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高校籃球教學結構優化探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在課程改革的背景下,高校教學倡導以學生為本,高校籃球教學也是如此.高校籃球教學結構的優化,一方面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本的全新的教育觀;另一方面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籃球課程的教學效率.本文從目前高校籃球課程的現狀出發,對高校籃球教學結構的優化方法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高校籃球教學;現狀;理論基礎;結構優化
高校籃球教學不僅能幫助學生獲取和籃球相關的知識的技能,同時還能夠有效的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并且對學生堅強、果斷的品質的培養也具有一定的作用.目前,在高校籃球教學方面出現了一些問題,和高校籃球課程現有的教學目標相背離.在新課改的背景下,高校籃球教學要在以學生為本的基礎上,通過教學結構的優化,來實現課程改革的需要,以實現提高高校籃球教學效率的目標.
1高校籃球教學現狀
在高校體育教學中,籃球是一門主干課程,也是很多高校學生非常鐘愛的一項運動.一直以來,在高校籃球教學中普遍存在的一條教學原則就是:在高校籃球教學中要遵循兩個規律,分別是:動作技能的形成規律和生理機能活動能力的變化規律[1].同時在高校籃球教學中,要將體質訓練和技能培養結合起來進行教學,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學模式.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隨著教育改革的推進,高校體育教學也在不斷的進行改革.在外部教育環境發生改變的情況下,高校體育教學原有的教學模式的弊端也日益顯現,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現有的高校籃球教學的重點是:提高學生的運用能力、提高學生的運動水平、向學生傳授一些籃球技能.這樣的教學重點安排,和高校體育課程教學大綱的相關教學目標和教學要求相背離,忽視了高校籃球發展的基本特征,違背了教學主體生理和心理共同發展的要求.第二,現有的高校籃球教學在教學內容方面呈現出單一的特點,教學內容集中在傳授知識和技能方面;同時教學方法也比較陳舊,教學以教師為中心,培養學生創造性的多維教學還沒有形成完整的模式.學生在籃球課程的學習過程中,學生的個性化發展、主動性學習和創造力培養都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同時,在教學的過程中,沒有對學生的技能形成過程、知識基礎、運動能力、身體素質和年齡特征進行考慮,導致教學方法缺乏科學性,導致教學效果大打折扣.第三,高校籃球體育課程的教學模式通常有兩種,分別是:單向教學結構和雙向教學結構[2].與這種教學結構相配套的教學模式就是三段或者四段教學,教學流程就是:開始—準備—基本—結束.并且在“準備”階段,采取的形式一般都是“廣播操”或者“徒手操”.在“基本”階段,通常就是安排通過全班教學或者分組教學的方式講授一兩種教材.在“結束”階段,通常是進行一些整體活動[3].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高校籃球的教學活動呈現出單調、刻板的特點.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的教學行為非常被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不高,從而在很到程度上影響了高校籃球的教學效果.第四,高校籃球教學在教學評價方面,非常注重“結果”評價,評價的標準是動作的規范性.這種評價方式忽視了學生的個性特點和個性差異,教學評價的標準和形式不合理,不能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真實的反映,從而抑制了學生創造力的培養.
2高校籃球教學結構優化的理論基礎
“優化”一詞出自巴班斯基的“教學過程最優化”理論.其中“最優化”指的就是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以教學規律、教學原則、教學內容、教學形式、教學方法、該教學系統的特征和該教學系統的內外部條件為基礎,通過優化教學方案、控制教學過程,以實現在特定的時間內,促使學生在教育、教養和發展三個方面取得最優的成果[4].在這個理論中,我們要注意的一點是“最優”和“最好”、“最理想”是不等價的,“最優”的指標是在學生的基礎上進行制定的.何克抗教授對“教學結構”的定義是:教學結構就是以一定的教育思想、理論和學習理論為基礎,在某種環境下展開的,通過教師、教材、學生和教學媒體這四種要素相互作用,最終形成的進程穩定的結構形式[5].
3高校籃球教學結構的優化
3.1知識結構的優化
在傳統的高校籃球教學中,教師為了能夠讓學生更好的掌握教材內容,一般都會按照固定的體系將教材知識教授給學生,課堂氣氛沉悶,學生的接受效果也不好.優化高校籃球教學中的知識結構,需要教師在籃球課程的教學中,以教學大綱和教材為基礎,將教學的重點放在籃球戰術方面,對其他的內容要遵循從簡單到困難的順序進行講解.在戰術學習方面,一方面要遵循由基礎配合向整體配合轉換的規律,另一方面要將組合技術學習作為重點,并且將組合技術的學習和戰術的學習融合在一起.同時,還要以現代籃球的發展特點與學生的喜好為基礎,逐步將籃球文化、規則、裁判法、體育運動和營養、運動傷害的預防與治療、運動計劃制定方法等內容加入知識結構.在設定教學內容的時候,要將基礎性、可行性、典型性納入其中,并且要突出教學內容的實用性、娛樂性和健身性[6].
