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關懷教育的情況思考與建構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20世紀90年代,面臨著時代和社會快速發展帶來的高學歷化、高等教育擴招化、義務教育普及化等強烈沖擊,我國職業教育特別是中等職業教育處于發展“困難”時期,直到本世紀初,中央重新確立職業教育的戰略地位,頒布了《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和多次召開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職業教育迎來了新的春天。在政策支持與導向下,職業學校為搶抓發展時機,基于生存和規模發展的“基礎性”“硬件性”辦學定位成了一段時期職業教育發展的“主流”,學校在諸如辦學空間、招收規模、設備配置等“可視化”硬件方面取得了明顯的成效。但其背后卻是德育工作的舉步維艱、循規蹈矩,關懷教育應需之養分與土壤的缺乏,導致學生由于缺少陽光雨露的照射和潤澤而無法得到良好成長。
關懷層次囿于規訓,關懷品質低位諾丁斯認為人類被關懷的愿望是無處不在的?,F實情境下,職業學校德育更多處于“重知輕德”“重管輕情”的發展困境:功利主義和技能工具主義思想占主導,德育工作者實施關懷教育更多是技術性關懷(專業技能的訓練、技能比賽等級的獲?。┖蛡鹘y校園式自然性關懷(道德規范和道德知識的灌輸)而非道德、精神關懷,管理過程中重規訓輕教化,諸如“準軍事管理“”封閉式管理”比比皆是,教化之跡則難尋,關懷品質之低下導致職業學校學生在中小學教育過程中留下的信仰迷失、心靈創傷和精神桎梏仍無法得到有效解決。
關懷能力和藝術欠缺,關懷效果失位諾丁斯認為,關懷行為的雙方并不是簡單的線性關系,而是一種雙向性的、互為影響的作用關系,關系之質量直接影響著關懷質量。在當前職業學校學生整體素質“難為”之客觀境況下,德育工作中關懷教育的成效還是取決于關懷者,即德育工作者具備的關懷素養,即教師對學生關懷之需的觀察力、感受力以及由此做出的一系列關懷行為??上У氖?,職業學校中德育工作者大部分來自工科院?;蚓C合院校,“非師性”的職前教育背景使得他們缺乏足夠的教育學和心理學等人文性知識,教育過程體現的關懷力還遠遠不夠;另一方面,技術主義之盛行,使得在德育過程中理性重于情感,效果大大折扣……這些從現實關懷教育中師生對關懷理解及需求的錯位可以給予一定的驗證,即教師普通認為自己是關懷學生的,而大部分學生卻表示感受不到教師的關懷。
職業教育辦學模式異化,關懷時空的連續性受到挑戰“教育中的關懷(關心)不同于生活中一些簡單的關懷(關心),它是建立并維系在一種牢固的信任關系基礎之上。這種關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建立的,它需要時間,它要求連續性?!边@說明只有建立在時空有效的連續上,關懷才能抵達其本真。然而,隨著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創新,頂崗實業、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等教育教學模式的推陳出新,德育中關懷教育之時空發生了巨大變化:關懷空間從單純的學校延伸至企業或社會、從課堂延伸至課外,關懷時間也因實習實訓而不再連貫,關懷雙方也從單純的師生關系、生生關系轉變成復雜的師徒關系、準員工關系……這些時空場景的轉變給關懷帶來了巨大的挑戰。
新形勢下職業學校德育工作中實施關懷教育的意義解析
