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高校課堂教學的影響及應對策略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進入21世紀以后,移動智能終端逐漸進入教育領域,影響著當前教育的發展走向,越來越貼近于人們的日常學習生活。對于高校課堂教學而言,移動智能終端的引入對其的影響與改變是巨大的,它在傳統課堂教學模式基礎之上滿足了師生更多樣化、個性化的教學學習需求,也讓教學思維的整體走向發生了靈性轉變,成為當前高校課堂教學的新寵。本文希望將移動智能終端與微課程和高校公共藝術教育聯系起來,深入研究三者結合后在高校專業教學中的教育技術應用流程。
關鍵詞:移動智能終端;高校課堂教學;微課程;高校公共藝術教育;設計
0引言
現如今是信息碎片化社會,高校教育也受此社會氛圍影響,其教學方式不斷發生改變。將移動智能終端為教學載體,融入更多新媒體技術,與高校專業教學會產生劇烈化學反應,弱化大學生學習的時空限制,也提高他們的學習靈活性,彌補傳統高校課堂教學進程中的種種缺陷。通過智能移動終端,學生也能充分利用空閑時間展開自主探索,完成課堂教學上的知識延伸,展現移動智能終端之于高校課堂教學的巨大影響力。
1基于智能移動終端與微課程結合的高校課堂教學模式分析
當代高校越來越多將智能移動終端與新媒體引入課堂教學過程中,希望以此來實現教學過程優化,為大學生提供更佳學習體驗。將現代高科技教學模式與傳統公共藝術教育課程相融合是不錯的嘗試,所以基于這一目標,本文主要對二者結合背景下融入高校公共藝術教育課堂教學模式進行優勢分析。
1.1優勢分析
基于智能移動終端的微課程新媒體高校公共藝術教學,這三者的結合極大程度發揮了網絡智能移動終端的固有優勢,強化了課堂教學過程的靈活性與普及性。當前,大學生的智能移動終端持有率已經達到95%以上,它不僅僅是學生溝通交流的工具,更是為他們學習提供便利的助手,利用智能移動終端展開公共藝術微課程教學,可以更好貼近學生生活,讓學生的學習時間與空間更加自由,也能夠充分利用零散時間與碎片化信息實現學習整合,在極短時間內就獲得知識點,大大提升學習效率,對高校普及公共藝術文化知識也很有幫助。另外,基于智能移動終端的公共藝術教育微課程課堂教學也能夠提高高校公共藝術教育本身的教學質量,它可以以新媒體微課程作為建工主義學習理論基礎,例如國內某高校就開發了“中國民間織錦藝術”根據校內實際資源及教學狀況,將云錦內容配合智能移動終端融入到微課程當中,讓學生從自己身邊所了解的事物出發來刺激他們的學習興趣,加深他們對云錦的學習印象,并取得了較好的學習效果。該課程教師鼓勵學生基于自身狀況來調整學習進度,控制教學流程節奏,這也更好的體現了智能移動終端對學習進程可調控的有效功能機制,它合理把握了教學節奏,找到了適合于課堂教學開展的學習方法。
1.2現實意義分析
將智能移動終端、微課程與高校公共藝術教育三者融為一體,這對高校課堂教學開展具有極大現實意義。首先,它從傳統中教師以“教”為中心逐漸轉化到以學生“學”為中心,在此過程中充分遵循課堂教學的直觀性、啟發性與因材施教原則,基本彌補了傳統高校課堂授課中所存在的不尊重學生主體地位、教學缺乏針對性等不足,而且它在教學過程中充分挖掘和培養了學生的探索精神與創造力,展現了智能移動終端與微課程將師生從課程準備到課后評價始終緊密聯系到一起的實效性與互動性特征,對教學資源也實現了最大化有效分配利用。對大學生本身而言,開發以智能移動終端為基礎的高校公共藝術教育微課程,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實現教育過程的公平化,打破學生在空間與時間中的巨大限制,并且在課程中它也能大幅度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效率,對強化公共藝術教育在高校的普及廣度與深度都有巨大促進作用。通過智能移動終端與微課程的結合教學模式,師生之間的交流與互動也照比從前更多,基本消除了師生間的教學交流與角色壁壘,讓公共藝術能夠更深層次滲透到大學生學習生活當中。再者,大學生也可以通過隨身攜帶智能移動終端,隨時利用其新媒體媒介(微信、微博等等)與同學、老師交流,讓高校的傳統公共藝術教育不在那么高不可攀,逐漸轉化為具有高度親和力和普適性的教育交流過程[1]。
2基于智能移動終端的高校公共藝術教育微課程設計與應用案例分析
基于智能移動終端的高校公共藝術教育微課程設計與應用主要分為前期分析、中期設計和后期制作3個環節,然后對教學過程進行課后總結評價,以下基于這4個階段展開全面的設計分析,圍繞“中國民間美術賞析”課程中的“民間印染”內容,探討了其在高校課堂教學的設計應用過程。
2.1前期分析
