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高校法制教育實效性策略探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高校法制教育是實現全面依法治國目標的關鍵,是推進創新型法治國家發展的必要手段,為深入了解大學生法制教育的現實情況,本文從法制教育基本內涵入手,論證高校法制教育工作中存在問題的根本原因,分析大學生法制教育的可行性,為培養大學生積極的學習態度,營造全民普法的教育環境,提出創新法制教育協同育人載體、強化法制教育隊伍培養機制、開展多樣性的教學模式、營造高校法制教育人文環境等建設性意見。
關鍵詞:法制教育;依法治國;實效性;對策
一、高校法制教育概述
高校教育是實現大學生素質教育的基礎,深刻體現國家教育方針,嚴格落實教育理念。高校法制教育是高校利用現有的教學設施和教育環境,引導大學生形成依法治國的基本理念,把握法治社會框架,提升良好的法治意識的教育活動。重點提高大學生對法治社會的基本認同感,幫助大學生將法治觀念融入價值體系和認知結構中,使得在校大學生掌握以我國憲法為中心的法治構架,深刻理解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培育社會主義法治理念,促進大學生培養法律信仰,提升法治意識和法制素養。[1]在全面實施普法教育的背景下,推動高校法制教育工作開展,有利于提升當代大學生法治觀念和法治素養,培養德法兼修的高素質人才,促進全面依法治國理念順利落實,以此作為實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和保障,保障社會主義法治順利實施。
二、高校法制教育現狀
(一)法制理念教學模式單一
近年來,多數高校對法制教育教學模式的創新認識不夠深刻,致使教育效果不夠理想,弱化了對大學生自主學習和自我探究能力的培養。學生在法制教育課堂環節處于灌輸式教學的終點,學習情緒低沉,主動思考問題僅限于在課堂中實施,甚至有的學生在課堂上也不愿參與師生互動,造成教學質量不高,教學系統性效果較差。[2]雖然這樣的學習模式獲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多數教師仍局限于通過課堂實施教學行為,并不注重教育實踐形式的多樣化探索,無法持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而且高校對于法制教育的重視程度不高,缺乏對法制教育內涵的真正理解,忽略了開拓高校法制教育創新途徑,使得現有法制教育效果并不理想。由此可見,少數高校的教育理念,影響了法制教育效果,阻礙了教學手段的改進,這是制約法制教育取得良好成效的絆腳石。
(二)法制教育受重視程度偏低
教育部早在2013年《關于進一步加強青少年學生法制教育的若干意見》中就明確要求要提升青少年學生法律素質,要把法制教育作為高校基礎性工作,切實加強思想認識,完善工作機制,加大工作力度,把開展大學生法制教育看作是提升國民素質的重要手段,切實提高思想站位,全面提升青少年學生法制教育工作水平。[3]雖然意見中提出要加強高校實施素質教育,但通過調研發現大學生法律素質整體規劃效果并不理想,國家沒有對高校法制教育工作明確提出進一步的要求,高校仍然存在思想認識不到位的問題,使得大學生法制教育工作受重視程度較低,沒有明確將大學生法制教育定位在國家培養高素質人才、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創新型人才的高度上,造成法制教育內容系統化程度普遍不高。
(三)法制教育理念落后
大學生對法治思維和法制素養總體認識清晰,但具體掌握的法律知識欠缺,導致大學生法治素質雖高但懂法意識不足,法治思維雖強但守法意識不強,雖有法治信念但缺乏法律敬畏,雖有法治立場但缺失法治信仰。法制教育重點應該是增強大學生法治思想教育,探討大學生價值觀念、理想信念、思想覺悟、法治精神教育內容,法制教育本質應該是讓大學生知曉“每個人在社會中的角色、地位、權利和義務”,通過教育熏陶大學生的“守法思維”,教會他們“用法意識”,培養其“執法理念”。[4]高校應該結合法制教育與德育的雙重性原則,逐步實現由知識本位教育向能力本位教育模式轉變,實現大學生法制教育培養模式轉型;正確理解法律的權威性原則,使大學生能夠通過法制教育知曉法治內涵與法治價值的深刻寓意,履行法治行為。
(四)法制教育效果差強人意
法制教育所涵蓋的學習內容廣泛,《法律基礎與思想道德修養》專業課程涉及人生觀、理想信念、愛國情懷、社會價值觀、品德修養、法治體系等六個方面的教育內容,對教師的知識儲備、理論把握、教學水平等要求非常高,由于教師的理論知識儲備不充足、教學能力不強,對當前社會重大問題的研究不透徹,慣用道德思維傳授法律知識等因素,不利于學生法治觀念的養成。造成教學內容對學生無法構成吸引力和感染力,教學形式往往流于表面,缺乏說服力,造成這種局面的深層次原因在于大學生法制教育課程枯燥無味,學生有時候完全聽不懂課堂講解內容,教師也無法調動學生積極性,影響他們依法治國理念的培養和法治素質的提升。某些高校將《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安排在非主要教學時段,甚至采取多個專業學生混合教學方式,課堂教學中教師在講臺上照本宣科,愛學習的學生基本坐在前排,不愛學習的學生坐在靠后位置,在課堂上玩手機、聊天、睡覺,師生之間毫無互動,對所學知識毫無興趣,教學效果差強人意。
