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當代信息技術教學革新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技術是知識應用的方法和技巧,是聯系經驗與實踐的紐帶,是最具實踐意義的知識形態,原本就存在于各門、各類教育教學當中,此前雖有國家和學校將其作為一門獨立的課程開設,但那只是局限的、初步的、探索的、爭鳴的。而隨著計算機和網絡等新信息技術的出現,信息時代已經來臨,如何選擇和利用信息變的越來越重要,地位愈來愈突出,社會要求人必須具備一定的獲取、篩選、鑒別以及加工、創新、利用信息的能力,新信息技術成為現代人必須具備的最基本的技能。目前,職業學校已將信息技術課作為各專業必修的基礎課,各中小學也已開設了信息技術課程,以培養學生利用信息技術的意識和能力。
第二,現代信息技術改變了教育教學的目標和方向
原有的教育偏重于傳授現成知識,學生的學習過程是簡單的知識灌輸、累加過程。而信息時代,知識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不僅新知識急劇增加,而且陳舊知識周期短,生產速率急劇上升。那種只獲取已有知識和經驗以提高解決當前已發生問題的能力,已不能適應社會需要。人一生中惟有不斷學習新知識、新技術,才能不為迅猛發展的時代所淘汰。學校只是一個人學習的一個階段。在這個階段,教學生學會學習,掌握方法,以提高發現、吸收新知識,解決新問題的能力,遠比單純的學習舊知識要重要得多。所以現代信息技術條件下的教育是一種過程與方法的教育,是發展性學習的過程,它除了要傳授給學生適應終身學習的基礎知識,還要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和技巧,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及習慣,也就是說現代教學要同時完成傳授知識和促進發展兩項任務。
第三,現代信息技術改變了教育教學模式和情景
傳統的學校教育,由于受技術和條件的制約,學習者被時間和空間緊緊地束縛著,最佳的學習時機只能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內進行,并且學習內容、目標、方向和模式都是既定的、別無選擇的,缺乏自主性和靈活性。而互聯網等新信息技術的出現使教育變得更加靈活、多樣:一方面,教育的時空變得廣闊、隨意,學生的視野更加開闊,學習者可從自身實際和需要出發來選擇學習,從而構建適合自身需要和切合自身實際的學習。所以,現代信息技術條件下的教育是以人為本的教育,是真正的自主性學習,學生的主體性得到前所未有重視。另一方面新信息技術也為教學提供了又一豐富的途徑和手段,運用多媒體演示軟件、計算機輔助教學軟件、網絡等多種信息技術工具可將圖像、聲音、文字等諸多教學資料融合起來,模擬出一些現實無法完成的實驗、情景等,從而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促進學生思維能力和分析能力的發展。
第四,現代信息技術改變了學校、教師的身份和地位
長期以來,教育只能在學校進行,而教師又是權威的。教師高居講臺,主體地位突出,學生俯首是聽,少有民主。這種絕對化、局限性的教育由于有權威性階層的存在而顯得生硬、僵化,缺乏生機,不利于培養21實際所需要的創新型人才,不利于學生一生的發展,無法滿足社會終身學習的需要。而且就教育內部來看,按照現代教育觀念,教育活動應該是一種平等的人與人之間的對話、交流與溝通的過程,惟有教者與學者緊密融合,平等相處,才能實現知識的流暢傳遞,實現教育的最優化。過去受條件、技術的制約,這個問題很難解決。而隨著新信息技術的出現,教育不僅可以脫離學校來進行,而且使一對一的教育成為可能。一方面教師通過新信息技術可盡量創設分層次的個別化的學習環境,有針對性實施教學,為不同學生的學習創設合適的條件,為學生的個性發展留下空間。另一方面,學生借助計算機教學軟件、網絡等現代信息技術進行獨立自主的學習,他們可以自由地、隨時隨地發表自己的見解、看法或作品來與老師、同學切磋、探討,在適當的時候獲得他們的幫助,正如建構主義理論所認為的“通過人際間的協作活動而實現主動建構知識意義的過程”,而在這過程中,教師和學生完全處于平等的地位。教師、學生均可以是傳播者,也同時是受播者。
總之,現代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整合,使我國的教育事業煥發出勃勃生機,給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但需要指出的是:
一、信息技術不是萬能的。不能因為有了網絡,就否認教師的教學,認為教師只是一個學習的伙伴、輔助者,甚至可有可無。學生囿于年齡、知識層次、理解能力等方面的因素,面對浩瀚的資料,需要教師憑借自己豐厚的知識、生活積淀去引導他鑒別、篩選,進而對信息進行重新整理、優化組合和加工運用,使學生將大量的知識進行內化,變成自己的東西。教師也可科學運用現代教育理念與技術,精心設計自己的教學,使教學走進學生的心靈深處,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英特爾公司首席執行官克瑞格•貝瑞特就曾說過:“計算機不是什么神奇的魔法,而教師才是真正的魔法師”。
二、教師在教學中對新信息技術的運用不能強求,不能生搬硬套,要根據實際教育教學活動需要靈活選擇,更不能為了展示技術而使教學活動為技術服務。
三、任何傳統技術的出現和存在,總是最實用、最科學的。新技術的出現只是繼承和發揚,不是摒棄。正如透影的出現代替不了黑板、粉筆一樣,信息技術同樣代替不了那些原有的教學媒介和工具,只要運用恰當,舊的有時比新的效果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