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Blog與信息化教育轉換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關于blog
Blog是什么?
Blog是“網志”或“部落格”。
Blog是個人在網上的公開日記。
Blog是網上個人寫作空間。通過Blog,你可以將大腦里幾秒鐘前出現的念頭隨手到網上去,讓全球的人與你一同分享。Blog是圍繞某一主題,以時間條目構建的非正式的個人網站,每個條目包括URL、個人評論以及時間。Blog是Weblog的簡稱,即網絡日志,指的是在網上進行類似“航海日志”(log)一樣的流水記錄。與之相對應的一個詞是Blogger(博客)或Weblogger,指的是采用Blog工具進行網上記錄的人。Blog是一個名詞,也是一個動詞。它既代表一種新的網絡交流形式,也描述了人們苦心經營和展示自己作品的過程。Blog是繼Email、BBS、ICQ之后的第四種網絡交互方式。Blog是未來信息化教育和知識管理的強大但簡單易用的工具。
二、Blog的過去、現在及未來
在Blog發展初期,有許多知名的博客將其在網上搜索到的各種優秀資源整合在一起,并加上自己的評注,再到網上與他人一同分享。日積月累,參與者也越來越多,就逐步形成了一種新的互聯網交互形式。在這眾多知名的博客當中就有被法新社列為“20世紀最具推動力和影響力的10大人物”之一、有“互聯網上的報童”之稱的馬特•德拉吉(MattDrudge),而這一切又都源于其一手操辦的“德拉吉報道”(Drudgereport)。[1]德拉吉并非新聞記者出身,純粹憑興趣,利用電視、新聞網站、電子郵件,甚至是親朋好友的電話獲取最新消息,按照自己的評判標準去編輯網站。自1995年“德拉吉報道”誕生以來,其網站的訪問量節節攀升。1998年1月17日“德拉吉報道”率先報道“克林頓丑聞案”更讓其聞名全球。在這個速度第一、準確性退居第二的時代,“德拉吉報道”似乎比傳統媒體更加得到大眾的寵愛。從1999年起出現了免費存放Blog的網站(在/howto/可以了解在網站上創建Blog的過程)以及免費的Blog輔助工具(譬如、[2]MovableType[3]等),讓上網初學者也可以參與Blog,自得其樂。利用各種免費而且簡單易用的Blog工具(所以才如此流行啊),只要輕松點擊按鈕,你的評論和鏈接就會被提取出來,并按時間先后排列成條目,自動Blog(動詞)到Blog站點上。于是,Blog成為目前互聯網上發展最快的交互方式之一。現在全球有將近100萬Blogger,而且每4秒中就會有一名新的Blogger產生。現在全球最大的博客托管服務網站旗下的就擁有超過75萬個Blogger的主頁,難怪《財富》要把公司列為年度最酷的公司。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2003年2月,全球最大的搜索引擎公司Google購并了的母公司Pyra實驗室,這一消息在互聯網上引起不小的反響。美國著名IT專欄作家DanGillmor撰文稱此是“博客(Blogger)步入輝煌時代”。從歷史上看,信息化教育(以前稱為教育技術)是個發展十分迅速的行業,任何前沿的科技成果和理論成果總是不斷地被應用到教育當中,今天也不例外。
盡管Blog興起不久,但是越來越多的人已經發現了它在未來信息化教育中的廣闊前景。目前在國外已經出現了許多以信息化教育為主題的Blog,譬如eLearningpost、[4]ResearchonLearningandPerformance、[5]EdTechDev[6]等,國內Blog網站中,諸如CNBlog、[7]互聯教育體系、[8]在線教育資訊[9]等也是以探討信息化教育為中心。那么Blog的魅力何在,以至于現在有這么多人趨之若鶩呢?首先,Blog完全是個性化的。每個Blog的作者都是擁有不同人生經歷和興趣愛好的活生生的人。當我們在創建Blog的時候,其實就是在梳理自己飄忽不定、略顯凌亂的思想;當我們在閱讀Blog的時候,浮現在文字和圖片之上的再也不是冷冰冰的比特流,而是一個個性鮮明、富于生活情趣的現代人的內心寫照。因此,無論是創建還是閱讀Blog,都是心與心的碰撞,心與心的交流。況且在當前搜索引擎檢索效果不甚理想的前提下,閱讀Blog不失為一種更為有效的獲取信息的手段(當然也不能排除Blogger個人篩選標準的偏差)。其次,Blog可以讓網上資料的整理變得簡單方便。通常學習者在上網檢索資料時,是把各種網頁保存在文件夾里,以后再去查找,往往存在諸多不便。利用Blog工具的簡單操作,任何上網初學者都可以很快將散落在各種網站上的資料匯總在一起,同時可以附上自己的備注。這樣,以后如果要查詢相關資料就非常方便。例如,一個英語學習愛好者要研究美國著名詩人惠特曼的詩作,他可以上網檢索相關資料,包括惠特曼的生平、惠特曼的代表作,乃至文學評論家對惠特曼的各種評論,然后制作成Blog,除了供自己學習參考,還可以與他人一同分享。另外,青少年同成年人一樣,也渴望能夠自由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展示自己的成果,而Blog則給他們一個可以發出自己聲音的舞臺。Blog讓學習者擁有了充分的自主權,學習者可以在自己的學習過程中建立完全個性化的Blog。
