論來自于廣告創作人的實踐經驗總結。在課堂講述中,用經典案例來說明,更能刺激學生對理論的學習熱情。第二,代表性案例。將廣告熱點作為案例講述,并帶領學生深入分析。要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必須讓學生多觀察、多思考,也就是啟迪學生的思維創造力。學生本來就喜歡追趕潮流,也樂于去接受新事物,廣告熱點問題本身就受到學生的關注,以此作為突破口,更能引起學生的共鳴。第三,網絡廣告案例。在目前的廣告學課程體系中,對具有時代特征的新媒體、網絡廣告模式的講述非常少。但這又是未來的營銷、廣告發展的方向。因此,在課程講述中有選擇地講述網絡營銷案例,啟發學生的思維。在平時的工作中,教師需要收集廣告案例,建立案例庫。管理類課程有一個共性,即權變的影響:環境不同,則方法不同。案例的學習就是要讓學生學會尋找不同的變量,并匹配不同的理論,查找解決方案的過程。此外,對于授課教師來說,案例收集的過程也是獲取知識的過程,并不斷關注時展的特征。在案例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雖然是將主動權交給了學生,讓學生有更多展示的機會,但教師需要將大量工作做在課前,例如對案例的精簡、整合、分析、歸納等,這也是一個學習和提高的過程。另外,教師需要在課后給學生布置作業,讓學生查找資料,尋找解決方案,多動手,勤動腦。通過多看、多想、多練,培養學生對廣告創作的感覺。
2.專題教學法
教師需要結合課程內容,結合實際情況有針對性的做些專題講座。在專題教學法中,可以將課程中的重復內容進行凝結歸納,并在主題突出的情況下啟發學生的思維能力。這種教學法需要結合教材,又高于教材,突出主題,增強教學的針對性。例如,在廣告學課程中,廣告心理學部分與消費者行為學的重合、廣告調查部分與市場調查與預測課程的重合等,通過專題教學法可有效消除。
一、精心設計教學內容本課程涉及多學科領域
包括生藥、天然藥化、藥物分析、制劑和藥事管理等。若詳細講述各方面的相關內容需要大量的學時數,可能會使學生重復學習一些專業知識,甚至會讓有些學生感到課程繁重而卻步。因此,我們在有限的18學時中,圍繞中藥新藥研發,精心選擇各研究領域的理論知識和方法技術,更注重介紹了解各領域的途徑,提供各學科“接口”,便于學生在課后自主拓展知識。本課程的內容主要包括政策法規,研究內容與方法,中藥的現狀與發展等三大部分。中藥新藥研發的相關政策法規較多,且不時更新。在課堂上,我們重點介紹《中藥、天然藥物注冊分類及申報資料要求》,以及中藥新藥申報的基本流程,讓學生了解中藥新藥的類型、申報資料和流程的基本框架;同時分析近年注冊分類的變動內容及原因,讓學生體會我國中藥新藥的研究方向。其他的諸多法規,在課上僅指引學生到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網站上查詢最新版法規,并強調在研發過程中應隨時關注法規的變動。中藥新藥研究的內容與方法涉及多學科的專業知識,本課程選擇提純工藝、制劑工藝、質量評價、藥效學和毒理學研究這幾項重要的研發內容展開講述。由于每一方面僅2學時,因此我們讓學生在課上掌握核心環節,初步但較全面地了解傳統和現代的方法;增加自學的內容,將各種方法、技術的具體原理和應用,以及一些易于理解的內容,讓學生在課外自主拓展;介紹相關的參考書,并讓學生關注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網站上相關的技術指導原則。中藥的現狀與發展部分是讓學生了解和思考我國中藥新藥的現狀以及研究與開發中藥的策略。這部分以學生研討為主,教師講授為輔。研討主題不追求知識的系統、全面,而是根據中藥的發展以及社會熱點問題適時調整,在促進學生靈活應用所學知識的同時,激發學生的興趣,增強發展中藥新藥的使命感。
二、綜合應用多種教學方法教學方法對于激發學習熱情、培養創新能力至關重要
《中藥新藥研究與開發》課程內容多樣,且學生層次不一,高、低年級的學生都有,單一的方法很難適用于所有內容與學生,必須采用多種教學方法。混合式教學法在國內教育界頗受認可,是現代教學方法改革的發展趨勢,已逐步推廣應用,但在具體課程中尚需摸索。我們根據這門課程的內容、學生的情況以及教學的設備,靈活運用了講授法、案例教學法和研討法,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1.講授法
