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理財論文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進人二十一世紀、新經濟時代宣告來臨現財人員欲在日新月異的新形勢下抓住機遇,爭當理財能手,必須及時進行知識更新、樹立下列理財觀念。
1.以人為本觀念。現代企業管理是以行為科學為依托的“人本主義”管理:人是生產力中最積極,最活躍的因素,人力資源也是新形勢下最重要.最活躍的組成部分。正如一些經濟學家所言:當今市場競爭表現為商品競爭,商品競爭的本質是技術竟爭,其實質則是人才競爭—科技人員創新能力的競爭。只有樹立以人為本的理財觀念,將各項理財活動“人格化”,建立和健全責權利相結合的財務運行機制,強化對人的激勵和約束,才能充分調動和發揮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2.經濟效益觀念。現代企業作為一個白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經濟實體。取得并不斷提高經濟效益是其最基本特征之一,也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內在動力。所以理財人員必須牢固建立經濟效益觀念、在籌資、投資以及資本運營的過程中都要講究“投人產出比”在日常的理財管理中,盡可能降低成本、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做到“開源與節流”并舉:
3.信息價值觀念。在新經濟時代。信息產業化的高速發展,要求理財人員關注信息的及時收集與整理,注重對信息價值的分析。須知。信息價值與收益成正比。與信息成本及其質量風險成反比。
4.智力價值觀念。新經濟的本質是知識經濟,而知識經濟是以人力資源為條件的。為此。理財人員應及時轉變傳統的資產價值觀。將智力價值置于特殊重要的地位。財務管理在新經濟條件下就是一種智力化管理。管理出效益,已是人們的共識;高水平的管理將使得企業獲得更多的超額價值。
5.貨幣時間價值觀念。今天的1元錢同明天的1元錢是不等值的,現代企業理財人員必須樹立貨幣有時間價值的觀念。一定量的貨幣在不同的時點其價值量是不同的。二者之間的差額主要是資金利息和機會成本(喪失的潛在投資收益)形成的:現實中看似有利可圖的項目在考慮到資金時間價值問題后變成了賠本生意的事例也是舉不勝舉,理財人員必須重視貨幣的時間價值。
一、樣本基本情況
本次問卷調查于2014年6月~2014年7月在天津英華國際學校進行。采用隨機抽樣調查的方式共發放調查問卷500份,收回有效問卷415份。受訪者以高一高二學生為主,年齡平均在17歲,性別比例相當,男性受訪者257人,占總數57%,女性受訪者193人,占總數的43%。調查問卷包含三部分內容:高中生群體的投資能力、投資偏好及主觀評價。
二、高中生投資理財現狀相關數據及分析
(一)高中生投資能力
1.年平均儲蓄額
調查發現:20%受調查的同學有超過5000元的年儲蓄額,61%以上同學有超過1000元的年儲蓄額,平均年儲蓄額為2963元/人。由此推斷:天津高中生儲蓄需求為4.9778億元,全國高中生(不含港澳臺)儲蓄需求約為150億元。以上數據說明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高中生確實具備了一定的自己。
一、我國個人理財和個人投資的長期發展對策
(一)構建綜合性的金融法律體系
針對國家在構建金融法律體系上的誤區,本文建議我國應該構建一套綜合性較強的金融法律體系。這套法律體系至少應該涵蓋以下幾點內容:1.理財業務的門檻設置。法律體系中要指明理財業務的門檻:一是理財公司的理財能力達到一定標準;二是理財公司的財務能力達到一定標準;三是公司內部的控制制度足夠完善;四是公司的資本達到一定的要求。2.信息公布的規范。法律體系中要說明信息公布的規范:一是理財公司有義務公布理財收費、投資類型和收益率等信息;二是理財公司有義務公布公司業績、管理能力和公司資質等信息;三是理財公司有義務公布支付方式、計費方法和計費標準等信息。
(二)培養綜合性的理財人員
在保險行業、證券行業及銀行行業中,理財人員幾乎都是對自身所在行業的情況了解較多,而對其他兩大金融行業的了解偏少。因此,當這些行業的理財人員在面對行業跨度較大的金融產品時,往往很難給出客戶較為準確的參考建議。于是,本文建議這三大金融業都要充分認識到理財人員的這種不良現狀,除了要求理財人員熟知本行業的知識,還必須要求理財人員多學習另外兩個相關金融行業的知識,從而打造出一批適應當前金融業發展的綜合性理財人員。
