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歷史小論文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把課堂交給學生,由學生來主持主講,搞主題為“《論語》佳句賞析”、“我看《道德經》”等學習交流活動。目的:培養學生閱讀課程相關資料,深化理論知識,養成將學習與科研相結合的習慣,激發學生思考和興趣,擴大知識面;了解倫理學領域研究的新動向、新問題,激發學生對倫理學學科的熱愛;培養學生關心時事、關心社會、國家、民族發展的自覺性。
學生學習探究活動
在高師《倫理學》課程教學活動中,注重理論聯系實際“,知行”統一。結合《倫理學》教學內容,設課外感悟探究活動。如要學生在生活中用心去感悟什么是“善”。讓學生用一個月時間,每人去收集5個關于“善”的辭條,收集1個人類關于“善”的動人故事,做1件有利于他人和超越自我的有益的事。然后進行主題為“去聽、去看、去發現與感知善”的交流課,由學生主持主講,相互交流、辯論,暢談自己對“善”的理解與感悟。還可讓學生去感悟什么是“寬容”、什么是“誠實”,什么是“教養”,什么是“自律”、“節制”等美德。開展不同主題的學習探究活動。目的:既深化了倫理學課堂教學的知識,又能理論聯系實際,加深同學們對倫理問題的認識深度廣度,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創新能力。
社會實踐調查活動
在高師《倫理學》課程教學活動中,不僅注重課外活動的豐富多彩、課堂教學模式和方法的轉變,還主張學生走出校門,參與社會實踐。在實踐中,教師引導學生深入社會,接觸各個階層的人,通過面對面的交流,了解群眾的疾苦和需求,明確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學會運用辯證的方法分析各種問題,從而加深對《倫理學》基本理論的理解,促進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增強培養良好道德品質的自覺性,培養積極的生活態度。為此,在理論教學的同時,我們開展了社會實踐調查活動,在實踐中提升課堂教學成效。如組織學生到社區進行“社會公德建設現狀調查”“、生態城市建設調查”、“現代家庭美德規范調查”等活動。目的:通過實踐活動,學生由被動接受轉為主動參與,通過親身體驗,直接感知課堂教學以外的知識,進一步印證、理解理論知識。并在積極主動的實踐過程中,達到開拓思維空間、深刻認識社會、增強理論教學的實效性的目的,拓寬學生們的視野、增強感性認識。
撰寫小論文活動
本人思想進步,忠誠于黨的教育事業,擁護黨的領導,積極向黨組織靠攏。熱愛學校,愛崗敬業,無私奉獻,全身心投入教育教學工作,在廣大師生中贏得了良好的聲譽。具體表現如下:
一、教育工作講究特色
本人在擔任班主任期間積極營造寬容、理解、和諧的班級氛圍,努力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與學生一起共同學習,激發學生的創造渴望。在班級文化建設方面獨樹一幟的提出了“和而不同”的理念,既尊重每一位學生的個性特長,為學生特長的發揮積極創設條件,同時又把全班凝聚成一個團結上進的集體,班級學生具有強烈的集體榮譽感和奉獻精神。因此所帶的班級在各項大型活動中表現出色而受到表彰,班級成績也處于年級前列。
二、教學科研追求創新
本人積極關注新課改,刻苦學習新理念,努力探索新教法,把提高教學效率當作首要的任務。在平時的教學中做到把教育心理學與歷史教育兩者結合起來,注重研究教學規律,大膽改革歷史課的教學模式,實現授課、實踐和活動等雙向交流方式的多樣化。同時運用現代化手段,增強了教學的直觀性和趣味性,受到學生的普遍歡迎,所任班級的歷史成績優秀,特別是所任初三班級的歷史會考合格率都接近100%。
本人還積極從事教育科研,注重對教學的反思和積累,成果斐然,所撰寫的論文《*》在*年12月獲得無錫市優秀歷史教學論文二等獎;論文《*》在*年12月獲得*市中學歷史教研論文二等獎;論文《*》在*年1月獲得*市歷史學科優秀教研論文二等獎。同時還多次在比賽中獲獎:*年獲*市歷史學科新課程新理念新方法說課比賽初中組二等獎;*年獲*長涇片中學歷史教師說課比賽一等獎;*年獲長涇中學“教育論壇”演講二等獎。
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多年的歷史,在這其中有非常寶貴的歷史文化積淀,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凝聚著中華民族共同的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根基之所在。將其融入教育教學中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鑒于此,如何使高職院校學生的馬克思主義教育和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相輔相成、相互融合、相得益彰,就成為了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師必須認真思索、研究的一個重大課題。
一、中國傳統文化與高職院校思想政治課相融合的可能性
中國傳統文化主要是以老子道德文化為本體,以儒家、莊子、墨子的思想為主體等多元文化融通和諧包容的實體系,是中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如“仁者愛人”“民為邦本”“和而不同”“知行合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大同”等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融入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學中,有利于豐富高職院校思想政治課,加深其文內涵。高職院校思想政治課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包括歷史、經濟、政治、倫理、軍事、外交等文化內涵,它的教學目標是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我們每個人從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在不同程度地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思想政治教學正是基于這樣一個文化大前提展開的,所以也離不開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源性支撐。中國傳統文化和馬克思主義有很多相通、相契合的地方,如“物極必反”與馬克思主義辯證法,“唇亡齒寒”與馬克思主義聯系的觀點,“躬行踐履”與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大同思想”與馬克思主義的共產主義理論等,正是由于二者之間在哲學基礎上的相通性,才使融合成為可能。
二、當前思想政治教學的困境
高職院校大多在就業目標的驅動下,重視學生專業課的學習,將培養重點放在了學生崗位技能方面,還沒有認識到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在就業和綜合競爭力中的重要作用,也沒有認識到在思想政治課中滲透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學生在就業壓力下更看重專業課的學習和實踐鍛煉,卻忽視了傳統文化和思想政治課在提高自身素質中所起的作用。此外,高職院校很少專門開設適合高職院校學生特點的傳統文化課程,更沒有相應的課程教材和教學體系。
三、中國傳統文化與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學融合的現實路徑
活動目標
1.引導學生感悟民俗文化,學會欣賞民俗文化,增強保護民俗文化的意識,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2.培養學生搜集、歸納整理、分析提煉資料的能力,并能創造性地提出個人的觀點看法和建議。
3.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意識。
活動重點
引導學生感悟民俗文化,了解民俗文化的歷史、現狀,關注民俗文化的未來,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活動目標
1.引導學生感悟民俗文化,學會欣賞民俗文化,增強保護民俗文化的意識,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2.培養學生搜集、歸納整理、分析提煉資料的能力,并能創造性地提出個人的觀點看法和建議。
3.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意識。
活動重點
引導學生感悟民俗文化,了解民俗文化的歷史、現狀,關注民俗文化的未來,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