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高校素質教育與大學考試改革思考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1.高校素質教育的內涵及意義。對高等教育而言,素質教育就是以人的全面發展綜合為核心,以科技教育與人文教育為主體,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以學生全面健康成才為目標,以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為目的,培養適應時代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四有”新人。隨著社會的發展,高校素質教育的內涵和以往相比發生了很大變化。首先,高校素質教育本身反對淘汰遴選。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們需要的是教育公平,需要的是“有教無類”。其次,高校素質教育要求尊重個性差異、因材施教。很多大學在教育教學中不尊重學生的個性,扼殺了人的創造性。再次,高校素質教育應避免形式主義和急功近利。在高校素質教育的實施過程中,形式主義,大而化之,重科技輕人文,重應用輕基礎,重教書輕育人,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重教師的教輕學生的學等各種短視行為仍屢見不鮮。高校推進素質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和現實意義,它不僅是我國高等教育進一步改革和發展的需要,是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也是高校貫徹落實我國教育方針、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要途徑。
2.目前大學考試存在的弊端及要求。目前我國大學的考試制度,同高校素質教育的要求仍存在很大的不適應性。特別是我國目前高校的考試制度,還不能適應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尤其是拔尖創新人才的需要。但究其實際,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不在于大學考試本身,而是大學考試的非科學性。主要體現在:一是考試目的不明確。許多高校把考試作為決定學生是否升級、畢業和評選先進的唯一手段;大多數教師也認為考試就是給學生學習的課程評定一個數字結論;對不少學生而言,考試就是為了得到分數,獲得學分,最終是為了謀取文憑。二是考試內容不全面。考試內容大都局限于課本和教材,考前教師也多會給學生定重點、劃范圍,致使部分學生平時學習不努力,助長了部分學生的惰性思想,考前投機取巧,臨時報佛腳,背答案、抄筆記、學重點,不利于高校良好學風的形成和學生能力的培養。三是考試形式不豐富。主要表現為存在“四多四少”的弊端:筆試形式多,答辯方式少;閉卷考試多,開卷考試少;理論考試多,操作應用能力考試少;一次考試定結論多,數次考試綜合評價少。這種單一、缺乏彈性的考試方法使得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不利于學生主動性和創造性的發揮,并且使其動手操作和社會實踐能力的養成受到限制。四是考試題型不合理。多數高校受標準化考試方式影響,考試的題型多是填空、判斷、選擇、簡答等客觀性試題,而分析論述、綜合性思考、創新應用等主觀性試題少。同時,試題答案也多是標準答案。限制了學生思維、分析和創新能力的提高。當前,高校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增加了一些新課程和教學內容。大學生不僅要學好應掌握的專業知識,還要學習必要的政治、哲學、歷史、文學、法律、科技等多方面的知識,各個院系、專業之間考試的內容也要求不一、難易不當。在這樣的背景下,大學生必然要負擔更多的學習壓力。因此,大學考試必須適應多元化和多層次人才評價的要求,使考試的形式、內容和評價等更加科學規范。
二、高校素質教育與大學考試的關系探析
20世紀9O年代以來,素質教育在全國范圍內實驗和推廣,高校素質教育也取得了很多驕人的成績。但是,由于人們在大學素質教育與大學考試的關系上仍存在著一些認識上的誤區,有些人甚至把素質教育與大學考試完全對立起來,認為實施素質教育就要否定大學考試。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認識。素質教育是相對于應試教育提出的一種新的教育理念。科學文化知識的傳授主要是依靠大學的教育教學,而教育教學離不開教育評價。大學考試是大學教育教學過程中的一個十分重要的環節,它不僅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公平的競爭環境,也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客觀檢測評價自己受教育成效的手段。科學的大學考試無疑會在素質教育中具有明顯的導向性,對促進高校素質教育必將起到巨大的促進作用。同時,考試可以幫助教師診斷自己教學的成敗得失,以便改進提高。考試雖然不是高校目前最理想和最完美的評價方法,但目前仍是一種比較公平和有效的方法。素質教育強調的是以科學的形式和方法進行考試,反對單純以學生的課程考試成績作為評價教學質量的唯一手段和途徑,反對單純以考試分數作為評價學生綜合素質的唯一標準。
總之,高校素質教育與考試并不是對立的,素質教育不僅需要考試去檢驗其教育的成效,也需要通過考試改進教師的教育教學內容和方法。同時,素質教育也對大學考試的內容、形式和方法等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制約高校素質教育的關鍵是那種以學生考試分數為根本出發點與落腳點,強化考試的選拔功能,及把考試分數作為衡量教師教育教學質量唯一標準的教學質量檢測和評價機制。所以,深化素質教育不是廢除考試而是改革考試制度。
