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現代化教學大學生法制教育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當前大學生法制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師資隊伍整體法律素質不高原來,高校法制教育課程主要是《法律基礎》課程,經過改革,將《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合為一門課程,形成新的課程《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簡稱“基礎課”)。新的課程方案出臺以后,對擔任該課程教學工作的教師的素質要求提高了,該課程要求教師應具備一定的法學專業知識。但在現實中,擔任該課程教學工作的教師往往仍然是原來的德育教師,他們中大部分人主要專修思想道德修養,受過專業法學教育的為數不多,他們的法制教育教學水平在總體上可能遜色于其他專業教師,導致法制教育工作的開展受到制約。法律知識無法講透,法律專業術語解釋得不夠精準,學生無法深入理解和掌握法律知識。如果學生提出與法律相關的問題,部分教師往往無法給予學生準確的答復。因此,在這樣的情況下,法制教育的實效性受到制約,限制了法制教育工作的發展。
(二)重視法律知識的傳授而忽視法治觀念的培養,影響了法制教育的實效大學生法制教育的目標是提高大學生的法律素質,所謂“法律素質”,是指人們認識上、行為上知法、守法、用法、護法的素養和能力。法律知識—法律意識—用法能力構成了法律素質的三項基本要素。可見,要提高大學生的法律素質,除了要傳授大學生法律知識,還要幫助大學生培養法治觀念,樹立法律信仰,從而使大學生將法律知識和法律信仰外化為守法、用法、護法的行為。然而,部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注重傳授法律知識,而不注重學生法律意識和法治觀念的培養,導致學生被動地接受法律知識,因為畏懼法律而學法、守法,而不是出于對法律的信仰而學法、守法。
(三)傳統的教學方式較單一,降低了課堂教學效率由于教材篇幅和課時的限制,目前部分高校的法制教育仍采取傳統的方式,即在課堂上只注重灌輸課本知識,而缺少師生之間的互動和交流,也忽視了課外的實踐教學,這種單一的教育教學方式,無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突出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使學生對基礎課缺乏熱情和興趣,降低了課堂教學效率,影響了法制教育的實效。
二、大學生法制教育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一)大學生自身的原因受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大學生往往只關注和自己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的課程,如專業課、英語課。對基礎課則不夠重視,有些大學生認為基礎課不是主課,學不學無所謂,只要考試過關就行。正是由于這種偏見,所以在基礎課課堂上,經常能見到學生做與課程無關的事情,如復習其它課程、做課外作業、閱讀課外雜志、甚至是補足睡眠時間,認真聽課的學生很少。很多學生往往到了考試前幾天才開始復習,只求平安過關。在這種情況下,學生的學習是無法達到教學目標的。所以,大學生對法制教育不夠重視是影響法制教育實效的重要原因。
(二)學校教育方面的原因目前,高校的法制教育主要依托《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來完成。從教材內容含量來看,法制教育在形式上有弱化趨向,這為法制教育目標的實現增加了難度,也對教師的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課程內容多而課時有限,所以教師在教學時,有時只能對重要的知識點進行講解,缺乏師生之間的交流,而課堂討論、案例分析往往因課時限制而無法進行。其效果是大學生只了解了法律的基本概貌,能夠知法,卻不懂法,更不知道如何用法,至于培養法治觀念,樹立法律信仰更是難上加難。
(三)社會環境方面的原因隨著幾十年的法制建設,我國已經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執法工作不斷加強,司法狀況有所改善。然而,國家機構的執法力度仍然有所欠缺,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司法腐敗現象。在信息時代,大學生可通過多種途徑獲取信息和知識,一些執法不公、司法腐敗的現象也被電視、報紙、網絡等媒體報道和轉載,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大學生對法律的看法,大學生心智尚未完全成熟,有時不能理智地看待某些事情,這些負面報道使大學生對法律產生了不信任,甚至對法律失去了信心。所以,當前社會中的行政腐敗現象、司法腐敗現象對大學生的法律意識的沖擊也是影響大學生法制教育實效的原因之一。
三、大學生法制教育的有效途徑與模式
(一)提高授課教師的專業素質,優化師資隊伍前面已述,有些高校的基礎課教師往往是由德育教師擔任,而沒有專職的法制教師授課。若沒有一支專業的師資隊伍,法制教育工作難以取得成效,進展緩慢。因此,高校應當優化法制教育師資隊伍。建立一支專業的師資隊伍,能夠使學生更加深入理解法律知識以及法律精神,從而保障法制教育工作的順利進行。作為一名高校法制教育專職教師,要了解法制教育的目標,要注重知識的積累和教學方法的完善,以及注重自身法律素質的提高,這樣才能夠高質量地完成教學任務。
(二)改變目前單一的法制教育形式,實現教育形式的多樣化目前,大多數高校都是主要依托“基礎課”對學生進行法制教育,但由于“基礎課”內容的深度、課時等方面的局限性,所以大學生法制教育的實效不大。在這種情況下,應當開拓其它的教育形式,來彌補基礎課的不足。比如可以組織學生觀看法制宣傳片、開設法律選修課、組織法律咨詢、設置法制教育宣傳欄,通過校園廣播、校報、講座等多渠道宣傳法律知識,營造濃厚的法制文化環境。
(三)完善教學模式和方法,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方式和手段目前,高校開設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仍然是大學生法制教育的主渠道,授課老師應該注重完善教學模式和方法,來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除了采取傳統的教學方式以外,教師還應注重對教學方式和手段的改革,充分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方式和手段。
1.將課堂教學方式從單向灌輸方式轉變為灌輸方式和啟發方式相結合。所謂啟發式教學,就是在傳授知識的基礎上,提出問題,鼓勵學生獨立思考。這樣可以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突出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習慣,幫助學生開拓思維,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在教學中增加互動環節,加強教師與學生的交流與溝通,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能動性,活躍課堂氣氛。
3.將理論教學和案例教學相結合。案例教學法由案例、問題、分析、結論四個部分組成,最大的特點是理論聯系實際,化抽象為具體,化枯燥為生動。因此,可以采用案例教學法,利用案例向學生講解相關的法律知識,讓學生更好地領會法律精神。這樣,學生就不會感覺到法律課的枯燥和難懂了。
4.充分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現在很多學校引入了多媒體設備,使用多媒體課件授課,可以將文字、圖片、聲音融為一體,形象生動地向學生展示教學內容,使學生更容易接受,也能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
作者:劉啟單位:荊州理工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