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教學中教育心理學的應用研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1.教育心理學的概念
教育心理學是一門重要的應用心理學學科,通過研究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學雙方即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心理活動的發生及變化,從而揭示教學活動中受教育者接受知識、掌握技能的特點及其發展規律。教育心理學主要研究的是在教育情境下,受教育者的學習心理、教育者的教學心理以及進行教育干預的效果等,在教育教學中應用此學科的重點在于要將心理學相關的理論運用到實際的教育教學工作中,以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和教育質量的全面提升。教育心理學知識在實際應用過程中,不僅能夠發現教育過程中教學雙方心理活動的規律,還能對學生學習及獲得知識的發展過程加以關注,尤其在促進教育者通過課程設計、教學方法改進、為學生減少學習困擾、激起學生學習動機等方面的作用更為明顯。
2.分析教育心理學的發展史
教育心理作為一門重要的應用心理學學科,發展至今并未有明確的創始人。俄國著名的教育家烏申斯基于1867年出版的《教育人類學》一書,總結了當時心理學的發展成果,烏申斯基也被稱之為俄羅斯教育心理學的奠基人。美國被譽為教育心理學之父的桑代克,于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學》一書,通過學校的情境對學習的概念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推動了教育心理學的發展,并使其逐步發展成一門獨立的應用心理學體系,意味著近代教育心理學真正的開始。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學》,于1913年擴充為三大卷,即《人的本性》、《學習心理學》、《個別差異及其原因》這三個大部分,也由此為教育心理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逐步成立了西方教育心理學的名稱及體系。我國歷史記載有關教育心理學最早的著作始于1908年即光緒末年,房宗岳譯制的日本小泉所著的《教育實用心理學》;20世紀20年代初期,廖世承教授開始在南京高等師范學校講授教育心理學,并出版了教科書《教育心理學》。1926年,陳志韋也翻譯并出版了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學概論》,等等。從我國有教育心理學記載開始至新中國成立后,我國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此期內的著作大多為西方著作的譯制,創新性較低。目前,我國的教育心理學研究雖已經有了較大的發展,但較教育心理學發展基礎好的國家仍有較大差距。近年,隨著我國教育改革新課程理念的提出,教育心理學知識在教學中得到普遍應用,對于各類人才綜合素質的提升意義重大。
3.教學中教育心理學應用的重要性分析
3.1提供有力的心理學依據便于加強學生管理
教育工作中,教師的重要任務便是教學和學生管理工作,這兩項工作是相輔相成的。要想順利開展教學活動,則需要加強學生管理工作保障有序的教學環境。教師在教學中合理應用教育心理學知識,及時了解并掌握學生心理的特點與動態變化,按照學生特點與需求有針對性的開展管理工作,使學生對學習的抵觸心理得以消除,使學生管理工作更加科學、系統化發展,使學生管理工作的難度降低并使管理效果提高,從而為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營造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
3.2提高學生心理教育的預見性與針對性
當今社會,學生基本上都是獨生子女,家長對于孩子都是百般的呵護與寵愛。而學校的教學理念是所有學生一律平等,很多學生無法適應學校生活,甚至因學生在學校生活中體驗的強烈的落差感,而導致各種不良情緒的產生,對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造成不良的影響。教師積極學習并有效利用教育心理學相關的知識,能夠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心理動機與需求,及時地發現學生表現出的各種不良情緒,并針對這些不良情緒加以教育和引導,使學生的不良心理及情緒能夠在萌芽狀態即被消除,使學生出現的不良想法而導致的負面因素對學生心理造成負面影響得以控制和避免。
