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現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分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當代高等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工作現狀
(一)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機構的隸屬關系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機構與學校其他部門的隸屬關系主要有三種模式:
1.黨政機關模式。此種模式主要是指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機構掛靠于黨委、學工部、學生處和團委等黨政機關。這一模式所依據的基本觀點是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工作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丁作的延伸,并應將其直接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T作系統。
2.基層工作模式。此種模式是指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機構掛靠于相關學院或教研室。這一種模式所依據的基本觀點是心理咨詢與心理健康教育是與高校教學、科研相近的業務工作。
3.直屬機構模式。這種模式把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機構作為學校的一個相對獨立的工作機構,直接隸屬于分管的學校領導。這一工作模式是基于對心理健康教育與心理咨詢工作的特殊性的認定。在以上三種模式中,政黨機關模式是高校,尤其是重點本科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機構開展工作的主流模式。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機構隊伍建設情況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機構主要由以下幾種人員組成:一是專業人員。主要由精神醫學、心理學的專業人士構成,主要負責處理學生的心理疾病和人格障礙等較為嚴重的問題。二是心理老師。主要由心理課老師擔任,主要負責開展全校性的教育課程,解決學生的一般性、適應性、階段性的心理困擾。三是輔導員。其主要任務是在工作的前線,及時發現有問題的學生。
(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工作的形式
1.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形式。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主要有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舉辦心理講座、大型心理健康宣傳活動,發行心理健康刊物,組織學生觀看心理電影等。
2.高校心理咨詢_T-作形式。高校心理咨詢工作形式主要有個別咨詢、電話咨詢、團體輔導、同輩咨詢、網上咨詢、來信咨詢等。其中,面談與團體輔導是最常見的咨詢形式。
(四)新生心理健康普查和心理檔案的建立
大部分高校每年都對新生進行心理健康普查,主要利用《中國大學生心理測評系統》《癥狀自評量表(SCL一90)》《大學生人格問卷(UPI)》等量表篩查出有明顯陽性癥狀的學生,以預約面談的方式跟蹤處理,并建立學生心理檔案。對于有明顯心理問題的學生,有些學校還利用《明尼蘇達多相人格量表(MMPI)》加以復查,以便及時發現問題和進行危機干預。
二、當代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分析
(一)對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科學認識
在我國,由于心理健康教育還未普及,人們對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科學認識,部分師生對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未能以正確的態度看待,有的甚至簡單地認為他們不正常、存在人格缺陷等。受這種環境影響,一部分學生由于各種心理壓力長期積壓得不到調適、宣泄和釋放而走上了歧途。
(二)主流的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機構的隸屬關系需要進一步完善
現行的主流模式為黨政機關模式,此種模式所依據的基本觀點是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工作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延伸,并應將其直接納人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系統。這種模式對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T作的開展帶來了很大的阻礙,主要體現在:其一,容易使心理健康教育與心理咨詢德育化,使心理咨詢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混為一談。這樣容易把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詢當做思想教育和談話活動。在心理咨詢中,容易把學生的心理問題當成思想道德問題來看待,把咨詢關系當成教育者與被教育者的關系來處理。其二,容易造成從業人員對其工作性質和角色定位的認識混亂。心理咨詢工作人員的性質是什么?心理咨詢T作人員的角色是機關干部,是教師,還是心理咨詢員?首先,由于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機構隸屬于政黨機關,從業人員需要參與維護校園穩定的工作,同時,他們可能還需要承當一定的教學科研任務。另外,在咨詢關系中,從業人員又需要堅持價值中立原則等各種咨詢的原則,而這些原則又似乎與他們的其他身份相沖突,這就在無形中迫使從業人員頻繁變換角色,工作壓力增加。其三,容易使學生產生誤解,導致學生對心理咨詢的抗拒心理,學生會誤以為心理咨詢是德育老師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另一種手段。
(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機構隊伍建設不完善
1.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師資力量不足。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工作者大部分是兼職性質,部分兼職教師缺乏專業知識、經驗不足,再加上工作職責不明確,特別容易造成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有其名而無其實。
