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語文挫折教育問題分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幫助學生認清挫折的真面目
心理學認為,挫折作為一種社會心理現象,既有客觀性,又有兩重性:挫折一方面使人失望、痛苦、悲觀、消沉、喪失斗志、意志受挫,得過且過,自甘沉淪,甚至走上違法犯罪的深淵。這是心理的障礙,心理的殘疾。另一方面,挫折又是一種警示,告誡你得反省、得思考;挫折是一塊鋪向成功的基石,告訴你目標不會太遠;挫折是狂濤激流中的航標,告訴你走向成功的路線;挫折是塊兒磨刀石,告訴你得堅強,韌性地戰斗下去。后一種屬性自然是一種積極健康的心理。教會學生摒棄心理障礙,理智分析,泰然處之,處挫不驚不訝,不慌不亂,并且永遠保持不懈的戰斗力、頑強的創造力。人也有折,國也有挫。作家舒婷吟誦《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以“破舊的老水車”、“熏黑的礦燈”喻祖國的貧窮落后;以“淤灘上的駁船”、“在歷史的隧洞里蝸行摸索”凸現祖國經濟的裹足不前;以“雪被下古蓮的胚芽”,以“正在噴薄”的“緋紅的黎明”高歌祖國的欣欣向榮,走向輝煌。如今,中國人民正站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上,掌握著現代化建設的航母。作者難道不也說明了這樣一個道理:國家也會遇到挫折,只要堅持不懈地追求奮斗,國家就會有希望,就會有美好的明天。個人作為國家、作為社會的一員,不也是一樣的道理嗎?李白沒有“蜀道之難”,不可能寫出光輝萬年的不朽之篇;杜甫沒有生活的辛酸,不可能掀開中國現實主義詩歌創作的新篇;魯迅不能忍受國破家難的煎熬,很難寫出驚世之作,很難拋出“匕首”、“標槍”式的雜文精品,挫折是試金石,誰把握了它,誰就站得直,立得正,誰就會有成功的希望。
二、培養學生坦然面對的心理
古語曰“:自古雄才多磨難,從來紈绔少偉男?!蹦ルy是永恒的又是現實的,“雄才”自然回避不了,也不該回避,也不能回避。兩千年前的孟子曾諄諄告誡:“天將降大任與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困乏其身,行弗亂其所為……”。司馬遷的一篇奇文《報任少卿書》,道破挫折與成就之聯系:“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圣賢發憤之所為作也?!边@些名垂千古的豪杰人物無不遭受過貧困、疾病、甚至刑罰等種種挫折。愛國詩人屈原疾呼“路漫漫其修遠兮”,“詩仙”李白也曾慨嘆“:行路難,行路難。”客觀事物紛繁復雜,主觀意識錯綜紛紜;社會環境、生活環境、大環境、小環境、你的環境、我的環境,客觀的、主觀的、歷史的、現實的、整體的、局部的、長遠的、短期的,諸多因素編織著美好、編織著夢圓,編織著幸福,編織著青春,編織著成功,編織著財富,但也在孕育著困難,孕育著不幸,孕育著痛苦,孕育著自卑沮喪,孕育著頹唐、安于現狀。誰也不能說誰永遠遇到的是美、是成功,誰也不能說永遠遇到的是痛、是失敗。成功面前人人平等,挫折面前你我均衡。任何人都得體驗痛苦,體驗挫折,也才能體驗成功,體驗幸福,“不經歷風雨,又怎能見彩虹?不能隨隨便便就成功?!?/p>
三、培養學生自信、樂觀的態度
人的意志品質決定了忍受挫折的能力,也決定了成熟和成功的程度。挫折面前不得氣餒,不得自暴自棄,相信自己,相信前途光明。沒有人可以拯救你,沒有人可以代替你,你必須發憤圖強,滿懷信心。李白詠嘆“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但沒有忘記“天生我才必有用”,也暢想“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屈原面對“眾人皆醉,唯我獨醒”的污濁,仍然高歌“吾將上下而求索”。魯迅面對“慘淡的人生”和“淋漓的鮮血”,“哀其不幸,怒其不爭”,《藥》、《祝?!纷憧梢泽@醒麻木的靈魂?!蔼毩⒑铩?,“橘子洲頭”,一代偉人詠唱“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沒有自信,你只能永遠一蹶不振;沒有自信你將一事無成。沒有樂觀,你只能齷齷齪齪;沒有樂觀,你只能茍活一生。四、培養學生善于調整自己的能力遇到挫折時,應進行客觀、冷靜、理智的分析,多方面多角度地找出受挫原因,找出自己的差距,及時調整自己的心態和目標,并及時而有效地采取補救措施?,F代著名的劇作家曹禺年輕時一心想當醫生,但三次投考北京醫學院都名落孫山,隨后轉向戲劇,成為一代大師;魯迅先生為何棄醫從文?是因為現實中存在著太多的阿Q、祥林嫂、華老栓夫婦———現實與期望的沖突,他得改變初衷,他得去醫治中國國民的病根、劣根;《廉頗藺相如列傳》中,藺相如面對廉頗的誤解甚而侮辱,襟懷坦蕩,光明磊落,以理服人,最終演繹了“將相和”的經典……
總之,面對挫折,不能坐以待“機”,不能束手就擒,而應積極主動地尋找機會,尋找突破。綜上所述,挫折教育也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任務,教師應當善于發掘教材中所蘊含的這方面內容,并適時適度地灌輸“挫折的兩重性教育”,忍受挫折調整自己的教育,坦然面對、自信自重的教育等等,力爭將挫折的負面效應削減到微乎其微的程度,將挫折的正面效應發揚到極致的程度,多元化培養學生積極、健康、自信、向上的精神和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