(三)大力拓展理財產品的新品種
一、現階段我國政府理財中存在的若干問題
(一)居民收入在全國GDP中的比重偏低且分配不公平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經濟實力逐漸增強。但在我國經濟總量在不斷攀升的同時,資本收益過分壓低勞動報酬的現象已成為當前全社會面臨的嚴峻問題。1980年、1990年和2000年我國工資總額占GDP的比重分別為17%、16%和12%,2000年至2005年這一比重依然徘徊在12%~12.5%之間。與之相對應,美國2000年以后這一比重一直穩定在50%左右。從1999年以來政府、企業和居民三者最終分配比例上看,政府最終可支配收入的規模迅速擴大,企業的份額進一步上升,居民的份額則明顯下降,相應地居民可支配收入也明顯減弱。有許多學者認為,僅能勉強糊口的“生存工資”使我國產業具有低成本國際競爭優勢是一種錯誤認識。在我國20多年的經濟發展過程中,本應由全社會合理分攤的改革成本過多地由“弱勢群體”承載了;本應由全社會合理分享的經濟成果,過多地由所謂“精英團體”瓜分了。
概括起來,當前我國居民收入分配具有如下特點:(1)目前反映全國收入分配差異的基尼系數為0.46,收入分配相當不均。(2)收入差距拉開的速度非常快,短短20多年時間從相當均等到如此差距,在世界范圍內較罕見。(3)與收入分配結果相比,起點不公平較過程不公平更嚴重。起點不公平主要指有關社會政策的選擇,表現為人們接受教育的機會、就業的機會、健康的機會等的不公平;過程不公平主要指進入市場和發展事業的機會不平等,表現為不同所有制企業實行差別對待的企業所得稅,國有企業改制中內外勾結低價處置資產,利用內部信息或散布虛假信息惡意炒作股票獲取暴利,通過征地剝奪農民,通過關系或賄賂低價獲得國有土地等。(4)公共政策對起點不公平和過程不公平關注得不夠,民眾只能接受效率優先形成的結果不均等,每萬元GDP增長所包含的就業機會在最近若干年內不斷減少,就業機會減少進一步惡化了收入分配。(5)農民工的工資增長緩慢,工資水平普遍偏低,如改革開放以來珠江三角洲GDP年增長率平均在20%以上,但目前珠江三角洲農民工的工資絕大多數在600元左右,最近12年僅增長68元。
(二)優勢產業占壟斷地位導致行業發展差距過大目前我國各行業的發展不平衡,某些產業得益于先天性或行政性壟斷而獲得高速發展,行業收入也遠高于其他競爭性行業。電信、鐵路、電力、民航、金融和煙草等壟斷性行業職工平均工資較輕紡、建材、采掘、塑料制品、林業等行業職工平均工資高2倍~3倍,如果再加上工資外收入和職工福利待遇上的差別,實際收入差距可能在5倍~10倍之間。壟斷行業囤積的巨額資源及利潤,使其應對國家宏觀管理的能力和空間大大增加,客觀上減弱甚至阻礙了國家宏觀調控的效果,這在房地產業表現得最為突出。另外,一些經營者濫用市場支配地位壟斷價格,強制交易;一些地方政府濫用行政權力,排除、限制競爭;企業間的合并、重組日趨活躍,部分地區、行業壟斷苗頭開始顯現,形形色色的限制性競爭行為不僅損害了企業和消費者的利益,而且阻礙了國家經濟和技術創新的發展。
(三)國有企業的發展沒有體現全民利益的增加1994年稅制改革后,國有企業的稅后利潤全部歸企業所有,因此有些企業既壟斷了國有資源又享受稅收返還等財政支持政策。對這些企業而言,它們不需支付任何資本成本,但對市場中的其他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來說,客觀上形成了不公平競爭。財政部統計的數字顯示,2006年全國國有企業實現利潤1.1萬億元,同比增長19.7%。同時,由于未建立國有資本收益上繳制度,效益好的企業職工收入不斷膨脹,困難企業職工收入卻不斷下降,以至2006年底,勞動和社會保障部、財政部專門下發通知,要求有關主管部門加強對國有企業工資總額發放的調控,避免工資水平過快增長,導致社會分配不公平。國有企業利潤持續增長,與國有企業大多屬各種形式的壟斷行業、享有對諸多資源和要素的壟斷特權不無關系。與此同時,國有企業雖然源源不斷地獲取了高額利潤,卻并未按國際慣例向企業的所有者———國家分紅。2006年初,世界銀行發表的一份分析報告指出,盡管我國中央國有企業近年來利潤持續大幅度增長,但是不論財政部、國資委還是其他任何中央政府部門,都未從中央國有企業獲得股利,這與其他國家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在德國、法國、丹麥、新加坡等國家,國有企業向國家上繳紅利是十分普遍的現象。這部分收入可以用來解決在義務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事業改革中的資金短缺問題。
