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進口貿易的問題

      進口貿易的問題范文精選

      前言:在撰寫進口貿易的問題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進口貿易的問題

      新關稅制度

      一、關稅稅率降低對進口貿易額及對國內企業的影響

      自從1992年我國決定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后,我國對外經濟貿易朝著更加自由化和市場更加開放的方向發展。1992~1997年,短短的五年中,我國關稅總水平從43.2%降至17%。關稅所降幅度,無論是從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的角度,還是從我國目前國內市場的承受能力的角度來看,都是很大的。關稅下降的結果是進口貿易量的擴大,從上海市近兩年商品進口的情況看,關稅稅率大幅度下調,降低了企業進口成本,刺激了進口商品貿易量的增加。從上海海關的統計數字反映,1996年上海口岸進口貨物總值達256.6億美元,比1995年增加31.3億美元,增長了13.9%。同時上海口岸進口貨物總值在全國進口貨物總值中所占比重也在逐年增加,1994年為15%,1995年為17%,1996年為18.5%。在進口商品結構中,不僅低稅率商品的進口貿易量在擴大,而且高稅率商品也在陸續增加,但低稅率商品進口貿易量比高稅率商品增長的幅度相對較大。像化工類產品,由于關稅稅率下降的幅度比其他商品大,近幾年的進口貿易量呈強勢增長,這表明稅率的高低仍然是決定進口商品成本大小的主要因素,它對商品的進口貿易量產生直接影響。

      從另一方面看,國內市場的需求狀況也影響著商品進口的貿易量。如果國內市場疲軟,有效需求不足,那么盡管關稅稅率下調,商品進口的量也是相對有限的。相反,對于那些國內市場需求量大的商品,一旦稅率降低,商品進口的貿易量就會急劇增長。如葡萄酒的進口情況就是如此,據從上海海關的統計反映,由于國內市場葡萄酒的需求旺盛,1997年第1季度葡萄酒的進口總量與1996年同期相比增長了28倍。

      關稅稅率下降對國內經營進口的企業和對國內的生產企業產生著不同影響。對于經營進出口貿易的公司,關稅稅率下調,降低了公司的進口成本,公司的進口利潤增加;對于那些使用進口原料或零部件來生產出口產品的企業,關稅稅率下調,降低了企業的生產成本,提高了企業的出口競爭力。但是,對于其他國內生產企業,降低關稅稅率則增加了生產企業的市場競爭壓力,尤其是對那些生產家用電器、精細化工產品和一些輕工產品的生產企業,市場競爭壓力更為明顯。從上海市的調查結果反映出,隨著我國關稅稅率的大幅度降低,進口貿易量擴大,已開始沖擊部分國內市場,對上海市地區的生產企業形成了一定的市場競爭壓力。在被調查的多數企業都認為,我國新的梯形結構關稅稅率對國內產業雖然也起到了一定的保護作用,相對減緩了進口商品對國內市場的沖擊,抑制了進口規模無限制地擴張,但是這種相對保護只是暫時的。從長遠來看,在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生存和發展,最終還是要靠提高企業自身的市場競爭力。

      二、在新關稅制度下進口貿易結構呈現出新的變化

      我國新關稅制度的宗旨是:降低關稅水平,理順稅率結構;擴大征稅稅基,穩定進口稅收;削減稅率峰值,實行適度保護。經過幾年來的關稅稅率的不斷調整和減免稅的清理,使上海口岸的進口貿易格局呈現出新的變化。從大的貿易格局看,隨著減免稅政策的調整,減免稅進口商品的貿易量日漸下降。尤其是1996年起,國家對貸款、捐贈、易貨貿易等項目的進口貨物減免稅的取消,并開始對1996年起新批準成立的外商投資企業進口物資一律征稅后,上海口岸進口貿易結構同1995年以前相比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據上海海關統計,1995年以前,在上海地區的進口貨物中減免稅貨物在進口貨物總量中所占的比例分別大于加工貿易貨物和一般應稅貨物在進口貨物總量中所占的比例。而到了1996年隨著國家對于一些進口貨物減免稅的取消后,減免稅進口貨物在進口貨物總量中的比例開始下降,而加工貿易和一般應稅貨物的進口量相應增加,形成了一種新的貿易格局。這一新的貿易格局在1997年仍然保持不變,即加工貿易貨物領頭,應稅貨物隨后,減免稅貨物進一步下降。