3.2師生關系的優化
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在高校籃球教學中,教師要從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生發展的促進者,要從管理者轉變為引導者,和學生之間的關系要從師道尊嚴轉變為平等合作.在這一系列的轉變下,教學過程要成為師生發展和交往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不僅要包括師生之間的互動,同時還要包括學生之間的交流.在這種教學改革下,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學階段不同,教師所擔任的角色,所發揮的作用也不相同,隨著教學過程的開展,教師的就角色要沿著以下流程進行演變:傳授者、指導者、組織者、合作者、學習者[7].所以師生活動結構的優化要遵循以下幾種原則,分別是:對學生特點進行充分了解、對學生成長進行認真關注、師生相互尊重.在優化的師生關系下,教師和學生相互配合來創造一個優質的教學環境,營造一種充滿活力的教學氛圍,教師和學生之間要相互促進,共同進步.在優化的師生關系下,教師要通過多種途徑對學生的進行激勵,鼓勵學生積極的參加教學活動,在一定程度上允許學生“走彎路”,對于學生的進步要及時的提出表揚,對于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活動要及時的進行鼓勵.通過平等、和諧、積極、寬松的教學環境的創造,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有利于提高學生的體育技能,同時有利于促進學生的人際交流,為學生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奠定良好的基礎.
3.3教學形式的優化
高校體育教學互動的主要內容就是“訓練”和“講授”.在高校體育教學中,“訓練”和“講授”的形式有很多,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要根據實際的教學情況來選擇合適的教學形式,促使教學形式合理化、效率化.教學形式的優化具體的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第一,在以促進學生技能發展為主的單元中,要以教師講解示范的方式為主.將直觀講解和優美示范結合在一起,可以有效的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同時,要積極的組織學生進行實際練習,在練習的過程中,要注意動作的規范性和準確性,同時還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對能力強和能力欠缺的學生進行區別對待.在教師講解、示范之后,可以通過半場教學比賽的開展,在實際的訓練中增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第二,在以促進學生能力發展為主的單元,可以使用合作學習的方式來進行教學.在教學的過程中,要為學生創造一定的自主學習的空間,盡量減少講的內容,適當增強練習的時間.在這個過程中,還可以配合多媒體的教學方法,對籃球戰術進行全方位的表述.同時還可以通過教學比賽來幫助學生吸收戰術,同時促進戰術的合理運用.第三,在以終身體育為主的單元,要擴大教學比賽的時間,在練習的時候,教師要適時地做好指導工作,將學生的自主練習放在首位,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和,增強學生的身體素質,發展學生的體育能力.
3.4教學時間結構的優化
在傳統的高校籃球教學中,根據學生生理機能的變化規律,可以將教學劃分為兩種形式,分別是:三部分形式和四部分形式;根據學生的身心變化規律,可以將教學形式分為六部分形式.但是,在實際的籃球教學活動中,無論采用那種形式的教學方法,都要根據學生的學習心理變化規律來優化教學時間結構.首先,根據學生學習心理變化規律,在整節籃球課堂中,學生注意力最集中,學習效率最高的時間大概在5分鐘—10分鐘,在這個時間段內,要安排籃球教學中的重點知識和難點知識.然后,因為學生的學習基礎和個性都存在差異,所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進度和程度也存在差異,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既要避免重復同一種知識的教學;同時,還要給根據教學目的和學生的學習實際來確定教學的節奏和速度.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優化教學時間,確保學生有充分的自主學習時間,以提高高校籃球課堂的學習效率.
結語
在教育改革和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傳統的高校籃球教學模式出現了一系列的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高校籃球課程效率的提高.在這樣的情況下,優化高校籃球教學結構勢在必行.在相關理論的指導下,優化高校籃球教學結構可以從四個方面來進行,分別是:優化知識結構、優化師生關系結構、優化教學形式結構、優化教學時間結構.通過高校籃球教學結構的優化,能夠有效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同時對促使學生養成終身體育的習慣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吉麗慧,焦延慧.普通高校籃球教學優化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3(8):59+61.
〔2〕孫哲,崔洪亮.普通高校籃球教學結構優化的對策分析[J].赤子,2013,(5):88.
〔3〕楊楠.高校籃球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J].當代體育科技,2012(16):47-48.
〔4〕謝冰.分層教學法在高校籃球教學中的運用[J].運動,2011(2):84-85.
〔5〕黃景許.分析高校籃球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改進策略[J].劍南文學,2013(3):304-305.
〔6〕劉欣,蹇曉彬.高校籃球教學中的常見問題及對策[J].考試周刊,2015(5):89+90.
〔7〕張占文.高校籃球教學的現狀及發展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3(14):63-64.
作者:冀文 單位:河海大學體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