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農業保險信息技術應用現狀分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存在的風險農業保險可以有效的抵御,為農業生產的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屬于一種扶持的制度和政策,是國家對農業進行宏觀調控的財政政策。農業保險可以讓保險農戶在作物遭受災害后及時的得到一定的經濟補償,有效的分散風險,為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的穩定打下堅實的基礎,推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筆者在本文中對此進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以期進一步提升國內農業保險的信息化水平。
進入新世紀后,國內不斷致力于農業保險市場規模的擴大,增長保險的覆蓋面,參加農業保險的農民戶數和保險品種數目不斷提升。如果農業保險以及管理仍然采用外向粗放型這種沒有較高技術含量的模式,勢必會降低勘察定損等重要環節的科學性,農業保險的服務能力和水平難以持續提升。這就需要在農業保險中引入農業信息化技術,以此有效的提升農業保險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水平。
一、農業信息技術的發展機遇
21世紀是信息化的世紀,在信息全球化的帶動下,國內信息技術的發展速度不斷提升。國內簡稱的“金農工程”已經和全球部分農業科技進行聯網,形成了適應信息化背景的科技、農業工程。在信息技術的沖擊下,國內鄉鎮乃至村的基層農產品種植信息也進入信息化時代,國內出現很多實用網絡技術等現代信息媒體宣傳、售賣農產品的農村合作社,為了保障其產地、產品等信息具有較高的可信度,采用產品生產以溯源地的形式進行查詢,就肉食加工而言,國內社會如今對食品安全越來越重視,沒有免疫標識的牲畜不允許進行屠宰和加工并在市場上流通,生產的肉食通過互聯網可以進行信息查詢,即使肉食在市場上已經流通,還可以借助網絡查詢和牲畜養殖相關的信息。如今,農業產品的信息趨于完善,同時在互聯網信息的推動下,農業信息化的水平在不斷增強,標志著各種一二信息技術為依托的農業產業會進一步充實。如今國內農業生產已經走出傳統的模式,我們已經引來“精準農業”時代。
二、農業保險中信息技術的應用現狀
1.“3S”集成技術的應用
宏觀數據源可以由遙感“3S”技術提供,作為遙感數據補充和矯正的輔助數據源,全球定位系統GPS技術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由于遙感技術RS以及全球定位系統GPS技術無法對獲取的數據進行分析,則需要地理信息系統GIS對來自二者的信息進行精確的分析,以便于形成直觀的并容易讀懂的信息,供人們在做出宏觀決策的時候進行參考,這有利于信息的精確性直觀性,保障信息發揮做大的效用。農民種植的農作物在遭受自然災害損害的時候往往顯現出很強的地域性以及連帶性,這主要是自然災害一般規模較大,如遭受暴風雨、洪澇等災害相連的市縣、地域上接近的區域都會連帶受災,同時自然災害沒有作物的選擇性,區域內不同的糧食作物、經濟作物等都會不程度不一的損失;特別是山區或者高原地區的小區域自然災害具有更為強烈的災害區域連續性,災害發生在相對集中的區域。種植業的病蟲災害、養殖業等災害具有較強的季節性,這種類型的傷害不僅在特定的時間段內發生,其區域范圍更廣。這就要求保險公司選擇有效的信息技術,尤其是在選擇“3S”技術的過程中,一般全球定位系統使用于區域較小的自然災害、再輔助無人家遙感技術。衛星遙感技術以及地理信息系統往往使用于受災范圍較大的區域。
2.數據庫系統的應用
因為沒有充足的掌握養殖統計信息,也就無法充分的了解各個養殖環節,特別是區域基層的畜牧部門缺失牲畜接種、免疫等的管理,保險公司對牲畜的免疫、出現的疫情信息、出欄情況等無法及時的獲得,因此保險公司中的管理部門無法確定發生的保單以及賠償案件的真實性、科學性、合理性,所以常常出現惡意騙保的事件。引入養殖業數據款管理系統,實時的共享省級平臺的數據,不僅可以讓管理更加精確,其工作的流程更少,強度也有效的降低。使用數據庫系統,從整體上結構化數據,讓互不相干的數據產生內在的聯系。不僅如此,數據的整體還可以被多個應用程序以及多個用戶共享并使用,數據冗余的情況大大的減少,儲存空間有效的減少,數據之間亦不會出現不兼容和不一致的情況。
三、農業保險中信息技術的應用建議
1.加快農業信息數據基礎建設
和歐美發達國家相比,國內農業信息化建設時間較晚,發展的水平尚有一定的差距,這直接的致使國內農業信息化進程速度緩慢,存在包含國內采集農業基本生產信息的程度不高、產品流通信息的速度較慢、使用的農業信息技術科技含量較低等在內的各種問題。強化農業信息的采集速度,加快農業信息數據的聯網腳步,加快建設和農業信息數據相關的基礎設施建設是推動國內農業保險信息化建設的重要環節。
2.農業信息共享與農業信息技術共建