該法是傳統的、最基本的教學方法,由教師扮演傳授知識的角色,學生可以直接、快速地掌握知識。我們主要應用該法介紹中藥新藥研發與申報的基本流程、主要研究內容以及各研究領域的核心理論知識與重要方法,使學生,尤其是沒有專業基礎的學生,很快了解研發的概貌和重點。在講授知識的過程中,穿插提示學生可拓展的自學內容并介紹相關的參考文獻。這樣,學生在短暫的課堂學習中能夠了解主線和重點,課后可以有的放矢地根據興趣自主學習。此外,講授法還用于介紹新藥研發的實際經驗,因為經驗很難從書本中獲得,是教師多年從事相關領域研究的積累。
論文摘要: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是舉世矚目的職業教育成功的典范。主要介紹德國職業教育的法寶——行動導向教學法。詳細介紹行動導向教學法中的項目學習法,案例學習法和引導文教學法。最后,探討行動導向法對我國職業教育的啟示。
論文關鍵詞:行動導向教學法項目學習法案例學習法引導文教學法
行動教學法是一種基于實際工作的教學方法。該方法產生于英國,由英國的教授瑞恩斯(ReginaldRevans)在20世紀60年代首先提出。隨后在世界范圍內得到廣泛的推廣和應用。
參與者通過小組討論和再學習得到深入的思考,分享彼此的經驗,最終提出解決方案。這種經驗共享的方式,不僅能夠得到創新的方案,而且可以幫助個人和集體更好地適應快速變化的世界。這種方法被認為是過去四十年里管理和組織發展中產生的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筆者有幸參加德國繼續教學協會與中國教育部聯合舉辦的旨在培養職業教學老師教學方法,開發職業教學媒體的“媒體技術”項目。在德學習期間,筆者系統學習了行動導向教學法。以下是幾個典型的行動導向教學法的介紹。
1項目學習法
[內容提要]商務英語課程的實用性很強,既強調英語語言知識的傳授,也注重商務專業技能的培養。案例教學法能夠很好地兼顧兩者之間的平衡,比傳統教學法發揮更大的作用。本文結合商務英語課程的特點探討了在高校商務英語課程中有效運用案例教學法的方法和原則。
一、案例教學法的起源與特點
十九世紀七十年代美國哈佛大學法學院院長C•C•蘭德爾編寫了世界上第一本案例教學法教材《合同法案例》,該書的出版標志著案例教學法的誕生。1921年哈佛大學商學院院長華萊士•B•湯哈姆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案例集,標志著案例教學法在哈佛商學院教學體系中的廣泛運用和不斷推廣。我國于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在醫學、國際商務、軍事、市場營銷等學科領域,引進案例教學法并取得了積極的效果。案例教學法,國外稱為個案研究(casestudy),是教師運用案例去形象地說明理論知識,使學生通過對各種案例的分析討論進一步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與掌握,同時也培養學生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的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因此,有人認為案例教學法是一種準實踐的教學方式(俞林,2004:54)。其特點為:
1、案例教學法注重學生的能力培養,著眼于提高學生的創造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不僅僅滿足于理論知識的獲得。通過大量具體案例的收集、整理分析,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運用學過的專業知識對案例進行討論,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從而達到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實現了從理論到實踐的飛躍,糾正了傳統教學法從理論到理論的弊端。
