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工作過程中高職兒科診療課程改革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課程開發是面向21世紀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改革的核心內容之一。兒科診療是高職高專臨床醫學專業的專業核心課程之一,內容比較抽象,知識覆蓋面也非常廣,而學生對相關的兒科臨床實踐缺乏認知,導致知識結構不夠完整,對兒科診療的理解存在一定困難。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改變傳統講授課程的方式,即改變傳統的按照教材的章節、概念、特點等順序授課的方式,以職業能力培養為主線,運用基于工作過程開發課程的原理對兒科診療課程進行改革。為此,筆者將傳統的教學內容進行重構,并改進傳統的教學方法,促使學生在具備職業素養的同時發展自身的綜合能力。
1兒科診療課程改革理念
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載體是典型的工作任務,課程實施的原則是行動導向,課程目標是完成工作任務,這是高職教育特點的體現,即體現了學習任務和工作任務相一致,學習過程和工作過程相一致,學習領域和工作領域相一致。因此,要尋找職業教育特色的突破口,就應按照工作過程進行課程改革,使之成為培養人才的一條主要途徑,這種課程模式在國際上非常普及。而目前我國傳統學科課程理念根深蒂固,真正與工作過程相結合、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職業教育課程開發還處于探索階段,主要以工科職業技術學院為主,而在醫藥衛生類高等職業教育領域尚處于起步階段。因此,應充分學習他國的先進經驗,進一步研究開發出適合我國醫藥衛生職業教育特點的課程。這就需要我們在這一領域探索具有臨床醫學職業教育特色的、以培養醫學生職業能力為核心的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體系建設之路。
2.1根據市場調研和臨床崗位能力分析設置課程標準
在充分進行崗位需求調研、與校外實習醫院密切合作、與臨床醫學專家指導委員會多次論證的基礎上合作開發課程,以高職臨床專業學生就業為導向,依據兒科崗位工作任務分析結果,遵循必需、夠用的原則,根據兒科臨床崗位工作任務的需要,以實際工作任務為引領,以臨床兒科醫生所應具備的職業能力為主線和依據來設置課程標準。
2.2基于能力培養設計教學過程,實行“理論教學—校內實
訓—臨床見習—校外實習”遞進式的工學交替教學課程設計主要按學生就業崗位的特點,采用工學融合、院校聯動的深度遞進式結構整合教學內容,并通過技能訓練、病例分析、臨床見習等教學活動組織教學,實現實訓、見習、實習與崗位技能一體化訓練,使學生具備運用兒科知識和技能解決兒科工作中常見問題的能力。
3兒科診療課程單元教學設計
根據完成工作需具備的技能和知識,打破傳統課程按系統疾病章節順序授課的限制,將課程內容分為兒科基本技能與兒童保健指導、新生兒疾病診斷治療、兒科常見病診斷治療、兒科急癥診斷治療4個教學單元情境,15個子學習情境,共66學時。
3.1單元情境1:兒科基本技能與兒童保健
本單元情境包括3個子學習情境,主要介紹兒科的內容與特點、小兒年齡分期,在此基礎上訓練學生的兒科基本診療技能和兒童保健能力,共12學時。子學習情境1(2學時):認識兒童。項目載體:兒童圖片、視頻資料。主要內容及標準:能說出小兒年齡分期。子學習情境2(6學時):學習兒科診療基本技能。項目載體:兒童模型、典型病例、病案資料等。主要內容及標準:能說出兒科體格檢查特點;知道兒科病史采集及病歷書寫方法;能說出兒科基本診療方法。子學習情境3(4學時):學習兒童保健。項目載體:案例。主要內容及標準:能說出兒童保健的具體措施;能說出小兒營養需求與喂養要求;能說出體格鍛煉的具體方法;能說出預防接種的內容和程序等。
3.2單元情境2:新生兒疾病診斷治療
