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提升學生審美觀美術教育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美術教育在高校教學中的現狀概觀
中國當代的教育體系中已經逐漸開始加大了藝術教育的份額,特別是幼兒教育階段,基于幼年學生的年齡、興趣和認識水平條件問題,美術教育占有著非常大的比重,此后的小學、初中再到高中、大學的各階段,審美意識培養的美術課程雖然相對而言有著比重的不同,但是仍然貫穿始終。縱觀整個階段的美術教學課程過程可以發現一個相對簡單的教學規律:只有不斷提升日常教學過程中的教學實效性,才能促進青年學生的審美觀念提升。而審美觀念和趣味的提升是“授人以漁”的重要問題,這對青年人而言遠遠要比學會某一門專業繪畫技巧重要得多,因為它直接關系著“人之所以為人”的宏觀命題以及學生成長之中人生觀與價值觀的建立。但是我國的中小學美術教育和大學美術教育卻存在一定的區別,這種區別主要體現在中小學的美術教育往往還作為必修的美術課程,到了大學階段則其重視程度明顯降低。當前的大學教育中美術課程都是作為學生的選修課程來設置,不僅份額小,而且受輕視,這樣就導致大學美術教育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大多數高校學生都認為大學中的美術課程只是作為選修的參考課程,只要能夠拿到相應的學分就可以了,沒有認識到大學階段中美術教育的重要意義所在,沒有認識到審美觀念的培養在個人成長和民族素質提升中的重要意義。可以說,“不重要”是導致高校教育中美術課程沒有受到重視的一個根本原因。于是青年學生在大學階段幾乎失去了在美術教育與日常生活的結合中培養和建立個人審美觀念的重要時機。所以說,中國當前的教育體制中,大學美術教育在一定意義上尚未得到政府、高校、教師以及學生各個方面的積極重視。這是當前大學教育當中美術教育的一個困境所在。
二、提升青年學生的審美觀念和審美趣味是大學美術教育的根本所在
1925年,史學家陳寅恪先生回國并在清華大學任教。他在王國維的碑銘中提出了自己對于理想人格與學術精神的標準:“獨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這是在民國的時代背景中,知識分子對于獨立和自由的渴望,這是中華民族近百年一直傳承的最為寶貴的人文精神。而在當下這個全球化的社會里,對于大學生來說,進入高等學校有兩件重要任務:第一,充分學習科技文化知識,認知真理;第二,在學習的過程中塑造獨立的、積極的、健康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對于當前的社會人才培養而言,審美觀是繼人生觀的培養之后不可忽略的重要素質。
三、大學美術教育在提高和塑造學生審美觀念方面的可行性策略
盡管當前的高校教學中,美術教育尚未引起充分的重視,但是仍然應該看到大學美術教育的積極作用,在提升學生審美觀問題上大學美術教育還是已經扮演了重要角色。
1.立足多元化的社會價值取向,著重塑造學生的傳統文化觀念和審美趣味。近百年的中西文化思想在交互中沖撞和雜糅使得中國社會的思想意識和人文精神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復雜和多元,其中教育尤其顯現出了在與世界接軌中對于西方和本土精神的取舍和側重的兩難之間出現的尷尬,而最終本土的、傳統的文化精神漸漸被忽略和遺失。但是與科學技術的學習和效仿不同的是,文化精神的根本是地域和思想,絕非可以效仿其他民族的。所以近百年的文化藝術或者說由之而來的審美觀念培養一直是中西結合的教育缺失,這種缺失的結果就是科學技術高速發展的同時,文化藝術和社會審美與之發生斷裂,而這是一個國家、一個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所以,青年學生審美觀念和審美趣味的提升是這一代人的整體素質的提升。
2.利用現有社會文化資源和信息平臺,豐富學生的視知覺信息和審美渠道。大學美術教育和中小學美術教育在培養方式和培養目標上存在著很大的差異,中小學美術教育側重于直觀審美感受的傳達,而大學美術教育則重在建立學生審美觀念和提升學生審美趣味,盡可能塑造學生的審美感悟力與創造力。盡管從一定意義上來說,不同階段的美術教育在培養學生審美觀念上存在共性,但大學美術教育階段,學生的年齡特點使他們已經有了成熟的理解力和個性化的感受力,所以這個階段的美術教育要讓學生充分認識到社會的文化藝術特點與時代變遷,本土文化藝術與世界文化藝術的異同、優劣與個人化的取舍,進而建立自身的審美觀念。具體的方式是讓青年學生通過美術作品來了解藝術本體知識,更重要的是通過美術作品了解不同的社會、文化和思想,了解美術作品傳達出的審美內容和審美規律。同時,還應該看到目前高校美術教育中的一個普遍問題是很少在大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加強審美教育。這就需要高校美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博物館、展覽館以及畫廊、工藝品工廠、市場等歷史文化與社會文化資源,將大學美術教育與歷史文化感知和實際生活應用有機地結合起來,引導和培養青年學生在生活中具象地建立自己的審美觀念和審美趣味,這是當今大學美術教育的關鍵所在。
3.審美意識的培養應在大學美術教育課堂和日常生活中同時進行。大學美術教育通常采用的教學方式是美術技法傳授或者美術作品欣賞課程。誠然,這種傳統的教學方式在資源相對匱乏的條件中有著它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但是就當代社會的情況而言,則逐漸顯現出了它的忽略社會資源與結合實際生活方面的狹隘性。所以,今天的高校美術教育需要積極思考和發現具有當代性的美術教育教學方式,有效地引導學生建立具有時代意義的審美觀念和審美趣味。學生通過美術課程不僅能夠了解美術在實際生活中的積極意義,而且通過美術的學習認知了解歷史文化,了解時代藝術趨勢,進而塑造和建立審美意識。青年學生審美觀念與審美趣味提升的有效途徑是充分重視和合理規劃高校教育中的美術課程,要在課堂教育的同時將美育合理貫穿于大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大學美術教育不只是在課堂上通過欣賞分析來傳授美術知識,因為對于大學生而言,審美意識的培養絕不是在短短兩個小時的課堂教學中可以做到的。大學美術教師除了要能夠在課堂上通過美術知識引導學生發現美、認識美、分析美,積極引導學生建立審美觀念外,更重要的是在課堂之外的生活中嘗試靈活有效的教學方式。無論在課堂上還是在生活中,應該清楚地看到,審美觀念的培養與審美趣味的建立是大學美術教育的關鍵所在。目前而言,具體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的建立完善是需要教育界共同關注和探討的問題。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對于大學美術教育而言,提升青年學生的審美觀念是培養人文素質、提升社會文明的有效途徑。“象牙塔”一樣的大學應該是一方迷人的多彩天地,在此,學生不僅能收獲科學文化知識,同時應該在人文活動和社會活動中感知美、創造美,進而提升審美觀念和人文素養,這是大學的獨特魅力所在。“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中國當前一直強調素質教育,而素質教育的核心在人文,人文的重點在藝術。所以,充分重視藝術教育的重要性、充分開發適合當前社會豐富藝術形態的教育教學方式是政府、高校以及教師都要思考的重要問題。
作者:張磊單位:吉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