2、培養和增強學生的組織協調能力、合作意識和集體精神。案例教學法需要分成小組收集、整理、展示案例,在這個過程中,小組里的每一個成員都必須具備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互相協作、分工明確、服從大局、突出個性。小組長輪流擔任,所以每個成員都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在實踐中鍛煉自己的組織協調能力和團結協作精神。
3、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調動學生自覺學習的積極性。案例教學法以學生為主體,傳統型的教師必須解決好自己角色的轉變:從以教師為主到以學生為主,從滿堂灌到學生自己展示案例、討論甚至爭論案例,教師成了“裁判員”和“教練”,學生成了“運動員”——“運動場上的主角”。因此,案例教學法能夠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不像以前在傳統的課堂上那樣消極地等待教師的知識傳授。
1案例教學法在法學本科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1對案例教學的目標定位認識不清
我國法學教育的目標定位到底是精英教育、職業教育還是通識教育這個問題上,理論界和實務界并沒有達成一致意見,由此帶來了案例教學法的目標定位的混亂,主要體現在:案例教學法到底是理論講授的輔助性工具,還是通過不斷的模擬法庭訓練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或者說與理論講授作用同等重要以培養學生全方面的能力呢?案例教學法在目標定位上的模糊,直接影響到各大高校對其地位的認識,也進一步影響著它在實踐中功能的發揮。作為從西方引進來的舶來品,案例教學法在我國法學本科教育實踐中大多淪為傳統理論講授的附屬品,其功能主要用于對教師所講授的枯燥和晦澀的理論進行解釋和補充,或者直接就是深奧理論的簡單重復和強化。這方面最典型的例證就是實踐中很多高校在引用案例教學法時將其等同于舉例教學。也就是說,在大學法學本科教育中,許多教師通常在講授了某一法學理論后,為了加深學生對該理論的掌握,便列舉一個與該理論密切相關的案例,由于是在預設的情境中,學生很自然會運用剛學過的原理分析案例。這種教學方法雖然運用到了案例,但僅僅是運用案例對教師所講授理論的驗證,它并沒有培養學生判斷和分析問題的法律邏輯思維,也沒有提高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并不是真正的案例教學法。
1.2案例教學的專業教材參差不齊
隨著案例教學法在大學本科教學中的引進,教材的缺乏成了各高校在案例教學中面臨的一個難題。為解決該難題,許多高校和專家學者編寫和出版了種類繁多的案例教材,這些教材雖然在數量上比較客觀,但在質量上存在著參差不齊的局面。主要體現在:第一,體系結構的編排沒有統一標準。與各法學教科書的體系結構比較統一不同,現行案例教材大多都是高校學者或實務界精英依托自己豐富的教學和實戰經驗,借助于網絡、教學參考書、法院的判決等渠道,根據自己的喜好和擅長編寫而成。由于案例教學法的目標定位不明確,所以各案例教材在體系結構上呈現出仁者見仁、治者見智之勢,比如:有些案例教材大篇幅介紹案情而缺乏與相關法律知識的銜接,有些案例教材重視法理分析而忽視案情梳理等。因此,不同版本的案例教材在結構和內容上千差萬別,讓使用者難以辨別其優劣。第二,具體的案件事實被過度加工。為了與相應的法律原理對應,許多教材編寫者在選擇案例上往往將復雜的案件事實加工,剝離與法律原理無關的內容,保留要運用法律原理的內容,使得所簡化的案件事實清楚,沒有任何爭議,學生直接套用原理就能分析到正確結論。學生雖然會分析這一個案例,但是同類型的案例卻還是不能獨立分析,不利于培養學生運用抽象的法律原理分析復雜案例的能力。不僅如此,案例教材在案例事實上的隨意剪裁,也造成教師在講授案例時有意虛構事實、忽略事實和肢解事實,忽略發動學生參與案件的推理過程,使得新型問答式的啟發教學演變成了教師一個人“唱獨角戲”的傳統“滿堂灌”式和“填鴨式”教學。
1.3案例教學的適用范圍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