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少數民族家庭教育狀況及影響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社會文化因素
1.民族傳統文化觀念的影響
(1)落后文化的束縛
新中國成立前,新疆農牧區女性的地位很低,女性差不多是“招之即來,揮之即去”。伊斯蘭教的教規規定:社會是男權主宰的,男人的權利要大得多。在農牧區,男女結婚是按照伊斯蘭教的教規舉行儀式,結婚、離婚由男人說了算。現在,隨著社會進步,這種現狀得到改善,但是這種觀念仍然影響著一些男性。近年來,一些宗教極端思想極力推崇這種封建極端思想。
(2)輕視女性的傳統思想的阻礙
少數民族的傳統思想是以男性為主,女性要服從男性。男性養家糊口,女性照顧孩子、做飯、做家務,是傳統的角色分工。現代教育強調男女平等,但在現實中,南疆和田、阿克蘇地區、喀什、阿圖什地區,輕視女性的思想仍然比較嚴重。
2.傳統的封建生育觀念影響
農牧區的少數民族家長農牧區少數民族家長認為生男孩才能傳宗接代,女孩養大是別人家的,所以女孩得不到重視,家長認為女孩只要讀到小學畢業就行了,學那么多知識沒有用武之地。
3.女性缺乏獨立意識
受社會民族文化觀念和家庭教育觀念的長期內化的影響,新疆農牧區少數民族的女性缺乏自我意識和獨立意識,自信心和獨立能力較弱,性格柔弱,依附性強,認為自己的全部責任和重心是家庭,將自己全部奉獻給家庭就是自己的命運。在個人的教育、生存問題上往往聽從父輩的安排,自己很少拿主意。
4.宗教觀念的影響
新疆農牧區的少數民族信奉伊斯蘭教,宗教文化是民族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部分。很多家長認為女童到了10歲,就不應該拋頭露面,反對孩子接受學校教育。甚至有的家長認為應該像中東地區那樣,把男女生分到不同性別的學校學習。
(二)教育的自身因素
1.家庭教育的薄弱
現代教育由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三部分組成,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基礎,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他們文化素質的高低會直接影響孩子的成長。受歷史傳統和經濟文化各種條件的限制,在新疆廣大農牧區的家庭中,母親的文化程度較低,既不能給予子女良好的家庭教育,又不能意識到良好的教育對女童、對家庭、對社會的價值。這就使得女童的學習起點低,學習能力不足,難以適應當今激烈的社會競爭。
2.教師不正確的學生觀
新疆農牧區學校的少數民族教師主要來自本地,當地的民族文化思想和宗教觀念對教師產生了一定的影響,致使一些女孩想讀書的愿望和行為得不到教師的支持,對女童的期望值很低。這種不正確的教師觀,對女童是一種歧視,極大地降低了她們學習的愿望和動機。
(三)經濟因素的影響
新疆廣大農牧區經濟條件差,收入有限,導致少數民族家庭中女童受教育的機會減少,同時很多家長認為在封閉落后的地區女童不需要接受太多的教育,只要接受簡單的家庭教育,會洗衣、做飯、帶孩子就可以了。這樣還可以成為家庭里的重要勞動力,為家庭減輕負擔。家長錯誤地認為,女童不上學對家庭來說不僅沒有任何的損失,反而能帶來經濟收益。
(四)少數民族家長漢語水平有限
近年來,隨著新疆少數民族雙語教學工程的開展,新疆少數民族學生的漢語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許多家長的家庭教育觀念比較落后,對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即使有的家長比較支持孩子學習漢語,但孩子缺乏學習漢語的語言環境,這是造成少數民族學生學習漢語興趣不高的主要原因。
二、解決新疆農牧區少數民族家庭教育對女童教育影響的對策
新疆農牧區少數民族家庭對女童教育的影響來自文化、經濟、教育等多方面的因素,所以我們應立足于新疆農牧區少數民族的區情和現實狀況,變革思想觀念,尊重民族文化,在國家、地方加大教育資源投入的同時,挖掘和利用民族地區自身文化資源和優勢。
(一)學校積極舉辦家長學校
提高農牧區少數民族家長綜合素質家庭教育觀念決定孩子將來的發展方向和發展程度,所以家長應該積極參加家庭教育的理論學習和實踐探索,了解孩子的心理發育特點和教育規律,樹立正確的教育觀、人才觀、兒童觀、親子觀、評價觀等科學的新觀念,努力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與孩子建立平等、和諧、民主的家庭關系,科學、系統地教育好孩子。學校可以舉辦家長學校,向家長宣傳國家的法律法規和政策,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民族觀,掌握理性、關愛、民主的家庭教育方法,形成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
(二)完善文化環境
家長應為孩子的健康成長創設良好的家教環境,家庭成員間互相尊重,平等相待,使孩子在和諧、民主的氛圍中自由成長。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家庭中的一切能給孩子潛移默化的影響,試想父母如果沉溺于宗教,遵守老舊的封建陋習,孩子怎么可能接受現代思想和觀念呢?因此,父母要以身作則,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要求孩子不做的,自己堅決不做,讓自己的品質、言行給孩子施以潛移默化的影響,使孩子在良好的氛圍中啟迪思想,陶冶情操,從而樹立崇高的理想,形成頑強拼搏、健康向上的良好心理素質。
(三)提高新疆農牧區少數民族教師素質
家庭教育應配合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的內容包括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動等,它對孩子身體的發育、知識的獲得、能力的培養、道德的陶冶、個性的形成至關重要。夸美紐斯曾說:“假如你不把良好的種子撒在地上,它只會生出罪惡的莠草。”孩子如同一張白紙,正所謂“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教師是農牧區學校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核心因素和動力,近年來參加省級、國家級培訓的教師人數越來越多,有效提升了教師的素質。
(四)拓展女孩接受教育的途徑和方式
第一,學校應當突破單一、封閉的傳統辦學模式,確定適合當地實際的教育模式,在少數民族聚居地區舉辦女子學校或者女子班,把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結合起來,幫助女童接受教育;第二,讓新疆農牧區少數民族家長認識到女童接受教育的好處。農村家庭教育需要社會、家長、學校的共同關注,努力創建優良的家教環境,切實提高家長的素質,優化農村家庭教育,充分發揮農村家庭教育的作用,并把家庭教育、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融為一體,發揮教育的整體效應,促進農村學生的全面發展,提高農村學生的整體素質,實現育人的目的,促進社會的發展。
作者:黃國慶 單位:新疆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