197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英國經濟學家詹姆斯•米德提出的“社會分紅”理論認為,在一定地域內,政府從投入國有企業或社會化企業的資金和土地中獲得利潤后,應將一部分作為“社會紅利”分配給全體公民,以體現公民對企業或資源的全民所有性質。“社會分紅”在一些國家已成為現實。從操作層面看,中央國有企業的利潤應向國家分紅,省市級國有企業的利潤應向社會分紅。因此應理順機制,創造條件,認真解決與落實國家和人民對國有企業的所有權與收益權。(四)政府參與分切房地產利潤蛋糕無助于降低房價我國目前高昂的房價已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在城鄉居民收入增加不多的情況下,房地產價格卻一路高漲。近10年來,大學畢業生的起薪幾乎沒有增長,但房地產價格同期卻上漲了至少5倍以上。
1個人投資理財相關知識
所謂投資理財是指通過合理安排資金進行儲蓄、債券、基金、保險、股票、銀行理財產品等個人財務的合理規劃,從而達到保值增值的目的,獲得財務資產的合理增長,目前常用的幾種個人投資理財方式主要以儲蓄、債券、基金、保險、股票、銀行理財產品等為主。儲蓄是個人將暫時用不到的貨幣結余交給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獲得存款利息的一種投資活動,是我國銀行業務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包括定期、活期存款與外匯儲蓄。債券是政府、金融機構、企業等為了向社會籌集資金所的一種金融契約,在限定時間內按照一定利息向用戶支付本金與利息,是一種有效的債務憑證。相對而言,債券收益一般企業最大,政府最低,保障程度則與之相反,政府最可靠,最后則是企業。基金是為了某種目的而特地設立的轉向資金,比如信托基金、公積金、退休基金、保險基金等。保險是指通過合同契約保險人與保險機構之間形成的財務賠償關系。股票是股份制企業為了籌集資金所的股份證書,股東以此作為憑證獲得收益的有價債券。理財產品是金融機構設計并的相關產品,將募集到的資金投入市場獲得收益并回饋給用戶利益,以保證理財收益與非理財收益產品為主。
2個人投資理財現狀分析
個人投資理財即通俗的管理錢財,是個人根據自身經濟條件、需求和資金使用情況、風險承受能力所選擇的未來財務規劃模式,在個人投資理財選擇支持下獲得理想的額外收益,從而完成財富的積累與個人資產的增長。近年來隨著我國金融領域的不斷進步革新以及個人財富的不斷增長,我國個人投資理財領域也迎來了繁榮發展期,雖然個人投資理財模式備受關注,但是仍舊存在不少困擾著其繼續發展的負面問題,尤其是傳統理財觀念與現行理財觀念的沖突愈加明顯,具體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中國傳統家庭生活模式影響著個人投資理財選擇。我國自古以來提倡孝道文化,父母對子女的養育、子女對父母的奉養理念深入人心,理財領域生命周期理論中提到個人一生收支狀況不同,要做到收入支出與生命周期相匹配必須有合理的財務投資規劃。面對這種規劃要求,我國根深蒂固的財務觀念和傳統家庭生活模式就直接制約了個人理財的發展,尤其是父母子女相互饋贈的局面嚴重影響了個人投資理財的選擇與需求。西方文化中強調的理財觀念是資產保值并維持生活水平的穩定,這與中國傳統儲蓄理財觀念大不相同,在理財方面中國個人對財富保值增值的需求極為強烈,因而導致了個人理財領域的畸形發展。理財作為與儲蓄不甚相同的一種投資觀念,本身收益就伴有一定的金融風險,我國眾多居民在個人理財方面盲目追求高收益但是卻忽略了高風險,在應對投資風險方面也缺乏相應意識,因此一旦出現投資失利后往往是亡羊補牢而非未雨綢繆,這種風險意識上的缺失也嚴重影響了個人理財的理性選擇。眾所周知,理財投資可獲得經濟收益,同時分散金融風險,但是我國金融政策目前實行的是分業經營,即銀行業、保險業與證券交易行業分開經營,對個人投資理財而言在選擇方面增加了困難,不利于個人理財的發展。
3個人投資理財策略分析
當前我國個人投資理財領域產品眾多,不同產品的投資風險與收益率都不同,投資者個人對于投資收益率的期望及風險承擔能力也各不相同,因此做個人投資理財選擇時要有科學的策略予以指導,從而獲得收益與風險的平衡。我國個人投資理財原則與策略具體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