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大學生素質提升思路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文化氛圍——素質教育的土壤
文化是大學之魂,一所優秀的大學首先要有良好的文化氛圍,大學的文化氛圍是全體師生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共同營造,長期積淀而形成的學術精神和治學傳統等,是具有顯著校園特色的群體文化。綜合性大學有著單科院校無法比擬的文化氛圍,大學生在綜合性大學獨具特色的環境熏陶下,學生受到的不光是知識與技能方面的訓練,還得到思維方式、行為規范等方面的培養,有利于全面的發展。大連大學雖然是一所年輕的大學,但是非常重視大學文化建設。學校于2001年成立設立了文化建設辦公室,負責全校文化建設的研究、協調和設計工作。制定了《大連大學文化建設綱要》,創新并完善校、院兩級的文化理念,在各項工作中注重文化理念和文化模式的指導作用。學校要求各單位在開展工作或組織各種活動中,要學會運用先進的文化模式去思考、設計和實施,各部門的工作設計要有體現具有豐富思想性的文化內涵,大力提倡在文化的視角下開展各項工作。經過1O年的探索和努力,學校已經形成了完善的文化體系框架,包括文化精神、文化模式、文化理念和文化載體。為了進一步推動文化建設從認識體系向實踐體系轉化。大連大學建立了以素質教育基地、博物館、紀念園、希望墻等十大校園文化景觀為標志的大型文化建設基地,充分發揮文化載體的滲透和輻射作用。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學校把大學文化建設的內容貫穿在素質教育的各個環節,構建了《大連大學綜合素質教育目標體系》,包括生理素質(身體品質、生理品質)、心理素質(思想品質、心理品質)、文化素質(專業品質、文化品質)、行為素質(生活品質、生存品質)。學校在培養方案的制定、課程體系的建立、各項工作的組織和實施都要緊緊圍繞《大連大學綜合素質教育目標體系》的要求,樹立全面的人才質量關。
二、知識結構——素質教育的內核
素質教育,就是要培養一個人的綜合素質,使學生的知識技能與社會生活能夠緊密結合,既要有廣泛的知識儲備又要有滿足社會需求的技能和創造力。知識往往決定人的價值取向、人生態度、品德修養,建立合理的知識結構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在大學生的知識結構中,開展通識課程教育是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環節,通識教育的實施有助于我國的高等院校把培養人的綜合素質的公益性和培養人的專業素質的功利性統一起來,致力于全人(manhood)的形成,避免專業教育只注重培養人的專業素質,只致力于人力(manpower)形成所產生的不良后果。我國傳統的教育存在課程設置結構單一、專業課和專業基礎課學時過多、人文課程和素質教育類課程設置偏少等現象。學生的知識結構偏窄,個性化的求知欲望得不到滿足。為了使學生能夠形成寬泛的知識結構,學習和借鑒國內外其他綜合性大學的經驗,學校利用綜合性大學多學科優勢,開設一些通識類和素質類教育課程,同時開設了大量的公選課,課程設置涉及理、工、醫、管理、經濟、教育、藝術、體育等9大學科。目前學校共開設了208門公選課(其中自然科學類84門、人文社科類124門)。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愛好自由選擇,這種門類齊全的公選課為大學生的個性發展和求知欲望的滿足提供了巨大的知識空間,使大學生的知識結構得到充分的擴展,對于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三、文化活動——素質教育的載體
綜合性大學的多學科特點決定了文化活動的多樣性。學校通過各類學科競賽和學生活動為學生提供更多展示自己才能的舞臺,使素質教育得到廣泛延伸。大學生競賽活動已經成為學校學生參加創新實踐活動的重要載體。學校以各類國家、省、市級大學生學科競賽活動為牽動,形成了大學生學科競賽體系。由于學校學科分布廣,因此,大學生競賽的種類多。為鼓勵更多的學生參與到競賽中來,同時,考慮到學生的專業特點及學生自身情況,學校分層次組織開展大學生的競賽活動。例如,為進一步加強學生的實驗技能及職業技能訓練,素質教育基地協同各相關教學單位,根據各專業、學科特點組織進行了分析化學、未來教師職業技能、物理實驗、ERP沙盤模擬、物流知識、中藥技能競賽等專業技能競賽。大學生除參加本學科競賽外,還有更多的機會參加其他專業的學科競賽活動,如數學建模競賽、“挑戰杯”創業計劃(課外學術作品)大賽、“外研社杯”全國英語辯論賽、機械設計大賽、電子設計競賽等等。隨著大學生競賽活動的不斷深入,學生參與競賽的熱情不斷增加。大學生競賽活動也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參加競賽既是對自己的挑戰,又是進一步完善自我、不斷超越自我、實現更高目標的過程,同學們在各種競賽活動中,培養了頑強的意志,學會了團結與合作,體驗了創新與成功,更重要的是學會了用專業知識與技能去解決實際問題。學校通過開展各種競賽活動,鞏固和深化了課內知識和技能,實現了課內課外的有機結合,并吸引了大批同學跨專業、跨學科參加活動,使自身的知識結構更加完善,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和競爭意識不斷增強,學習興趣更加廣泛,自身素質不斷提高。課外文化活動是大學生關注的熱點,學校根據大學生的特點和素質教育的要求,開展了形式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如演唱會、書畫展、學生講壇、模擬報社、假日學校、綠色家園、陽光劇社、心理沙龍等等。這些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所釋放出來的文化影響對大學生素質的養成起著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作用。協會和社團能夠培養大學生興趣、提高大學生生活品質和人文素質。大連大學現有大學生協會和社團81個(包括社會科學類12個、藝術研究類11個、舞臺表演類10個、學術科技類12個、1:1才演講類10個、外語學習類5個、運動健身類12、公益志愿類5個、愛心援助類4個)。大學生通過參加協會和社團的活動,與不同專業的學生進行廣泛接觸和交流,拓展了知識視野,增加了團隊精神,提高了人文素養。