“民間印染”是高校公共藝術教育“中國民間美術賞析”課程中第十章的主要內容,這一課主要講述各種纖維織物通過物理或化學染色方法來實現印花工藝加工,可用于各種被面、服飾與工藝品當中,極富中華風韻。該課程主要分為4個部分:民間印染的種類與制作工藝、造型特征、文化意義以及審美價值。在教學方案設計之前,首先要確定教學計劃?!懊耖g印染”課程預計用兩個課時完成,其中包括了基于智能移動終端的輔助課堂教學環節,課堂教學的主要目標就是讓學生了解民間印染相關概念知識,了解民間印染的歷史發展軌跡與制作工藝,同時熟悉它的工藝類型等等,最終向學生灌輸民間印染的文化意義與審美價值。然后進行教學對象分析,該教學過程主要針對從大一到大三的學生,他們都來自于非藝術專業,從認知發展的角度來看,這些學生的認知水平發展相對成熟,已經擁有了自己的價值觀與審美觀,但他們的心理發展不夠成熟,所以需要教師正確的引導,培養他們積極向上的人格與高尚情操。由于教學對象均沒有藝術專業背景,所以“中國民間美術賞析”課程并非專業的美術教學課程,而是主要以普及民間美術知識、弘揚傳統文化為目的,面向學生,教師要盡量把控尺度,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主,有針對性的開展教學過程。最后要為學生制定“民間印染”章節教學目標,通過基于智能移動終端的微課程教學來明確“民間印染”本身的相關概念,能夠分辨它的3種基本印染種類,并熟悉民間藍印花布的歷史發展歷程,能夠結合生活實際體驗來深入體會“民間印染”的文化意義與審美價值[2]。
2.2中期設計
在該課程的中期設計過程中,主要結合教學目標與章節內容來總結重點內容,通過智能移動終端與微課程結合來啟發學生主動思考能力,包括激發他們的創造力與想象力。以“民間印染的文化意義與審美價值”這一微課程展開為例,以下具體來講其教學設計流程。第一步,教師首先講解“民間印染”的紋樣造型特點,利用演示法和講授法來結合動畫素材,首先屏幕出現文字,漸漸隱去然后出現圖片并扇形展開,學生根據圖片來觀察印染中的工藝紋樣創造過程,看其點、線、面的有機結合,并在看視頻后展開師生討論總結,最后探討“民間印染”的紋樣造型特點。第二步,講解“民間印染”的文化意義與審美價值,此時微視頻飛入文字,圖片扇形展開,此片段主要講述“民間印染”與其它民間藝術的差異性,并從造型圖案中反映在一定時期、地域內的民族文化,讓學生體驗古代勞動人民對生活的美好向往,對物質與精神生活的雙重追求,而“民間印染”正是這一重要載體。第三步,展開微練習設計,通過微課程多媒體資料向學生展示當前國內“民間印染”市場發展的癥結所在,并思考如何尋覓新的市場以及其開發過程,教師引導學生思考這一問題,并展開課堂討論。
2.3后期制作
課程技術后,教師要制作“民間印染”的微課程視頻并出來,如果采用PPT課件制作,配合錄頻軟件來錄制微視頻課程,再利用錄音話筒、電腦和教材及網絡資料來設計微課程講稿,在制作過程中錄入教師旁白聲音,加強教學過程的生動性。在利用標記工具與畫中畫功能來渲染微視頻,最后利用CamtasiaStudio視頻編輯軟件進行課件字幕添加,在視頻美化后完成“民間渲染”的微課程視頻制作過程。教師將做好的微視頻發送到班級的微信公眾平臺上,學生就可以了通過微信公眾號接收并觀看有關“民間印染”的微課程,展開重復觀看深入學習。
2.4教學評價
結合上述基于移動智能終端的公共藝術教育微課程教學過程,教師可以給出細致的教學評價,并總結該課程對大學生的教育優化成效。首先要對教學本身展開評價,評價智能移動終端引入新媒體微課程展開高校教學的實操性,它更加貼近于學生現實生活,能夠從生活實際出發來激發學生創造性思維,也有助于改善當前傳統課堂教學沉悶分為,對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很有幫助。為此,教師要讓學生在觀看學習完“民間印染”的微視頻后撰寫讀后感,了解他們對于中國古代“民間印染”的看法,并說明自己在課堂上學到了哪些內容,在下一節課上面向師生發表,然后教師給出評價,并展開師生再一次的討論過程[3]。綜上所述,“中國民間美術賞析”課程是對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有效拓展,能夠豐富學生的學習資源。本設計還加入了移動智能終端與微課程先進教學模式,進一步提升了公共藝術教育的教學效果。在信息化大行其道的今天,在高校課堂教學中補充現代化設備,推行信息化理念已經成為高校教育改革的必然選擇。
3總結
將智能移動終端與微課程、高校公共藝術教育課程聯系在一起,實現三位一體教學,本文主要探討了它的可操作性、具體模式、對大學生學習的現實意義與優勢,并展開了現實教學方案設計,充分展示了智能移動終端與新媒體微課程之于高校課堂教學的優越性,為高校教師開展其他學科教學提供了借鑒學習機會,積累了他們豐富的現代化教學經驗,也為學生帶來了與傳統教學不一樣的良好學習體驗。在未來,智能移動終端也必將成為高校課堂教學發展趨勢,因此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一定要實現多方實操經驗汲取,配合新媒體微課程這樣的新型教學方法,影響高校教學的每一個細節,實現高校課堂教學的全面改革。
參考文獻院
[1]顏芳.基于Android的移動課堂學習系統設計與實現[D].華中師范大學,2015:20-22.
[2]任小媛.基于移動智能終端的大學開放微課程建設初探[J].考試周刊,2014(90):152-153.
[3]陳曉璇.基于智能移動終端的高校公共藝術教育微課程設計與應用研究[D].南京郵電大學,2016:37-60
作者:黃一杰 單位:貴州財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