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高等教育發展規劃探討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黨的十七大以來,以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從新世紀新階段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出發,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三大理論成果為指導,于2003年明確提出了科學發展觀的偉大論斷之后,并在2007年的十七大要求“把科學發展觀貫徹落實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而高等教育作為教育的最高層級,與基礎教育相比,高等教育與社會發展更密切,同時也對整個教育活動和教育體系更具有先導性和引領作用。自1999年我國實行高等教育規模擴大政策起,十年來我國高等教育有了很大的發展,但是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新形勢下,仍然存在很多的問題。我們應該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推動高等教育的創新發展,使科學發展觀真正落實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
關鍵詞:高等教育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
一、科學發展觀對當代高等教育的新要求
在1987年恢復高考之前,也許高等教育根本就沒有受到社會與個人的重視,自恢復高考之后,特別是自1999年實行高等教育規模擴大政策之后,高等教育在思想工作和其他各項工作中都發揮著導向、激勵、育人等重要作用。在當代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新的歷史條件下,在科學發展觀的大力指導下,高等教育要發揮更為重要的作用。
(一)高等教育要為促進個體發展服務
人是社會生活的主體,高等教育中的個體當然是指人,但更具體一點,筆者認為包括兩類:學生和管理者。高等教育一貫的目的當然是為了育人,這里的“人”,主要是指學生,讓學生有一個好的學習環境,讓他們能學到有用的專業知識,通過提供科學的理論促進其確立正確的價值觀念系統(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社會發展觀等),并形成與之相應的健康的人格品質。與此同時促進人的各種素質遵循其內在的規律達成協調發展。具體說來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幫助個體學習其專業課知識,使其專業基礎扎實,為走上社會做好充分的準備;第二,培養個體優秀的內在品質,促進個體健康人格的養成;第三,培育人的各種能力與素質,促進人的健康與和諧發展。
當然,高等教育要為促進個體發展服務,也不能忽視了第二類個體,即管理者。當代高等教育要科學發展,要與時俱進,管理者的知識水平個人素質也不能不長進,活到老學到老,知識不是一個死的東西,管理者作為學生的榜樣,作為育人的直接工具,更要發展,從里到外的修身學習。高等教育也是為這一類個體的發展提供服務的。
(二)高等教育要為促進社會發展服務
高等教育機構的本質任務是育人、科研和社會服務及引領社會,因此它具有兩種責任:一種是學術責任,一種是社會責任。關于學術責任方面,即我所說的個體發展方面。而社會責任就是我即將要討論的高等教育對社會的發展應付的一種責任。正如唯物主義辯證法中言:聯系是普遍存在的。高等教育機構與社會之間不是隔開的,它們是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高等教育針對的對象的來源是來自于社會,其教育模式要依社會的變化而變化,即發展問題,最后教育的對象要輸送到社會,為社會服務。就是這樣一個循環的過程。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要為社會服務,在我國現階段這種國情之下,怎樣才能更好的為社會的發展服務,這就需要高等教育自身有所發展,如何實現高等教育的健康發展,如何統籌兼顧高等教育發展規模與質量問題,就需要科學發展觀為其提供強大的思想武器。
二、當前高等教育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一)高等院校盲目擴大工程建筑,導致學校負債累累
自從1999年實行高等教育擴招政策以來,一些高等院校盲目擴大教學樓、宿舍樓等的建設,筆者認為是基于兩個原因:第一,校方把形勢估計的過于樂觀,認為該學校招生人數劇增,教學樓與宿舍樓等不能滿足學生的需要,但沒有考慮到學校以后的出路,就算它訂的招生指標與新建的建筑容納量剛好吻合的話,誰能保證他們的招生指標一定能達到呢!他們把學校的后備基金用的差不多了,甚至一開始就要向銀行貸款或向其他兄弟院校借錢,以后若有什么大的事情需要資金,又從哪里出呢?第二,有些高等院校認為自己學校的教學樓、宿舍樓做的漂亮一點,干凈一點,規模再大一點,就能吸引全國更多的考生報考該學校。筆者認為這種想法也是錯的。一個學校的好壞,不看它的外表是多么迷人,就像看一個人一樣,要看它的內在品質,看它的文化底蘊,看它的教學質量。現在國內有些重點學校,高考時大家都愿意填報,原因并不是因為它們的教學樓是多么美觀,宿舍住的多么舒服,主要是因為它們的教學質量好,牌子響,就算樓破一點,也能招到學生。而有些學校,教學樓做的那么豪華,宿舍里洗衣機、空調等應有盡有,學生住的跟旅館一樣,但這么舒適的環境也不一定有很多學生愿意去,因為它空有外表,跟做人一樣,缺乏一種內在的品質。
所以筆者覺得高等院校的管理者一定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為學校的長遠利益考慮。就如呂繩振教授所說,一個學校要想科學發展,首先不能欠太多債。一個學校要新建多少教學樓和宿舍樓都要按計劃一步步來。并不能一個勁的把樓全建好,錢用空了,生源又不夠,走投無路只好向其他學校借錢。所以,高等教育如何讓發展好,關鍵在于高等院校的管理者怎么去管理,管理的好,慢慢的就能把高等教育推向一個巔峰;管理的不好,也可能會把高等教育退向一個低谷。
(二)高等院校對學生的就業沒保障,導致學生畢業后就業難的問題