三、素質教育理念下的大學考試改革
素質教育的考試是教育的手段而不是教育的目的。大學考試可以促進高校素質教育的發展,只要我們根據素質教育理念的要求不斷改革和完善現行的考試制度,正確運用這一重要的教育檢測手段,充分發揮其評價、診斷、反饋和激勵的功能,就能達到促進學生素質全面發展的根本目的。
1,考試理念科學化。科學的考試理念是大學考試制度改革的前提,科學的考試觀是從“人”出發的,考試的最終目的不僅是讓大學生理解所學的知識、強調通過考試讓大學生學會學習,增強學生掌握知識、應用知識和實踐創新的能力,而且要求考試增加對大學生非智力因素的考查,其主要目的是促進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充分體現考試的教育功能。為此,大學考試要堅持以下原則:一是客觀性原則。大學考試要符合教育規律,符合大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符合教學目標,在給學生評分時能做到客觀公正、科學合理。二是教育性原則。大學考試的目的不僅是檢測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更要注重考試本身對學生的教育性。考試要把育人放在第一位,把教書放在促進學生個性的和諧發展上,體現在促進學生全面自由發展和對學生個性的培養上。三是指導性原則。考試內容要有較高的信度、效度和區分度,教師能在考試分析的基礎上對學生下一步的發展提出建設性的意見建議。四是發展性原則。大學考試能促使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身心素質的全面發展,同時,教師要著眼于學生的學習進步和發展,杜絕用片面、靜止的觀點評價學生。
2.考試內容綜合化。高校素質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進大學生全面綜合發展。符合素質教育理念的考試是對學生多方面發展的客觀真實評價,必須注重對學生學習態度、學習能力和創新精神及實踐能力的綜合考查。考試的命題應要以教學大綱為基本依據,能夠全面反映學生掌握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的情況以及分析與解決問題的綜合運用能力,而不是對課堂教學內容的簡單重復。遺憾的是,目前高校考試的內容大多停留在考核學生認知、理解和記憶的層面上。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也沒有放到分析判斷、實踐體驗、創新應用的應用層面上。大學教育必須改革考試內容,從考公式、定義、原理和課本上的基本知識轉化到重點考核學生實際應用和創新能力及綜合素質上來,特別是要盡可能減少考試內容中死記硬背的記憶成分,加大對學生的分析理解、綜合判斷及操作技巧等的考核內容,使考試既能第3期(總第715期)全面反映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又能正確體現學生的各種能力和水平。此外,大學考試也必須堅持對學生德智體美等各方面的綜合考查,在內容上要盡可能進行擴展和豐富,不僅考核學生對專業知識的掌握和應用,還要考查其哲學思維、文化素質和道德品質等,從而體現素質教育的要求。
3.考試方法多樣化。在高校實施素質教育過程中,必然要開設眾多的課程,而這些課程各具特點,其在學生素質培養中的地位、作用和要求又不盡相同,而考試作為檢查評定學生學習效果和教師教學效果的一種重要手段,必須針對高校的教學特點,不同的課程類型要采取不同的考試方法,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促進學生知識、能力和素質的全面提高。高校的考試按考試形式通常分為筆試、口試和實踐操作;按考試成果分,有考試、考查、學業論文等;按答題要求分,有閉卷、開卷、平時作業、調研報告等。目前的關鍵是,高校必須改革考試時常用的百分制、閉卷筆試的單一局面,實行筆試、口試、小組討論、實驗操作等相結合,閉卷、開卷、社會實踐、記讀書筆記、撰寫調查報告相結合,百分制、等級制和學期評語相結合的多種考試方法;學生的考試成績可以是分數,也可以是等級;評分的形式可以是期末統考,也可以是平時作業、課堂討論等。通過以上方式的考核,我們可以全面了解學生掌握知識的廣度、深度和熟練程度,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各種素質和能力。
4.考試管理規范化考試規范化不僅是大學考試改革的一個目標,也是一項基本要求。加強大學考試規劃建設,必須從以下幾方面著手:一是實行教考分離。教考分離指為保證考試的客觀與公正,教學者、命題者、監考者和評卷者在職責上的分離。其主要目的是避免教師和學生之間存在感情或利益上的關系而造成泄題、降低命題與評分標準、放松考場紀律等人為因素的影響,確保考試的客觀公正與真實,促進良好教風和學風的形成和發展。二是加強對不同專業及課程的教學研究,根據教學基本要求和人才培養目標制定出課程考試大綱,明確考試的內容、形式和方法;要建立高質量、高水平的試題庫系統,并將其引入教學,使考試更加規范科學。三是嚴格考試紀律。首先是杜絕任課教師在考試前劃重點、定范圍,甚至透題、漏題;其次是在考試過程中教師要強化監考、巡考,教育學生誠實守信,嚴格考場紀律,杜絕考試作弊行為。四是開展質量分析,做好考試整改。考試結束后,學校要組織教師從考試命題難易、評分質量、學生答題情況等進行抽查,分析評價考試質量、教師的教學情況和學生的學習效果等。通過考試分析,發現問題,研究整改措施,使考試真正起到指導教師教學、學生學習和推動教學改革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