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信息技術助力寄宿制學校家校共育探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近年來,伴隨教育理念與教育形勢出現的諸多變化,新型的教育理念逐漸被應用于教育教學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在此背景下,人們在教育領域逐漸嘗試推行網絡信息技術與家校共育理念相互融合,利用互聯網的優勢作用,在家校共育實踐過程中,以促進農村家校合作共育為教學目標,改變當前教育意識缺乏,家校契合度較低的問題,積極探索出一條全新的家校共育之路。
關鍵詞:信息技術;農村寄宿制學校;家校共育
一、引言
隨著經濟和技術的發展,網絡以其互動性強、便捷等特點,讓寄宿制學校家長能隨時隨地了解學校,了解孩子,在農村寄宿制學校學生的教育問題上,家長與老師能進行及時有效溝通。因此新時期,信息技術利用它互動性強、快捷等強大的服務功能,在寄宿制學校和家庭間,創建了一座共同關注孩子發展的橋梁。新時期下,信息技術是一種積極有效的教育途徑,可以實現家校共育合作教育鏈,能夠促進孩子的全面健康成長。
二、信息技術背景下,寄宿制學校實施家校合作的優勢
寄宿制學校開展家校合作對于教師、家長以及寄宿學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使學生的童年不被寄宿校園的高墻阻斷,從而使其對學校和家庭兩個不同的生活世界有全新的認識,同時通過家校合作,還可以促進家長更好地了解孩子在學校中的實際情況,增加了家長與學校、孩子更多溝通的機會。另外,家長作為與學校有很大利益關系的人,他們進入學校后對所見所聞的思考,同校園領導、教師相比有所不同,寄宿制學校開展家校合作,將有助于家校互助中凸顯出學校教學管理中的問題,將不斷激勵學校開展科學化改革。家校合作前,學校很少站到家長的角度對學校進行改進,學校也較少考慮家長如何要求學校的。同樣地,家長也較少考慮學校是如何管理學生的,兩個群體之間處于獨立的狀態。學校不能從家長的角度出發去考慮學校的管理與發展,家長對孩子在學校的發展情況也無從了解,但是自從農村寄宿制學校開始實施家校合作后,家長能有機會進入校園,從孩子的角度,審視學校的發展與管理問題,對于學校有管理不到位,忽略孩子發展的情況要及時提出意見和建議,引起農村寄宿制學校的關注,督促學校不斷改進,這對于學生的發展以及學校的管理都有很重要的意義。
三、寄宿制學校家校合作的現狀
(一)教育理念滲透不足,教育意識缺乏。當前中國農村寄宿制學校雖然已經開始推行網絡家校共育對策,且在教育模式上也有非常大的變化,但是從實際信息技術、家校共育落實情況來看,學校教育理念滲透不足,教育意識缺乏的問題仍舊存在。很多學生家長對于家校共育理念缺乏足夠的認知,難以進行合理的配合,所以在實際家校合作中,就會出現家校共育效果不理想的局面,甚至同傳統單一的教育模式缺乏本質區別的情況。例如,學校通過網絡信息技術構建班級群的形式,便于同家長開展有效溝通,并每天在班級群眾相關教育信息,便于家長能對孩子在校園的學習動態有所了解,但是部分家長教育意識缺乏,配合度不高,在這種情況下,就會出現部分家長忽略班級消息或不采取措施配合等情況,對實現素質教育目標造成不利影響。
(二)家校共育形式較為單一,共育形式流于表面。由于農村地區經濟文化發展水平不高,因而信息技術家校共育模式在中國農村地區發展容易受限,農村寄宿制的學校借助信息技術實現家校共育,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學習,然而目前家校共育的形式比較單一,借助信息技術和互聯網家校共育貫徹落實的不夠徹底,雖然目前為止農村的大多數寄宿學校都實行了信息技術助力下的家校共育策略,然而卻因為家校共育的形式比較單一,有的家長沒有做到一定的積極配合,最終共育的形式只流于表面,許多的家長對借助信息技術家校共育這一策略不是很了解,最終也只是教師和學校在做著單方面的工作。部分家長與教師對共育教學理念缺乏深入認知,單純將家校共育理解為是一種有效的信息傳遞路徑,缺乏通過網絡技術教育優勢作用開展教育教學工作,或出現了共育教學流于表面的問題,因而不利于信息技術背景下,農村寄宿制學校家校合作的順利開展。
(三)沒有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優勢作用,造成家校契合度較低。農村教育教學發展落后的根本原因是資源渠道相對較窄,這是中國網絡化發展背景下,家校共育模式落實當中所需要面臨的主要問題。一方面,即便當前網絡技術有了飛速發展,大面積普及,但是農村地區的網絡普及與運用,仍舊同城市地區有較大的差別,同時農村地區在設備、網速等一些條件的限制影響下,想要將網絡教育功能充分發揮出來,仍舊相當困難。另一方面,由于家長存在認知不足的問題,不能積極參與到校園活動的開展中,造成家校契合度相對較低,所以家校合作仍面臨很多阻礙。
四、信息技術助力農村寄宿制學校家校共育的途徑
