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炊煙語文教案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教學目標]
1、知識教學:了解觀察生活與寫作的關系;理解通過寫事來寫人的方法。掌握生字新詞。
2、能力訓練:初步學會分析人物的方法,朗讀時注意不同人物的語氣。
3、思想情感教育:感受作者對山里人真誠、純樸品質的由衷贊美。
[重點、難點]
1、重點:學習小木屋中主人真誠、純樸的品質,并歸納出有關的事例,進而理解題意。
2、難點:學習本文排比、擬人、比喻等修辭手法,學習作者善于在平常的事物中寄蘊深切情感的寫作方法。
[教學時數]
2課時。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1.朗讀全文,著重掌握下列字詞的讀音和意義:罕、縷、坳、撣、悵惆、靦腆、舀、邋遢、畔、茸茸、嫌、憧憬。
2.分析段落層次,理清全文思路,領會過渡語句承前啟后的作用。
3.學習小木屋中主人真誠、純樸的品質,并歸納出有關的事例,進而理解題意。
二、教學過程
1.掌握已有注釋的詞語的音、形、義,理解尚未注釋的詞語,如:質樸、惶亂、節奏、叮囑、耳畔、協奏、打量。撫慰、頗為、林濤、動心奪魄。
2、理解《炊煙》題意,這是課文的重點和難點之一。
此文不以《山村人家》、《小木屋里的主人》、《陌生山民質樸情》等作標題,卻以縹緲的“炊煙”為題,理由有二:
第一,課文提示中有“多么浪漫而富有詩意的畫面”語,而“炊煙”正符合這一畫面的特色。那裊裊的炊煙,確是一幅別有韻味的山村風景畫,有濃郁的抒情味,更能令讀者咀嚼其中的詩情畫意。第二,“炊煙”是在特定環境中的事物,意味著在人跡罕至的深山密林里突然遇到了人家。這當然能給人一種希望,自然界畢竟和人類相通,而“炊煙”恰是一位引導者,引導“我”發現了生活中的真善美。這正是作者以《炊煙》為題的真諦。
3、結構內容
本文是一篇語言優美、人物形象鮮明、富有抒情韻味的記敘文。
全文結構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4節),寫我對炊煙的渴求和看到“炊煙”后的希望。
第二部分(第5-21節),具體生動地寫小木屋主人熱誠地接待了“我”。
第三部分(第22節),照應開頭,寫“我”對山區人民的贊美和感激之情。
主要思想:以“炊煙”為線索,描述了山區一對純樸、善良而又有美好理想的中年夫婦,歌頌山里人真誠純樸、樂于助人的精神。
4、構思精巧,思路清晰。
作者以“炊煙”為線索,由渴望炊煙→看見炊煙→走向炊煙→走進炊煙下的小木屋→告別炊煙→對炊煙禮贊,一氣呵成,段段相連,思路明了。
5.分析全文結構,理解“煙——屋——人”之間的內在聯系。
文章起段用兩個假設句,表現了迫切盼望看見“炊煙”的心情;并用抒情筆調詮釋“炊煙”的雋永之意。接著寫“終于看見了在這山坳里的炊煙”,并引出了小木屋的主人,寫“我”受到山里人的熱誠接待,小木屋中感人的事正是全文的主體。由此可見,寫炊煙是為了寫人,寫人是為了突出山里勞動者的好品德。于是一幅真誠助人的圖畫,也便生動而感人地呈現在讀者的眼前。
一、板書設計
《炊煙》段意
①盼望看見炊煙,終于看見炊煙。
②小木屋主人熱誠接待了“我”。
③照應開頭,再寄深情于“炊煙”。
第二課時
一、教學目標
1.在理解題意、分析段落的基礎上,歸納中心思想,學習小木屋主人真誠助人的精神。
2.學習本文排比、擬人、比喻等修辭手法,學習作者善于在平常的事物中寄蘊深切情感的寫作方法。
3.完成課后練習,加強綜合訓練能力。
二、教學過程
l.歸納中心思想:
“炊煙”引導“我”遇見小木屋的主人,歌頌山里人真誠。純樸、樂于助人的精神。
2.本文運用了多種修辭手法,語姿多彩,表述生動。舉出這類實例,認真學習。
如:“那是一種動人的招手,是一種充滿魁力的微笑,是一個似曾相識的陌生人,友好地向你揮動著一方柔情的白手絹。
這一抒情優美的長句,融入了排比、擬人和比喻等修辭手法,將“炊煙”所含的雋永之意,十分感人而生動地寫出來了。
3.寫作特色
(1)觀察細致,生動描述。例1:“她一邊笑著,一邊又從水缸里舀水洗那口空著的鐵鍋,一連洗了三遍。”寫出了這位女主人的勤勞和熱誠,體察到城里人愛清潔的心態。例2:“簡樸而結實的桌、椅、櫥,…一架亮晶晶的半導體收音機,掛在一張毛茸茸的獸皮邊上。”--寫出了山里人家中擺設的特點,并將傳統風味和現代氣息結合,體現了山村正隨時代步伐前進。
(2)構思精巧,思路清晰。作者以“炊煙”為線索,由渴望炊煙→看見炊煙→走向炊煙→走進炊煙下的小木屋→告別炊煙→對炊煙禮贊,一氣呵成,段段相連,思路明了。
三、練習輔導
1.理解課文思路,開頭寫什么,中間寫什么,結尾又寫什么,這中間是用怎樣的語句把它們連貫起來的?
