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古代畫論與高校美術教育研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傳統這些見解不但對創作有很大的幫助,而且能把握中國畫的真正的繪畫精神,使創作者在藝術流派風格多樣混雜的當今不迷失方向。只有理解了這些關于中國畫的品評和要求,才能在藝術實踐中去自覺的傳承。研究古代畫論還能使自己具有敏銳的判斷力,而這種能力的提高,反過來又能促進繪畫水平的提高。此外,畫論中有很多命題,如意境、形神、雅俗、筆墨、文質、氣韻等等,這些命題從不同角度對中國畫進行闡述,其內涵因此更豐富,學習的內容更為多樣。除注重精神性外,古代畫論中還記載許多具體的畫法;畫法是表現傳達畫家精神的必要技巧,這些具體的畫法包含著中國畫的審美原則。古代畫論中對畫法做了詳備的記述,《芥子園畫譜》就是其代表。比如“二株有兩點法,一大加小是為負老,一小加大是為攜幼,老樹須婆娑多情,幼樹須窈窕有致,如人之聚立相互顧盼”。③顯然,簡單的二株樹法包含著辯證的哲學思想和中國畫的情感世界。鄒一桂的《小山畫譜》云“白花白地則色不顯,法在以微青烘其外,而以水筆暈之,自有以至于無,其用筆甚微,著跡不得,即畫家所謂渲染也。”④這些畫法觀念在繪畫實踐中有很強的指導作用,是中國文化精神傳承的重要方法之一。學習古代畫論能加深中國畫與書法,及文學藝術、音樂、舞蹈等相近藝術的聯系。通過相近的藝術門類的學習,從另外層面促進中國畫的學習,這體現了中國畫的豐富性。古代詩歌中有描述畫家的創作狀態的內容,畫家的理論思想也會滲透到詩歌中,這擴大了中國古代畫論的范疇。同時,也增加了畫論的豐富性和文化含量。中國古代畫論可以作為一種文化現象來研究。其包含的內容不僅僅圍繞繪畫本身,還涉及中國人的世界觀、哲學觀、人生觀,顯示了中國人的智慧,反映了古代社會對美的追求的自覺性,體現了人類對善的渴望。畫論既是人性的映射,又是當時社會文化的歷史縮影。中國古代畫論作為一門學科起步較晚,研究方法和深度也不夠理想,由于中國畫創作經過了漫長的發展道路,認識比較龐雜,影響了人們的相關評鑒。
二、中國畫論作為一門課程出現于20世紀30年代,由上海美術專科學校開設
在當代的高校中,中國古代畫論課程的學習則遠遠落后于中國畫的課程學習,對畫論的重視程度顯得很不夠。古代畫論的文字語言較為晦澀。畫論運用的是文言文,要研究畫論首先要解讀畫論,文字的解讀列第一位。在現代的教育中,古文的學習分量和白話文的分量明顯失衡。隨著社會的發展,只需要掌握簡單的一些文言文即可,現實社會對文言文的實際運用沒有太大需求,只有專門研究文言文的人才會加以深入研究。另外,繁體字日益淡出人們的視野,文言文中繁體字的認知不易,增加了解讀畫論的難度。文言文的時代變化差異導致語法的變化,也增加了畫論解讀的難度。在高校,作為中國畫基礎的畫論課程沒有得到普及,原因之一是畫論的語言文字認知問題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其內容的趣味性不高。偽畫論的存在。在畫論中,冒名某名家的畫論,以此增加畫論的權威性,甚至和別人的畫論大同小異,有抄襲之嫌。古代畫論本身并不是學術著作,僅僅是畫家本人的實踐經驗和對中國畫的認識,畫論中運用別人的意思來作為自己的認識,是一種比較正常的現象,但同樣的語句出現在不同的畫論中,對研究形成誤導。惲壽平在《甌香館集》中強調設色的重要性,“俗人論畫,皆以設色為易,豈知渲染極難。畫至著色,如入爐煹,重加鍛煉,火候稍差,前功盡棄。”⑤錢杜的《松壺畫憶》認為“世俗論畫者皆以設色為易事,豈知渲染之難,如兼金入爐,重加鍛煉,火候稍差,前功盡棄。”⑥這種重復性的語句,使得畫論本身的學術水準大打折扣。畫家觀點解讀的出入。對同一個觀點,因為時間的先后,不同時代的畫家對其解讀的不同,同時畫家的實踐經驗的差異也會導致認識的不同。比如“氣韻生動”,董其昌認為氣韻生而知之,具有天生的意思,是不可以學到的;而其他人則認為做到“氣韻生動”是可以通過一定的方法達到的,還有的畫論把氣韻論述為具有神秘感。對畫論的多元解釋,雖顯示中國畫的生命力,但也為后人的解讀造成了困惑。畫論被后人收錄時出現的錯誤,或者不同人對同一畫論著作的全文的轉載、引用有出入,導致研究畫家的觀點時產生模糊性。《歷代名畫記》一書的正文指出“著《魏晉名臣畫贊》,評量甚多。又有《論畫》一篇,皆摹寫要法”。⑦《中國古代畫論類編》中提到《魏晉勝流畫贊》、《畫云臺山記》,沒有提《論畫》。