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民族地區課程改革的策略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生搬硬套內地教學模式
在課程內容上考慮民族地區的特殊性不夠由于我國少數民族地區大多地處偏遠,經濟相對落后,少數民族教育發展一直處于落后狀態。在國家實行課改之后,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的一部分學校往往生搬硬套內地的教學方式,片面強調課程本位和知識傳授的重要性,課程評價中又過于注重甄別功能,導致課程的內容繁難偏舊,課程設置不合理,使民族地區教育難以達到應有的效果。
(二)課程資源開發和運用水平低
“課程資源是課程設計的基礎和課程實施的媒介,其合理開發與有效利用是課程目標順利達成的必要條件。”關于課程資源的相關概念通常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傾向于為了實現課程與教學的目標的相關因素是廣義的課程資源。而狹義上的課程資源,指的是形成教學和課程的直接因素。在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由于自然地理以及相關文化的影響,教育相對落后,而且相關的軟硬件配備較低,師資隊伍無論是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良莠不齊,這點已經成為了一個不容爭辯的事實。但與此同時,民族地區課程資源卻較為豐富而且獨特。我國是一個文明古國,民族種類眾多,形成了多種多樣的地域文化,從而構成了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的文化格局。在課程改革中,無論是由國家規定的國家課程,還是地方課程,或者是一些校本課程的開發,都與這方面息息相關。而民族地區的課程開發與利用,更有利于民族地區的基礎教育發展,更有利于繼承和傳播本民族的優秀文化。所以,如何合理并充分地利用民族地區的現有教育資源,科學地進行開發和管理,一直以來都是政府各級部門、教育工作者和專家所思考的問題。目前來說,我國民族地區有關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水平還是相對較低的。一方面,民族地區的課程資源消耗和短缺較為嚴重,主要源于一部分學校內部的課程利用率低。另一方面,是對于一些課程資源的浪費和擱置。這兩個方面都對民族地區課程資源的運用和開發造成了不利的影響,除了一些客觀的原因之外,還有一些主觀原因,比如相關能力的欠缺、整體認識沒有提高上去、理論基礎薄弱等問題。
(三)過于依賴國家課程,校本課程發展滯后
校本課程的開發目前已經成為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的一個全新亮點。校本課程的開發主要是由本校的教師和教育工作者以及專家負責課程的設計工作、策劃工作、實施工作以及學習者課程的評價。在民族地區,校本課程的推出可以使課程多樣化、民族化、實際化、彈性化,使不同學校的課程實施具有一定的獨特性。然而,在我國很多民族地區,對于校本課程的開發還是比較滯后與淡化。即使進行校本課程開發的一些學校,也存在不少問題。比如一些民族學校由于經費的支持力度不夠,在課程開發管理層面上“各自為戰”,從而降低了教師對課程開發的積極性,致使校本課程開發成果閑置。另外,校本課程的開發教師往往缺乏有效的合作與探討,使得校本課程在開發主體上過于單一化。這在一定程度上不但浪費了人力、物力與財力,同時還會造成對課程開發的價值產生消極的影響。總之,這些現象成為目前民族地區校本課程開發與有效利用過程中亟待解決的問題,只有處理好了這些問題,才能更有效地開發與利用校本課程,發揮出校本課程的優勢。
二、民族地區課程改革的策略
(一)開設多元文化特色課程