      點擊閱讀全文

      新關稅制度運行

      一、關稅稅率降低對進口貿易額及對國內企業的影響

      自從1992年我國決定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后,我國對外經濟貿易朝著更加自由化和市場更加開放的方向發展。1992~1997年,短短的五年中,我國關稅總水平從43.2%降至17%。關稅所降幅度,無論是從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的角度,還是從我國目前國內市場的承受能力的角度來看,都是很大的。關稅下降的結果是進口貿易量的擴大,從上海市近兩年商品進口的情況看,關稅稅率大幅度下調,降低了企業進口成本,刺激了進口商品貿易量的增加。從上海海關的統計數字反映,1996年上海口岸進口貨物總值達256.6億美元,比1995年增加31.3億美元,增長了13.9%。同時上海口岸進口貨物總值在全國進口貨物總值中所占比重也在逐年增加,1994年為15%,1995年為17%,1996年為18.5%。在進口商品結構中,不僅低稅率商品的進口貿易量在擴大,而且高稅率商品也在陸續增加,但低稅率商品進口貿易量比高稅率商品增長的幅度相對較大。像化工類產品,由于關稅稅率下降的幅度比其他商品大,近幾年的進口貿易量呈強勢增長,這表明稅率的高低仍然是決定進口商品成本大小的主要因素,它對商品的進口貿易量產生直接影響。

      從另一方面看,國內市場的需求狀況也影響著商品進口的貿易量。如果國內市場疲軟,有效需求不足,那么盡管關稅稅率下調,商品進口的量也是相對有限的。相反,對于那些國內市場需求量大的商品,一旦稅率降低,商品進口的貿易量就會急劇增長。如葡萄酒的進口情況就是如此,據從上海海關的統計反映,由于國內市場葡萄酒的需求旺盛,1997年第1季度葡萄酒的進口總量與1996年同期相比增長了28倍。

      關稅稅率下降對國內經營進口的企業和對國內的生產企業產生著不同影響。對于經營進出口貿易的公司,關稅稅率下調,降低了公司的進口成本,公司的進口利潤增加;對于那些使用進口原料或零部件來生產出口產品的企業,關稅稅率下調,降低了企業的生產成本,提高了企業的出口競爭力。但是,對于其他國內生產企業,降低關稅稅率則增加了生產企業的市場競爭壓力,尤其是對那些生產家用電器、精細化工產品和一些輕工產品的生產企業,市場競爭壓力更為明顯。從上海市的調查結果反映出,隨著我國關稅稅率的大幅度降低,進口貿易量擴大,已開始沖擊部分國內市場,對上海市地區的生產企業形成了一定的市場競爭壓力。在被調查的多數企業都認為,我國新的梯形結構關稅稅率對國內產業雖然也起到了一定的保護作用,相對減緩了進口商品對國內市場的沖擊,抑制了進口規模無限制地擴張,但是這種相對保護只是暫時的。從長遠來看,在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生存和發展,最終還是要靠提高企業自身的市場競爭力。

      二、在新關稅制度下進口貿易結構呈現出新的變化

      我國新關稅制度的宗旨是:降低關稅水平,理順稅率結構;擴大征稅稅基,穩定進口稅收;削減稅率峰值,實行適度保護。經過幾年來的關稅稅率的不斷調整和減免稅的清理,使上海口岸的進口貿易格局呈現出新的變化。從大的貿易格局看,隨著減免稅政策的調整,減免稅進口商品的貿易量日漸下降。尤其是1996年起,國家對貸款、捐贈、易貨貿易等項目的進口貨物減免稅的取消,并開始對1996年起新批準成立的外商投資企業進口物資一律征稅后,上海口岸進口貿易結構同1995年以前相比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據上海海關統計,1995年以前,在上海地區的進口貨物中減免稅貨物在進口貨物總量中所占的比例分別大于加工貿易貨物和一般應稅貨物在進口貨物總量中所占的比例。而到了1996年隨著國家對于一些進口貨物減免稅的取消后,減免稅進口貨物在進口貨物總量中的比例開始下降,而加工貿易和一般應稅貨物的進口量相應增加,形成了一種新的貿易格局。這一新的貿易格局在1997年仍然保持不變,即加工貿易貨物領頭,應稅貨物隨后,減免稅貨物進一步下降。

