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小學化幼兒園教育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幼兒園教育“小學化”傾向的表現
首先,幼兒教育教學內容片面追求知識的數量和難度。幼兒一日生活應以游戲為主,通過多種活動的探索、感知實現成長。但在我國幼兒園體制轉型的影響下,政府將學前教育推向市場,大量公辦園轉型,民辦園叢生。為了自負盈虧吸引生源,很多幼兒園不得不開設吸引家長的超前教育課程:在中、大班開設了算術、英語、拼音、識字、珠心算等課程。有些幼兒園教兩三歲的幼兒背誦“經典”,甚至背誦圓周率,將小學的學習內容提前到學齡前,超綱教學,致使學齡前兒童已經開始提前上學;有時不只是提前上小學,而且是正正經經地“大”上學、“狠”上學。最近在網絡上迅速躥紅的一段名為“3乘5太難了,小蘿莉急得哭”的視頻中,一位年輕的母親讓5歲左右的女兒背誦本應小學二年級才掌握的乘法口訣,小女孩只記得3乘5等于35,于是母親讓其反復背誦多遍,在父母嚴厲斥責下,小女孩帶著怒氣背誦了一遍又一遍,還帶著哭腔大喊“太難了”。其次,幼兒園教學形式以課堂教學為主,去游戲化現象日益凸顯。研究者在調查中看到某幼兒園關于“牛”字的教學教案:(1)出示字卡,幼兒認讀;(2)講解字義,組詞,造句;(3)教師示范書寫“牛”的筆順及格式;(4)幼兒書寫練習;(5)教師指導幼兒練習;(6)書寫“牛”的筆順及組詞。教學形式與小學無差異,用機械的方式讓幼兒識認新字,毫無游戲性。在一節語言公開課《城市里的野貓》中,老師在課前的準備是在磁性黑板左側背放八張卡片,右側掛一副大圖片。老師根據右側的圖片講故事,不時地停頓出示卡片認讀教學。幼兒認讀卡片后,再繼續進行故事講述。教師在講故事過程中停頓八次完成“森林、城市、斑馬、疼、花奶牛、癢、河馬、重”的教學任務。在斷斷續續講完整個故事后,教師組織開展“識字游戲”以鞏固生字、詞。教師領讀后,學生到前面抽字卡領讀。整個活動的游戲之處就在于幼兒到前面抽字卡并領讀。本應該是幼兒主動的、充滿探索性的游戲,變成了活動中的點綴。第三,園內幼兒行為規范類比小學。多數幼兒園師幼之間都有類似的口令“:小小手背后,小小腳放好“”小手小手拍拍,我的小手藏起來”“我們都是機器人,一不許動,二不許笑,三不許露出大門牙”。從小小班到大班都有最基本的行為規范:上課要像小學生一樣坐姿端正,認真聽講,不準隨便亂動亂說話。對于中班和大班的幼兒,要求更加嚴格“:上課”精力集中,專心認真,跟隨老師的講解進行思考并積極回答問題。老師通過回答問題的方式檢驗幼兒是否認真聽講,同時要求回答問題的時候要做好舉手,不許大聲喧嘩,得到老師的允許后方可回答問題。課間安靜的休息、喝水或如廁,禁止打鬧喧嘩等行為。這種“規則”抑制了幼兒活潑好動的天性,以固定的要求去限制幼兒的自由。
二、幼兒園教育“小學化”傾向原因分析
幼兒園教育“小學化”傾向的原因,既有教育內部的原因,也有外部社會因素的原因;既有幼兒園、教師的原因,也有家長的原因。
(一)應試教育體制的影響1979年,在全國托幼工作會議的《工作紀要》中就明確提出“要防止和克服嬰幼兒教育小學化和成人化”。可見“小學化”傾向在很早的時候就已經根深蒂固地存在于我國的幼兒教育中了。應試教育形成了以知識評價為主的考試制度和升學制度,并不斷趨于低齡化,致使幼兒園和家長片面追求升學率、忽視幼兒的發展。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幼兒入小學要參加小學入學考試。基于這樣的現實情況,幼兒園教育從促進幼兒身心全面健康和諧發展的辦園目標轉移成灌輸統一的知識內容,訓練特定技能技巧,為小學入學考試做準備的機構。現在整個教育系統演變成一種層級式的包圍現狀:入幼兒園是為了入好的小學做準備,入小學是為了能入好的中學……隨之而來的是幼兒園學習小學的內容,為小學入學考試做準備;小學圍繞著小升初考試轉……高中圍繞高考做準備,為了考取一所好的大學,更長遠的是為了拿一個好的文憑找一份好的工作。
(二)家長傳統教育觀念的束縛為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眾多家長在錯誤的教育觀念指導下,開始對自己的子女進行超前教育。在知識、技能的學習中,語言、數學的發展可以進行外顯的展示,加上家長的攀比心理,為幼兒園教育“小學化”傾向提供了環境。現在的家庭大多是獨生子女,因此家長在對幼兒教育重視的同時,將全部關注都集中在了僅有的一兩個子女身上,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不顧幼兒身心發展實際,強制地學習多種知識和技能,企圖培養出“神童“”數學家“”音樂家”。家長并沒有注意到,社會輿論對于“神童”的宣傳,也只停留在數數和識字量的維度上。由于沒有正確的兒童觀、教育觀和評價觀指導,一位家長說道:“這家幼兒園挺好的,老師天天教孩子認字、算術,不像別的地方只領孩子玩。”山西省的一項調查顯示,90%以上的家長希望孩子到幼兒園“多學些知識”。為迎合家長的這種觀念,很多幼兒園不得不開設多種知識技能性的特色教學課程。可見,家長的傳統教育觀念以及功利心態嚴重束縛了幼兒教育健康良好的發展,遏制了幼兒身心全面、健康、和諧的發展。
