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小學德育活動與思政課教學融合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道德與法治課程指向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是德育工作的主陣地,學校要注重學科教學與學校整體德育活動的融合,努力探索思政課教學與德育活動一體化建設的方式和策略。
[關鍵詞]德育活動;道德與法治教學;協同育人
道德與法治課程指向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是德育工作的主陣地,以道德與法治教學為中心,完善學校多元化德育體系是促進小學生道德修養提升的有效途徑。學校要多管齊下,積極探尋突破口,注重學科教學與學校整體德育活動的融合,使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與學校德育活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彰顯學校德育之實效。
思政課教師必須增強德育自覺性,要有強烈的責任意識和擔當精神,要發揮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德育功能,做學生成長的引路人。同時,教師要充分認識到,課堂教學絕不是兒童生活經驗建構的唯一途徑,道德教育的契機無處不在、無時不有,課后活動延伸是道德與法治教學回歸生活的“生命線”。然而,反觀當前課堂教學的現實,將重點和焦點放在課堂教學的形式上,在目標定位、開展方式、活動設計、素材選擇等方面費盡心思,卻忽視了最為重要的一環——道德實踐的落實,從而造成學生道德行為缺失、知行脫節現象時有發生,道德教育缺乏直抵人心、直指行動的力量。因此,教師要利用道德與法治教材設計的開放性,融合德育活動內容,將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延伸至課后的德育活動,進一步強化課堂教學重點,化解德育由認知轉向實踐這一目標落實的難點。比如,教學統編教材道德與法治三年級下冊第10課《愛心的傳遞者》時,教師設計開放性活動,將“愛心義賣”與學校的“跳蚤市場”活動相結合;在學了《爸爸媽媽在我心中》一課后,教師組織學生開展“感恩父母,做孝心少年”行動,讓學生通過拍攝照片或視頻、寫活動隨感等方式來收集相關資料,并參加學校舉辦的攝影、微視頻、詩歌朗誦、習作等比賽。同時,教師通過“校訊通”短信、微信群、QQ群等方式同步跟蹤和檢驗學生道德實踐活動落實情況,并及時進行總結評價。這樣,以實踐活動為延伸的道德與法治教學,將學生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展現出來,使知、情、意、行能夠自然、和諧、自覺地融為一體,促進學生良好道德行為的鞏固和強化。
二、讓學生充分體驗和實踐,增強學科教學效果
道德的意義在于實踐。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要讓學生通過道德學習過上有道德的生活。學校要打通各種德育活動和道德與法治課程之間的壁壘,促進家庭、學校、社區之間的互動和聯動。在學科教學中,教師更要善于依托學生在德育活動中獲得的親身體驗和實踐經驗,主動挖掘德育活動中儲備積累的教學素材,形成以課堂教學為主、日常德育活動為輔的良性循環系統,打造學科教學的新樣態。比如,在學校組織開展的“走進美麗家鄉——鹽城”德育系列實踐活動中,學生在小組長的組織帶領下利用雙休日和課余時間,以家鄉小主人的身份走出校門、走進生活、走進社會,或上網,或去圖書館,或訪問親戚朋友,或在家長帶領下親自到景點、博物館等實地考察,搜集家鄉鹽城的名勝古跡、歷史文化、富饒物產等資料;然后通過小組合作,對收集的資料進行加工整理,在《我愛家鄉山和水》和《請到我的家鄉來》等主題教學中,讓學生在課堂上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展示相關素材。這樣的課堂學生更感興趣,學生在課外活動中搜集的資料成為課堂教學的重要教學素材,學生感到親切和自豪,課堂上興趣盎然;通過搜集美麗家鄉及家鄉人的相關資料,學生在體驗、認識、感悟和行動的過程中,從自然風光、人文景觀、歷史文化、豐富物產等多個層面感受家鄉的獨特魅力,對家鄉及家鄉人的了解也從模糊到鮮活明晰,從知之甚少到全面深入,熱愛家鄉的情感得到激發和升華,從而真正明白了“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的深刻內涵。
三、深入理解和整合教材,豐富德育活動內涵