3.3加強并完善學生心理輔導工作
在學校,學生面臨著人際交往的困惑與升學考試帶來的壓力,進入社會后,又要面對激烈的人才市場競爭及較大的工作壓力,所以時刻保持健康向上的心態對于學生來說非常重要。針對學生的心理輔導工作,可以通過一對多或者一對一的形式來進行,通過教育心理學中心理健康方面知識內容的學習,促使學生對生活、學習和工作形成正確的認識,并逐步掌握自我心理調控的科學方法,全方位地的發揮心理輔導工作的作用。
3.4促進學生身心得到健康的發展
伴隨學生年齡的不斷增長,很多特殊的階段性心理特征便會逐步出現。例如:處于青春期的學生,個性極強,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叛逆心理。他們意識到成年人不同于自己,自己的人生路要自己掌控,所以不再遵從成人的要求,變得不再順從和“聽話”;他們更期待同齡人的認同和接納,可以和同學無所不談,卻不會再像青春期以前一樣,向老師和家長訴說自己的心事;這個階段孩子把自我當做客體進行分析和研究,常思考人生價值和生命意義等諸如此類的問題,會有很多困惑。又如:處于高中或大學時期的學生,不僅面對著越來越大的學習壓力會倍感力不從心,也容易對越來越復雜的人際交往產生困惑。無論是處于哪個年齡段的學生,都會有煩惱。教師熟練掌握教育心理學的相關知識,積極開展教育與輔導工作,能夠對各年齡段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更好地把握,使學生成長和學習中遇到的各種煩惱得到及時排解,促進學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發展。
4.教學中教育心理學的應用策略
4.1創建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
教育過程中,師生關系是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人際關系。通過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的建立,能夠使師生的感情實現雙邊交流,而教師也能夠對學生的情感有更深入的了解,全面掌握學生的認知與心理等各方面的實際情況,為教育及教學工作能夠順利地開展提供具有導向性的指導。
4.1.1及時更新知識和教學理念
傳統教學的理念過于陳舊:教師是教學中的主導和知識的權威,學生的參與權與主動權被忽略,學生處于被動地位,被當做了接受知識的“容器”。這種陳舊的教學理念,限制了教學質量的提升,無法適應現代教育的發展需要。現代社會信息迅猛發展,學生的知識來源不僅有課堂,還有無孔不入、無所不能的網絡,所謂“先生”也不過是“出生在先”而已,教師作為知識的權威遭受前所未有的挑戰。因此,教師必須深入貫徹新課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放低教師的姿態,明確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勤于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化、思想等各方面素養,使自己無愧于“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的教師職業。
4.1.2積極樹立教師期待
羅森塔爾效應明確指出,教師對學生形成了一定的期待方向,學生便會逐漸地向教師期待的方向發展。受到教師高度關注與高度期待的學生,會感受教師給予的溫暖,教師在積極期待中給予學生的肯定、贊美和鼓勵,會使學生變得更加自信和自尊,為了不讓教師失望他們會逐步把這種積極期待轉化為個人力量,把自己的優勢發揮到極致,會提高求知欲、積極參與到學習中,在各個方面都得到更好發展。如果教師對某些學生有了消極的期待,學生的被關注感及存在感就會明顯降低,生活和學習的積極性也降低,自然就無法激起他們的學習動機。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必須保持對每位學生積極的期待,依據學生各自不同的知識和能力狀況,制定不同的期待層次與目標,使每位學生都可以在教學活動中體會到成功的喜悅,使師生間的和諧度提升。
4.2教師要與學生加強心靈的溝通