(一)德育價值理性回歸的需求德國哲人雅斯貝爾斯指出“教育的過程首先是精神成長的過程,然后才是知識技能成長的過程?!蔽覈逃胰~瀾指出“教育始終是直面人的生命,通過人的生命,為了人的生命質量的提高而進行的社會活動,是以人為本的社會中最體現生命關懷的一種事業?!碧K霍姆林斯更直接地指出“對人由衷的關懷,這就是教育才能的血和肉。”可以這么說,教育本身就是一種關懷。德育作為職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與其他各育(德、智、體)不同的是,其重點是以學生的精神世界和價值導引為指向的教育活動,這種內在規定性可得出———關懷教育是實現教育價值特別是德育價值的重要途徑。因此,強化與重塑職業學校德育中關懷教育,既是德育本身蘊含的關懷取向需要,也是職業學校學生精神成長、價值實現和人格完善的高規格發展需要,更是職業學校當下德育規訓的重要補充。
(二)學生精神和價值重建的現實要求內爾•諾丁斯在《始于家庭:關懷與社會政策》一書中指出“關懷理論最大目的是防止某些傷害,滿足某些需要,關懷行為就是根據具體的情境中的特定個體及其特定需要做出的旨在增進其福祉、有益于其發展的行為”。充分了解關懷所投射的個人(群體)具體情況及現實需要(如其物質之需、精神之苦、關懷之企等),是保證關懷教育順利實施和取得良好成效的基礎。當前,現有職業教育招生體制導致職業學生是渴求被尊重和關懷的群體,與其他教育對象相比,他們是最需要被給予關懷的群體。只有在職業學校中強化德育工作中的關懷教育,通過非智性的、人文性的關懷才能引起他們內心的情感共振,才可能幫助他們找回自尊、自信、自我,點燃新激情,激起新斗志,成為未來德技雙馨的技能型人才。
(三)德育實效和師生校園生活品質提升的需要職業學校的德育工作由于教育環境的多變性、教育對象的多樣性、教育內容的復雜性和教育效果的非顯性等,導致從事德育工作的人極易出現情感枯竭、人格失范、心理失調等職業倦怠病癥,影響著他們的職業認同感、幸福感和學生觀,影響著德育工作的實效和自身的專業發展,最終影響著教師的校園生活品質和教育品質。諾丁斯指出,關懷是教師與其他職業的最大區別。當前職業學校德育重塑教育關懷,可以引導德育工作者樹立正確的職業觀、教育觀、學生觀,增強關懷的主動性與自覺性;可以引導德育回歸至精神軌道,突破工作組織管理中過度的行政干涉和學生管理的野蠻強制,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與感染力;可以提升職業學校德育工作的人文性、吸引力與感染力,實現德育的現實超越和完善追求;可以培育和提高德育工作者的“共情”技術,形成良好師生交往關系,提高師生對德育工作的認可度和可接受度;可以引導德育工作者積極關注學生的內心世界,關心學生的精神生活,使他們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人生觀和職業觀得到修正與規劃,為今后之完滿生活打下基礎。
新形勢下職業學校德育工作中關懷教育建構的實踐探究
(一)強化學校關懷場域建設,建構體現個體生命尊重的關懷型德育如上所述,職業學業校德育在規訓主義的價值取向和技術理性主義的工具化操作下,原內蘊著以人格育人格、以德育德、以心育心的德育逐漸演變成了單一的道德知識說教、灌輸和日常道德行為的簡單規訓,教育中教師主體的無為、學生客體的個性壓抑、德性磨滅、情感迷失期盼著體現個體生命尊重的關懷型德育的到來。一是建構起培養學生關懷品質和素養的德育模式。學校要在德育體系或模式的頂層設計中,強調以培養學生關懷能力和關懷品質為重要目標甚至是終極性目標,引導德育工作者牢牢樹立“關懷是先于、重于做事和職業技能”的理念,在認同職業學校學生的能力與智力多元基礎上,學會尊重生命的個性和差異,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努力讓不同個性和潛質的“問題”學生都有可能感受到賞識和關注,實現最好的自我。二是營造良好的關懷場域,形成關懷教育合力。根據諾丁斯“教育不能只局限于教室的時空進行,而應與整個社會生活時空一致”理論,要形成濃厚的關懷氛圍,就要從日常德育管理事務入手,在學生的日常思想教育、行為規范管理、職業生涯規劃、班級文化建設、日常管理制度制定、校園文化活動、宿舍文化活動以及以及實習實訓的活動等方面進行關懷滲透,努力使每一個教育場景與每一場主題活動都鐫刻著關懷意境、體現著教育責任;要把關懷從傳統的學院式空間延伸至學生校內外實習實訓、頂崗實習中,提高關懷的延續性和影響力;要變單純的管理為教育與服務,變單純的知識灌輸為精神引領,變單純的知識關懷為精神關懷……讓關懷真正滲透于學生德育日常細節中,讓學生在細微處體悟關懷,習得關懷的意識和素養。