《略論魏晉南北朝時期‘傳神’論發展的幾個階段》一文中提到的《論畫》是按照正文所寫,只是對《摹搨妙法》和《魏晉勝流畫贊》題目做了改正。所以,還需通過研究來進一步得到澄明。專業相關教材編寫不足。畫論以傳統文化為鋪墊,和中國的文化息息相關,解讀它需要具備一定的傳統文化和專業理論知識以及實踐經驗,教材的編寫存在很大困難。有的重要畫論只有只言片語,導致理解上存有偏差。畫論是畫家的個人觀點,在理解程度和文字表述上有水平的差異,其中混有其他的因素,學習時需要具備一定的判斷能力,要求學習者有一定的繪畫理論知識作為鋪墊,這些都為開設畫論課程增加了難度。當下的美術教育未將中國傳統文化傳承的重要性提到一定的高度。長期以來,高校美術教育重視西方繪畫的訓練體系,運用西方繪畫思想來學習中國畫,嚴重地影響了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影響了和中國畫有直接關系的畫論課程的學習。
三、中國畫重視文化含量
其作品不僅僅是完成視覺圖像,還要體現中國文化品格,比如詩畫一律就是中國畫具有文化含量的例證。由此,應加強對學生文化品格的培養,增強對傳統的理解能力,培養學生發現和創造中國之美的眼光,加深對畫法和畫理的理解,提高國畫審美能力和感受力。同時,注意培養學生的“心性”。古人從學畫的角度論述學畫可以養性情,滌胸襟,釋躁心,迎靜氣,其實讀畫論又何嘗不是如此呢?從畫論中體悟古人用心之跡之境,能更好地把握中國畫乃至中國文化的境界。學習中國古代繪畫理論是對民族自身文化的一種肯定。畫論代表文化的一部分,體現著中國文化的獨特魅力。畫論課的開設有助于促進中國畫的理論學習,通過研究畫論可以明白中國畫的精神內涵,提高理論水平。畫論是中國畫的文字印證,為中國畫的創作指明方向。通過畫論的學習還可以指導實踐。畫論中記載的畫法,對中國畫的實踐學習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只重視技法的學習,那么很難創作出具有高品位的中國畫作品。古代畫論作為一種優秀文化遺產,是中國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顯然,研究古代畫論所具有的意義是深遠的。有美術研究者針對教育水準下滑,提出“人文薰修”,指出“人文薰修”培養塑造學生品性、人格和文化修養的重要性。具體而言,其“指實施人文教育,通過誦讀經典,影響自己的品位和情操,在人格上實現由‘小我’到‘大我’”。“人文薰修”的缺失是教育質量下滑的重要原因,盡管研究者的重點不是指向學習畫論,但是畫論也是“人文薰修”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將畫論作為一門美術專業的必修課,畫論的發展才具有可能性。中國畫論教學在高校美術專業中能否很好地展開,關鍵是要充分認識中國古代畫論的理論和實踐意義。當下,教師教授偏重技法,學生普遍存在重技巧輕理論的傾向,嚴重阻礙了中國古代畫論課程的實施。中國畫的理論往往由畫論來支撐,若不熟悉畫論,理論知識會顯得單薄。學生通過畫論技法的學習,可以將其直接運用到創作中,直接和古人對話。學生的知識通過教師的言傳身教得到,教師對畫論的認識深度決定學生對畫論的認識程度。教師在專業的教授中要能體現畫論的重要性,比如在臨摹課中,畫論的重要性是很容易得到學生的認可的。臨摹某畫家的作品,要求學生查找畫家的生平以及相關的學術研究論文,如果畫家有畫論留傳,畫論的研究就擁有第一手材料,中間不摻雜任何第三者的理解,可以引導學生通過直接閱讀去理解。同時,可以引導學生結合第三者的研究,去豐富對畫家思想的認識。當前,編著一本有指導意義的畫論教材具有迫切性,但教材的優劣影響教學質量,畫論教材的編寫不應局限于整理層面,機械的羅列每個時期每個畫家的不同觀點,沒有旁征博引的論述是沒有意義的。按照歷史的順序編寫畫論,那是歷史教材的編寫方式,畫論不是歷史教科書,編寫時應該具有橫向和縱向的交織關系,這樣才不會割裂畫論的豐富性和完整性。中國畫講究審美意境、格調等,沒有一定的文化品位很難欣賞和創作出氣韻生動的具有文化含量的作品。所以,加強畫外之功夫也是引導學生學習畫論的一個途徑。如加強對傳統詩歌和書法的學習,以增加畫論的豐富性。總之,在中國畫發展傳承的語境下,要求中國畫應隨時代的發展而發展,中國畫(包括中國畫論)的學習也應該拋棄陳舊觀念,面對當前的形勢找出適合的方法,這是美術教育工作者面臨的重要任務。
作者:謝軍單位:咸陽師范學院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