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化學教學學生法制教育探索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有資料顯示:在我國違法犯罪案件中,青少年犯罪率最高。究其原因,主要是青年學生不學法、不懂法、法制觀念淡薄。今天的在校生將成為未來國家建設的中堅力量,他們只有知法、守法才能擔起祖國建設的重任。當前學生違法犯罪案件時有發生,學生傷害、傷亡事故增多,這給教育敲響了警鐘,對學生進行法制教育刻不容緩,作為化學教師發揮學科特長,不失時機地給學生進行法制宣傳值得提倡。
關鍵詞:化學教學;法制教育;嘗試
在全社會普法、全民學法、守法的新時代,對學生進行法制教育,以增強學生的法律意識,已成為我們每位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責任。如何利用本學科教與學的活動,向學生普及法律知識、增強學生的法律觀念、完善學生的品德素養已成為眾多教師探討的課題。這里,我就化學學科滲透法制教育問題談一些粗淺的看法。
一、化學教師要提高自身的法律知識水平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廣大教師,要率先垂范,做青少年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化學教師不僅要成為學科知識的傳授者,學習方法的引導者,更應該成為德育工作者和法律知識的宣傳者。化學教師也應該加強法律知識的學習,特別是與學校教育相關的法律法規,自己要知法、懂法,了解我國的法制原則。由于化學學科自身的特點,化學教師應當了解《憲法》《民法通則》《刑法》《治安管理條例》,熟悉《教育法》《教師法》《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知曉《環境保護法》《食品衛生法》《知識產權保護法》等法律法規和規章。
二、化學教師要用行動做學生學習法律的榜樣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學生一走進校門,就時刻與教師相伴,對老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會模仿、學習,教師以身作則,言傳身教應該是對學生進行法制教育最直接、最快捷的教育途徑。因此,作為一名化學教師,不僅要認真做好本職工作,努力學習新的教育理念,深入理解新的教育思想,切實提高教學水平,更應該注重自身良好素質的形成,這樣才能培養出具有法制觀念和法律意識的合格學生。教師潛移默化的影響力,使得學生爭做一個知法、懂法、守法的好學生是很有效的。不管這個學生現在書念得好不好,至少他在品德方面、法制方面能做好,更重要的是能養成依法辦事、遵紀守法的良好習慣。在化學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要注意研究法制教育的滲透方法,使法制教育與化學教學自然融合,以化學知識的傳授為主,法制教育為輔,明確二者之間的關系,達到德育、智育雙重教育的目的。
三、化學教師要利用化學實驗向學生傳授法律常識
化學是一門注重實驗的學科,化學實驗在提高學生動手實踐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化學教學的過程中會涉及大量的化學實驗,這也是法制教育滲透的關鍵環節。在實驗教學中讓學生知道:化學藥品有的是有毒的,如砒霜、白磷、偏磷酸、氰化鉀;有的是有腐蝕性的,如濃硫酸、濃硝酸、液溴、雙氧水等;有的是易燃易爆的危險品,如汽油、硫黃、三硝基甲苯、硝酸銨等。因此《化學實驗室規則》規定不能用手接觸化學藥品,不要把鼻孔湊到容器中去聞氣體的氣味,更不能品嘗藥品的味道。這樣既教給了學生化學知識,又提高了學生的自我保護意識,妥善保管及正確使用化學危險品、,有利于社會治安的穩定,對教育學生學法懂法、按法行事具有積極的意義。
四、化學教師要發揮專業特長教育學生做守法公民
化學教師要認真分析教材,善于發現并利用化學學科與法制意識的結合點,平時多注意收集一些典型案例,用起來就會得心應手。比如:在講堿和酸的知識時,結合浙江溫嶺的燒堿燒傷兒童案,上海的濃硫酸毀容案介紹故意傷害、兒童保護、婚姻法及危險品存放等法律法規;學習白磷、硝化甘油等知識,結合愛迪生的火車實驗室及大連5.7空難介紹易燃燒易爆物品嚴禁帶上交通工具的有關規定。在鼓勵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同時滲透法律、法制意識。可以開展以下活動:一是研究性實驗,如濃硫酸的脫水燒傷實驗與危險品的認識,市售橙汁中維生素C含量的測定與制假售假,食鹽中碘含量的分析與打擊私鹽,假金元寶的檢驗與打擊欺詐,補鈣品中鈣含量的測定等。二是開展社會調查,如煤氣中毒事件與燃器灶具的調查,水污染事件與違反國家排放標準的調查,通過各種渠道的調查研究,學生了解了很多相關的法律法規。三是將某些法規編入練習測試題中,如廢電池與環保知識,白色污染與一次性飯盒問題,海洛因、搖頭丸與打擊制毒、吸毒、販毒等。
五、結語
綜上所述,學校是進行法制教育的最佳場所,學科教育是法制教育的優秀陣地,化學是法制教育的隱性課程。以化學教學為載體,抓住適合的契機、尋找適當的切入點,就能在化學教學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法制教育,引導學生遵紀守法,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周學良.化學教學中增強學生法制意識的嘗試[J].教師論壇,1998(3).
[2]方貴軍.化學教學中增強學生的法制意識[J].教研論壇,2009(4).
作者:戴德茂 單位:江蘇省鎮江衛生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