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學生繪本使用學前教育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作為繪本故事原材料使用
1、使用繪本故事的方式有問題
繪本是以圖片為主,文字為輔的一種材料。其具有強烈的畫面感,能吸引兒童的興趣,在過程中培養和發展兒童的多種能力。而繪本故事是很多學生喜歡選擇的講故事的材料,喜歡將繪本講給兒童聽。然而,大多繪本的文字雖描述和解釋了畫片,是故事的線索和內容,但如果只按照現有的文字講給兒童聽,兒童只能接受到來自聽覺的故事描述,接受到的內容簡單且短小,缺少繪本故事更多的背景等相關信息,對繪本故事的內容沒有較全面的了解,沒有將繪本故事的價值發揮出來。更不用說那些絕大部分是圖畫而只有少許的幾個字的繪本,如《母雞螺絲去是散步》。因此,使用繪本作為故事講述活動時,應盡可能的呈現圖片,讓兒童能將聽覺信息和視覺信息整合在一起。
2、故事提問不當,很難緊扣或升華主題。
在《鱷魚怕怕牙醫怕怕》繪本中故事中,講述了一只蛀牙的鱷魚在看牙醫的過程中和牙醫之間的對話和心理過程,對話語言上呈現重復的特點。學生在故事講完后,一般會這樣提問:“小朋友想一想,鱷魚明年還會來嗎,為什么?”,“鱷魚和醫生的對話有什么樣的秘密?”。這樣的提問基本上沒有將這個繪本故事的核心內容升華出來。在這個故事結尾的問題處理上,可以用問題“如果你是牙醫,你會怎么告訴鱷魚保護牙齒”,“如果你是鱷魚,你會怎么做來保護牙齒”等緊扣繪本主題的假設性提問來調動起兒童的思維和參與性,同時提升故事的主題和實現繪本的意義。
二,開發運用繪本方面
1、繪本開發不足,只作為繪本故事使用
在繪本運用過程中,除了把繪本作為一個故事材料使用外,還可以將其作為教學活動中某環節與主題相關的材料使用,做到開發和利用繪本開展教學活動。如在《吃掉黑夜的怪獸》繪本故事中,如果直接利用這個繪本講故事,那么可以在故事導入時用“如果沒有黑夜會怎樣,小朋友們來聽一聽會發生什么樣的事”來進行。那么這個繪本就直接被原版運用作為講故事的材料使用。學生在使用該繪本時,基本上也是按講故事的方式原版運用故事內容。然而,仔細分后后會發現這個繪本故事不只這一種用途,可以做成一個語言活動或科學活動,以“如果沒有黑夜可不可以,為什么?”或“如果沒有黑夜會怎么樣等”來作為活動的任務導入,將其作為語言活動、科學活動中的一個環節的材料來使用,作為圍繞主題的討論材料。
2、繪本故事話題開發與運用不足
有的繪本除了利用繪本內容來開展領域教學活動外,還可以利用故事的話題來開展教學活動。《小房子大房子》講了一個老太太她獨自一人住在一個小房子里,她有四只動物。有一天她感到房子太小了,于是請聰明的老爺爺幫他想辦法把房子變大。老爺爺想了個辦法,讓老奶奶每次帶一只動物進屋,老奶奶每帶一只動物進屋都會發現原本就擠的房子更擠了。老爺爺再讓老奶奶依次把動物一只只帶出去,每帶一只老奶奶就感覺房子大一點了。到了最后,老奶奶覺得房子變大了。學生在使用該繪本時,通常都是設計成將該故事講給兒童聽或者是呈現繪本內容帶著兒童一起看,故事講完后,兒童很難體驗到為什么房子變大了,且會受老爺爺的影響會認為方法只有這一個。基于這樣的問題,《小房子大房子》可以考慮充分運用繪本故事的話題———將小房子辦成大房子來作為教學活動的任務來做成一個美術或綜合活動。如,可以用“老奶奶覺得自己的房子太小了,想請小朋友們幫忙把房子變大,小朋友們有什么樣的方法呢?”引入教學活動,根據目標偏向設計為某教學活動,如用“請小朋友們把想到的方法畫下來等”將其做成美術活動。
3、運用繪本方式不足,缺少開發繪本的動機和能力
繪本除了可以直接運用繪本故事、將繪本融入到教學活動的某個環節、抽取出話題外,還可以利用故事的劇情來開展教學活動。在繪本《咕嘰咕嘰》中講了一只從小在鴨群里長大的鱷魚在被鱷魚同類嘲笑它雖然是鱷魚但是卻像鴨子一樣走路,又被要求幫助鱷魚同類捕捉鴨子,而這只鴨群里長大的鱷魚卻不想,它想當一只鱷魚鴨,于是它想出了將石頭而不是鴨群丟下橋的方法。學生在使用這個繪本時,往往都是按著故事內容走下去,缺少對繪本內容的再分析在思考,缺少對繪本開發的動機和能力。這個繪本故事的劇情有起有伏,可以利用劇情轉折的地方設置后續活動,讓故事發展到鱷魚鴨遇到了難題,讓兒童想想如果自己是咕嘰咕嘰,有什么辦法來幫助鴨群,可考慮用多種方式讓兒童歌將想法表現出來,如用語言、用繪畫,甚至可以考慮是否可以用表演的方式將想法表現出來。
4、繪本歸類積累不足、不同類型分析不當
學生在使用繪本過程中,缺少對同主題內容的積累、對同題材繪本的處理策略遷移。在繪本的分類上,按主題可以分為情感類、品格培養類等等,在使用繪本過程中應該要做到隨時積累,歸類整理這一點。如,《我爸爸》,那么與這個主題相關的繪本就有《我媽媽》等一系列繪本。學生在講繪本時,缺少搜集、整理、歸類意識。如在學生講完《勇敢的克蘭西》后,被問道還有哪些繪本與它相關時,學生基本不知道還有哪些與它相關,比如《花格子大象艾瑪》系列。有些繪本很適合在教學活動中開展,能起到很好的與兒童互動的作用,如發展觀察力類的繪本。在對《誰吃了我的大餅》繪本進行分析后,可以發現這是以發展兒童觀察力作為主線的繪本,可以將活動設計為讓兒童通過逐一觀察大餅上牙印的形狀來推理和判斷是誰吃掉大餅。在同類型繪本《誰在我頭上嗯嗯》等繪本中也可以分析后發現仍然是以發展兒童觀察力為主的,可以在教學活動中設計成和兒童互動,發展兒童觀察力。但在這兩個繪本的使用過程后,有的同學直接將其作為一個繪本故事講完,沒有挖掘出這個繪本的價值和可以在教學活動中怎樣開展。而有的繪本卻不適合在教學活動中觀察,但是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硬要設計成讓兒童觀察,沒法吸引兒童又沒法緊扣主題且教學活動節奏混亂。
三,結語
繪本作為可以讓活動更精彩的材料,在利用繪本講故事過程中,除了提與主題相關的描述性提問外,還應多用與繪本主題相關的假設性提問、開放性提問,讓問題緊扣主題,升華主題。在開發和利用繪本中,要注意分析內容看其是否能夠很好的和教學活動結合在一起,要多思考繪本可以怎樣用的更活。
作者:梁娟 單位:四川師范大學應用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