四、刨新體系——素質教育的靈魂
目前,高等學校對學生素質的培養十分重視,素質內容涵蓋廣泛,其中是否具有創新精神是衡量一個人素質高低的重要依據。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因此,開展素質教育,必須注重對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為二十一世紀教育的特點之一就是“致力于培養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創新教育”。大連大學在素質教育過程中,始終把創新教育放在首位,為了更好地推動創新教育向縱深發展,學校于2006年啟動了“大學生創新教育百千萬工程”,即進一步完善大學生工作室機制,建成覆蓋所有學院、不同專業的100個大學生工作室;進一步完善“大學生創新教育基金項目”實施方案,實現每年有1000個在研項目;進一步提高大學生參加課外實踐活動的積極性,每年有10000名大學生參加各種類型的課外實踐活動。學校的大學生創新教育工作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2006年4月12日,中國教育報以“讓創意在校園里落腳——記大連大學創新實踐工作室”對我校素質教育的成果進行了報道。省內外高校同行數次來學校考察交流。
1.制定了創新學分制度。創新學分是指學生接受創新教育、參加教師課題研究,在知識、技能競賽中獲獎,開展發明創造活動,在一定級別刊物上發表文章,在實驗、實踐中取得有價值的發現等按規定獲得相應的學分。學校在培養方案中規定,大學生在畢業之前必須修滿6個創新學分。由于創新學分涵蓋的范圍比較寬,并有一定的量化標準,因此,很快在全校范圍內得到了推廣。在創新學分的實施過程中,學生們并沒有把創新學分當作一種壓力,而是作為一種動力,在通過自己努力得到學分的同時,從中還可以享受到成功的喜悅。我們看到學生學習、實踐的熱情高了,參與意識強了,主動申報課題的多了⋯⋯這項工作不但在學校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同時得到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光@《商場現代化}2012年1月(上旬刊)總第670期明日報》,《教育文載報》和《大連日報》等新聞媒體先后對學校實施創新學分情況給與了相關報道。
2.開展了創新教育基金項目。為了改變過去以知識傳授為主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質疑和創新能力,大連大學在本科生中實施了創新教育基金項目工作。即大學生從大二開始可以申報創新教育基金課題,也可以參加導師的科研課題。鼓勵學生自己設計實驗,提倡大學生與其他院系的學生聯合申報課題,這項工作的實施激發了大學生的創新思維。在創新教育基金課題的研究過程中,學生經歷了一次完整的科學過程的訓練,學會了進行科研的基本方法。從選題、做實驗、搜集資料、論文撰寫都付出了辛勤勞動。在這個過程中,開闊了學生視野,拓展了思維。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人文精神和實踐能力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激發了大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科研興趣,大大地提高了大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同時,培養了他們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互相配合,鍛煉了學生的溝通能力、協作能力和動手能力,對學生人格的塑造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很多本科生在校期間就參加了國家、省市科研課題,一些大學生還國家核心期刊上發表了學術論文。通過創新教育基金項目活動,學生的科研素質和創新能力明顯提高。
3.建立了大學生創新工作室。大學生工作室的建立突破了傳統的教育模式,把大學生放在一種動態、開放的文化環境中,突出了大學生的主體意識、創新意識和創業意識。工作室作為大學生創新實踐基地,采取了全新的、開放式的培養模式,通過其所具有的實踐性、創造性和綜合性的特點,在開展各類創新、創業、競賽、服務和咨詢等活動中,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專業技能與基本方法,學會收集、處理信息和分析問題、解決實際問題,在團隊協作精神、開拓創新能力等方面得到鍛煉和提高,培養了學生的科學精神、人文精神和創造思維,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本”、“讓每個人都成功”的大學文化理念。工作室如同一個小型科技成果孵化器,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參加科研立項、創新教育基金項目、產品研發等活動,產生出小發明、小創造、小專利等各種成果,師生之間的智力碰撞、思維強化訓練等還使其成為新思想、新理論的催化器。通過幾年的研究與實踐,已形成了大學生工作室的組織范式和良好的運行機制,有效整合和挖掘了創新教育資源,并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先后有幾十個工作室的232項成果獲得國際、國家、省和市級的獎勵,培養了一大批能力較強、具有團隊協作精神的優秀人才。
多年來,學校充分利用綜合性大學的多學科優勢,在著力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和實踐,形成了素質教育人才培養體系框架,取得了較為明顯的成效,學校的辦學聲譽和社會的美譽度不斷增強,畢業生就業率逐年提高,得到了相關部門的肯定和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