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化學教案水的組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第二節水的組成
(1課時)
一.知識教學點
1.水的物理性質。
2.水是由氫元素和氧元素組成的,水的化學式是H2O。
二.重、難、疑點及解決辦法
1.重點:確定水的元素組成,引出氫氣。
2.難點:水的化學式的確定。
3.疑點:水的化學式為什么是H2O。
4.解決辦法:由產生的氫氣的體積與氧氣的體積比,氫氣與氧氣的密度計算出兩種元素的質量比,再由兩種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計算出水中氫、氧兩種元素的原子個數比。
三.教學步驟
(一)明確目標:
1.了解水的物理性質。
2.了解水是由氫元索和氧元素組成的,水的化學式是H2O。
(二)整體感知
本節內容為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的教材。通過電解水實驗的事實,得出水是由氫元素和氧元素組成的。并且通過實驗和推導要給學生一個啟示,物質的化學式是實驗事實再通過嚴格的計算得出的,不是憑空捏造的,從而深刻理解課文含義,使學生的各種能力得到發展。
本節的另一個主要任務是引出氫氣,為下一節內容打基礎。所以本節的關鍵是做好實驗,一定要保證實驗成功,否則必須重做。以使學生對實驗事實有正確的表象。使他們可以進行正確的分析,得到正確結論。
講解本節內容時應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使學生充分發揮主體作用。
(三)教學過程
[復習引入]:前面我們學習了水在自然界的分布,它與人類的密切關系,水污染的形成,危害以及防治辦法。知道了水是人類寶貴的自然資源,我們要保護水、愛惜水,節約用水。那么,同學們想一想,水是純凈物還是混合物?水的物理性質是什么?它是由哪些元素組成的?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解決這幾個問題。
[強調]:水是一種純凈物,而江水、河水以及我們日常所用的自來水都或多或少帶有雜質,是混合物。通常我們化學中所說的水或蒸餾水都是指純凈的水。在前面我們學化學式時,我們就已經知道水的化學式是H2O。水是我們天天接觸到的東西,但它究竟是怎樣的一種物質呢?下面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首先我們來學習水的物理性質。
[板書]:一.水的物理性質
[教師活動]:展示一瓶蒸餾水。
[學生活動]:觀察后描述一下水的顏色、狀態,利用所學過的知識概括一下水的物理性質。
[總結板書]:水是一種無色無味的液體,在101KPa時,水的凝固點為0℃,沸點為100℃。并且,水在4℃時密度最大為lg/cm3,水結冰時密度減小,體積膨脹。
[講解]:那么水是單質還是化合物?下面我們就通過實驗來研究一下水的元素組成。
[板書]:二.水的組成
[實驗]:演示實驗3—1:電解水實驗,注意提示學生觀察正負極產生氣體的體積。
[總結板書]:(一)電解水實驗
現象:1.正負極都產生無色氣體。
2.正負極產生的氣體體積比為1:2。
[講解]:那么正負極產生的氣體是什么呢?我們來驗證一下。
[實驗]:演示實驗3—2:用燃著的木棒點燃負極產生的氣體;
用帶火星的木棒檢驗正極產生的氣體。
[總結板書]:(二)驗證實驗
現象:1.負極產生的氣體可以在空氣中燃燒發出藍包火焰;
2.正極產生的氣體可以使帶火星的火柴樟復燃。
結論:
1.正極產生氧氣;
水是由氫元素和氧元素組成。
2.負極產生氫氣。
通電
方程式:水——→氫氣+氧氣
[講述]:通過剛才我們電解水實驗我們已經知道了水是由氫元素和氧元素組成,但到此為止我們還不能確定水的化學式。在科學研究中確定某物質的化學式都是需要通過精密的實驗和準確的計算的。下面我們就通過計算來確定水的化學式。
[板書]:已知:水電解后產生的氫氣和氧氣的體積比為2:1。
氫氣的密度為O.089g/L;氧氣的密度為1.429g/L。
氫的相對原子質量為l;氧的相對原子質量為16。
計算:水分子中氫原子和氧原子的個數比。
解:生成氫氣和氧氣的質量比:
(2×0.089):(1×1.429)=1:8
則水分子中氫原子與氧原子的個數比:
1
:
8
=1:2
1
16
總結:水分子中氫和氧的原子個數比為2:1,水的化學式為H2O。
[講解]:水在通電條件下.一個水分子首先分解成兩個氫原子和一個氧原子,兩個氫原于再結合成一個氫分子;同樣兩個氧原子結合成一個氧分子。大量的氫氣分子聚集成氫氣,大量的氧氣分子聚集成氧氣。
[副板書]:
水分子氧原子氫原子氧分子氫分子
[講述]:所以水電解的反應用化學式表示為:
[板書]:通電
H2O——→H2↑+O2↑
[講解]:這個反應也證明了這樣一個理論:分子可以分成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微粒。
[練習]:第49頁第l題。
(四)總結、擴展
本節我們主要研究了水的物理性質,水的組成以及水的化學式的確定。通過學習同學們不僅要了解這些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從學習中體會到要想掌握一門科學知識,必須有一絲不茍的嚴謹的學習態度,更要有實事求是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布置作業:
教材第49頁習題第2、3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