      點擊閱讀全文

      加工貿易正確認識

      盡管加工貿易對國民經濟發展具有巨大的正面作用,但是,與任何事物一樣,有其利也有其弊,加工貿易也會帶來一些負面影響。對加工貿易作用的評價,從加工貿易在我國發軔之初,就存在不同的觀點。近年來,隨著中央政府重視打擊走私,這種爭論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并對有關政策的走向產生了影響。

      對于加工貿易負面作用的認識,有些是客觀存在,有些則是由于看待問題角度的失誤,存在夸大甚至強加于加工貿易之嫌。無論如何,看待像加工貿易這樣重大的事物,關鍵要從大局出發,比較其利弊得失。分析存在的問題,不是為了“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否定加工貿易發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而是為了解決問題,引導加工貿易更好地發展。因此,對于存在的問題,需要認真地分析。

      一、關于加工貿易“飛料”走私問題

      我國的加工貿易政策規定,對加工貿易進口料件實行“保稅”監管政策,即用于加工貿易出口的料件進口時,免征關稅與增值稅,出口時不退增值稅。以加工貿易名義進口的料件,若用于生產內銷產品,要補交關稅與增值稅。對于采用部分國內中間投入品的加工貿易出口,出口退稅實行“免、抵、退”政策。應該說,這是在當前我國增值稅率和關稅水平較高的情況下,發揮我國比較優勢充分利用國際市場的一個明智之舉。正是實行了這些政策,才使我國加工貿易得到了長足發展。但是,少數不法分子受利益驅使,利用加工貿易進行走私犯罪活動。不法分子采用虛報品名、規格、數量,進口以多報少,出口以少報多,高報單耗,以次充好,甚至采用“假單證、假印章、假簽名”等“三假”手段,從事走私勾當,將保稅進口的貨物在國內倒賣。1997年開展嚴打走私運動以來,連續幾年破獲了大量以加工貿易之名進行的走私犯罪活動。據海關統計,1997年查獲30萬元以上的加工貿易走私大要案401起,合計案值33.3億元,分別占全國海關查獲大要案總數的36%和總案值的54%。1999年查獲加工貿易走私大要案47起,合計案值28.7億元,分別占全國查獲走私案總數的39.5%和總案值的53%(邵祥林、王玉梁、任曉薇:《未來國際貿易的主流》),第82頁,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1年)。2000年全國海關共查獲加工貿易渠道走私案件752起,案值25.4億元,雖然案件數只占全部走私案件數的7%,但案值比例高達42%。2001年上半年,海關調查部門立案的走私案件,涉及加工貿易的案值,仍達到總案值的42.7%;海關緝私警察立案的走私案件,加工貿易的案件呈明顯上升勢頭,共立案148起,增長48%,案值12.5億元,增長76%,擅自倒賣保稅料件、成品、甚至減免稅設備是走私的主要形式。

      從海關查獲的走私案件看,利用加工貿易走私案占較高的比例。但是,能否據此認為加工貿易就是走私最重要的渠道呢?答案是不確定的。據國際經驗,查獲的走私案值,一般約為實際走私案的10%,甚至更低。在查獲的走私案件中,不同方式的走私,被查獲的難度不同,因此,不能簡單地從已查獲的走私案件中的比例,來推算不同方式在全部走私案件中的比重。加工貿易走私,由于必然在海關留下有關單據,因此,與那些“闖關”走私案相比,以加工貿易之名走私的案件,事后仍然可能查獲,所以,當大規模開展打擊“走私”活動時,對以往的案件,加工貿易走私更易被查獲。因此,我們尚不能從近幾年海關查獲走私案中加工貿易走私所占的比重來推論其在全部走私渠道中的比重。也許所查獲的以加工貿易方式走私金額占較高比重,只是說明這種走私更易被查獲。

