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小學聾生幾何直觀能力的實踐探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教師基于聾生的認知特點,開展圖形探究活動,使他們通過“嘗試—計算—對比—思考—辯證”的思維過程,將抽象的數學內容簡單化,能幫助聾生更深入地分析所研究的數學問題,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聾生對數學的領悟,有效促進聾生幾何直觀能力的發展。
【關鍵詞】聾生;幾何直觀;數學能力
《聾校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6年版)》中要求在數學課程中,應當幫助聾生發展幾何直觀能力。幾何直觀主要是指利用圖形描述和分析數學問題來進行數學思考,是一種通過圖形所展開的想象能力。聾生的想象能力較為薄弱,因此發展聾生的幾何直觀能力,是聾校數學課堂的一項重要任務。幾何直觀可以把復雜的數學問題變得簡明形象,有助于聾生直觀地理解抽象的數學內容,探索解決問題的思路。本文以人教版聾校數學新教材四年級中“圖形與幾何”為例,闡述在數學教學中培養聾生幾何直觀能力的策略。
一、幾何直觀能力培養的基本目標
六大“核心素養”中提到的“學會學習”,是指聾生在學習意識形成、學習方式方法選擇、學習進程評估調控等方面的綜合表現。在圖形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引導聾生在探索中反思質疑,將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在對圖形問題的思考過程中,學生根據具體條件進行合情推理,充分發揮幾何直觀的作用。
(一)豐富聾生的感知體驗。幾何圖形對聾生來說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數學,圖形探究是符合聾生學習特點的教學活動。例如,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認識長方形”,除了“量一量”現有的長方形外,還可以讓聾生試著拼組圖形,在操作的過程中發現長方形兩組對邊分別相等、四個角都是直角的特征,充分調動聾生的感官體驗,讓圖形“動起來”。在一系列的探索、反思、質疑、求證的過程中,讓聾生主動感知圖形的特征,發現數學問題,進行數學思考,既可以加深對圖形本質的認識,又能豐富他們的感知體驗。
(二)提升聾生的思維能力。讓聾生參與知識形成的思維過程是“學會學習”的重要途徑。聾生在圖形探究活動中,思維能力多處于直觀狀態,空間想象能力、抽象思維能力較弱,對圖形的已知條件和結構特點之間的轉化能力不足,而圖形的轉化是思維過程的核心。例如,在四年級下冊中,聾生初次接觸“面積”這個概念,以長方形的面積作為學習多種圖形面積的起點,教材中讓聾生經歷圖形的“擺滿”“不用擺滿”“不用擺”即“直觀—推導—想象”的思維過程,從而在圖形探究活動中真正掌握圖形的特征。在活動過程中,教師需引導聾生用適合的語言表達所想,既可以培養聾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又可以發展他們的思維能力。
二、幾何直觀能力培養的基本策略
圖形具有直觀性,符合聾生的認知特點。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需根據圖形的特點,運用直觀教學,發揮聾生的特長,為聾生提供適合的學習方式。
(一)利用直觀圖形,形象化呈現抽象內容。聾生依賴視覺感知,通過觀察圖形,可以直觀感受到數與形的一一對應,但對抽象的概念較難理解。例如,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面積單位的認識”,面積單位對聾生來說是抽象的概念,為此教材做了充分的鋪墊,先設計了同一事物使用不同單位測量產生不同結果的教學活動,引出“測量面積需要統一的面積單位”的結論。再借助數學課本這個“中間物”,通過形象直觀的方式呈現抽象的概念,正好符合聾生的思維特點。利用直觀圖形引導聾生展開數學思考,有助于他們理解抽象內容,提高思維能力。