(二)淡化規訓與師長權威意識,構建新型的關懷型德育師生關系職業學校德育中的關懷行為跟其他的教育教學行為一樣都是在一定的情境和氛圍中進行的,師生關系也在交流碰撞中形成與發展著。在諾丁斯看來,關懷是一種師生接觸與交流的過程,是主體間性的過程,是一種權利超越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關懷者的行動目的就是要維護并增進自己與交往者之間的關懷性關系”??紤]到德育中的師生關系是日常教育教學過程中發生頻率最高也是最為復雜(涉及人的思想、心靈、精神和人格等),要建構優質的、健康的可持續發展的關懷關系,就是要真正淡化德育工作者血液里流淌已久的權威意識和過度的教育者意識,認真處理好以下三個基本問題。一是關懷關系的主體性確立。就是要求德育工作者要改變自身工具性人格的習慣,注重德育活動中的主體性重獲,提高關懷實踐的自覺;不僅要充分關心學生的學習與技能教育,更要關心學生的生活、學生情感、心理和精神等需要,幫助他們實現自我成長;要不斷更新觀念、轉變角色,變被動為主動,變傳統“我—他”師生關系為“我—你”師生關系,從傳統的權威、權利以及絕對的真理中走出來,樹立平等意識,成為與學生有著平等地位的真正關懷者。二是關懷者榜樣作用的發揮。關懷型教師之榜樣是年幼者學習的無言向導和動力之源。教師在德育過程中要以身作則、言行一致,使自己的教育語言更具人文性、自己的教育形象更具典型性與可效仿性,只有不斷修煉,方可讓學生“親其師,信其道;尊其師,奉其教”,最終提高關懷效度和影響。三是關懷關系的連續性維護。在學校德育過程中要善于建立并維系一種富于連續性和關懷的文化,做到關懷目的的連續性、教育地點的連貫性、關懷時間的延續性和關懷內容的系統性。這就要求職業學校在德育過程中,要特別注意學生在實習實訓、工學結合、頂崗實習過程中的學校德育工作的及時的、全面的甚至全程式的跟蹤與教育滲透,而非放羊式、松散式的管理。只有在時空上和整體教育結構上建立了長期有效的關系,才能促進關懷行為的順利進行。
(三)強化關懷素養培養,努力打造關懷型教師隊伍諾丁斯眼中的關懷并不是簡單的、粗放的強制型的關懷,或是隨心所欲的關懷和主觀臆想的想像關懷,而是建立在豐富情感與高超藝術上的一種充滿愛的人本或人性關懷。解決當前德育中關懷錯位與實效低位問題,就要提升包含關懷意識、關懷態度、關懷情感、關懷創新、關懷實踐、關懷對話等在內的關懷能力和關懷素養。為此,德育工作者首先要強化學習意識,不斷學習新的教育思想和德育管理理念,改善與優化自身德育專業能力,提高自身關懷素養,提升敏銳體察學生心理、情感變化的能力,直覺學生內在需要,優化與學生進行關懷性對話與交流的技巧。其次,學校要從教師專業發展的高度去建構起德育工作者人格性反思的培訓培養促進機制,突出教師情感、態度和人格等教師自我因素的培養,通過培訓,進一步提高教師關懷理念和關懷藝術。其三,德育工作要重視愛心培育與自我情感控制,增強關懷的主體性和主動性、實踐性,在實踐中優化自己的職業態度和提升自己的關懷智慧,力爭使僵硬呆板的師生對話演變成開放、愉快師生交流溝通過程,使對立的師生關系變成師生和諧和的互動與交流,使學生更樂于參與其中,最終促進學生的道德成長和自主自由的發展。
作者:林幸福單位:廣東技術師范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