(一)轉變教育理念,撬動家校共育。首先,在家校合作過程中,要組織家長和教師進行家校共育理論方面的學習培訓,使家長和教師對家校共育有全面深入的認知,并提升其理論水平。因此,一定要全面開展家長的培訓管理工作,學校要組織開展家校共育專題知識講座,通過這些知識的學習,從而使家長樹立良好的家校共育理念,在教育孩子過程中,發揮積極地指導作用。教師的教育和管理理念也要跟隨著社會的發展而進步,教師在課堂上重視文化教育的同時,也要運用先進的教育技術做好教育和管理工作,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學校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只注重學生的文化教育,整體的教訓水平一直處在一個較低的狀態之中,而目前學校和教師應當采取多種多樣的教學手段,教學方法來解決學生的教育問題,而新時代的教育理念下,教師就應當借助信息技術與家長聯合起來,共同實施學校家校共育的教育策略,讓家長更加了解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情況。同時學校也要重視加強教師的教育培訓,組織教師培訓學習,使教師對家校共育的重要性有深入認知,同時學校還要積極引導教師主動研究信息技術背景下的家校共育路徑,以達到提升家校共育效果的目的。
(二)有效互動,構建和諧家校關系。家校共育過程中,為避免學生出現叛逆心理,一定要重視家庭與學校間的良性互動,我們主要從下面幾方面來實現。首先,校園要成立家長開放日,努力促進家長走進課堂、走進校園,為家長體驗學生的校園生活搭建良好的平臺,從而增加了家長對校園教育管理的認可度。然后,積極實施家長和教師進課堂活動,班主任可以請一些有特長的家長進入班級講座,分享心理健康知識以及安全管理知識,從而使學校教學多元化發展,更好地推動家校共育人。其次,校園開展形式不同的大型活動,積極邀請家長進行參加,例如,厲行節儉、反對浪費等活動,可以讓家長同學生一起參與,共同創作相關的宣傳作品,家長在校園體驗與孩子在一起的快樂時光,并從思想上對家校合作有全面認知,進而為學生成長構建良好的氛圍。最后,在校園開展的大型活動中,引導家長要用欣賞的眼光看待學生,通過記錄學生的快樂瞬間,見證學生的成長,實現有效互動。
(三)重視家校溝通,搭建網絡平臺。在網絡信息技術背景下,網絡交流平臺已經在教育領域得到廣泛應用,并成為重要的教學輔助手段,而此模式的應用也對教育教學平臺的發展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在網絡發展初期,很多學校都會利用qq、微信等通訊工具同家長建立有效聯系,形成了家校共育的早期模式。但是,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逐漸涌現出更多地交流軟件,學校也開始依據自身教學的特點和教學需要,形成了自己的家校溝通平臺,例如學校在微信班級群與家長進行溝通的基礎上,也會采用當前流行較廣的校園網站、校訊通等。所以,科學的家校溝通平臺的應用,不但推動了家校共育理念的發展,同時還推動平臺不斷自我更新發展。所以,重視家校溝通,搭建網絡溝通平臺,能促進學校與家庭的有效溝通,滿足當前時期家校合作的現實需求。
(四)依托遠程互動,實現教育資源共享。在過去的教育教學中,家庭和學校教育常常出現教育信息不對等問題,因而就容易造成教育教學出現兩極分化的情況。在校園中,能使青少年學生感受到濃厚的教學氛圍,促進學生的身心發展,但是在家庭中,學生往往會被家長溺愛,從而造成了學生的思想、個性與品質同學校教育出現矛盾,因而使學生容易迷失方向,也為正常的學校教育帶來不利的影響。所以,在網絡基礎上開展的家校合作新模式,使家庭與學校能形成全新的共育教學模式,學校依據自身需要開通網絡互動平臺,將有關教育計劃、教育目標同家長進行共享,提升家長的參與度,從而實現我國家校合作同步化與規范化發展,提升網絡戰略背景下資源利用能力。
(五)是教師要不斷學習,提升家校合作的知識、技巧的掌握。關于家校合作有很多專門知識與家校合作技術技巧,為了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作為鄉村寄宿制學校教師,不僅要在實際教育教學工作中做好教學工作,同時還要盡量抽出更多時間不斷學習,提升家校合作的知識、技巧的掌握,當自己在家校合作中遇到問題的時候,提升自己處理問題的能力。
五、結語
為有效利用網絡平臺探索家校共育新模式,人們積極推行家校共育新型教育理念,利用信息技術,充分發揮網絡的快捷、便利、交流的功能作用,在家校合作、交流與溝通方面所發揮出重要的作用,信息技術能夠促進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全面融合,實現家校合作過程中的和諧溝通,推動農村學校學生能健康成長,促進中國教育現代化目標早日實現。
參考文獻:
[1]王春燕.融合信息技術探究家校共育新模式[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20(20):17-19.
[2]葛曉英,徐耀光.有效利用網絡平臺探索家校共育新模式[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20(12):15-17.
[3]朱穎穎.網絡時代推進家校共育的實踐探索[J].華夏教師,2020(17):94-95.
[4]楊甲樂.“移動互聯智慧校園”促建家校共育新時代[J].環渤海經濟瞭望,2020(4):148.
作者:程雪嬌 單位:甘肅省酒泉市肅州區屯升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