三、高校法制教育可行性分析
當前,社會每個普通公民都接受法制教育,法制教育是全社會重要的教育活動,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培養他們知法、懂法、守法、用法是法治中國建設的重要保障。高校肩負著為國家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重任,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培育大學生法治思維、培育法治觀念、提升法治素養,指導學生掌握法律專業技能,是推進法治國家建設的根本保障。
(一)高校法制教育有利于大學生認同法治理念
大學生法制教育是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有機組成部分,而大學生法制教育在我國法治化建設的進程中成為依法治國的必然要求。全面依法治國理念是基于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提出的,主要思想是要健全和完善全民法制教育體系。高校作為培養人、教育人的主陣地,擔負著教育大學生知曉法律、遵守法律的重任,大學生法制教育理所應當成為全民法制教育的重要部分。在“以學生為中心,立德樹人”教育原則指引下,引導大學生樹立法治理想與信念,為培養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創造先決條件,法治理想與信念養成實質就是切實培育和提高大學生對法律精神的認識,把依法治國思想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促進法治與德育思維的緊密結合,實現二者相互促進。因此,法制教育就是要培養大學生對依法治國理念認同,力求從法治理念上影響大學生思想和判斷能力,使大學生具備法治思維,擁有依法辦事的法治能力。
(二)高校法制教育有利于培養大學生契約精神
契約精神要求公民必須遵守社會準則,適用公平的法治原則,契約精神要求更加注重發揮法治作用,堅持通過法治實現平衡社會力量、規范公民行為,調解社會矛盾、平衡國家關系,充分發揮契約精神在法治社會發展中的保障作用。將契約精神融合進法治觀念的宣傳和教育中,是實現大學生堅定法律信仰的重要途徑,可以促使大學生更加堅信法治觀念的公平與正義。高校大學生法律教育工作應順應社會法治發展浪潮幫助大學生充分認識法治與契約精神的關系,對保護大學生自身權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法制教育能夠促進大學生培養法治契約精神,幫助大學生認識到自由與民主相輔相成、享受權利就要履行義務,強化對社會契約精神的認知。法治契約精神的重要體現就是引領民主與平等的法治精神,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公民享有充分的民主原則,進而形成優良的法治環境。[5]
(三)高校法制教育有利于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
思想政治教育能夠提升大學生的思想道德覺悟,用社會公認的道德觀念引導大學生養成規范的社會行為,調節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6]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直是高校工作的基礎,是立德樹人的根本保障,貫穿教育全過程。法制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中非常重要的部分,通過法制教育引導大學生懂法、守法、用法,同時也要從思想政治教育角度塑造大學生正確的道德觀、價值觀、世界觀,如果道德規范的引導不到位,即便大學生懂法而三觀扭曲,則依然是教育事業的失敗。[7]法制教育是制約大學生不良社會行為的有效手段,加強對依法治國的認識,普及社會主義法律知識,灌輸法治理念,能夠提升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為社會培養創新型高素質人才。
(四)高校法制教育有利于大學生堅定法治信仰