“在我國,多元文化教育面臨雙重的背景,一是以西方文化與知識體系為主流的所謂普適文化,另一方面就是千百年來形成的漢文化。”在這兩種文化的沖擊和影響下,民族的地方性知識受到了一定程度的輕視,導致發展相對困難。而這種民族的地方性知識卻與當地人民的衣、食、住、行密切相關,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這種民族地方性知識正是傳承民族文化的有效載體,它融合了民族長年積累的文化以及知識,包括藝術、地理、習俗、文學等。因此,我國各民族在創造文化知識以及生產生活技能方面,其實沒有高低、好壞、優劣之分,唯一不同的是,使用范圍和認同價值不同。在不同的空間和時間領域內,一般存在一個將不同的多元文化連接在一起的一種特殊文化,即主流文化。但并不是說我們要以主流文化為主,多元文化為輔,而是尊重不同文化的獨特性,發揮其優勢,百花齊放,在民族地區使各民族的文化有其多樣性和獨特性。因此,在民族地區要想把這種文化綜合、有效、集中地反映出來,并結合當地的教育模式,首先就要體現在課程的設置上。我們要在民族地區教育課程上采取優惠政策,因為只有在課程設置上有所改變,學校才會相應地改變;只有課程多元化,學校辦學才會有特色;課程類別多樣化,學校的發展才會多樣化。21世紀的社會豐富多彩,因此我們的教育發展也應該隨之調整,開設多元化課程,多元化并不意味著圓滿和終結,但它卻彰顯特色。基于此,我們應該分層次、有步驟、有計劃地推進民族地區的多元化課程。一方面在國家的三級管理教學模式中,我們要倡導多元文化教育理念,加大少數民族的地方性知識在學校課程中的比例。另一方面,我們要通過一些當地的民族精英以及教育工作者共同開發和設計適應本民族、地方性的課程。在課程知識的學習方面,我們不光要注重知識層面的學習,還要注重生活、生產、勞動技能方面的學習。以全面提高民族地區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民族地區的全面發展。
(二)充分合理地開發民族地區課程資源
當前國家實行的是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的模式,從而使課程更加適應于地方、學校以及在校的每位學生。國家的新課程標準主要結合了教育人文方面的內容,倡導多樣的課程形態,有效地將教育與生活連接起來。比如,實踐活動課程。這些新的理念為發揮本民族的地區課程資源優勢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空間。開發我國民族地區的課程資源,不僅有利于推動當地民族教育的課程改革,而且可以滿足民族地區學生的個人興趣的需要,改變傳統單純的以國家課程為標準的教學現實,有助于更好地反映不同民族的文化特點和獨特性。在開發當地民族地區課程資源優勢方面,主要涉及到教育方面的民族化,要通過兩個方面來體現民族化。一是教學的手段,二是教育的內容。教育手段的民族化并不是要排斥當今的現代化教學設備,而是把先進的教學手段與獨具特色的民族化教學方式相結合,從而更好地為民族教育服務。同時,在教育的內容方面加入民族化,這對于開發當地的課程資源來說也是極為重要的。我們要注重課程設置與當地的生活、生產以及一些民族的工藝制作相結合,多開設一些社區的服務課程、社會實踐課程、生產與勞動技術方面的課程。比如,開設一些種植課程、民族手工藝課程、民族雕塑課程、民族建筑課程、民族歌舞課程等。這樣不僅可以提高民族地區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且還與他們的文化和習俗相結合,充分顯示了文化多元優勢。因此,在民族地區開發課程資源優勢還是很切合實際的,并且有巨大的潛能。但我們要合理有效地開發,而不是盲目的,我們不僅需要一線的專家和教師的大力探索、更要得到國家和政府的相關支持,積極地開發民族地區的課程資源,促進教育課程改革,從而促進民族地區教育事業的長遠發展。
(三)因地制宜地開發民族地區的校本課程
校本課程即以學校為主,由本校確定適應本校的課程,之前已經提到過我國民族地區在開發校本課程中遇到的一些問題與不足。針對這個問題,筆者認為應根據不同民族的不同特點,因地制宜地進行校本課程的開發。這里應強調幾個方面,一是教育工作者或教師應該掌握豐富的民族知識,從而著眼于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利用。另一方面,教師應該采取參與式調查方式,深入課堂與學生一起進行學習、探討。在這個過程中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是參與者,要以轉變民族地區學生的學習方式為目標,重點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適時地關注學生學習之外的一些認知態度,比如個人價值觀以及情感態度。最后,校本課程的開發不能局限于本校,要把校內校外進行有效結合,充分合理地利用各種民族歷史課程的資源。校本課程是一個連續、不斷完善的過程,它需要教師、學生以及相關教育工作者不斷地進行探索和改進,這樣才能充分地保證校本課程持續地、長久地、健康地發展。
作者:劉憲彤 單位:青海民族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