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對農村當代三生教育的剖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農村中學生生命價值觀教育的方向
1.首先,認識生命的唯一性及其發展規律,任何個體生命都是唯一的,生命價值觀教育要引導學生認識生命的有限性與生命發展規律的不可抗性,喚醒學生對生命的珍惜;其次,理解自然生命的多樣性與獨特性,生命形態受到遺傳基因和環境作用的影響,因此在生物學層面上所有自然生命應和諧一致,幫助學生樹立對生命的平等意識,促進學生對生命的尊重;再次,認識生命具備的發展潛能,生命是有價值的,人類生命承載著人格與人性、科學與文化的積淀,生命價值有賴于對潛能的開發,生命價值觀教育應激發學生的生命價值意識,幫助學生建立生命價值的追求目標。
2.訓練生存技能的實踐教育方向。一是培養學生的社會勞動能力,就中學生而言,主要是指個人生活的自立、自理能力,農村學生的父母大多外出打工,學生獨立生活能力需要通過生存技能訓練得以實現;二是提升學生的生存適應能力,如人際適應力、情緒適應力等,幫助學生應對生活變化,適應社會化進程;三是強化學生應對困境的耐挫能力,農村家庭往往缺乏家庭文化熏陶,造成一部分農村孩子養成不良行為習慣、依賴成性等,無法通過自身努力擺脫困境,并造成心理與行為失常。生存技能實踐教育應有目的地傳授學生應對困境的知識和技能,在實踐學習中促進學生對挫折的接納與超越。
3.反映生活質量的心理教育方向生命價值觀教育需要心理健康教育的介入來提升學生生活體驗的愉悅感,樹立學生對待生活的樂觀主義精神,從而優化學生生活質量。農村中學生的心理問題表現如下:一方面,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中學生學業與課余生活日益豐富,思維水平得到迅速提升,喜好探險與刺激,但是意志品質尚處于不成熟階段,行為缺乏自制力,容易悲觀失望,出現偏激情緒與極端行為;另一方面,農村中學生的自我意識被喚醒,他們渴望關懷與理解,但農村特有的留守學生現象促使這一群體缺失有效監護,特別是情感溝通的匱乏,使得農村中學生的心理狀況堪憂。
二、農村中學生生命價值觀教育的途徑
1.生命價值觀教育的課堂教育模式基于生命價值觀教育的認知教育方向,構建課堂教育模式的策略有:第一,以課堂教學活動為中心,建設充滿人性關懷的師生關系,教學課堂是師生交往的主要平臺,教師可通過教學中的平等對話,傾聽學生心扉,傳達師生共享的生命體驗;第二,創造充盈生命內涵的教學內容,即將生命價值觀與各學科教學資源整合,如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中的“認識自我”等思考生命的課程,中學語文的《孔乙己》、《石縫間的生命》等蘊含生命情感的鑒賞課程;第三,設置人文意蘊的教學評價,立足于生命價值觀教育的教學評價應體現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成長,杜絕“唯成績論”的單一評價方式,如照顧學生的個體差異性,重在從積極的角度出發,發掘學生的可塑性,鼓勵學生發揮特長,激發學生的自我發展動力。
2.生命價值觀教育的實踐教育模式基于生命價值觀教育的實踐教育方向,構建實踐教育模式的策略有:第一,在家庭生活踐行中培養中學生的勞動自理能力,家庭是培養學生行為規范的重要場所,學校可開展家校聯誼活動,如讓學生了解家庭經濟狀況、鼓勵學生對家庭事件的決策建議等;第二,在校園生活踐行中提升學生的適應能力,如開展主題班會,通過集體合作,促進學生對其他成員的關注、欣賞,獲得生命的獨特性與多樣性體驗,并鍛煉自身的人際適應力,舉辦生活技能比賽,讓學生通過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生活自理能力,享受幸福生活等;第三,在社會生活踐行中強化學生的耐挫能力,如組織學生參與社會救助、公益勞動等,感受真實生活的不易與艱辛,促使中學生從容迎接生活挑戰。
3.生命價值觀教育的心理教育模式基于生命價值觀教育的心理教育方向,構建心理教育模式的策略有:第一,青春期教育,中學時期學生的性意識開始萌芽,產生對異性學生傾慕,學校應通過校報、校刊、手抄報、黑板報、墻畫和舉行女學生青春期教育等宣傳,使學生學會自尊自重自愛,設置專門的心理輔助教師,靈活地進行性道德引導,正確處理男女同學之間友誼;第二,全面掌握學校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如心理問卷調查,根據調查結果有針對性地組織專題講座;第三,設立校園的匿名心理咨詢箱,方便不善于口頭咨詢的學生及時反映心理焦慮,緩解與解決心理困惑。
三、小結
近幾年來,代表著人與自然、社會、學校、家庭和諧發展觀的“三生教育”理念已不再局限于農村學校的德育教學范疇,而是逐漸滲透到農村中學生系統學習任務的基礎性內容中。究其原因,是“三生教育”以培養中學生健康科學的生命價值觀為宗旨,傳達了教育自身對青少年生命、生存、生活的人文關懷與嚴謹態度。我校自實施省級重點課題“農村學校‘三生教育’的實踐研究”以來,將生命價值觀培養付諸農村教學實踐之中,以此來探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下的農村教育新路徑。
作者:廖均單位:貴州省習水縣東皇鎮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