      走私活動的猖獗,不是因為實行加工貿易政策,而是由于過高的關稅和增值稅造成的巨大利益的刺激,以及監管手段的落后和官員的腐敗。只要上述誘發走私的原因存在,不管是否實行加工貿易政策,走私都是不可避免的。

      點擊閱讀全文

      商標平行進口管理

      【內容提要】商標平行進口問題一直爭議較大,在我國情況也是如此。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的深入和與世界貿易組織距離的縮短,及實踐中這類案件發生呈上升趨勢的形勢,這一問題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本文先從歸納并評述平行進口理論中幾個對立關系入手,即從權利窮竭原則與地域性原則、個體利益與公眾利益、貿易自由主義與非關稅壁壘角度權衡不同制度的取舍,最后得出對商標平行進口應允許并加以規制,而不是絕對禁止的結論。

      【關鍵詞】平行進口灰色市場進口商標法知識產權法

      平行進口(ParallelImport)又稱灰色市場(GreyMarket)進口,是指在國際貿易中,進口商未經進口地商標權人(包括商標所有權人及商標使用權人,下同)同意,從境外進口經合法授權生產的帶相同商標的同類商品的行為。本文要討論的商標平行進口情形限于相關的國內、國外商標屬同源的情形。

      一、“權利窮竭原則”與“地域性原則”之間的抉擇

      商標權平行進口合法與否,在理論上主要是體現為商標權的“權利窮竭原則”(或稱“普遍性原則”)與“地域性原則”的沖突。贊成者認為根據“權利窮竭原則”,附有某商標的商品一經商標權人或其授權的人的同意第一次投入市場后,商標權人即喪失了對其控制,其權利即告窮竭。反對者則認為商標權本身就具有地域性,所以商標權利窮竭也應具有地域性,不能由于一國的商標權人的商品投放入市場的行為,同時使他國商標權人在他國的權利也用盡。

      各國實踐的巨大差別及國際組織試圖統一規定努力的失敗說明了簡單地談“權利窮竭”或“地域性”顯然已無濟于事,挖掘兩原則背后隱藏的立法本意是非常必要的。知識產權“地域性原則”的提出是基于各國知識產權法的內容有很大差異,保護的期限、范圍、方式均有所不同,因而依不同法律產生的知識產權應該是相互獨立的。而“權利窮竭原則”則是為了平衡知識產權人專有權所產生的負效應而設置的,其主旨是對知識產權人的權利加以必要的限制,以免產生過度壟斷,阻礙產品的自由流通[i]。兩者考慮問題的出發點不同,所以在國內市場它們一般是不會產生沖突的。在發生沖突的平行進口情形時也應考慮這兩個因素,然后再判斷兩者是可以像在國內市場一樣和平地相處,還是需要重新考慮它們的價值取向。

      點擊閱讀全文

      反傾銷協議管理

      最初的反傾銷規則是1947年《關貿總協定》第6條一個條款的規定。該條款規定出口價格低于正常價值即為傾銷,正常價值通常指“旨在供出口國國內消費的相同產品在正常貿易過程中的可比價格。”由于該條款只是一條原則性規定,各締約方依此進行反傾銷調查時易導致混亂,因而在1967年肯尼迪回合談判中締結了專門的反傾銷協議。后經東京回合、烏拉圭回合的兩次修改,形成了現在的《關于履行1994年關貿總協定第六條的協議》,簡稱《反傾銷協議》。《反傾銷協議》對傾銷的認定,反傾銷的實施等作了詳細的規定,目的是保護公平競爭,遏制惡意傾銷和限制濫用反傾銷措施。但事實上,隨著關貿總協定多邊談判的深入,關稅及其他非關稅措施受到越來越多的限制,反傾銷作為國際法律規范所認可的一種貿易保護措施,從70年代起,演變成最主要的貿易壁壘。據日本通產省的統計,國際反傾銷案70年代年均約40起,80年代年均達174起,而1990~1997年年均更高達234件。反傾銷案件逐年增加,各國各行其是,動輒以反傾銷調查來阻止外國產品的進口,給世界經濟貿易造成巨大的負面影響。《反傾銷協議》的目標與功效之間的沖突表明其本身存在漏洞。