2.從業人員角色混亂。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工作者一般身兼數職,其工作定位不清。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丁作者首先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然后是課任老師,其后才是心理咨詢工作者。
(四)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流于形式
當前,雖然絕大部分高校設立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機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表面上在轟轟烈烈地開展,但實際上多半有其名而無其實,形式主義傾向嚴重。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一些高校有場地、有經費、有人員編制,但實際上多為虛設,并沒有開展實質性的工作,只是做做心理測試,建立一些粗略的心理檔案,以便應付上級檢查,把心理健康教育擺在可有可無的位置上。
(五)心理健康教育側重于“問題人群”
大部分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側重點是“問題人群”,即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針對心理健康水平低、缺乏自信、有人際交往問題、環境適應問題或有情緒困擾的學生,這與真正意義上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宗旨不相符。心理健康教育絕不是只針對少數有心理問題的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應“重全體、重教育、重預防”。。
三、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和方法
(一)轉變觀念,切實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對于心理健康教育,有人認為只是心理咨詢師的工作,與其他教師無關;有人認為學生有了心理問題后,才需要實施心理健康教育;還有人認為心理健康問題僅僅是個人心理問題,與社會無關。這些片面的認識,必然導致心理健康教育在高等教育中處于從屬地位。實際上,心理健康教育并不僅僅是心理治療師和心理咨詢師的工作,也是高等學校全體教職員工,特別是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心理健康教育重在預防,不是學生出現了心理問題才對其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高校要健全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二)構建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模式
第一,構建“教學、咨詢、學生社團、宣傳、講座”五位一體的心理健康教育與宣傳模式。第二,構建“知識宣傳一心理普查一心理教育一心理干預”心理健康服務體系。充分利用學校廣播、電視、校園網及校刊、校報、櫥窗等,廣泛宣傳,大力普及心理衛生知識;對新生進行心理普查,建立心理檔案,實行點面結合的教育。進行多途徑、多渠道的咨詢與干預,充實和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⑥第三,構建四級心理健康教育網絡模式。第一級是負責各項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專職老師;第二級是輔導員;第三級學生心理社團、班級心理委員;第四級是宿舍心理信息員。這一模式采用自上而下的管理,學生可以通過宿舍信息員、班級心理委員和心理社團把對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見反饋到負責心理健康教育的輔導員和專職老師處。
(三)建立專業的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隊伍
1.心理健康教育系統.主要由有專業心理學知識的老師負責全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統籌和管理。一方面,由心理老師負責具體課程的教學任務,指導學生心理社團執行具體活動;另一方面,加強輔導員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作用,設立班級心理委員和宿舍信息員,負責具體宣傳心理知識,并把學生的意見及時反饋到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從而形成完整的自上而下的心理健康教育_T作網絡模式。
2.心理咨詢系統。主要由專業心理咨詢師和朋輩心理咨詢員組成。需要專職咨詢師3~4名,負責對有嚴重心理障礙的學生進行干預。朋輩咨詢員可以由經過培訓的學生擔任,負責簡單的一般性的心理咨詢,將較為嚴重的案例轉介給專業人員。
(四)豐富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的形式
1.心理健康教育系統。其形式主要有心理課程、心理講座、刊物、宣傳活動、心理網站等。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善。第一,為了矯正學生對心理咨詢的“回避”心態,必須從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本身人手。通過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程”必修課,提高學生的對心理素質的重視程度,同時使他們獲得基本的心理學知識,減少對心理咨詢的誤解,端正學生內心對心理咨詢的矛盾心態,發揮課堂的主渠道作用。第二,可以引入“團體心理輔導訓練課程”。“團體心理輔導訓練”可以促進同學間的感情,培養良好的人際關系,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
2.心理咨詢系統。首先,學校應采用多種途徑,對心理咨詢機構和其他服務資源廣加宣傳,例如,在新生手冊中加入學校心理咨詢機構介紹,印發各種宣傳單,在講座等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中穿插介紹本校心理咨詢服務資源等,努力擴大心理咨詢機構的影響力,使學校心理咨詢服務深入人心,使學校的心理咨詢服務與學生需求緊密銜接。其次,加強朋輩咨詢,重視朋輩咨詢員的培訓。最后,善用網絡資源,推廣網上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