答:開頭用兩個假設句,表達盼望看見“炊煙”的心情,然后用“果然看見兩間小木屋廠’這一承接句,過渡到本文中間一段,引出小木屋的主人,具體寫出“我”受到一對夫妻的熱誠接待。接著用“他們的聲音在山域里回蕩……”和“小木屋消失在綠色的林濤之中”兩個過渡句,寫出分別時的情態,以便結尾。充分表現了“我”對小木屋主人和“炊煙”的眷戀,歌頌山里人真誠、純樸的情誼。
2.細讀課文,回答下列問題。
①第三段開頭有這么一句話:“也許不會有什么比它更親切了。”句中的“它”指代什么?為什么會感到如此親切?作者是怎樣把這種“親切感”具體描述出來的?
答:“它”指代炊煙。因為炊煙“是一種動人的招手,是一種充滿健力的微笑,是一個似曾相識的陌生人,友好地向你揮動著一方柔情的白手絹……”作者是通過想象,運用排比、擬人。比喻等修辭手法,將這種“親切感”具體描述出來的。
②第四段中有這么一句話:“心中的惶亂被它輕輕撫平了。”“我”為什么產生“惶亂”之感?又為什么“被它輕輕撫平了”?
答:因為這里是人跡罕至的深山密林,因為這時饑餓而疲乏,所以有“惶亂”之感。而恰在這時看見了“炊煙”,這意味著有了人家,有了可以暫歇和充饑的地方,給“我”帶來“希望”,于是“心中的惶亂被它輕輕撫平了”。
③第六段開頭:“果然看見兩間小木屋了,只是普普通通,不像大蘑菇。”這一句同哪一段相呼應?“普普通通”小屋里的“她”和“他”,對“我”是如何相待的?請列舉幾件具體的事說明。
答:與第五段相呼應。小木屋里的“她”和“他”十分熱誠地接待了“我”。如:立即邀請“快進屋里歇”,舀上“一碗熱氣騰騰的開水”,“把一大盆冒著熱氣的紅薯、芋頭放到我面前”,“她”笑著不收“我”的錢,分別時送“我”黃澄澄的桔子……
④為什么“我再也不會忘記武夷山中的這一縷炊煙”?聯系上題予以具體說明。
答:因為在“我”饑餓而疲乏時,受到了武夷山中小木屋主人的熱誠接待。作為陌生人,能得到這樣的幫助,體現了山里勞動者樂于助人的精神,體現了社會主義中國人與人之間的融洽關系。而這一切,正是緣于裊裊“炊煙”的引導。“炊煙”成了聯系情誼的紐帶,成了美好事物的媒介,因此不會忘記武夷山中這一縷“炊煙”。
⑤課文寫得具體、親切、生動,這表明作者善于觀察和反映生活,請從課文中找出有關的段落或語句來說明。
答:如“(她)轉身從灶臺的鐵鍋里舀給我一碗熱氣騰騰的開水,又悄聲叮囑了丈夫幾句,那男人一聲不吭地走出門去了”——寫出了小木屋中的生活用具和人物的語氣情態。
再如“她一邊笑著,一邊又從水缸里舀水洗那口空著的鐵鍋,一連洗了三遍”——寫出了這位女主人的勤勞和熱誠,也寫出了她理解城里人愛清潔的心態。
又如“簡樸而結實的桌、椅、櫥;門背后各種各樣的農具;一架亮晶晶的半導體收音機,掛在一張毛茸茸的獸皮邊上”——寫出了山里人家中擺設的特點,并將傳統風味和現代氣息結合起來,體現了山村的某種文化氛圍,體現了山村正隨著時代的步伐在前進,而且又和小木屋主人的兩個在山外讀書的孩子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