雖然實行高等教育擴招使我國的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轉向了大眾化教育,為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輸送了大量的人才,也使更多人有機會接受高等教育,改變了以前包分配的“鐵飯碗”局面,這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所決定的,使高校之間更有一種競爭力。但筆者覺得這種競爭力隨著擴招一步步推進,性質似乎有些變化。擴招的本意是讓更多人能接受高等教育,以達到“村村都有大學生”,各高校之間競爭的是一種教學質量問題,一種培育人才的質的問題。但是照目前情況看,高等教育只是掛了個名,學生真正學到的專業知識遠沒有我們上一輩那么多,也就是說,現在的高等院校對學生沒有一種社會責任。學生學也罷,不學也罷,只要考試時達到分數線就行。這樣以來,就導致學校的作弊行為比比皆是。在學校沒學到真正的本領,畢業后就業就成為一大難題。高等教育的規模擴大也是就業難的一大原因,全國各地到處都是大學生,社會稀缺崗位就那么多,導致一大批剩余畢業生找不到工作。為什么每年高等院校會統計畢業生就業率的問題?筆者認為也不僅僅是學校對學生的負責,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出于為下一年的招生做宣傳資料,就業率是這些年來我們一直關注的問題,哪些學校就業率高,學生當然愿意報考哪個學校。
所以,高等教育要想與時俱進,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一定要從學生的利益出發,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不要把“競爭”的含義給歪曲了。
三、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當代高等教育的科學發展
(一)要正確理解科學發展觀中“發展”的內涵
科學發展適用于政治經濟生活各個方面,高等教育的發展包括高等院校的文化、體育設施,圖書館、教學樓、宿舍樓的建造,學生素質、知識水平的提高等方面,大體可以分為物質層面的和意識形態領域的。在當代高等教育中,高等院校對發展的理解過多的趨向于物質層面的,認為一個好的學校環境對學生才是最有利的,而忽視了意識形態領域的。筆者認為,高等教育要發展,要順應這個時代的步伐,就先要把這個“發展”的內涵理解透,不光要健全學校設施建設,更要想方設法培育出新一代適合社會發展的人才。
(二)高等教育要發展,一定要堅持以人為本原則,提高學生全面發展
當代高等教育是建立在從高中就分文理科的基礎之上的,相對于以前的不分科,給社會是培養出了一大批專業性人才,在各個崗位上都能做出杰出的貢獻。但是由于這種分工的越來越精細,使他們的思維形成一種定式,不論考慮什么事情,都會以他所專研的那個方向的思維模式來思考,最終導致社會上許多思想特別極端的人,就給我國在新階段的思想政治工作帶來很大的阻礙。所以,筆者認為還是培養全面人才比較有利于社會與自身。但是在這種社會模式已經定了這么多年的情況下,要想改變文理分科的局面,不是我這個小小的學生能決定的了的。所以,高等院校就必須負起這個責任,在進行高等教育時,除了讓學生能學到專業課知識,還要給他們進行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使他們對社會,對自身,對未來的發展有個清楚的認識,并要培養他們健康的人格,樂觀的心態,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為他們以后走上社會做好一切準備。同時在對他們進行教育的階段,更要培養他們實踐的能力,只有實踐才能讓他們切實感受到這個社會的復雜,就如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第八條寫的“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凡是把理論引向神秘主義的神秘的東西,都能在實踐中以及對這個實踐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決?!?/p>
(三)高等教育要發展,一定要堅持與社會和諧發展
高等院校對學生的教育并不是像初等教育那樣給學生打基礎,學好自己要學的東西就行了。高等教育的不同點就在于它與社會是連在一起,分不開的。社會發展成什么樣,高等教育的模式也要跟著發展,這也是科學發展觀的內涵所在。當代的高等院校對大學生是不包分配的,這樣給他們形成一種壓力,使社會更有競爭力。但是,學校的這種“放開政策”若太寬的話,會導致對學生的不負責任,學生在校期間,不學不實踐,學校也不管,至少不好好引導他們,會讓他們形成一種懶惰的習性,對什么都敷衍了事。特別是對那些大四快要畢業的學生,有些學校規定要實習的,但有些學生忙于找工作、考研或考公務員之類的,根本沒時間也沒精力去實習,所以,針對這種情況,有些學院就規定:只要有實習單位的蓋章,交張表就行了,就代表實習的那份學分能拿到。筆者認為這樣做是不合理的,或許他們考慮到大四快要畢業了,要求學生去實習,組織起來可能不方便。但是不能安排的早點嗎?大三的時候就不能與社會上一些單位機構聯系,讓學生去實踐一下嗎?這樣一來,學生畢業了又怎么辦,連最基礎的實習經驗都沒有。筆者認為這也是我們就業率不高的一個原因。所以,不論哪個專業,學校應該對每個學生負責,事先與某些單位或機構簽訂合同,讓學生在畢業之前去實習,實習單位認為其表現不錯,愿意將其留下,而實習方又愿意繼續留在那深造的,可以繼續簽訂合同,這樣不就解決了部分人的就業問題嗎。當然,至于學校與哪個單位或機構簽訂合同,就關系到學校與社會的和諧發展問題了,學校的發展不僅僅是在內部的發展,要面向社會,使自己培育出每一個專業人才能輸送到對口的崗位上,就如我的導師呂繩振教授在他的論文《堅持為三農服務的辦學方向》與《圍繞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做文章》中都提到了農業院校培養人才,就需要為“三農”服務,就需要圍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服務。而其他工業院校、法學院校呢,也應該根據社會的發展要求去培養對口人才,再在這基礎上去把畢業生安排在各方向的缺口處,提高畢業生的就業率。我想這也是當代分文理科的一個優勢。
四、總結
總之,不論是在社會的政治經濟生活的哪個方面,我們都要貫徹科學發展觀的指導方針。高等教育作為社會發展的一大支點,也要堅持科學發展觀的原則,把“發展”的內涵貫徹其中,使我國的高等教育能更好的為社會、為人民服務。
參考文獻:
[1].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日報.2007-10-16(02).
[2]馬克思.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