建設農產品數據庫、專家系統、災害風險系統等資源庫,對經營農業保險而言具有很好的幫助,可以有效的管理數據化以及確保風險水平和保險標準相符。就數據信息的建設而言,國內國家保險公司均致力于研究有效的管理,以實現承包和理賠數據的和諧共存,重復的對數據庫等農業信息進行建設會讓資源極大的被浪費。不僅如此,農業應用信息在管理的標準、建設、語言描述等上具有很大的差別,應該研發一些可以在信息接口、兼容軟硬件的應用軟件,合理的解決較差兼容性的問題。單一或者綜合出現以上各種因素,會讓信息的交換、傳播和使用存在較大的差異,很多收集的農業信息流傳范圍較窄,僅僅在一些農業企業或者農業管理部門中使用,信息的共享性有待提升。就一些已經使用的農業信息系統而言,表達的知識以及推理的應用結果等存在程度不一的缺陷,從整體上看功能有待提升、兼容性較差,推廣和應用不利。就農業信息技術的建設而言,在政策、物力、財力等的影響下,農業信息化的整體推進速度較慢。對其進行建設的時候,使用單位沒有統一的規劃而是簡單、多次、重復的建設。如,建設的四川省養殖業牲畜管理系統。其主要在提供養殖業牲畜保險的保險公司以及四川省畜牧獸醫管理局中使用,因為需要精確的管理數據以及承保理賠信息監控,在使用和管理數據庫的過程中一般出現相同性和一致性,但是在建設的時候卻出現重復、多次、浪費資源的情況。
3.加快農業信息的差異化建設
農業保險中應用信息技術的特殊性較強,不僅需要科學的對損失進行衡量,還需要對保險的作物全面的反映其實際的生長情況,同時還可以有效并精確的結合農作物生長周期。在信息技術實際應用的過程中一般和資源勘查等技術有效的結合,如果適應性不強需要現場進行二次確認信息。在農業保險實踐中使用“3S”技術,讓傳統的農業保險查驗標的和出險后的查勘、定損辦法有一定的改變,基本實現了科學化、定量化的作業即:“按圖承保、按圖理賠”。在實際對其操作的時候,它主要以發生災害之前和發生災害之后農作物反射光譜的頻率之間的差異開展解釋災害以及評估災害工作。在農業災害的諸多遙感監測方式,一般認為判定并識別災害的重要指標因子為:地表溫度和植被指數。當農作物受到洪水、暴雨等大面積災害的時候植被指數才能發揮作用,被測量農田的損失情況才能被直觀的反映,才能夠和受災農作物的生長周期等要素有效的結合開展綜合的評定。筆者深入的研究了四川省種植水稻的保險,再保險期間主要根據水稻的生長周期作為理賠的主要依據:移栽成活期--拔節期—揚花灌漿期,不管是農業保險亦或者是理賠都需要以這三個周期作為參考,以便于準確的厘清實際情況,辨別水稻遭受災害的實際情況,確定其是否符合保險的標準。人工鑒定作物生長周期為信息技術的參與做好萬全的準備,但是因為四川省在地緣限制下,相同的區域一般會出現處于不同生長周期的水稻,這就要求人工介入,開展相關制定損害標準的工作,無法有效的發揮信息技術的高效性和便捷性。在農業保險中引入信息技術我們需要經過長時間的研究并開展多次的實踐工作,保險公司在這方面需要投入更多的資源進行不同方式的嘗試,在實際的經營過程中進行創新。和發達國家相比,國內信息化建設起步晚、建設速度慢、人員素質水平低等,這些客觀存在的不利因素對農業保險中引入信息技術造成很大的阻礙,進展緩慢,層次較低。就國內開展農業保險業務的保險公司探索使用信息技術的實際情況來看,其引入信息技術在很多方面都給保險公司帶來實質性的幫助,對保險公司的管理帶來很大的便利,今后要以現有運用信息技術為基礎,進一步改良“3S”技術,以便于和國內的實際情況相匹配,更好的推進國內農業保險中使用信息技術的水平和質量。
四、結束語
作為傳統的農業大國,我國農業種植面積不斷提高,也就意味著農業保險具有廣闊的市場,提升的空間還很大,國家也致力于農業保險政策的制定和出臺。當前,國內處于農業保險穩定發展的關鍵階段,在農業保險發現的黃金時期,我們要對信息技術在農業保險中開展深入的研究和廣泛的論證。同時,我們要認清該階段阻礙在農業保險中使用信息技術的問題,農業保險在經營的過程中管理風險和經營的效率不匹配,主要表現在缺少信息的支撐導致信息不對稱、理賠效率過低、道德風險等,這對農業保險的發展和提升造成嚴重的影響。
參考文獻:
[1]王蘭惜.信息化融入四川農業的歷史選擇——推進四川農業信息化發展的思路與建議[J].四川農業科技.2013(09).
[2]唐江云,李曉,向平,曹艷.基于SWOT模型的四川省農業信息技術發展現狀分析與對策研究[J].中國農業科技導報.2013(02).
[3]向平,唐江云,李曉,雷波,謝國祿,熊晶晶.四川水稻種業核心競爭力分析及發展對策[J].雜交水稻.2011(02).
[4]李繼宇,張鐵民,彭孝東,閆國琦,陳瑜.小型無人機在農田信息監測系統中的應用[J].農機化研究.2010(05).
[5]趙世秀.黑龍江墾區相互制農業保險效益評價及發展對策研究[D].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2009.
[6]楊寶祝.我國農業信息技術與農業信息化發展戰略研究[J].農業網絡信息.2007(09).
[7]魏毅.人口老齡化背景下我國養老保險基金投資運營風險及防范研究[D].山東財經大學,2015.
作者:劉海軍 單位:甘肅農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