(二)重視生活原型與圖形表征的聯系,激活原有學習經驗。如果沒有一定的學習經驗,圖形表征對聾生來說是陌生的,他們很難對圖形的特性進行直觀感知。基于聾生的這個學習特點,教師在教學時需適當地將圖形的表征與生活原型聯系起來,借助生活經驗,使聾生發現圖形的特性。例如,在課堂上,聾生僅通過觀察長方形和正方形這兩種圖形,很難理解“面”和“積”所隱含的內在意義。這時教師可以結合課桌表面、數學書封面等對“面積”進行描述性定義,聾生對圖形表征就有了觀察和感知的方向。
(三)視覺分析與實踐操作相結合,提高信息接收準確性。視覺在聾生感知覺過程中起到了決定的作用,但視覺偏差會使聾生有錯誤的判斷。例如,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面積和面積單位”,課堂上僅讓聾生通過觀察長方形和正方形這兩種圖形來判斷面積的大小,他們會依據視覺接收的信息直接判斷,容易產生錯誤的結果。而教材中借助了“剪拼”的直觀比較,再到“數方格”的量化比較,恰到好處的幾何直觀教學彌補了視覺所帶來的偏差,可以提高聾生判斷的準確性。
三、培養聾生幾何直觀能力的實踐列舉
綜合聾生學習圖形的認知特點、學習方式及課堂表現,以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解決周長問題”一課為例,談談培養聾生幾何直觀能力的具體實施策略。
(一)引入生活情境,提高聾生學習興趣。熱身活動以設計“情境+任務”的方式呈現,自然而然地展開教師的圖形教學和聾生的圖形學習。讓聾生把四張教師的照片拼成長方形或正方形并計算出周長,再借助拼出的圖形復習計算周長的公式,在回顧周長公式的同時,調動聾生的學習興趣,為下一個階段的活動進行鋪墊。
(二)滲透數學思想,提升聾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以幫助班級設計照片墻為教學任務,讓聾生運用周長公式解決生活問題。聾生通過想一想(小組討論,明確設計意向)、拼一拼(小組合作,完成設計圖形)、算一算(小組探究,計算設計結果)、說一說(小組發言,介紹設計思路)等活動對圖形進行觀察對比,進行深度思考再探究解決策略,最后驗證結論。“嘗試—計算—對比—思考—辯證”等一系列小組探究,不僅能激發聾生的自主學習意識,調動一系列的感官活動,還能讓聾生體驗和了解最值思想,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優化解題思路,加強聾生實際運用能力。教師在上一個階段小組探究活動的基礎上,添加了新的教學任務:學校要用36塊邊長是1米的正方形墊子鋪成一塊活動場地并在四周圍上欄桿,請同學們設計出一種圍欄最短的圖形。教師先讓聾生自主完成再分享交流。在完成這個探究活動的過程中,聾生脫離了實物操作,從具體過度至抽象,調動了聾生的思維積極性,促使他們主動獲取知識,同時發展聾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和幾何直觀能力。聾生也逐步在復雜的生活現象中抓住事物的本質,實事求是、有條不紊地思考問題,用適當的數學方法解決問題并加以合理解釋,將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充分運用到生活中。
(四)運用拓展提升,增強聾生應變與創新能力。聾生不僅要掌握基本圖形知識,還需通過分析不同難度的數學問題,達到實施策略與方法的創新。本課的最后,教師要求聾生把24幅“垃圾分類”的手抄報貼在一起,做成一個垃圾分類宣傳板,且這個宣傳板的四周需做一個最短的邊框。在不能設計成正方形的情況下,通過多種圖形組合拼成周長最短的圖形,這樣的活動不僅加強對聾生的思維訓練,也打破了聾生的思維定式,既延伸了本課所學的知識,又培養了聾生應變與創新的能力。聾生通過對圖形的探究活動,調動眼、手、口、腦等多種感官協調配合,注重觀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思維過程,能有效發展幾何直觀能力,從而促進解決問題能力、實際運用能力、應變與創新能力等多方面發展,不斷提高數學核心素養。
作者:黃惠卿 單位:福建省廈門市特殊教育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