由于學習者對于Blog擁有充分的自主權,可以自行決定Blog的主題,還可以自行編輯Blog的內容,甚至還可以對別人的Blog發表評論(不論是贊同還是反對),因此,可以充分調動學習者的學習積極性和創造力。那么教師在Blog中將扮演什么樣的角色呢?教師可以向學習者推薦網上學習資源,可以查閱學習者的Blog(這不會侵犯學習者的個人隱私,因為Blog本質就是要把自己的思想與他人一同分享),從而了解學生的學習進程,并給予相應的學習評價。也許在不遠的將來,Blog將成為一種流行的信息化學習形式。第四,Blog為學生培養信息化素養創造了理想的情境。信息化素養大致可分為三個方面:一是利用信息技術工具,嘗試為特定目的進行信息檢索的意向和態度;二是掌握各種基本的信息技術工具的使用方法;三是遵守信息交流的行為準則和道德規范。以上三方面在Blog中都可以得到充分的培養。首先,如果學習者缺乏進行信息檢索的意向和態度,那么他就不會參與Blog,因為Blog本身就是學習者對網上信息的二次加工過程。其次,要參與Blog就必須掌握基本的信息技能,包括選擇主題,檢索各種網上資源,使用Blog輔助軟件等。雖然Blog的使用方法很簡單,但是,高超的信息技能顯然將有助于你更快更好地完成任務。第三,面對互聯網上眾多的資源,學習者必須掌握鑒別評判的能力。在“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緊要關頭,能堅持自己的主張,這一點是傳統教學環境中的學習者尤為缺乏的。當然,學習者在參與Blog的過程中還必須遵循共同的行為準則和道德規范。最后,Blog促進了學生的協作精神的發展。利用Blog,我們可以很容易建立互動的網上學習社區。因為每個學習者都可以建立自己的Blog,除了對網上一般資源的評論,還可以有對其他學習者的Blog發表個人意見。學習者要參與Blog,必然與不同的學習者打交道,學習者之間可能存在文化背景、興趣愛好以及知識結構等方面的不同,因此,如何相互協作、取長補短就顯得難能可貴了。
三、Blog與信息化教育范式轉換
Blog的出現絕非偶然,它正體現了信息化教育范式轉換這一時代背景。什么是范式(Paradigm)?科學哲學家托馬斯•庫恩(ThomasS.Kuhn)在《科學革命的結構》[10](TheStructureofScientificRevolution,1962)中首次提出范式的概念。范式指的是一套被普遍接受的信念、理論或世界觀,是一個在新的、迫切的環境下進一步清晰和細化的對象,它可以為實踐者提供主題、工具、方法以及前提。信息化教育隨著時代的變遷,實踐的深入,其范式也在不斷地完善和拓展。人們普遍認為,當前教育領域的改革正是要完成教學范式向學習范式的轉換,而信息化教育領域的改革也正在完成教學支持范式向學習支持范式的轉換。近些年來,有關學習的研究與實踐異常活躍,目前,相對教學范式、學習范式的競爭優勢十分明顯。教學范式基于傳統的客觀主義,認為世界是實在的,有結構的,并且是可以認識的,教學的任務就是把知識準確無誤地傳遞給學生,學生應從所學的知識中獲得相同的理解。學習范式的基礎理論是以建構主義為代表的諸多新生論,這種范式認為理解是在個人經驗上建構的,知識并非教師傳遞的,而是學生在與學習環境的交互中自行建構的。這種教育范式的轉變導致信息化教育從教學支持范式向學習支持范式的轉變,也就是從重視教,轉為重視學。的出現并在信息化教育中的迅速流行絕非偶然,因為它正迎合了當前信息化教育新范式的訴求:Blog支持個性化學習和協作學習,適應劣構知識的建構,鼓勵學習者互相交流成果,關注學習者學習的過程,而不僅僅是結果,因而評價也更加準確有效,同時也適應當前主流的分布處理系統架構。
四、關注Blog
Blog的出現將會對現有的信息化教育起到推動作用,在信息檢索、知識管理、網上學習社區建設以及網絡課程設計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思路,但Blog的出現也并非贏得一片掌聲,有不少人就持反對意見。譬如就有人提出,原有的各種論壇、留言板等本身就帶有Blog的影子,現在創造出一個新名詞,恐怕有炒作之嫌。筆者認為,過多糾纏于形式有害無益,其實Blog的出現更重要的是代表了人們思維方式的轉換,在信息化教育領域就代表了信息化教育范式的轉換。學習者從關注信息數量轉向關注信息的質量和時效性,從被動地接受轉向積極地篩選、鑒賞和評判,從一個端坐在課桌前乖乖聽老師上課的好學生轉向富于個性色彩的作家、科學家、新聞記者。也許只有在這個時候,人們才開始真正覺醒:學習不是被動接收,而是主動吸取知識的過程。在電影誕生之時,愛迪生就曾幻想“不久將在學校中廢棄書本……有可能利用電影來教授人類知識的每一個分支,在未來的十年里,我們的學校將會得到徹底的改造”。然而事實遠非如此。歷史總是充滿了驚人的相似性。20世紀90年代初,WWW的興起帶動了互聯網走入千家萬戶,并引發了各種時尚的網絡交互形式的出現,那時人們在猜想真正互動學習社會的到來。然而結果卻是傳統書本的網頁化,課堂教學的網絡化,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方式并沒有得到根本改變。如果僅僅停留在形式的高度考察Blog,那么它無非是當前眾多網絡交互形式的一種罷了。但是如果我們透過其時髦的外表,所體驗到的將是思維方式的變革。換句話說,隨著信息化教育的深入,一場學習革命正在形成,而Blog只不過是這場革命中的必然產物而已。相信在不遠的將來,還會有更多類似Blog適應信息化教育范式轉換的新的網絡交互方式出現,到時我們也大可不必驚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