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高校會計能力培養的課程改革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
鑒于會計專業是一個老牌的傳統專業,很多高職院校還是沿用傳統的課程體系、課程標準、課程內容、教學方法和評價體系來培養學生。隨著互聯網和信息時代的到來,用人單位對人才的要求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何適應人才市場的需求和變化,培養新型會計實用型人才是高職會計教育面臨嚴峻挑戰。
關鍵詞:
職業能力;課程改革;課程體系
2006年,教育部頒布教高16號文件指出:“高等職業院校要加大課程建設與改革力度,增強學生職業能力,突出實踐能力培養”。2014年,教育部下發《關于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若干意見》中要求高等職業院校以服務發展為宗旨,以促進就業為導向,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構建教學標準體系,以提升學生思想道德修養、人文素養和綜合職業能力為核心,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課程是學校培養人才和實現教育目的的橋梁,是實現培養目標的重要手段。在高職教育教學改革中,課程建設和改革處于核心地位。高職教育課程以培養適合崗位能力要求的應用型技術人才為目標,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有助于培養目標的實現。
一、高職院校會計專業課程研究的必要性
目前很多高職院校都宣稱初次就業率都在95%以上,甚至有些高達100%。但深究起來,不難發現高職院校就業質量非常低。很多畢業生都存在專業不對口、薪資待遇低、能力不夠無法勝任、用人單位不滿意等情況,導致在半年內、一年內、三年內畢業生紛紛離職,離職率一直居高不下,甚至還成上升趨勢。這種低質量的就業現狀,源于高職畢業生缺乏競爭力,與勞動力市場相脫節。這充分說明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定位不準、培養目標不明確、課程體系設置不合理;課程內容缺乏與企業的實際聯系,與現實工作崗位和任務相關度低;課程評價體系不健全等,導致學生缺乏會計相關崗位的職業能力。如何適應人才市場的需求和變化,培養新型實用型會計人才是會計高職教育面臨的一大難題。
二、目前高職院校會計專業課程建設方面存在的問題
1.課程體系設置不合理。高職院校會計專業課程體系一般由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組成,必修課程由通識課程、專業課程組成。通識課程中的課程都是按照傳統的科目開設,專業課程人為的將理論課程和實踐課程分開。選修課程中設定的課程也是非常有限的。這樣課程體系設置過于死板,人為的將通識課程與專業課程、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進行分開;在開課的時間上很多院校也是先開設通識課程后開設專業理論課程、然后開專業實踐課。這種課程設置偏重于傳統的會計學科,缺乏明確合理的目標,重理論輕實踐,嚴重限制了學生對的知識面拓展,這種課程體系下培養出來的會計學生無法勝任大數據和互聯網時代背景下的會計崗位工作。2.課程標準定位不準確。很多高職院校的會計專業采用的課程標準大多都是在本科院校的課程標準的基礎上稍加改動,例如有些難度系數大的課程直接刪減、有些課程直接增加或者刪減課時、降低課程的教學標準,諸如此類的改動沒有考慮高職學生的特點、忽視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不能體現高職課程特色,致使培養出來的學生呈現“高不成、低不就”的情況。3.會計專業課程教學內容比較陳舊。高職會計專業的教學內容要符合高職學生的特點,應該避免大量的理論闡述、大量的計量假設和計量模型等,這種對學生進行定性的知識傳授和純粹的理論,給學生灌輸的知識都是陳舊的、條條框框的,學生只是一知半解,不能深刻領會,更不能將理論應用于實踐。導致學生失去學習興趣,學校培養出來的會計人才無法解決用人單位的實際問題。4.課程教學方法比較落后。目前高職會計專業還是沿用傳統的以教師講,學生聽;教師板書,學生抄筆記的填鴨式教學方式。在整個教學活動過程中老師是教學的主體,學生只能被動的接受知識,這種單調的教學方式嚴重打擊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無法讓學生成為教學過程中的主體,無法調動學生的自覺能動性。有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高度重視理論知識的傳授,有些甚至是照抄照搬書本的教學內容,不考慮教學的實際情況,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無法調動起來,導致整個班級的學習氛圍不濃。