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從宗教看高校思政教育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大學生信仰基督教的原因分析
(一)社會、家庭等客觀原因
長期以來,我國教育的唯“智力”、“科技”效應而導致“客觀在大學占據領軍地位,誠然,自然科學研究應將“客觀性”放在首位,但冰冷的客觀也使得眾多高校缺乏溫情的人文關懷。“后現代”大學教育又過于尊崇專業教學及職業培訓,社會的重壓使得高校非常重視讓學生掌握“何以為生”的知識和本領,卻忽視了“為何而生”的思考與追問,這樣培養出的學生雖然具備過硬的專業知識,但就精神層面而言,他們是匱乏的,亟須精神的支持和價值觀來填補這~空缺。而基督教又恰恰倡導“博大的愛”、“精神的永恒”、“上帝會在痛苦中光臨人類”,在人文關懷缺失而學生又亟須精神引導的當口,基督教奠定了它在高校傳播的基礎。基督教的傳播途徑也影響著大學生的選擇。基督教比較普遍的傳播方式是利用外在人際網絡,吸引、帶動周圍的同學加入,筆者走訪發現,這些信教學生中有些是來自一個宿舍或者一個班級。信教學生會首先向自己周圍的同學、朋友傳播基督教,對同學、朋友的認同感比較容易消除學生對基督教的陌生感,而他們的現身說法也不易引來周圍同學的排斥,特別是當有學生需要幫助及遭遇挫折需要尋求安慰時,信教同學的及時出現會大大增加基督教對他們的吸引力。除了人際網絡傳播外,個別狂熱的基督徒違規在大學校園里通過發放傳單、隨機攔住學生交談等方式,公然傳播基督教教義等有神論思想,這些做法客觀上也創造了一些學生與基督教接觸的機會。
(二)學生自身的主觀因素
客觀因素雖是基督教滋長的溫床,而真正令其蓬勃發展的則是大學生群體本身。作為在校大學生,他們有一定的思維判斷能力,加之從小所受的馬克思主義教育,幾乎沒有人表示他們是一開始就非常堅定地信仰基督教,絕大部分基督徒都有懷疑、接近、了解、最后選擇信仰基督教的歷程,他們接受基督教的過程并不是被動、消極和盲目的,與之相反,他們的選擇交織著理性與情感,經歷了復雜的內心斗爭。在大學這個“象牙塔”中,青年學生處于求知欲最為旺盛的階段,在思想的碰撞和知識的交鋒中,他們試圖尋找人生的真諦,思考生命的意義,但同時自身缺乏堅定的科學信仰。作為受教育程度較高、求知欲強的大學生群體,由于基督教歷史悠久、教義神秘而對基督教產生濃厚的興趣,在與其接觸的過程中,又會被教義表層所要求的“不以功利為目的”、“愛人如愛己”、“凈化心靈”等所吸引,不少學生會被“震撼”,成為信徒。
二、應對措施
(一)大力開展無神論教育,引導學生全面
了解宗教知識。并客觀看待宗教的雙重作用任何一名大學生信仰宗教,歸根結底是唯物主義世界觀的不堅定,所以,在高校開展無神論教育,開設宗教選修課,普及宗教知識教育,揭露宗教的迷信本質,是高校宗教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一環。
(二)注重^文關懷和精神疏導
不少大學生信教的契機是面對迷茫和失落時的孤單和無助感,因而選擇帶有溫情關懷色彩的宗教,如果他們在遭遇心理危機時能夠及時地獲得有力的指導和溫暖的關懷,那么宗教對他們而言便不那么有誘惑力。高校應采取各種措施,千方百計解決大學生在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困難,消除他們心理危機的根源,同時思想教育工作者也應全面了解學生隋況,深入個體,積極開展心理教育、心理咨詢,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科學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三)豐富校園文化活動。營造良好的、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
豐富的校園文化對于抵制和消除宗教對大學生的影響有著直接的作用,通過精品、優質的活動吸引大批學生融入到各種學生團體和組織中去,在學生心中構建起歸屬感,讓學生找到屬于自己的發展空間,認識到個人在團體中的價值和責任同時提高學生自身綜合素質,使他們在面對殘酷競爭和就壓力時積極、自信地面對。
(四)加強國家宗教政策的宣傳及校園宗教的管理
許多信教者包括部分高校有關部門工作者認為信仰只是個人的事,并沒有看到宗教信仰對社會影響的復雜1斷口長期性,同時他們對國家的宗教政策了解甚少,個別狂熱的教徒還會在校園內進行非法的宗教活動,因此,加強宗教的管理工作刻不容緩。學校應向學生宣傳《宗教事務條例》等相關法律法規,引導學生區分合法和非法的宗教活動,自覺避免參加并抵制非法宗教活動,學校也應明令禁止、嚴格查處校園內的各種違規的宗教行為。同時,各高校也應提高警惕,防止不法分子打著宗教名義進行各種非法活動,杜絕由宗教引發的安全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