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學生德育教育責任思考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1家庭教育是根性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礎
全國知名教育專家黃滄海教授曾提出“成人在家庭,成材在學校,成功在社會”的教育理念,他認為,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礎,它是對人的根性教育,如果根沒有栽正,學校教育、社會教育都難以彌補。福祿貝爾說過:“國家的命運與其說是掌握在當權者的手中,倒不如說是掌握在母親的手中?!庇纱丝梢钥闯?,家庭教育在子女教育中的重要性。父母是學生的啟蒙老師,也是其終生導師。學生最初的道德觀、人生觀、是非觀等都是從父母之處習得的。父母的言談舉止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人格道德的養成。當今許多家庭在孩子教育方面存在很大偏差,嚴重影響著孩子人格道德的養成。主要表現為:
1.1家長的溺愛當今的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是一個大家庭的中心,孩子的一切完全由家長包辦。家長們竭盡所能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卻忽略了對孩子進行道德教育及人格的培養,導致學生在人格道德方面或多或少地存在缺陷。表現為:以自我為中心、自私、固執、偏執、懶惰、貪圖享受、沒有吃苦耐勞的奮斗精神等。真正成了“四體不勤,五谷不分,肩不能挑擔,手不能提藍”的“少爺、小姐”,以至于社會上出現了“啃老族”。
1.2家庭教育的觀念落后,方法不當
1.2.1家庭缺乏平等意識許多家長還存在“家長制”的作風,把孩子看成是自己的私有財產,不能平等對待孩子。在人格上,讓孩子感受不到應有的尊重。
1.2.2交流方式簡單粗暴,不善于溝通家長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給孩子報了各種特長班、補習班、提高班,孩子成了學習的機器,失去了生活的樂趣,以至于不堪重負,導致人格扭曲。藥家鑫的成長過程也證明了這一點。他在庭審中說:“從小到大我生活幾乎除了學習以外就是練琴,小的時候每周練琴,為了練琴媽媽都會打我或者拿皮帶抽我。有一段時間爸爸看我的成績不好沒有努力學,把我關在地下室里面,除了吃飯能上樓以外,其它時間都在地下室里待著,我覺得看不到希望,天天壓力特別大,我經常想自殺?!焙⒆拥倪@些內心感受父母卻全然不知,還固執地認為這是對孩子的嚴格要求,為了孩子好。家長與孩子間疏于溝通,讓孩子感受不到愛的關懷和溫暖,失去了對生命的熱愛,漠視生命。有的孩子甚至對父母產生仇恨。
1.2.3過于追求完美家長只關注孩子的不足,忽略孩子的進步:對孩子只會打擊,不會鼓勵。在“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這樣名言的鼓舞下,有多少家長泯滅了孩子的自信心?正如藥家鑫的父親反思所言:“鼓勵還是少了一些。其實我心理是很喜歡他的,對他的表現是很滿意,但是因為我害怕他驕傲,還是會時不時敲打敲打。”孩子取得了成績,得不到家長的認可和鼓勵,讓孩子覺得自己怎么做都不對,使之產生了強烈的自卑感。
1.2.4責任教育缺失,不能給予孩子正確的保護多數家長對孩子的要求是聽話、學習好就行。對于孩子的家庭責任、社會責任不作要求。當孩子遇到問題時,家長不能給出明確的是非觀,責任教育缺失,使孩子缺乏安全感,不敢擔當,逃避責任,形成人格缺陷。藥家鑫的母親說:“小時候,凡是出去跟小朋友在一起玩,只要打架了,不管誰對誰錯,他回來肯定是挨罵的”。其實,藥家鑫的成長過程及家庭教育方式,在我國極具普遍性。這主要是受家庭傳統教育觀念和當今教育的功利思想影響。
1.3家長自身素質欠缺
現在校園暴力屢見不鮮,手段之毒辣另人發指。究其原因不乏家庭教育不當所至。我曾問過所教班級的一些學生,為什么打起架來不計后果?他們回答的是:“現在家里多是獨生子女,家長說了,只要在外面不吃虧就行,打壞了家里拿錢”。還有的家長因孩子在校受到老師的批評,到學校罵老師甚至打老師。像這樣自身法律意識淡薄,金錢至上的家長,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對孩子犯罪的一種教唆。家庭教育是最基本的教育,家長塑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氛圍給孩子,是非常關鍵的。由此可見,要培養出品德高尚的學生,首先要解決好家庭教育的問題,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①倡導學習型家長,提高家長自身素質和道德修養。發揮政府的職能作用,倡導學校、教育機構、社區等開辦各種形式的家長培訓班,介紹一些成功教子的方式、方法,使其掌握與孩子溝通的技巧,從學習中去理解,關愛孩子。②創建平等和諧的家庭氛圍,尊重孩子的人格,與孩子交朋友。③樹立正確的人才觀。學習不只是為了高分數,也不是將來出人頭地,光宗耀祖,而是把孩子培養成身心健康、品德高尚的人。英、美等國的家庭教育,給我們提供了很好的借鑒。他們是在生活中培養孩子的責任感,讓孩子從小就了解道德和法律的界限,了解其行為可能產生的后果,并且自己承擔后果。有時會硬著心腸讓孩子受到教訓,讓孩子從教訓中得到成長。④多與孩子交流溝通,引導孩子發現自己的能力并尋找發揮特長的途徑。發現孩子的閃光點及時給予鼓勵。