學生道德素養應該在有計劃、有體系的教育框架下逐步形成。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以學生自我心理發展與年齡增長為梯度,立足“自我—家庭—學校—社區(家鄉)—國家—世界”的邏輯線索,依據學生的認知能力與心智發展水平螺旋式推進,設計了我的健康成長、家庭生活、我們的學校生活、我們的社區與公共生活、我們的國家生活、我們共同的世界等六大領域,對學生進行文明素養、規則意識和民主法治、愛國愛黨和革命傳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愛自然(生態倫理)、國家領土和主權、開放的國際視野等七大主題教育。學校可以圍繞相應教育主題,針對不同年級,將日常德育活動有效整合,明確活動目標,細化活動內容,規劃構建學校德育活動課程體系,進一步豐富德育內涵,保證德育過程的一以貫之、行之有效,發揮德育系統的整體功能,實現學校的育人目標。我們可以學生個體生活為出發點向外延伸,從個人與個人、個人與自然、個人與社會三個方面,設計出具有個性化特征、適合不同年段學生的三級德育目標框架;再圍繞這三個方面的目標,分層設定二級目標。明確德育目標后,結合相關的主題活動加以落實。當然,根據每個年段學生的特點,主題活動的形式和要求又有所不同,呈現出遞進上升的趨勢。以關心親人這一德育目標為例,低年段可以設計三個主題活動:今天我當家、感恩母親節(父親節)、我來幫助你;中年段可以設計四個主題活動:了解孕育“我”的過程、走近父母(或其他親人)、“我”學會做家務活或關心和尊重親人;高年段則可以設計愛心港灣、讀古訓知親恩、心中有他人、愛心大使在行動等主題活動。對照同一目標,每個年段的活動形式略有不同,活動目標也在逐步升華。主題活動實施過程中,再對照相應的評價標準輔以評價監督激勵,形成一套系統化的德育活動實施方案,學生從中受到的教育也層層遞進、層層深入。
四、在活動課程中實現協同育人
學校的活動課程也是重要的德育資源。依據學校德育目標要求,學校統籌安排德育活動,構建有利于學生手腦并用、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的活動課程,將德育內容從教科書擴展到兒童的校園生活,讓兒童在活動過程中通過體驗、感悟、自主實踐和自我建構來實現德育目標。同時,活動課程以點帶面,促進課程整體優化,實現多形式協同育人。每年,學校大隊部組織隆重的入隊儀式,通過授隊旗、系紅領巾、入隊宣誓、莊嚴呼號等神圣而莊嚴的儀式,激發學生熱愛少先隊、熱愛中國共產黨、爭當新時代好少年的熾熱情懷。在入隊儀式前后,學校邀請老紅軍、老戰士來校講述紅領巾的故事,帶領學生走進紅色教育基地參觀學習、尋訪鐵軍精神等。通過有效開發和利用社會資源,讓學生在活動中受到精神洗禮,提升學生的道德修養。這樣的活動,成為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的有益延伸和補充,提升了學校德育工作的實效。學校每周一節的班會課、綜合實踐活動也是提高德育實效,讓德育走向生活、走進學生心靈的不可或缺的途徑和形式。班會課上,班主任依據德育目標體系,結合班級情況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行為規范等專題教育。實踐活動課中,學生走出校園、走進社區、走進社會,調查了解社會上存在的各種公共問題,就關注的公共問題進行討論,最終確定一個問題作為研究主題進行深入探究。活動課程的出發點來自學生,可以是學生的興趣愛好,也可以是學生的情感需要,形式靈活多樣,內容更具有針對性。這樣的德育活動課程既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又充分考慮到德育工作以人為本、彰顯個性這一特征,激發學生的自主性、積極性、獨創性,實現學生的自主發展,使他們在道德實踐中積極嘗試、努力探索,作出正確判斷和選擇,促進學生道德認知水平的提升、道德思維的進階、道德情感的升華。總之,學校德育工作千頭萬緒,推行德育活動和思政課教學一體化,將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內容與德育主題活動相互整合,讓學生在生活大課堂中接受教育,在親身實踐中獲得深刻的感悟與體驗,自主地把知識轉化為行為,把行為固化為習慣,把習慣升華為品質,使德育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相互融合,從而為塑造學生健康的思想道德品質提供正向的價值引導和生生不息的效能驅動。
作者:羅燕翔 單位:江蘇省鹽城市亭湖區教師發展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