5.課程評價體系單一。會計專業的課程評價體系,仍是以分數為主來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理論課程根據平時作業、出勤表現及期末的卷面考試成績得出總評成績;實訓課程、頂崗實習等實踐課程根據平時的出勤表現及最后學生上交的實訓作業、頂崗實習上交的實習報告得出實踐課的總評成績。這種以分數論好壞的課程評價體系,只關注于知識結構的掌握,忽視職業活動中的實際應用,根本無法體現學生的真實專業水平,缺乏技能、態度、就業等職業素質的評價。基于以上情況,對于高職會計專業的課程改革顯得尤為重要。構建以就業為導向,以培養職業能力為核心的課程符合時代的需要。
三、對高職院校會計專業課程改革提出的幾點建議
1.重塑新的課程體系。在就業導向與職業能力相融合的教育理念指引下,培養具有就業能力與職業能力的應用型會計人才是高職會計專業學生的培養目標。課程體系是培養學生的指南針,應體現高職特色,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打破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的界限,將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融為一體。改革傳統的通識課程,增加一些有助于培養學生團隊協作能力、人際關系處理能力、心理素質承受能力、信息分析和處理能力等的通識課程。選修課程中多開設一些其他相關專業的專業課讓感興趣的同學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其他專業知識,開拓學生的視野。2.課程標準緊貼職業標準。高職院校培養的是具有一線實際工作經驗的應用型會計人才。課程標準的制定應該緊貼會計一線工作人員的職業標準。如:《基礎會計》的課程標準是讓學生熟悉會計職業認知、會計核算基本方法;培養學生快速準確填制、審核各種原始憑證、填制記賬憑證、登記賬簿、編制報表等實用型能力。3.課程內容。高職院校不應在繼續沿用本科的課程內容,應強調以職業能力的培養為核心,圍繞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為主線來制定教學內容。將會計理論緊密聯系企業實際,結合企業的實際情況來設計真實的案例,加大實踐教學比重。對于有些課程有重復的內容可以適當做些調整,如《管理會計》、《財務管理》、《成本會計》這三門課程中有些內容是交叉的,因此可以將其整合在一門課程來學習。另外,為了更好的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找到培養學生創業精神和提高學生創業能力的切入點,實現畢業就業的零距離,應將創新創業教育納入課程教學內容之中,為學生搭建創業實踐平臺,讓學生能通過模擬實踐平臺親自參與企業運作、人員招聘、市場開發、資金投入與運營、銷售管理與報表分析等,讓學生學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4.結合使用多種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隨著互聯網和信息技術的不斷提升,學習渠道和途徑也變得越來越豐富。教師可以通過制作微課、慕課,讓學生在課前自主學習,課堂上通過模擬實踐教學、情境教學等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所學的知識,課后可以通過借助QQ、微信等聊天工具與學生進行交流,在學期結束前帶學生下企業進行實地觀摩,讓學接觸真實的會計資料。5.采用過程性考核和結果性考核相統一的模式。會計專業課程考核應構建一個以就業與職業能力為考核目標的多元化的考核評價體系,注重過程性考核,過程性考核和結果性考核相統一。全面考核學生對專業知識和能力的掌握程度。因此,構建符合職業能力培養的課程體系,有利于學生的職業發展,促進會計專業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提升專業對口率和就業質量;有助于推動信息化背景下所需的高職人才素質的教學改革,促進高職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有利于學生具備作為現代職業人所應具備的基本能力為基礎,同時具備職業核心能力,使其能夠更快的適應會計工作崗位的需要,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并在職業生涯中不斷地適應社會的變化,具備較好的職業提升潛力。
作者:袁春燕 單位:貴州職業技術學院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