法治信仰是社會主體對法治思想和法治行為形成自覺性認知,形成對法治社會的尊崇和信任,以法治思想作為其想問題、辦事情的行為準則。大學生的法治信仰是建立在對法治社會認知、認同、認可的基礎上,高校法制教育工作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提升法治情感,產生尊重法治價值的心理,進而形成理性與激情共存的法治信仰。高校有義務強化大學生對法治觀念的理解,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法治思維以及履行良好的法律義務,大學生的法治信仰是他們發自內心對法治價值觀的認可和尊重。大學生學會利用法治思維保護自身合法利益,有利于促進民主法治觀念的形成。法治信仰要求高校在實踐教學過程中,培養大學生知法、守法、用法的思維,法制教育決定了高校必須重視普及法治觀念,使得大學生真正理解依法治國理念,把遵守法律作為一種信仰。
四、完善高校法制教育的實效性對策
(一)完善高校法制教育人文環境
對大學生進行法制教育能夠引導其養成法治思維并形成法治意識,具備法治觀念。社會環境的良好發展促進經濟穩定發展,良好的社會發展環境對大學生思想意識和行為意識產生積極影響,優良的法制教育環境同時也會促進法制教育成效的提升。要實現優良的法制教育環境就要首先優化社會環境,推進社會的司法公正,實現公平正義的法制體系,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加強國家立法機制的完善,提高司法工作者的法治觀念和專業素質,防范西方利己主義思想滲透,建立正確的社會輿論導向,健全民生法制政策,為法制教育工作提供強大的社會法治環境保障。高校大學生掌握法律知識和法律技能的途徑來源于校園人文環境,法律知識的完善可以通過完善校園法制人文環境予以保障。在學校的校園文化墻上,定期更新普法、消防、環境保護等普及司法知識的宣傳板報,在學校官方網站和微信公眾號中,定期與校園生活相關的法制宣傳活動,學校廣播站在每天的校園廣播節目中,定期增加法律知識講座節目,利用協會、社團開展活動,構建全覆蓋、多樣性的法治宣傳,形成法治氛圍。法律技能可以通過開展憲法知識辯論賽、法律援助大講堂、法律知識技能大賽等活動提升,營造法制氛圍。
(二)創新法制教育協同育人載體
首先,借助司法機關的實踐育人環境。高校要借助司法機關形成實踐育人場地和育人環境,有組織的通過與司法機關、司法行政機關建立協同育人合作關系。帶領學生到法庭上參加庭審,使其深切感受到法制教育的實踐氛圍,從實際辦理案件理解法治的重要性,要讓學生明白法律是社會準繩的真正內涵,通過親身體會知曉遵守法律的重要性,這實際上也符合大學生這個年齡段心理好奇的特點和需求。其次,充分利用新媒體拓展法制教育的影響范圍。高校在開展法制教育實踐內容時,適當開展網絡法制教育,立足當前大學生關心的社會現實問題,利用微信、微博、抖音、貼吧、論壇等新媒體展開法制討論、進行教育宣講。在移動互聯新媒體時代,引導大學生通過網絡關注法制教育反映的社會現實問題,思考問題背后的原理并探究事情發展的本質。利用校園新媒體為大學生提供良好的網絡輿論環境,形成法制教育的堅實陣地進而提升法制教育效果,引領正確的輿論導向。
(三)完善法制教育隊伍培養機制
法制教育隊伍質量的高低關系到教育成效,優秀的教師隊伍能夠加強學生對法治構建、法治思想、法制體系、法治意識等理論知識的掌握,能夠促進學生自我學習,增強學習能力、掌握學習技巧,引導學生通過學習提升實踐技能。為此,增強法制教師隊伍培養工作至關重要,提高法制教師隊伍水平能提升高校法制工作的成效。首先,加強對法制教育隊伍的培訓。高校思想政治課是實施法制教育的中堅力量,但大多數教師并非法學專業出身,沒有系統學習或接受過法律專業知識培訓。因此,高校要利用假期專門組織安排教師參加培訓,開展專業技能培訓,強化教學能力培養、完善獎勵機制,鼓勵專業課教師積極提升教學質量,以更好地服務學生和影響學生。其次,加強教師自我學習能力。高校要提高輔導員的法治思想和理論水平,利用輔導員與學生日常接觸和交流的機會,采取言傳身教的方式影響學生的法治行為。高校要組建法制教育顧問團、法制教育講師團、完善法律智庫、資源智庫,每年對優秀的法制教育工作者予以表彰。高校教育隊伍培養機制的完善,是靠提升教師隊伍的專業修養和敬業精神實現的,是靠提高全體教師的法治素養和育人精神予以保障的。再次,高校要定期評價教師的教學水平。高校要針對教師教學水平,制定教學評價指標定期開展教師教學水平的評價。以提升法制教育教師的專業素質和教學水平,形成本科院校教師教學工作評價制度,鼓勵教師自我提升、自我學習、在線學習。通過完善聘任、考核、管理、評價機制,開展創新教學模式改革,不斷提高教育普法水平。[8]
(四)開創法制教育的新型教學模式