2學校教育對學生人格道德的養成起著正面導向作用
教書育人是學校教育的基本任務,但教育的最終目的還是教會學生怎樣“做人”。學校教育在學生的人格道德養成過程中,起著積極導向作用。然而,在現行的教育體制下,學校教育是一種“淘汰式”的選拔教育,功利色彩濃厚。使得多數學校只強調知識的傳授,卻忽視了對學生人格道德的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只限于開設了相關課程,如德育課、政治課、法律課等,學生又把這些課看成是“副科”不予以重視,只要卷面及格就完事大吉。然而,德育教育是一種隱性教育,用分數是無法衡量的。德育教育不只在于“知”,更要在于“行”,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果。知行合一才是培養人格道德的有效方法。因此,學校要根據本校及學生自身特點,制定出切實可行的育人目標。設計一些供學生能親身體驗的活動,讓他們在生活中去感知是與非、美與丑;明白責任與義務;學會感恩、奉獻、擔當;培養社會適應能力、與人溝通能力以及情緒控制的能力;從實踐中去感悟生命的價值。此外,教師的素質對學生人格道德的養成也起著榜樣的作用,正所謂“身教勝于言教”。如何才能切實發揮學校的正面導向作用呢?我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2.1把德育教育滲透到教學與管理之中加強全校所有教職員工思想道德教育,制定出文明健康的行為規范,定期對員工進行心理學,教育學等培訓,使每個人都能成為學生的道德楷模。一句話能改變人的一生。因此,教師在授課中應注意自己的語言,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尤其在批評學生的時候,不能為解一時之氣,侮辱學生的人格,讓學生產生自卑感。要平等對待每~個同學,改變以前的用語“你應該”,要用包容之心、同理心去對待學生,讓他們覺得老師是可信賴的朋友。要不斷地對學生進行勵志教育,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及戰勝困難的勇氣。
2.2充分發揮校園文化環境的作用課外活動是實施和踐行德育教育的一種有效途徑。學校要為學生舉辦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讓盡可能多的學生參與其中,培養他們的團隊精神,協調能力。成立各種社團,給學生搭建一個能夠展示、發揮自身特長的一個平臺,培養學生的自信心。為了培養學生的社會適應性,學校要鼓勵學生走出校園,參加一些力所能及的社會活動,培養學生的愛心、奉獻精神及社會責任感。如利用周末和假期去福利院、敬老院做義工:也可深入社區,做一些有針對性的社會調查或社區服務等,促進學生道德認識和道德行為的和諧統一。
2.3建立道德評價體系細微之處見精神,道德評價體系要從細微入手。學校要為每位同學建立一份學生素質檔案。學生素質檔案應包括學生自管項目;班級管理項目:班主任管理項目。各項要制定出相應的道德素質學分。采取日記錄,周小結,月評比,學期匯總的方式,對學生道德素質進行評價。每學期對表現突出的學生,學校要將其樹為道德標兵并給予表彰,這樣對學生將起到鞭策作用。
3社會教育對學生的人格道德養成起著“檢驗”及“再造”作用
學校教育是一個社會化過程,社會是檢驗學校教育是否成功的尺子。學生只有走向社會,獨自面對和解決各種各樣的實際問題時,其價值觀、道德觀、人格素養等才能得以真正體現。如果藥家鑫沒有發生這場車禍,他依然是老師、同學和家長眼中的好學生。正是因為他對車禍的處理方式,才曝露出他人格道德的缺陷,反映出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缺失。然而,社會的一些不良現象對學校的正面教育,又起著“異化”作用。我們教育學生要誠信為本、遵紀守法。然而,商家為了牟取暴利,“毒奶粉”、“瘦肉精”、“染色饅頭”、“地溝油”、“蘇丹紅”等危害人體健康的食品安全事件頻發,且屢禁不止。我們教育學生助人為樂,“南京彭宇案”以及類似此案的社會事件不斷發生,使得看見老人摔倒、暈倒以及交通事故等,無人敢去救助的例子也不斷見諸于各種媒體。慈善總會、紅十字會、基金會這些民眾信任的慈善組織屢暴丑聞,人們的善心被無情的踐踏,迫使人們“愛心止步”。我們教育學生一分耕耘一分收獲,而面對社會上各種考試的抄襲及學歷的造假,就業遭遇“無人、無權、無錢”的尷尬時,還有多少學生肯刻苦鉆研,相信“知識改變命運呢”?誠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分配的失衡、司法的不公等社會的負面因素,對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道德觀的形成,都會產生不同程度地影響,學校的正面教育正遭遇著社會負面效應的沖擊。如果沒有公正的社會大環境,學校教育的正面導向作用是難有成效的。因此,只有大力發揚社會主旋律,加緊法制建設和制度建設,提高不良道德行為的成本,才能為學校教育創造良好的社會外部環境。綜上所述,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在學生的人格道德體系形成過程中起著不同的作用。只有它們的理念趨同,目標一致,三者合力,培養出的學生才能人格健康、品德高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