(三)幼兒教師隊伍專業化水平低我國幼兒教師待遇差、流動性強,幼兒教師短缺的問題一直存在。《國務院關于當前發展學前教育的若干意見》中指出“,中小學富余教師經培訓合格后可轉入學前教育。”但很多轉崗教師培訓并沒有達到專業的合格標準,或是其原本的教育教學觀念已根深蒂固,已非培訓所能改變。這些教師在日常的教學中仍舊采用原來中小學的教育教學方法,大大降低了幼兒教師隊伍的專業化水平。據研究者調查顯示,職前幼兒教師的學歷主要是以幼師中專為主,193人中有63.2%是幼師中專學歷。絕大多數教師是通過職后教育實現學歷層次的提升。調查中發現有81.14%教師通過在職學習提升到了專科或本科的學歷。受我國幼兒教師職前學歷的影響,幼兒教師的教育教學素質普遍不高,職后培訓的機會和效果微弱,教師專業發展緩慢停滯,整體教師隊伍的專業化水平低也是導致幼兒教育“小學化”的一個重要原因。
三、幼兒園教育“小學化”傾向的改進策略
針對“小學化”傾向的現狀,在剖析其原因的基礎上探尋去“小學化”傾向的有效策略,需要多方共同努力,結合當前社會發展背景及國家相關政策法規,共同促進幼兒健康快樂成長。
(一)加強教育行政部門對學前教育的政策監管自2010年以來,針對學前教育在新時期經濟體制改革和社會結構轉型過程中遇到的一系列問題,國家先后于2010年頒布了《國務院關于當前發展學前教育的若干意見》《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2011年頒布了《教育部關于規范幼兒園保育教育工作防止和糾正小學化現象的通知》,2012年頒布了《3-6歲幼兒學習與發展指南》,對學前教育進行政策宏觀調控和指導。在此基礎上,針對去“小學化”傾向,教育行政部門應該嚴把幼兒園準入關口,制定嚴格的幼兒園準入標準,從入口上保證幼兒園的辦園質量。另外,各教育行政部門還應加強幼兒園年檢制度,對幼兒園的硬件設施、安全保障、課程設計、教學方法、保教制度等方面進行嚴格的監督和檢查,不足之處、不規范之處給予及時糾正和整改。教育部門還應該將目光投向小學入學考試,堅決取消小學入學考試,減少應試教育在幼兒園中的影響。
(二)引導家長更新教育觀念,開展家園共建活動《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應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并積極支持、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由于幼兒身心發展尚不成熟,家長作為幼兒的第一任教師、也是終身教師,應樹立正確的兒童觀和教育觀,學習科學保教的方法,避免盲目追隨社會商業性輿論的潮流,過早、過多地灌輸幼兒知識內容。家長應與幼兒園密切配合,主動積極參與到幼兒園教育教學活動中,在活動促進親子感情,學習科學育兒方法。幼兒園可以通過多種形式的活動,促進與家長的聯系和溝通,如傍晚幼兒離園前開展簡短的家長溝通會、組織家長代表形成家長委員會定期與幼兒園討論教育教學及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每學期教師家訪活動、家長QQ群、家長開放日、多種形式的講座及親子游戲等來促進家長和幼兒園形成教育合力。
(三)加強幼兒教師隊伍建設,提升幼兒教師專業化水平教師是幼兒教育的實施者,要提高幼兒教育的質量,必須提高教師的質量。首先,提高幼兒教師的入職標準,以2011年12月頒布的《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試行)》作為參考,從教師專業理念與師德、專業知識、專業能力等維度對幼兒教師進行職前考察。選擇獲得幼兒教師資格證書的教師,對于中小學轉崗教師建立一套評價體系,確保教師隊伍專業化水平。對在職教師給予定期培訓,結合本地本園教師實際,采取靈活多樣的培訓方式,名師講座、與優秀教師教學研討、經驗交流等,可以讓幼兒教師與教育專家及同行優秀工作者互動溝通,更新教育觀念,反思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在此基礎上,幼兒園要做好教師職前職后培訓一體化的工作,有計劃的提升教師學歷及教育科研能力,建設一支師資力量雄厚、專業化程度高、師德高尚的優秀幼兒教師團隊。
(四)促進全社會共同提供幼小銜接的背景支持幼小銜接需要多方配合共同完成,才能真正促進幼兒平穩度過銜接期。銜接的內容不僅包括知識內容上的銜接,還包括心理素質、生活和學習的習慣養成、社會性交往等方面。幼兒園和小學應該雙向溝通,一方面,幼兒園應有目的地逐步培養幼兒知識技能以外的心理素質、學習和生活的習慣、社會性交往能力等方面,為小學學習難度較大的知識做好心理準備,為幼兒能在小學生活自理打好基礎,為幼兒能夠在小學中形成積極的同伴關系發展好社會性交往能力;另一方面,小學也應與幼兒園密切配合,與幼兒教師溝通討論,研究幼兒心理,調整小學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讓幼兒有梯度地逐漸適應小學的學習生活。家長也應與幼兒園密切配合,幼兒園可以通過開展家長學校,邀請家長參加親子活動、家園練習冊等多種途徑吸引家長做好銜接工作,以科學的方法幫助孩子盡快度過適應期。家庭中與幼兒經常接觸的其他成員也應該引導幼兒對入小學形成積極的心態,讓幼兒以愉悅的心情開始小學生活。
作者:蘇云晶單位:東北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學前教育專業在讀碩士