      一、對《反傾銷協議》的觀念基礎——“傾銷有害論”的質疑

      《反傾銷協議》的觀念基礎是:傾銷是一種侵略性貿易行為,會造成本國相關行業的損害,必須加以法律制裁。事實上傾銷對進口國有何影響呢?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前主席布朗史戴爾的高級經濟顧問安德森用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對反傾銷進行了縝密的經濟論證,指出反傾銷對美國社會凈福利的損害。以1990年挪威鮭魚案為例,根據大西洋鮭魚貿易聯盟的指控,美國對自挪威進口的新鮮鮭魚征收了23.8%的反傾銷稅,征稅后國內生產者每年增加利潤70~80萬美元,由于鮭魚價格上漲,消費者每年的凈損失達1810~1850萬美元,結果使美國社會凈福利下降670~720萬美元。又如,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估計,如果1995年取消反傾銷稅和反補貼稅,該年將會增加價值約16億美元的凈福利。這足以說明傾銷對消費者和社會福利水平的提高是有利的,只是對進口國相關行業會造成一定沖擊。但會不會出現傾銷者用低價壓垮同業競爭者而壟斷市場呢?對這些疑問經濟學家大都持否定態度。理由是要實現對進口國市場的壟斷,傾銷者不但要排擠掉全部的國內競爭者,還要阻止國外競爭者進來,換句話說,它必須實行全球性壟斷,或者說服東道國政府限制對該市場的進入,這是完全不可能的。而且,一旦將價格抬高,被攆走的當地供應商就會卷土重來。根據經合組織1995年的一項報告表明,在國際貿易中,掠奪性定價對進口國造成的壟斷威脅幾乎不存在。也正是由于低價市場的存在,才使進口國消費者和中下游產業從中受益,而且對平抑進口國物價水平,抑制通貨膨脹有積極的作用。所以,《反傾銷協議》的觀念基礎“傾銷有害論”的觀點是站不住腳的。

      二、對傾銷認定的質疑

      WTO《反傾銷協議》第2.1條規定,一項產品從一國出口到另一國,如果其出口價格低于在該出口國正常貿易中用于消費的相同產品的可比價格,即正常價值,該出口即被視為傾銷。由此可知,出口價格與正常價值的界定是確定是否構成傾銷的至關重要的依據,也是確定反傾銷稅額的依據,但《反傾銷協議》對出口價格和正常價值的確定都值得商榷。

      1.對“正常價值”確定標準的質疑

      點擊閱讀全文
      日韩va亚洲va欧洲va国产| 亚洲国产精品人人做人人爽| 亚洲天堂中文字幕在线| 亚洲国产区男人本色|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爆乳| 亚洲最大av资源站无码av网址| 亚洲白嫩在线观看| 亚洲日韩乱码久久久久久| 337p日本欧洲亚洲大胆精品555588|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首页| 亚洲高清免费在线观看| 亚洲第一成年人网站| 亚洲视频在线免费看| 亚洲欧洲另类春色校园小说| 亚洲中字慕日产2020| 亚洲午夜在线播放|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无线码|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A片老| 亚洲国产无线乱码在线观看| 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偷一| 一本久久综合亚洲鲁鲁五月天|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碰| 亚洲爽爽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永久在线| 亚洲精品无码国产| 亚洲大片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不卡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免费观看| 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国产最大| 亚洲AV中文无码乱人伦| 亚洲一区无码精品色| 亚洲精品无码不卡在线播放HE | 亚洲精品无码专区在线在线播放| 亚洲人成在线播放网站| 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 亚洲无线一二三四区| 亚洲综合无码无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一区| 曰韩亚洲av人人夜夜澡人人爽 | 亚洲精品123区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有乱码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