教師既承載著將知識和真理傳授給學生的重任,也承載著塑造學生思想與靈魂的重任,可以推動學生思想與能力的全面提高和發展。教師應放低姿態,走近學生,尊重并認同學生的情感需求,這樣學生才愿意對教師敞開心扉。而當學生能夠主動向老師傾訴自己的煩惱時,教師必須認同、尊重學生,耐心聆聽,以同理心從學生的視角去體會和感受,再深入地剖析學生遇到的困惑和問題,幫助學生找到煩惱產生的根源,引導學生保持樂觀的心態,正確地解決問題。
4.3教師要善于運用鼓勵及肯定的語言
教育工作者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學生產生影響。教師一句無心的話可能會使學生的自尊心受到傷害,從而使學生對教師產生嚴重的排斥心理,甚至“厭屋及烏”導致學生對教師所教的學科產生厭學心理,嚴重影響教學的效果。既然教師的語言對學生有著極大的影響力,那么教師就必須對自己的語言進行嚴格的控制。學生是發展者,肯定存在不足,但當學生有錯誤時,教師卻不能簡單直接地粗暴批評,傷害學生自尊與自信,而應該耐心指出不足,讓學生明白自己錯在哪里,鼓勵學生改正缺點和不足;當學生有成功和進步時,一味地表揚又會使學生驕傲自滿,所以要肯定學生的成績并制定下一步的發展目標與方向,使學生不斷進步。
4.4教師運用的教學方法必須科學有效
滿堂灌的填鴨式的傳統教學環境下,學生發表意見的機會極少,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受到極大的限制,教學效果很不理想。在教育心理學理論的指導下,教師必須學會運用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使課堂的吸引力及趣味性增加,提高學生主動參與的熱情。教師對教學內容的課堂教學設計必須針對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知識結構基礎,以學生的需求為出發點,通過適當地引導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使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好習慣。例如:教師在充分地了解學生的需求后,可根據教材的內容設計課堂游戲或活動,將學生引入到與課程內容相關的情境中,在有效調動學生主動性與積極性的基礎上,使學生在寓教于學和寓教于樂的活動中理解和掌握知識,并進一步使學生達到對所學知識的實際應用。
4.4加強心理暗示的運用
在教育教學中,心理暗示的作用非常重要。對于個性內向的學生來說,他們較為敏感和細膩,心理暗示的作用更加有效。運用教育心理學相關的知識,在充分了解學生心理特點的前提下,必要時通過教師語言、眼神、體態動作給予學生一定的心理暗示,能夠使學生停止課堂教學時出現的小動作,改變學生的一些不良行為,更好地投入到課堂學習中,實現健康發展與全面提升。如,在教學時班級秩序混亂、嘈雜不堪,教師可以停止講課,以暫時沉默的方式引起學生注意,讓課堂迅速恢復安靜有序的狀態,這種暗示比批評指責學生更有效。個別學生在上課時擾亂課堂秩序,教師的走動、眼神都可以起到很好的暗示和制止作用。
4.5對學生要加強情感教育
每個人對任何事都會有自己的體驗,在體驗他人給予自己的情感過程中,人們也就學會了對他人付出情感。在體驗教師的關愛過程中,學生也就學會了如何去愛別人,變得更為積極向上。實施情感教育,要求教師必須要關愛學生,這是教師熱愛教育事業的重要體現,也是對學生進行教育的感情基礎。當學生感受到教師給予的愛與關注時,抵觸心理便會自覺減弱,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能得到有效提升,對教師提出的教學要求也會竭盡全力去完成。他們就能尊重教師的勞動和人格,了解和認識教師勞動的意義,理解教師工作的艱辛,虛心接受教師的幫助和指導。教師對學生的好惡情感總是以某種信息傳遞給學生,這種信息對學生有明顯的調節功能。學生往往通過師生關系這扇窗戶,透視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從中體驗人世間的炎涼冷暖,學習與人相處的準則。
5.結語
作為人類文化的傳播者,教師是人類掌握知識的紐帶與橋梁,對于人類文化繼承與發展至關重要。對于學生來說,教師始終都在扮演著各種不同的角色,嚴師、慈母、學生的朋友……教師還要是課堂的管理、組織者和學生心靈的培育者,在促進課堂教學效率提高的同時,滿足學生的心理發展需求,幫助學生將消極、負面的學習心理逐漸消除,為學生營造出輕松愉悅、平等和諧、氣氛融洽的學習氛圍,促使學生學習能力和綜合素質得以全面提升。
作者:羅英 單位:重慶人文科技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