首先,注重通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技能。當前,多數高校的課堂教學模式發生了變化,采取學生為主、教師為輔的學習形式,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自我實踐,教師把教學行為由線下轉到線上,要求學生進行課前預習,發揮教師主導作用的同時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學習熱情,提高學習效率。《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的設計是讓學生自主完成學習內容,學生向教師反饋學習效果,教師進一步優化學習效果,突破常規思維,提升法制育人效果。其次,建設網絡教學平臺中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高校要積極通過網絡平臺中的視頻、課件、題庫、課后作業等資源。以章節為單位完善教學內容,錄制十分鐘左右的教學視頻供學生瀏覽。學習后及時進入課后作業區域進行課后練習并檢驗學習效果。同時,教師在答疑解惑區域設置問題供學生討論和交流,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評價,完成教學反饋。再次,改變灌輸式教學模式。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的翻轉授課環節中,教師根據教學重難點、學生在線測評反饋等安排課堂教學內容,對學生在實踐中遇到的問題進行答疑解惑。除此之外,還要對學生的學習方法進行引導和啟發,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自主掌握課程內容,組織學生分組討論并分析課程內容,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最后,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重視實踐活動環節,通過讓學生講述關注的社會真實案例進行分析,再由班級同學進行討論,最終由教師引導形成正確的輿論導向,實現情景教學模式,解決困擾大學生的法律問題。[9]在網絡教學和課堂教學中設計實踐內容,打破學生思維定式,使學生熟練掌握教學內容。此外,還要關注學生需求與社會實際需求相結合,運用真實的案例引導學生具備認識問題能力、分析問題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借助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真正提升學生的法治素質。
五、結語
2020年1月,教育部審議通過的《新時代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建設規定》明確指出,為深入貫徹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精神,落實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加強新時代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建設,這是引導學生立德成人、立志成才,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保障。未來高校應進一步加強法制教育的育人載體,完善高校法制育人環境,不斷增強法制教育工作水平,完善法制教育教師培養機制,聚合力實施全面育人,促進高校法制教育工作進一步發展與完善。
參考文獻:
[1]陳大文,周揚洋.在改進中加強大學生法治教育的新任務[J].思想理論教育導,2017(7):74 78.
[2]張楠楠,柴若冰.SPOC混合式教學模式研究[J].河北大學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19(4):90 94.
[3]教育部,司法部,中央綜治辦.共青團中央全國普法辦關于進一步加強青少年學生法制教育的若干意見[EB/OL].
[4]肖 柯.大學生法治觀念養成的有效路徑探討[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9(6):81 83.
[5]羅清霞.大學生法治觀念與契約精神養成教育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8(2):79 81.
[6]溫 聰.學關于“黨法關系”的重要論述及其思考[J].學習月刊,2018(10):14 17.
[7]王 欣.淺談大學生法制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結合[J].法制博覽,2019(30):221 222.
[8]柴若冰,張楠楠.本科院校教學質量標準體系的構建[J].才智,2014(6):194 195.
[9]柴若冰,朱鵬舉,張楠楠.高校法制教育教學模式創新研究[J].河北大學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20(1):117 120.
作者: 柴若冰 單位:中央司法警官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