本單元情境包括4個子學習情境,主要介紹新生兒的特點,在此基礎上訓練學生對新生兒常見病的診斷治療能力,共12學時。子學習情境1(3學時):新生兒黃疸;子學習情境2(3學時):新生兒呼吸困難;子學習情境3(3學時):新生兒驚厥;子學習情境4(3學時):新生兒反應遲鈍。以上各學習情境的項目載體均為新生兒常見病的案例。主要內容及標準:能說出新生兒常見病的診斷過程、病史詢問重點、體格檢查要點、常用輔助檢查方法、診斷思路;知道新生兒常見病的診斷要點及治療方法。
3.3單元情境3:兒科常見病診斷治療
本單元情境包括6個子學習情境,在學生具備基本的兒科基本診療技能后,訓練學生對兒科常見病的診斷及治療能力,共36學時。子學習情境1(12學時):發育障礙;子學習情境2(4學時):發熱、咳嗽;子學習情境3(8學時):腹瀉;子學習情境4(4學時):青紫;子學習情境5(4學時):貧血;子學習情境6(4學時):顏面水腫。以上各學習情境的項目載體均為兒科常見病的案例。主要內容及標準:能說出兒科常見病的診斷過程、病史詢問重點、體格檢查要點、常用輔助檢查方法、診斷思路;知道兒科常見病的診斷要點及治療方法;能夠掌握兒科常用臨床操作的時機并能在模型上熟練操作等。
3.4單元情境4:兒科急癥診斷治療
本單元情境包括2個子學習情境,在學生具備基本的兒科基本診療技能后,訓練學生對兒科常見急癥的急救處理能力,共6學時。子學習情境1(3學時):驚厥;子學習情境2(3學時):心跳呼吸驟停。以上各學習情境的項目載體均為兒科常見急癥的案例。主要內容及標準:能說出兒科常見急癥的診斷過程、病史詢問重點、體格檢查要點、常用輔助檢查方法、診斷思路、急救措施;知道兒科常見急癥的診斷要點及治療方法;能在模型上熟練進行腰椎穿刺操作并能夠準確判讀腦脊液檢查結果。
4兒科診療課程改革關鍵及對教師的要求
為了完成工作任務,應根據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的工作過程要求,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從實踐中學習并不斷思考、總結,同時在過程中完成具體工作,從而提高整體專業能力。因此,為使兒科診療課程能有效實施,必須創設真實的臨床兒科崗位工作情境,讓學生進入真實或模擬的兒科診療工作環境,使兒科診療課程的學習任務和兒科臨床工作任務相一致、課程學習過程和兒科臨床工作過程相一致、課程學習領域和兒科臨床工作領域相一致。因此,學校必須實施校院合作,充分利用教學醫院的真實臨床工作環境,為臨床專業教學實現理論與臨床實踐“零距離”提供保障。同時,為滿足教學的需要,還必須大力加強實訓基地的建設,這樣學校課程改革才能取得真正的成效。此外,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改革對兒科臨床教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師必須具備豐富的兒科臨床經驗,熟悉兒科臨床工作過程及工作要求;其次,教師要有兒科課程整體教學設計的能力,通過整體教學設計,能將理論和臨床兒科實踐有機結合,并且能將兒科臨床典型工作任務轉換成適合兒科教學的內容。
5教學方法的改革
兒科診療在教學方法設計上,改變傳統的“填鴨式”教學,遵循理論知識必需、夠用的原則,以崗位工作任務為引領,突出臨床兒科崗位能力的培養,注重“教”與“學”的互動。教學活動注重培養學生的臨床綜合能力,通過講授理論、觀看多媒體錄像、角色扮演、病例分析、醫院見習和實習等多種形式,使學生能夠在學習活動中具備所需的職業能力。
6教學評價方法的改革
教師應突出過程與階段評價,結合課堂提問、技能操作,加強實踐教學環節的教學評價;強調目標評價和理論與實踐一體化評價,注重引導學生改變學習方式;強調課程綜合能力評價,結合兒科病例分析,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注重發展學生的臨床綜合分析能力。
7結語
在基于工作過程的兒科診療課程改革中,教師及教學管理者轉變了教育觀念,教師由知識的傳授者變成教學活動的設計者、組織者、指導者,使學生由被動學習變為主動探索性學習。因此,基于工作過程的兒科診療課程開發理念和方法將在醫護類專業課程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值得推廣。
作者:周建林 單位:泉州醫學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