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宗教政策政治教案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宗教發生了根本變化,這是否就克服了宗教的消極作用,只有積極作用了呢?
教師歸納學生回答,指出:作為與科學世界觀相對立的宗教,只要存在,其消極作用就不會消失,但在社會主義條件下,通過對宗教事務加強管理和對教徒進行愛國、擁護社會主義的教育,同時改革不適應社會主義的某些宗教制度,利用教義、教規和宗教道德中的某些積極因素,就可以把宗教的消極作用限制到最小限度。
轉入新課
有些同學提出,宗教既然是唯心主義世界觀,具有消極作用。為什么不采取消滅的政策?這就要分析宗教為什么在社會主義仍將長期存在的原因及其我國的宗教政策。
講授新課
二、我國的宗教政策
1.我國實行宗教信仰政策
布置學生閱讀教材,思考;我國宗教政策包括哪些基本內容?
(閱后議論、提問。有些學生可能僅注意到“全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的內容,而忽視了其它內容。)
教師引導講解,我國宗教政策的內容是很豐富的,大家要注意全面把握它的內容和實質。
(1)宗教信仰自由的含義。
關于宗教信仰自由的含義教材講了幾個方面的意思,我們要全面理解。宗教信仰自由,包括公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宣傳無神論的自由。這是同一問題的兩個方面。任何強迫不信教的人信教的行為,如同強迫信教的人不信教一樣,都是侵犯了別人的信仰自由,都是違法的行為。因為我國的憲法、刑法、民法、選舉法、兵役法、義務教育法等法律,都對保護宗教信仰自由和信教公民的平等權利作了明確、具體的規定。任何國家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都不得強制公民信仰宗教或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視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
國家保護正常的宗教活動。解釋(略)
(2)依法加強對宗教事務的管理
指導學生看書,教師講解。
(3)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相適應
貫徹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和依法加強對宗教事務管理的目的,是為了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并不是說要求宗教教徒放棄宗教信仰和有神論思想,而是要求他們在政治上熱愛祖國,擁護社會主義制度、擁護共產黨的領導,把愛教與愛國結合起來,做到宗教活動有利于維護法律尊嚴、維護人民利益、維護民族團結、維護國家統一,從而有利于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進步。
能不能做到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呢?是可以做到的。因為,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宗教狀況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廣大教徒是擁護社會主義制度的,同全國人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在黨和國家全面正確貫徹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條件下,是能夠做到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
(4)堅持獨立自主自辦的原則。略
綜上所述,我國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包括多方面內容,從公民信仰來說,宗教信仰自由這是公民的自由權利,因此國家保護正常的宗教活動;從宗教組織和教徒的活動來說,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包括不得損害國家利益,不得干預政治、教育,不得恢復剝削壓迫制度;從辦教方針來說,要堅持宗教的獨立自主、自辦方針,等等。為了保障宗教基本政策的貫徹執行,國家還有具體的政策和規定,以便加強對宗教事務的管理。
為什么我國必須實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而不是禁止宗教的政策呢?下面就來分析這個問題。
2.實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必要性
(1)符合宗教自身規律和特點。
宗教在我國已經流傳了一兩千年,社會主義時期宗教的狀況雖然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但宗教存在的認識根源和社會根源并沒有徹底消除,當宗教存在的根源尚未完全消除的條件下,企圖采取禁止人們信仰宗教的政策就必然是違反客觀規律的。從宗教的特點來看,宗教信仰屬于思想認識問題,世界觀的問題,而思想認識和世界觀的轉變,必須通過本人自覺努力才能實現。如果在宗教問題上采取任何形式的強制手段,只能增加信教群眾和不信教群眾之間的隔閡,刺激和加劇宗教狂熱,給社會主義事業帶來惡果。因此,對宗教只能因勢利導,采取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同時通過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發展社會生產力,提高人們的物質文化水平,創造宗教逐步消亡的社會條件。
(2)有利于民族團結和國家的統一。
民族和宗教是屬于不同性質的概念,包含不同的內容。但是民族和宗教又有密切聯系。從我國情況來看,所有的民族都有宗教信仰,有些民族幾乎全民族信仰一種宗教。如,佛教(包括喇嘛教)在藏、蒙、滿、袷固、門巴、怒等各族群眾有較大的影響;信仰伊斯蘭教的有回、維、哈、柯爾克孜、塔吉克、塔塔爾、烏茲別克族,他們幾乎全民信教;基督教在苗、彝、瑤、拉祜、哈尼、壯、布依、京、朝等民族中有相當的影響。鄂溫克族群眾部分信仰基督教中的東正教。在漢族中,各大宗教流派都有數量不等的信徒。可見,民族問題和宗教問題總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
宗教信仰與某些少數民族的發展、風俗習慣、思想感情緊密結合在一起。宗教一經產生,就成為人們生活中的一中分,從生產到生活,婚喪嫁娶等都打上了宗教的印記。宗教對一些少數民族已成為其歷史、文化的一個重要部分。相傳四月初,是釋迦牟尼的生日,為了紀念佛祖誕辰,舉行浴佛節,后來,這一天就成為南方信仰佛教地區流行的潑水節,成為一個民族的狂歡節。伊斯蘭教的開齋節(肉孜節)、古爾邦節(宰牲節),既是宗教活動,也是重要的民族習俗。基本要在12月25日歡慶對誕節,這是西方基督教流行地區群眾的重要節日,成為群眾生活中的一個重要節日。宗教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個民族的文化,有些民族的傳統古代文化集中反映在宗教上,宗教界人士往往同時是該民族的知識分子。比如喇嘛教對藏族來說就是如此,大的喇嘛寺院要研究天文、藏醫、舞蹈、軍事,凡是當喇嘛都要學藏文資料,寺廟建筑是寶貴的文物古跡。因此,增強民族團結,除必須貫徹民族政策外,還必須正確執行和貫徹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尊重少數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因此,實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尊重少數民族的宗教信仰,有利于全國各族人民的團結和全國的統一。
(3)有利于團結信教群眾。
在我國,信教群眾起過1億人,從某種意義上說,正確對待宗教的問題,也就是正確對待群眾的問題,全面貫徹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才有利于團結群眾。
小結:
這節課我國學習了《我國的宗教政策》框題,首先分析了宗教將在我國長期存在的原因,宗教在社會主義社會還將長期存在,這是實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基本依據。對我國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要作全面的理解和把握,它是以宗教信仰自由為核心的,包括多方面內容的宗教政策。我們這所以實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這是由宗教的自身規律和特點以及有利于民族團結,國家統一,有利于團結信教群眾等因素所決定的。
復習鞏固
簡答題
1.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主要包含哪些內容?
為什么要實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或說明實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正確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